榆林文史
一腔熱血灑榆林
田 斌
回顧早已遠去的革命戰爭年代,無數革命先烈為了無產階級事業的勝利,為了天下勞苦大眾的解放,在與國民黨反動派的殊死斗爭中,拋頭顱灑熱血,獻生命獻忠魂,革命氣概磅礴浩然,英勇史事可歌可泣。我們今天安寧幸福的美好生活正是許許多多的革命英烈前赴后繼、流血犧牲而換來,適逢清明時節,我們并未忘記,更加懷念在推翻反動黑暗統治,奪取全國解放勝利的烽火年代中犧牲在榆林大地上幾位外省籍的革命英烈。
謝維。貉獮R沙坬溝
謝維俊,湖南耒陽人,1907年9月15日出生。1924年加入中國社青團(共青團),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長沙“馬日事變”后,耒陽一帶革命運動處于低潮,謝維俊不畏艱險,隱蔽鄉下,建立游擊小組,以烏銃、梭標為武器四處打擊敵人。1928年1月,朱德、陳毅同志率部來到湘南,謝維俊為配合工農革命軍的行動,帶領赤衛隊在當地斗土豪搞暴動,與反動勢力進行英勇斗爭。當年3月下旬,謝維俊正在一次群眾集會上講演宣傳時,突遭敵襲,他臨危不懼,一邊燒毀革命文件,一邊帶領農軍與敵激戰,后在群眾的掩護下,謝維俊引部分農軍跟隨朱、陳工農部隊走上了井崗山。不久,謝維俊在耒陽一帶堅持革命斗爭的胞兄、妻兄、妻侄先后遇害犧牲,其妻蔣祥英被捕。
在井崗山和贛南、閩西開展斗爭期間,謝維俊先在毛澤東同志領導的總前委做宣傳工作,后任紅四軍28團連、營黨代表、總前委秘書、軍區政治部主任、二分區司令員、獨立五師師長和江西省委委員、贛東特委書記、永豐(一說寧岡)中心縣委書記等職。1933年春季,王明推行的“左”傾教條主義路線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他們先是無端地批判指責毛澤東同志在中央蘇區堅持的正確路線,又開展了反對所謂的“羅明路線”的斗爭,接著又批判所謂以鄧小平、毛澤覃、謝維俊、古柏同志為代表的“江西的羅明路線”,致使革命事業受到極大損失,謝維俊被錯誤撤銷了所有職務。1934年10月紅軍開始長征,謝維俊隨中革軍委二縱的地方干部隊行動。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并決定紅軍主力繼續東進,留下一支部隊由支隊長謝維俊和副支隊長李堅真帶領,在吳起以北一帶進行剿圍。不久,中央批準三邊特委成立,下轄西靖邊、定邊、安邊、赤安等縣地,駐地為今靖邊縣水路畔鄉沙坬溝村,同時任命謝維俊為三邊特委書記。謝維俊接受任務后,帶領三百余人向三邊方向進擊,當到達沙坬溝第八天后的十二月二十八日早晨,特委機關突遭混進革命隊伍里的宗文耀、金林一幫叛匪的襲擊,謝維俊挺身奮力還擊,不幸身中數彈,當場壯烈犧牲,青春的熱血染紅了沙坬溝。
謝維俊犧牲時年僅28歲,消息傳出后,同志們戰友們悲痛欲絕,革命老人林伯渠當時寫下“偶憶往事便心驚,謝、古、鄧、毛剩小平,割截無情讀八股,江西路線有羅明”一詩,表達了對烈士的褒贊和緬懷。
譚忠余:殉難安邊城
譚忠余,化名陳平信,上海寶山區人,1902年出生。1925年“五卅”運動中參加工人糾察隊,在領導工人罷工斗爭中表現積極勇敢,后加入中國共產黨,并參加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1927年“4.12”反革命事變后,中共中央在武漢成立中央軍委,下設“特科”。同年11月中央遷至上海后,中央特科下設一、二、三、四科,三科也稱“紅隊”,群眾叫“打狗隊”,譚忠余后來擔任“紅隊”隊長,其主要任務就是懲處叛徒內奸,擔任黨的重要會議的警戒等。“三科”(紅隊)也是一支精銳的小型武裝分隊,隊員個個武藝高強、勇猛過人,出賣革命先烈羅亦農、彭湃的上海黨內的幾個叛徒,均被“紅隊”鏟除,而譚忠余幾年間幾乎參加了“特科”的所有重大行動。1931年初譚忠余與同在特科工作的周惠年結為夫妻,后生一女小余,1932年上海黨組織安排譚忠余去蘇聯學習。1936年春譚忠余化名陳平信一行6人,擔負恢復共產國際與中共中央進行電臺聯系的重任,化裝經外蒙、內蒙至寧夏南部方向進入定邊縣學莊鄉耿莊村時,因隨行攜帶電臺器材及牽拉馱用重要物資的駝隊,被當地反動民團發現,隨之雙方幾次展開激戰,戰斗中譚忠余被捕并被押至安邊城內。1936年夏初西征紅軍圍攻安邊時,曾被敵人解往城墻上示眾,譚忠余大義凜然、堅貞不屈,高呼共產黨萬歲、紅軍萬歲口號,敵人氣急敗壞,隨后將譚忠余等押至安邊城內西北角澇壩灘殺害。
1949年解放后,人民政府將譚忠余的遺體移入定邊縣革命烈士紀念塔陵園安葬。
謝嵩:長眠義合鎮
謝嵩,湖南邵東縣人,1902年出生,1924年4月跟隨彭德懷部當兵,1928年7月又參加了彭德懷等人領導的平江起義,被編入紅軍第5軍13師,同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3月謝嵩任紅五軍特務大隊隊長,參加了攻占江西安福、宜春的戰斗,表現十分英勇。
紅軍退出長沙后,謝嵩隨部轉戰于閩贛中央蘇區,參加了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戰斗,為保衛中央蘇區根據地作出重要貢獻。其中,1934年4月期間,敵軍集中大量兵力圍攻中央蘇區重地廣昌,雙方主力展開激戰,時任紅3軍團4師12團團長的謝嵩率部與敵進行血戰,戰中謝嵩左肋部中彈,彈頭洞穿肺部,由背部穿出,因此嚴重負傷,留下疾患。1934年10月,謝嵩隨中央紅軍開始長征。1935年2月,在攻打婁山關的一次戰斗中謝嵩帶領12團擔任主攻,戰斗動員中謝嵩高呼:“奪取婁山關,攻占遵義城”!戰斗打響后,他身先士卒,指揮全團向敵發起進攻,戰斗進行的十分慘烈,紅軍將士們硬是拼刺刀將守關之敵殲滅,經過十幾個小時的激戰,謝嵩領導的12團取得全殲敵一個團,擊潰一個團的重大勝利。在攻占遵義城的戰斗中,謝嵩又率領全團狠狠地打擊了敵人,勝利地完成了阻敵增援的任務。整個長征途中,謝嵩領導的12團是一支作戰勇猛、屢建奇功的英雄團。
在長征途中謝嵩肋骨部位的傷口,由于缺少醫藥,一直未能治愈,“肋部張著紐扣般大小的窟窿,不時的往外流著膿血,一直只靠抹藥水裹紗布挺著”,但他從不說出自己如此嚴重的傷情,不但活了下去,還要行軍打仗,而且帶領部隊爬雪山、過草地,走完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堪稱奇跡。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同年年底,謝嵩調新組建的紅29軍任副軍長,并參加了紅軍東征、西征之戰。1937年1月,謝嵩與胡耀邦、楊得志等人一齊進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結業后被任命二戰區民族革命總動員部副部長、抗日游擊一縱隊司令員等職。后因傷情加重,從東去山西的路上返回綏德修養。在綏德養病一段后,謝嵩不顧自己危險的病情,繼續起程東進,不料離開綏德城往東60余里,到達義合鎮時,謝嵩傷勢突然惡化,不幸逝于該地,時年35歲。
1957年8月,謝嵩遺骨移入綏德革命烈士陵園安葬。
儲漢元:英名永存筆架山
儲漢元,生不詳,湖南桑植縣人,1923年在家鄉參加工農紅軍,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并參加了舉世聞名的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在紅軍、八路軍、西北野戰軍時期歷任班、排、連、營、團長等職。儲漢元在部隊里以嚴以律己、豪爽直率、作風過硬、打仗勇猛的品格而深受全體指戰員的熱愛與擁戴。
1947年秋季,毛主席黨中央率部正在轉戰陜北途中,彭德懷、習仲勛等領導西北野戰軍為保衛中共中央,粉碎敵人的追剿進攻,集結大部主力,發起延清(延長、延川、清澗)戰役,至當年10月9日前,敵人固守的清澗城外圍幾近攻克,但城西筆架山守敵負隅頑抗,使部隊攻城受阻。10月9日下午,西北野戰軍358旅716團領命再攻筆架山,716團團長儲漢元與政委立即召開緊急會議,研究部署攻城計劃,確定由三營擔任主攻,先南后北,先突襲,后強攻,后因為突破點被敵發現,于是儲漢元決定開辟新的突破點,并命各部在山下周圍挖坑道、挖屯身洞和踏足臺,然后發起猛攻,經過激烈戰斗,反復爭奪,于次日八點拿下筆架山,并將染滿勇士鮮血的戰旗插上主峰。
守在城里的敵人見筆架山丟失,驚慌失狀,并組織火力向筆架山瘋狂轟擊,又部署兵力伺機反撲,儲漢元立即調集炮火還擊,打的敵人暈頭轉向。就在儲漢元奔走在槍林彈雨中指揮戰斗時,其頭部不幸中彈,經搶救無效,英勇犧牲。12日上午,旅首長黃新廷、余秋里專門在筆架山召開會議傳達了彭總對攻山部隊的嘉獎,并對儲漢元團長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給予高度評價。
1948年春,儲漢元遺體被人民政府安葬于筆架山,為了永遠懷念這位瀟湘英雄,筆架山從此改名為漢元山,后來陵墓兩邊刻有“漢元山巔翠柏林立埋忠骨,秀延河畔英塔高聳彰先烈”悼聯一副。
徐根竹:忠魂長留三岔灣
徐根竹,福建省龍巖縣人,1916年出生,1931年參加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10月徐根竹隨紅一方面軍由江西中央蘇區出發進行長征。當隊伍行至川貴邊界的一次戰斗中,徐根竹右小腿負重傷,造成粉碎性骨折而與部隊失掉聯系,為了追趕部隊,他在深山老林中爬行了三、四天,野菜充饑,泉水解渴,歷盡苦難,由于延誤了治療時機,找到部隊后,徐根竹的傷情被評為二等殘疾。由于革命戰爭的需要與自身的傷殘經歷,使徐根竹深深感受到部隊醫療救治工作的重要,于是他從此下定決心,刻苦學習醫療技術,為革命斗爭的醫療工作服務。1935年10月,徐根竹拖著傷殘右腿,走完了萬里長征到達陜北。在根據地,徐根竹被調入部隊一所衛生學校學習。由于他懷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和高度的革命責任感,1936年冬學習結業時,徐根竹被評為班里的“優秀生”。不久,徐根竹被分配到駐在吳起鎮附近的西北軍委第一后方醫院三所當醫生,1939年徐根竹進入延安中國醫科大學學習,并以極其頑強的毅力堅持讀完五年的課程,并被評為學校的“優等生”。此后,徐根竹先后擔任過野戰醫院醫務處主任、分院院長、關中分區衛生部長和野戰醫院院長等職。
徐根竹以刻苦學習的進取精神,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鑄造了他高尚的醫德和高明的醫術。1944年秋天,延安川口地區流行一種被老百姓稱為“吐黃水病”,患者十分痛苦,死亡現象頻發,徐根竹根據上級指示,帶領防治小組及時趕赴現場,經過兩三個月的艱苦工作,搶救治愈了大批病人,并摸清了發病原因,得出了科學結論,有效地防止了疾病的危害,當地政府和人民對徐根竹及地領導的防治小組給予很高評價,延安《解放日報》全文刊登了徐根竹為處理這次事件所寫的調查報告,也由于他的突出貢獻,被上級授予“模范醫生”稱號,光榮的出席了1944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陜甘寧邊區政府召開的勞模大會。徐根竹在艱苦的戰爭環境里取得這樣優異的成績,在當時工農干部出身的紅軍干部中,十分難能可貴。
1947年秋末,我西北野戰軍發起第二次圍攻榆林的戰役,第二野戰醫院二所奉命進至榆林外圍三岔灣前線附近,急救所剛布置好,徐根竹院長也策馬趕到,此時已是下午四時左右,他連飯也顧不得吃,就來到石窯洞里臨時手術室準備給傷員做手術,正當徐根竹走到手術臺前時,突遭敵機襲擊,幾架敵機嚎叫著向急救所俯沖掃射,緊接著炸彈在窯洞門口接連爆炸,徐根竹與其他幾位醫護人員當場英勇犧牲。
解放后,徐根竹的遺體被安放在榆林革命烈士陵園供后人瞻仰。
薛占魁:碧血染紅蓮花池
薛占魁,內蒙古自治區薩縣滿旦召村人,1923年出生,參加人民軍隊后,于1946年在解放綏遠省清河縣戰斗中榮立戰功,并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8月6日,西北野戰軍發起第一次圍攻榆林的戰役,經過激戰,我軍先后奪取了榆林飛機場、鎮北臺、金剛寺等要地,形成了對榆林城垣的四面包圍,黃昏時間,我軍同時向城的南、東、西、北四個方向發起進攻,8月10日凌晨1時許,榆林城小西門旁被炸開一個大口子,時任我軍某部連指導員的薛占魁,身先士卒,趁勢突擊,帶領二十多名戰士首先攻進小西門,由于敵人炮火猛烈,瘋狂反撲,炸開的城墻豁口被封堵,我攻城后續部隊被阻。沖入城內的我軍戰士,在指導員薛占魁的率領下臨危不懼,奮勇抵抗,從小西門打到城內北邊的蓮花池,又從蓮花池打到小校場灘,后因敵眾我寡,彈藥殆盡,沖進城里的其他戰士先后英勇犧牲,僅剩薛占魁一人隱蔽在蓮花池泥水草叢中仍然堅持戰斗,與敵人周旋,后薛占魁因負重傷被俘,敵人威脅誘惑,妄圖從薛占魁身上獲取他們所需要的情報,但薛占魁斬釘截鐵的回答:要殺就殺,要剮就剮!要想從我嘴里得到你們所要的東西,休想!敵人施出所有讓薛占魁屈服投降的計劃都落空了,便露出了猙獰面目。幾天后,薛占魁被敵人綁至榆林城內蓮花池畔,極端殘忍地將其殺害,薛占魁犧牲時年僅24歲。
1954年,榆林縣人民政府將薛占魁遺體安葬在榆林烈士陵園,并為他立寫碑文。
作者單位:榆林市中級人民法院 電話:13992219630
本文參考書目:
一、《革命烈士與黨史人物傳略》 榆林地委黨史辦
二、榆陽文史第9、第24輯 榆陽區政協
三、《綏德英烈傳》 綏德縣民政局
四、《榆林英杰傳選》 榆林市委黨史辦
五、《定邊縣志》、《靖邊縣志》、《清澗縣志》
六、《榆林解放四十周年專輯》 榆陽區政協
七、《定邊風云》 定邊縣政協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