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文史
黨項史跡與橫山文化
張 芳
在中國歷史的漫長進程中,陜北地區一直是漢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生死予奪刀劍紛爭的戰略要地。在亂紛紛你方唱罷他登場的諸多少數民族中,黨項羌族曾經是活躍在這個舞臺上時間最久的一個。他們在這里留下了眾多歷史遺跡,也對這里的地域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中,橫山縣及其周圍的大片土地是這種文化積淀最為豐厚的地區。
橫山縣地處陜北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額爾多斯草原銜接處,是中原農耕文化向草原游牧文化的過渡帶。榆林地區南部丘陵溝壑區、中部河谷帶、北部風沙草灘區的地形特征,以農為主、農牧交錯的經濟結構形式以及陜北文化中多元多維共生一體的邊塞特色在橫山縣體現得最明顯也最典型。
綿亙東西的橫山山脈,游移漫漶的無定長河,蜿蜒于縣境北部的萬里長城,使這片土地歷來成為漢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金戈鐵馬利益紛爭之地。相比于歷史上曾經輪番活躍過的熏育、犬戎、獫狁、白狄、林胡、義渠以及匈奴、鮮卑、女真等眾多游牧民族,黨項羌族是這里居留最久的一個——從隋唐五代陸續內遷而來到西夏王朝敗滅,前后長達500余年。橫山山脈北麓和無定河流域的夏、銀、綏、宥、洪、鹽諸州及鄂爾多斯草原一帶,曾是他們的第二故鄉和創業根據地。他們在這里落地生根,發展壯大,形成以夏州為中心的割據勢力,最終建立了與宋、遼、金鼎立的西夏王朝。其中銀、夏兩州的無定河、大理河及二者之間的丘陵山地區曾是以拓跋部為主的黨項族聚居地。這里有無定河、大理河、黑木頭川等便于交通、耕種的川道平原和宜農宜牧的溝谷臺地,有面積廣闊的山地草原,又有鹽、鐵、煤等多種礦藏,是“多馬宜稼,且富鹽鐵之利”的一方寶地,再加上“人物勁悍善戰”,遂成為拓跋貴族的軍事、政治中心,黨項羌精兵糧秣的供應地和軍事、經濟保障區。特別是南部的橫山山脈腹地,溝谷縱橫,群山拱衛,易守難攻,為黨項拓跋部驅民耕戰、秣馬厲兵、依靠經濟和軍事實力稱雄天下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這些都可從黨項人留下的眾多遺物遺跡中得到驗證。下面就黨項遺跡分三個片區略作點介:
一、無定河沿岸
這是后有橫山拱衛、前有直通鄂爾多斯草原進退自如的廣闊天地、中有寬展暢通又可阻滯防御的無定河川這樣的一片風水寶地。因此成為拓跋黨項的創業根據地、生命線,西夏王朝的發祥地,即使政權西移,這里仍是重要的戰略屏障。
統萬城 大夏故都,位于無定河上游。從公元881年拓跋思恭據而建立夏州節度政權到1227年蒙古滅夏,黨項人在這里盤據300余年。現在這個歷史巨人仍然陰郁地屹立于沙漠之中,彰顯著夏州拓跋政權曾經的輝煌和久后的沉寂。
白城臺 在今榆陽區巴拉素鎮,古稱代來城、悅拔城。西距統萬城40里,西門有白土馬路直通統萬,系漢魏朔方故城。宋夏對抗中,此處為西夏屯兵據點,北宋淳化五年,宋廷毀統萬城,此城同時被毀。現存城堡遺跡。
李德明墓 在橫山雷龍灣鎮西面內蒙納林后河王埋墓灣,有大冢,史志記載為西夏李德明墓。
古城界 在無定河北岸今榆陽區紅石橋鄉,西距統萬城80里。建于北周,原名彌渾城,又名石堡城。梁思都稱帝統萬后,這里曾是重要軍事據點,升為石州。宋時為西夏占領,仍稱石堡城,為西夏十二監軍司之一的屯兵重地。有學者考證,此處可能是西夏祥祐監軍司治所石州,F有遺跡,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紅石橋鄉上世紀還曾出土五代后唐綏州刺史黨項人李仁寶及其妻破丑夫人墓碑。以上這幾處原來都屬橫山地。
波羅接引寺 位于無定河中游南岸的波羅城外石崖底,唐貞觀年建。西夏李元昊及其子孫將此定為國寺,曾多次親臨寺院降香,延請高僧演繹經文,并以此作為往來駐足的行宮和與北宋對壘的據點。有學者認為,現在波羅城西部地下壓著的宋城遺址,很可能是西夏石州監軍司遺址。宋高宗紹興元年,金人發兵奪石州,宋聯西夏出兵與戰,該寺遭劫。
銀州城 始建于南北朝,初以產良馬得名,位于無定河與榆溪河交匯處的黨岔鎮。唐時在此設“銀州監”,牧養軍馬。五代后為黨項拓跋勢力所控,宋初為西夏奠基人李繼遷出生成長和舉大業之地,也是李德明青少年時期的故里。現在此處下城殘跡幾盡,上城輪廓宛然。城南后溝有王有地,相傳為西夏滅亡后黨項貴族逃亡匿身之處。
永樂城 又名永樂寨。位于銀州古城南25里的黨岔王家洼、石峁村及無定河對岸榆陽區上鹽灣一帶,由一群依山勢而建的軍事堡砦組成,是北宋元豐五年(1082)宋夏永樂之戰的戰場。王家洼山上及附近現存有六七處城垣、堡砦和演兵場遺跡;上鹽灣寨洼村遺有“永樂倉”古城址一座,附近鐵爐峁山頂有古寨一處。永樂之戰曾經是一場十分慘烈的戰爭,交戰雙方死傷幾十萬人,現存的故壘殘垣下應該還存有戰歿者的吶喊與呻吟。
沿無定河順流而下,東西兩岸迤邐有馬湖峪溝(原名馬戶川)、撫寧城、羅兀城(嗣武城)、米脂寨、綏德城等諸多宋夏戰略防御堡寨或交戰遺址。
二、大理河沿岸
這里是西夏捍衛橫山腹地的南部防線,自西向東有銀州關、威戎城、臨夏城、克戎寨、懷寧寨、綏平寨等諸多關城堡砦。隨著宋軍修堡筑塞、步步為營戰略的實施,西夏在大理河中下游的這條防線日漸收縮,F存有一些堡寨遺址。
三、黑木頭川及橫山腹地區
這里是黨項人的大后方,可靠的根據地;富產煤、鐵、高嶺土等礦物。在這片如皺峰巒中,與外界溝通的僅有向北流去的黑木頭河、向東南流去的小理河及一條向東而去的武鎮—付家坪溝。其中黑木頭川是這塊寶地的最大門戶。位于黑木頭川與西溝相交處的殿市鎮為黑木頭川河上游、中游分界線、黑木頭川三大拱衛點之一。殿市以下川寬地平,交通便捷,是黨項政治中心銀州與大后方軍事據點李繼遷寨往來的要道,屬重點防衛區;殿市李繼遷寨以上則山大溝深,屬藏龍臥虎黨項人養精蓄銳之地。
黑木頭川中下游主要遺跡有:
臥龍山永興寺 黑木頭川河與無定河交匯處的響水韭菜溝口。漢建唐興。北宋元豐三年,沈括在銀州至懷遠一帶筑寨修堡,曾屯兵于此。
五龍山法云寺 黑木頭川中游五龍山上,唐開元年建。碑記:宋真宗天禧年間,西夏李元昊收復夏州后駐兵五龍山,敬香施舍;宋仁宗皇佑七年,夏王諒祚帶兵擊垮晉西北宋軍后過此地,敬香并贈西夏華嚴經一部;神宗熙寧年,西夏仁宗檢查邊塞駐軍,上寺敬香,賜龍虎錦旗三面,寶傘一頂。
李繼遷寨 在殿寺與韓岔交界的李繼遷村,是黑木頭川進入山區的咽喉。有傳為李繼遷練兵寨的“城塌”、藏兵洞遺址,有奉李繼遷為不祧之祖的闖王李自成傳說中的出生地--龍窯。殿市周圍還有皇昊界、殿方臺等寓意特殊的地名。
黑木頭川上游及橫山腹地:
這里有很多海拔在1500米以上的山峰。雙城、魏家樓、石灣三鎮交界處的大墩梁,海拔1534米,上有土墩一座,名“種諤壘”,是宋種諤建的屯兵瞭望臺;艾好峁鄉有宋將狄青率部駐屯并大戰西夏軍的萬畝山塬“狄青原”。
韓岔、石窯溝一帶有唐五代墓葬群;韓岔鄉元盆洼有唐靜邊州都督拓跋守寂墓,附近華山下有曾經香火旺盛的古佛寺石窟,有馬社塌、寨山、馬圈圪?等小地名;石窯溝鄉有闖王李自成故里及祖墓所在地長峁墕村。
武鎮三官廟 在馬湖峪溝內武鎮本街,建于宋代。碑記:查跡考史,敵兵重圍,元昊振臂高呼“誰若救我,必當厚報”,擲劍于石壁,地裂山崩,塵石遮天蔽日,天空現三光環,環中神人揮塵作法,敵兵驚退,元昊稱帝建國后,在此設關建廟,名曰“三環廟”。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背景,使橫山文化具有多元多維互融一體的特性。其中有許多地方帶有少數民族文化特色,這從當地的民間文化和民俗民風中可以看出。
橫山腰鼓是最能體現陜北邊塞文化特征的民間藝術。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橫山腰鼓尚保留有特色分明的三個品種,即戰陣腰鼓、牧人腰鼓、祀神腰鼓。它們的服飾頂戴、舞步鼓點都不一樣。那時,戰陣、牧人腰鼓多分布在長城沿線和無定河流域,祀神腰鼓基本在縣境中南部地區。海海著《陜北民俗舞蹈史話》認為,陜北腰鼓與宋遼西夏時期河套一帶流傳的軍中“訝鼓”有關,那么,現存橫山腰鼓中的牧人風格、戰陣氣氛和宗教色彩,應該與長期居留此地的黨項民族文化基因有關,特別是活躍于縣境中南部的祀神腰鼓。
橫山的民俗文化異彩紛呈。妙趣橫生的蠻婆蠻漢壓尾的社火秧歌,隆重神秘的節慶禮儀(如黨岔、王有地、武鎮一帶每年正月舉辦的“牛王會”,據說與黨項人靈物崇拜有關),巫婆神漢祛病禳災的巫俗活動,南腔北調的方言俚語,一鳴驚人的民歌山曲,還有獨具特色的剪紙、說書、橫山道情等等,不少地方體現出與漢民族文化顯然不同的特性。
獨特的人文環境也涵養了橫山縣典型的民眾品格。整體來說,除了黃土文明的勤勞質樸、敦厚固執外,游牧民族豪爽仗義、寧折不彎的性格,在橫山人身上體現得更明顯。以幾位前人事例作證:闖王李自成驛站下崗又遭縣衙拷逼,不僅敢怒敢言,而且敢動敢干敢成大事,直接摧垮了明王朝的統治;清道光年塔灣的佘萬榮“佘背鍋”上訴地方官吏增稅,遭縣衙嚴刑省府關押,拼死赴京告狀,終于告倒了府縣貪官;革命前輩高崗在榆中上學時,為抱打不平而當眾打了陜北王井岳秀的公子,被執井面前時,仍然慷慨陳詞大義凜然。
橫山男人如此,女人也大有少數民族遺風。這里的多數婦女勤勞能干、健康豁達,少有依賴男人養活的傳統觀念。她們做家務帶孩子,也一樣犁地抓糞放牛牧羊,即使男人們偷懶誤功也不太計較,甚至在酒場上也可為男人代酒拼杯。
橫山人大多能吃苦有毅力,忍辱負重,但涵養不足,受不得氣,遇有挑釁,不善言辭的他們往往選擇用拳頭說話。
就地域細分,橫山縣南北部人的性格又有所不同。由于黨項羌族從內遷到政權滅亡,前后數百年一直在這塊土地上生存生活,無定河和大理河之間的丘陵山地區又曾是他們的聚居地,所以黨項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習俗,深深蘊積于這塊土地,其勤勞務實、堅韌狡黠、爭強好勝等民族脾性,也在橫山人性格中留下了深刻烙印。明代以后,縣境北部長城沿線五堡地成為防御蒙套進犯的第一線,戰爭、和市以及清代開放的蒙漢貿易、口外伙盤,使兩族民間往來日漸頻繁,長城內外不少地方成蒙漢雜居地,蒙族文化不斷滲透浸染,蓋過原有的黨項文化底色。因此,形成了橫山人南北不同的性格差異:長城沿線民眾的性格及處事行為多現粗獷直率、胸無邱壑,好酒使氣、尚武仗義,不拘小節,思維多缺深謀遠慮;其住宅簡陋,飲食粗糙,服飾簡單,家中鮮事蓋藏,與蒙民生活習俗近似。而南部民眾在住房、飲食、服飾文化方面相比要精細得多,處人接物也較謹慎內斂,多有謀略,但在誠信坦率方面相對遜色,強勢好勝性格又顯為普遍。
總之,橫山縣無論從歷史地理,還是社會人文等方面,都有與黨項民族有關聯的文化資源,值得我們去發掘研究和探討。它對我們今天的建設事業確有重要意義。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