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文史
劃亮陜北上空的紅色閃電——榆林黨史與先驅人物簡述
田 斌
馬克思主義在榆林的傳播,始于1923年初,中國共產黨(含共青團)在榆林醞釀籌建,始于1924年冬。這一重大事件的出現,是當時歷史背景下的必然產物。當我們沉浸在隆重紀念黨的九十五華誕紅色記憶的日子里,重溫榆林在革命初期黨組織的創建與早期革命先驅投身革命的經歷,對于我們今天緬懷黨的光輝歷程,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堅定在黨領導下寫好實現中國夢之榆林篇章的必勝信心,大有裨益。
榆林中學和綏德四師是革命的搖籃
“五四”運動以后,受當時革命思潮的影響,許多在外地上學的榆林籍青年,假期或畢業后返回原籍,從事教育、辦學等革命活動。當時由陜西民主革命先驅杜斌丞先生執教的榆林中學,就首先興起廢除讀古書,提倡新文化的變革新風。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期間,在北京大學讀書的榆林青年學生李子洲、呼延震東等人和陜西籍在京學生劉天章(高陵縣人)、魏野疇(興平縣人)、楊明軒(戶縣人)、劉含初(黃陵縣人)、耿炳光(澄城縣人)等,受李大釗、陳獨秀等人的影響,開始學習和接受馬克思主義學說。他們利用假期外出和回陜之機,宣傳革命進步思想。一九二0年初,陜北榆林籍在北京高校的學生,由李子洲等人具體負責,先后辦起了進步刊物《共進》、《秦鐘》等雜志。一九二一年七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創建,同年十二月,共產黨人羅章龍等在北京發起“馬克思主義學習研究會”,李子洲、魏野疇、劉天章、楊鐘健等人積極加入。次年十月,《共進》雜志改名“共進社”,榆林、綏德等地均有分社。負責人先后為魏野疇、李子洲、王懋廷(云南祥云縣人)、田伯英(藍田縣人)、呼延震東等人。共進社是當時在全國有一定影響的革命社團之一,黨通過共進社把許多進步青年團結在自己的周圍。當時陜北的三所學校綏德四師、榆林中學和延安四中的共進社成員共有六、七十人,學生占大多數,他們是陜北榆林等地黨團創建的先行者、拓荒者。由此,革命雷聲紅色閃電在千年閉塞的陜北高原上震響劃亮。
當時榆林管轄延安洛川以北陜北二十三個縣,從1923年至1935年10月期間,陜北早期革命中心在榆林。在榆林首先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是魏野疇、李子洲等人。1923年春,魏應杜斌丞先生聘請來榆林中學執教,他親自翻譯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等書,還為學生講授《馬克思主義淺說》、《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著作和李大釗、陳獨秀等人的進步文章。以此來喚起青年學生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激情,勉勵青年緊趨時代潮流,信仰馬列主義。與魏同時最早在榆從事革命活動的先行者是榆林本土的李子洲與外省和省內的王懋廷、田伯英、耿炳光、韓叔勛(寶雞市人)以及榆林本土的喬國禎、白明善、馬明方、杜嗣堯、郭洪濤、武開章等人,他們開啟了榆林在革命初期黨團組織創建之先河。
1923年以前,榆中是陜北23縣僅有的一所中學,該年春,本土教育家高竹軒等人以綏德雕山書院為址,開辦省立綏德第四師范學校。這兩所學校是陜北革命的發源地,也是榆林共產黨人著名人士的成長搖籃。當時的榆中,馬列主義研討學風十分濃厚,力圖改革的杜斌丞還聘請了許多外地人士來校任教,并大膽引進北大 “思想自由,兼容并蓄”的辦學方針,同時許多馬列名著和李大釗、陳獨秀、魯迅、蔡元培、郭沫若等人的文章在榆中廣為傳閱,榆中教師學生自己創辦的《榆中旬刊》、《塞聲》、《榆林之花》等刊物也應用而生。劉志丹、謝子長、杜聿德(杜聿明胞弟)、閻揆要、曹力如、霍世杰、王子宜、劉瀾濤、郭洪濤、魯賁、高崗、張德生等許多青年均在榆中上學讀書。他們就是在這里開始信仰馬列主義,加入和靠近共產黨、共青團組織的。1924年夏李子洲接任綏德四師校長,并邀請了王懋廷、王復生、(王懋廷胞兄)、楊明軒、呼延震東、田伯英、韓叔勛、何寓礎、常漢三(白水縣人)等人來四師任教,學校當時講授閱讀的書刊有《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和《向導》、《共進》、《中國農民》、《中國青年》等。從1924年到1927年,綏德四師曾薈萃了許多陜北早期著名共產黨人,如喬國禎、白明善、武開章、杜嗣堯、杜振庭(杜衡)、鄧重慶、高光祖、安子文、馮文江、馬明方、王兆卿、劉瀾濤、賈拓夫、馬文瑞、常黎夫、白如冰、張達志等人。同時四師和榆中還向當時設在廣州的農民運動講習所,黃埔軍校以及馮玉祥創辦的蘭州第二軍政學校,楊虎城創辦的耀縣三民主義軍官學校和山西汾陽銘義中學等輸送了不少優秀教員學生。在陜北早期大革命的歲月里,綏德四師最早吹響了紅色革命的集結號。
榆林紅色革命初期的第一批黨團員
經過榆林中學、綏德四師革命搖籃哺育,從1924年至1927年年內,榆林許多青年學子萌生了對中國共產黨革命主張的信念,自愿加入共產黨和共青團(當時稱社會主義青年團)。榆林當時黨團員大致出自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在榆林本地讀書上學等并在本地入黨入團的青年;二是榆林本地青年在外地求學并入黨入團;三是本省外地在榆教學讀書并入黨入團,傳播進步思想的青年;四是外省來榆進行革命活動并以教學等職業為掩護,傳播進步思想的青年。其中屬于以上情形的(1924年以前)第一批黨員是李子洲,李于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在京參加“五四”運動, 1923年初在京由李大釗、劉天章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劉天章于 1920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經李大釗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是陜西全省最早入團入黨的革命人士)。在李子洲之前來榆的還有魏野疇,魏畢業于北京高等師范學校, 1920年冬在京加入社青團,1923年初亦由李大釗、劉天章介紹入黨,是陜西早期著名共產黨人。再是王懋廷, 1922年經鄧中夏介紹在京入黨。1923年王先去陜西華縣咸林中學任教,次年秋他與哥哥王復生(1921年冬在京由羅章龍介紹入黨)來綏德四師任教。王氏兄弟也是馬克思主義在陜西的最早的傳播者之一。還有清澗縣的呼延震東,呼延于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 1923年回榆林中學教學。據本人回憶說:他于次年經李子洲、楊明軒介紹在榆中入黨。另一人是耿炳光,其于1923年加入社青團,1924年入黨。后經李大釗舉薦和黨外人士于右任建議回榆林對楊虎城、井岳秀等人進行宣傳鼓動,同時去綏德籌辦四師黨團組建工作,1927年3月任中共陜甘區委第一任書記,5月任中共陜西省委第一任書記。耿炳光是陜西早期著名的共產黨人,也是陜北榆林黨團組織的創建人之一。
基于榆林中學和綏德四師在大革命時期黨團創建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和廣泛影響,還有以下人員在榆林本土第一批入黨入團。(1924年年內)他們是籍屬佳縣的喬國禎,喬于1924年秋經李子洲、楊明軒介紹在綏德四師入黨,1926年初赴廣州參加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的學習,后參加了著名的渭華起義等,1940年在新疆烏魯木齊獄中病逝。1924年在綏德四師入黨的還有佳縣店鎮青年杜衡(杜振庭),店鎮另一青年杜嗣堯也于 1924年年底在綏德四師入團入黨。(另說次年初入黨)杜嗣堯曾是中共佳縣縣委第一任書記,他為共產黨學說在榆佳地區的傳播、佳縣早期黨團組織的創建做出了重要貢獻。佳縣神堂溝村青年高光祖也于1924年底(另說次年春)在綏德四師入團入黨;籍屬清澗縣的是白明善(白樂亭),白于1924年底在綏德四師入團入黨(另說轉黨時間為次年初)。1925年白受黨委派赴上海大學讀書,次年8月又去廣州黃埔軍校政治部工作學習。后白與黃埔學友唐澍(河北易縣人)和王尚德(陜西渭南人)等參與和領導了清澗起義。白明善是榆林南部六縣早期極具傳奇色彩的共產黨人之一;籍屬綏德縣義合鎮的霍世杰和中角鄉的霍維德與城內李登霄、張肇勤均于1924年冬在榆中加入社青團(當時存在黨團合并或者已轉黨但黨組織未成立情況)。霍世杰于1925年秋受黨委派去廣州參加了由毛澤東等人授課的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參加了北伐和渭華暴動。1934年霍在綏遠犧牲;籍屬子洲縣的是拓克寬, 拓是周家圪嶗村人,1924年入黨。1930年秋拓與閻紅彥、吳岱峰、楊重遠、胡庭俊等人在山西呂梁地區創建晉陜第一支紅軍游擊隊——西北晉西游擊第一大隊,拓任大隊長。斗爭失敗后零散人員于1931年西渡黃河返榆,后拓在陜北犧牲。黨史上還記載有李臨銘(1924年在山西汾陽銘義中學讀書入黨,1926年6月創建寧夏第一個黨組織中共寧夏特別支部)和劉正平、周發源、景仰山等人;籍屬神木縣于1924年第一批入黨青年是王瀛,王于1922年秋到山西汾陽銘義中學讀書,次年春赴太原考取山西省立第一中學,這年秋王瀛經山西黨的創建人賀昌、彭真(傅懋恭)等人介紹加入社青團,1924年6月入黨。王是山西早期著名共產黨人和黨組織創建人之一。1927年8月王瀛在太原英勇就義。神木縣另外一人是史仙舟,高家堡人,據史料記載,史于1921年考入山西一中,次年入團,1924年轉黨。1941年在綏遠抗戰中犧牲;籍屬府谷的是劉天鳴,其自述1924年在上海入黨。(待考證)
繼上述十余名榆林第一批入黨入團的青年之后,從1925年起至1927年秋冬大革命時期,還有許多青年在本地或外地加入黨團、投身革命。可大體分為兩個劃別:一是在榆林的外地青年,同在綏德四師入黨的,是楊明軒、田伯英、韓叔勛和李象九等人;二是榆林本地區的青年,他們是佳縣的武開章、張慕時、閻揆要、高錄孝、高長久、劉子義、賀大增和張達志(1927年3月在綏德四師加入共青團)等人;清澗縣的青年是:白作賓、劉耀三、王浩(王懷德)、白自強、周繼豐、鄧重慶、白雪山、劉善忠、白自立(黃埔武漢分校5期畢業)、惠志明、蕭德(師應三)、張承忠、白钖齡、崔玉瑚、馬萬里(惠世溫)、張子良、唐洪澄、李景林、王聚德、白壽康、劉漢鼎、惠北海、白棟材等人;綏德縣青年是:霍世杰、霍維德、常漢三、楊重遠、胡廷俊、劉漢武、劉漢成兄弟、霍世英、馬承啟、高農斧、王文、崔曙光、崔田夫(1927年秋入團)、崔田民(1927年入團)等人;子洲縣青年是周發源、周伯勛、張遜謙(黃埔軍校四期畢業)、馮啟明、杜修方、馮文江、田慶豐、封營書、曹鴻碧、劉景向、蘇杰儒、安子文(1927年底正式轉黨)、馬逢春、馬文瑞(1927年秋在周鹼小學加入共青團)、郭步岳、郭子清、周夢熊、徐步墀等人;米脂縣青年是:杜聿德(杜聿明胞弟)、竇增榮、王貴賓、杜潤滋、馬飛鵬(馬云程)、任文明、劉金榜、王和壁、李力果(李鼎銘次子,安徽太和縣入黨)、趙亞農、高仰云、馬明方、艾楚南、張漢武、高敏夫、馬濟川、高立仁(1925年秋考入黃埔軍校四期,并與林彪等人和陜西籍青年胡璉、張靈甫、劉志丹、高吉人、劉玉章等人同學。后脫黨)、劉瀾濤、郭洪濤、常黎夫等人;吳堡縣入黨入團青年是:劉韶華、慕嘉績、王國昌、薛克明、張毅忱;神木縣的青年是:汪銘(1920年考入山西太原省立第一中學, 1925年在太原入團入黨。1928年6月,汪銘赴莫斯科出席黨的“六大”,返晉后任中共太原市委書記、山西省委書記等職。 1931年10月犧牲。汪銘是太原、晉中等地黨團組織的創建人之一,也是山西早期著名共產黨人)、張友清(在京讀書時經安子文等人介紹入團入黨。1926年張友清暑假返回神木又介紹賈拓夫等人入黨,張還曾考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5期。曾任中共北平市委書記、天津市委書記和中共山西省委書記等職,1942年1月在山西遼縣(今左權縣犧牲)劉文蔚、王兆卿、賈拓夫(1933年受黨委派赴江西向中共中央匯報工作,出席中共六屆五中全會,1934年隨中央紅軍長征, 1935年中央紅軍到陜北后,賈拓夫受毛澤東、周恩來指派,協助王首道等人去瓦窯堡解救被關押審查的劉志丹、習仲勛、張秀山、馬文瑞、高崗等人,妥善處理了陜北肅反擴大化問題。還有賈令德、崔明領、賈懷智、王聚英、劉北垣、喬鐘靈、李含惠等人;府谷縣青年是:趙博(1926年在山西汾陽銘義中學入黨,畢業后受黨委派去黃埔軍校6期學習。1941年11月在山東蒼山縣英勇就義)、趙希賢、楊岐山、高宏軒、劉素菲(劉瀾濤夫人,1927年秋入團)等人;橫山縣青年是:魯賁(1940年5月魯作為冀中代表率隊赴延安出席黨的“七大”會議,途經山西繁峙縣一村莊時,突遇日寇襲擊,為了保護隨身攜帶的黨的機密文件,魯賁縱馬跳入山澗深崖,壯烈殉國)、高崗、李友竹(李樹林)、張東皎、拓嘉禎、雷亞霆(女,殿市人,大革命時期橫山縣第一位女共產黨員)、谷玉山、張生智、白進凱、曹動之等人;靖邊縣青年是:郭致禮、謝有德、郝登鴻、白堅等人;定邊縣青年是:田作勤、;瘱|、湯中甫、丁子齊、郭子范、劉實庵等人;榆陽區青年是:朱俠夫、張德生(1934年受黨委派赴上海匯報陜西黨的活動情況,并隨紅軍長征返回陜北, 1965年3月在西安病逝)、朱敏(朱國藩)(1927年秋在米脂三民二中入團)、朱子休(1927年在米脂三民二中入團)和早期黨員李文芳、胡穎民、曹秀清(杜聿明夫人,籍貫鎮川鎮)等人。
另外,當時屬榆綏地區管轄的保安縣劉志丹(1925年初在黃埔軍校入黨,安定縣謝子長1924年底在本縣入黨)。
回顧建黨初期和大革命時期的歷史歲月,榆林全市12個縣區,共有360余名青年學生和激進分子在革命先驅的影響下、革命時代的召喚下入黨入團。在這個先進群體中,除極少數人后來脫黨或走向革命的反面外,絕大多數人都對黨信念堅定矢志不移,為主義而踐行,為真理而斗爭,成為后來陜北紅色革命斗爭的中堅。
榆林革命初期第一個黨組織的創建與發展
一九二四年冬季,榆林第一個黨組織——中共綏德特別支部在綏德四師誕生,它由耿炳光等人來榆去綏后創建。(黨史界對榆林建黨時間存在1924年和1926年兩種說法,根據早期一些當事人回憶和多數史料證明,“1924年期間”說較為貼近,但留有余地,兩說并存)。1925年底,中共榆林特別支部在榆中成立。其具體時間、組織名稱等劃分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首先在綏德四師創立中共綏德特別支部(1924年冬或1926年6月)田伯英為支部書記,并在四師校內下設3個的黨的支部,主要任務是利用綏德四師在陜北的廣泛影響,宣傳新思想、新文化和黨的主張并在教師和學生中發展黨團員等。二是在榆林中學創建中共榆林特別支部(約在1925年冬或1926年之間),古城榆林當時是陜北軍事、政治、文化、經濟中心,特別在榆中,薈萃許多優秀教師和學生,是黨創建的依托基于。榆林特支隸屬綏德特支領導,書記為劉景向,特支又下設榆中、榆林單級師范、女子師范和榆林高小四個黨的支部; 1925年寒假期間,在四師和榆中的佳縣學生放假返鄉,創建中共店鎮支部,支部書記為高光祖;同時,原榆中黨員學生周夢熊于1926年2月在定邊高小秘密建立定邊第一個黨的支部。在此之前,李子洲曾指定綏德四師王懋廷等人在校適時發展學生入團。1924年12月上旬,建立起榆林第一個青年團組織:社會主義青年團綏德支部,直屬上海團中央局領導。后王懋廷又給上海團中央領導人鄧中夏寫信請求成立了共產主義青年團陜北特別支部,成立時間約在1925年12月,團特支下轄四師,榆中(先為團小組、)、佳縣、膚施(延安)和瓦窯堡支部。至1926年5月期間,中共北方區委、共青團北方區委派耿炳光來榆林、綏德,對陜北地區黨團組織進行整組。隨之建立中共綏德地方執行委員會,執委書記由田伯英擔任,下轄特支和10余個黨支部,共擁有近200名黨員。至1927年夏秋期間,綏德地方執委改建為中共綏德縣委,歸屬陜西省委領導,書記是蔡南軒、何寓礎、關中哲、李恩濤等人(以上人員籍貫不詳)。原中共綏德地方執委和綏德縣委下轄中共四師支部(書記為常漢三)、中共榆林特別支部(書記先后為劉景向、郭洪濤)、中共定邊特別支部;苗家坪高小支部、米脂支部、中共米脂桃花峁支部(支部成員為張漢武、任文明);中共佳縣特別支部、1926年暑假期間佳縣四師學生杜嗣堯、杜衡、高光祖、高長直和榆中學生武開章等人回佳縣秘密進行黨的活動,并成立“振佳會”進步組織,重建起中共佳縣特別支部,書記為杜嗣堯;中共清澗第一高小支部,屬綏德縣委領導(特支成員白自強、白作賓等人);清澗石臺寺支部(書記為劉耀三);中共吳堡支部(書記為薛尚英);中共駐石謙旅特別支部(負責人先后為李象九、謝子長、白明善等人)。另還曾設立中共綏德義合特別支部、吉鎮特別支部、米家溝特別支部、周家崄支部、米脂楊家溝支部和清澗石咀驛支部等(上述設立具體時間待考)。以上一個綏德地方執委(綏德縣委)及十余個特支和支部成立時間也均在1926年6月至1927年7月之間。在上列相同時間(約在1927年春夏之際),還成立了中共榆中特別支部,書記為武開章、王振華,榆林單級師范支部、榆林女子師范支部,負責人先后為吳碧云、王佩珊、韓慧芝等人,榆林高級小學支部,書記為郝敬修,中共神木支部,書記為張友清,神木縣第一高級小學特別支部,書記為王季明等人,中共橫山縣第一高級小學支部(負責人為張蜀清等人),中共府谷第一小學支部,書記為張子棟等人及其他團工婦女農民學生組織。另外靖邊縣黨的組織創建工作開展較晚,大約在1933年期間,中共靖邊支部在青陽岔鎮成立。而且共青團組織范圍也有所擴大,在共青團綏德地方執行委員會領導下,(時間為1925年秋至1927年秋)也相應成立了10余個團的特別支部和支部。在榆綏早期共產黨人的促進、影響下,榆林黨的創建事業空前高漲,黨團組織和人員數量較建黨初期提升很快發展迅速。其中一些黨團員為了實現革命理想,走出家鄉,到大革命的中心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去學習馬克思主義,踐行共產黨學說,并學習農民運動、工人運動、士兵運動和軍事斗爭知識,又把這些所見所聞,革命信息帶回榆林進行宣講傳播,以喚醒廣大青年投身革命。尤為重要的是榆林這批大革命時期入黨入團的青年和黨組織的創建發展,為以后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土地革命斗爭乃至陜北革命和陜北紅軍、游擊隊赤衛隊的創建發展、陜甘寧蒙晉綏邊緣鄰近地區革命斗爭的發展,培養了一大批黨和軍隊的優秀干部,奠定了陜北紅色革命堅實的組織基礎。
本文參考資料
一、《中共黨史人物傳》第28、33、69輯;
二、《中共陜西省榆林地區組織史資料》;
三、《中共組織史榆林大事記》;
四、《中共組織史榆林市(榆陽區)大事記》;
五、《中共定邊縣組織史資料》;
六、《榆林地區志》、《榆林市志》、《清澗縣志》、《子洲縣志》、《神木縣志》、《米脂縣志》、《靖邊縣志》、《定邊縣志》、《可愛的榆林》、《可愛的綏德》、《可愛的佳縣》、《可愛的定邊》、《可愛的府谷》、《可愛的靖邊》、《可愛的子洲》;
七、《榆林地區黨史通訊》83年2期、84年4期、90年1、3、4期、92年2期;
八、《中共陜西歷史人物傳》1、2、3、4輯。
(作者為榆林市法院干部)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