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文史
吳堡石城記
李德忠
早就聽人贊譽吳堡縣石城“是黃河岸邊一顆璀璨的明珠”。從那時起,我就想親眼賞識這顆明珠。可惜,基于種種原因,一直沒機會實現這一夙愿。乙未十月,我終于到了這里。
從吳堡縣城宋家川鎮出發,徑向東北,忽而上山,忽兒鉆溝,車行2.5公里,便到了石城。
石城巍然屹立于黃河西岸,頭枕黃河,東以黃河為池,西以溝壑為塹,南為通城官道下至河岸,北門外為咽喉要道連接后山。石城是一處依山扼險、遺存豐富的古代軍事城堡,是歷史上拱衛中原和內地的一道重要屏障,曾為兵家必爭之地。它位置險要、固若金湯、易守難攻,真乃“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石城周長1225米,占地約10萬平米,高出黃河150米。目前,石城城墻蜿蜒,有365個垜口。城墻里外,皆由條石包砌而成,條石拉筋,中間由黃土夯筑。最寬的條石重約一噸,普通筑石也多在二三百斤。城堡的東南西北城門保存完整。當年知縣倪祥麟出于對石城老百姓嚴重缺水、生活苦焦,對水殷切的期盼,給東門起名“聞濤”,南門起名為“重巽”(巽,讀音為‘訓’,意為‘風’也),西門起名為“明溪”,北門起名為“望澤”。在城南修有甕城一座,門匾為“石城”。原各城門上均建門樓,可惜至今已全毀。
聽該縣科技局局長慕生樹講解,據史書記載:石城先設堡、繼立寨,金正大三年(1226年)成為縣治所。在至今780余年間,石城整修從未間斷過,主要工程是加高加厚城墻。最后一次大規模維修始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終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此城依山而建,呈不規則橢圓形。有大街、各類店鋪、馬道、衙門、捕署、男女監獄、常平倉、文廟、觀音閣、真武廟、魁星樓、文昌宮、興文書院、節貞牌坊等及大量民居。想當年,這里也是個男歡女愛、雞叫狗咬、人們安居樂業、熙熙攘攘的地方。
石城是建筑歷史久遠、保存最完整、文物價值極高的“中國第一石城”,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走進石城,我們一下被這里的景觀驚呆了:這簡直是一座用石頭雕刻而成的石藝博物館:石頭瓦塊到處都是,腳下的路是石頭鋪的,當年百姓居住的院門是石頭砌的,支撐門檐的柱子是石頭雕的,院墻是石頭圍的,院內的窯(房)是石頭箍的,炕是石頭盤的,灶火是石頭壘的,院內擺的桌、凳,都是石頭雕的,碾磨是石頭做的,棗樹的池子是用石頭圈的,還有石獅、石鼓、石碑和石匾都是用石料做的……整個古城是個石頭的世界。
許多院落空蕩寂寞,被一叢叢荒草掩映著。在強勁秋風吹拂下,枯萎的荒草蕭瑟地搖曳著,枯黃的草葉滿天飄飛,落下一地。不時,有只老鼠或野兔從樹葉中鉆出跑過,嚇人一跳。或有幾只麻雀在棗樹的枯枝上吱喳啼叫,使這空院顯得越發幽靜。
石城有東西南北街各一條。但街道較窄,兩匹馬只能錯身而過。漫步其間,猶如夢游昨天。但從現有的當年店鋪遺跡景象看,可以想到當年這里店鋪林立、商賈云集、人喧馬叫的盛況。但這一切繁華都已遠去。久遠的歲月、蒼桑的時光,只能叫游客唏噓感嘆,發思古之幽情了。
在古街東頭,走進一條幽深小巷,便到了當年綏、吳、佳革命根據地創建者王國昌的故居和民國時期的吳堡的高等小學。這兩處出檐石窯四合院都是明清建筑,造型古樸別致,極具陜北窯洞古建特色。土地革命時期,陜北著名的革命者王國昌、張毅忱、劉瀾濤、慕生忠等先后在這里從事革命活動,高等小學曾是中共吳堡縣委機關駐地。如今人去窯空、往事成昨,“曾經多少滄桑事,盡付東南西北風”,只有遍地殘磚碎瓦、荒草野花,訴說著當年激情燃燒的歲月和天翻地覆的歷史波折與世事變遷。
在歷史上,作為軍事堡壘和一方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石城,曾有過金色年華,怎么就變成眼下這荒蕪人煙、殘垣斷壁、破窗爛灶、冷冷清清、寂寂寥寥的孤城呢?慕生樹說:除了一千多年的風雨剝蝕外,最終給古城致命一擊的是日本侵略者的飛機和大炮。1938年,日本鬼子進駐河對岸的山西省柳林縣軍渡鎮,在玉皇山頂架起大炮,居高臨下轟擊石城。有時,還動用飛機進行猛烈濫炸,使好端端的一座石城彈痕累累、遍體麟傷,許多典雅的建筑物,失去原貌,成為遺址、遺存或遺跡。
1945年,縣城設在宋家川鎮 后,石城日趨沒落。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在人們物質生活普遍提高的情況下,石城居民,深感仍呆此處,飲水困難、交通不便,逐陸續搬離石城,致使千年石城,十室九空,F如今城中只住兩個人和一只貓。兩個人就是王象賢夫婦。王先生原是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起義人員,今年86歲,老伴馮改花也已71歲了。子女都勸他倆搬入城里樓房住,但他倆對石城感情深厚,不忍離去,因而被人譽為石城“最后的守望者”。老夫妻喂養的一只大花貓,它白天游走四方,捕鼠覓食,晚上回窯歇臥……
如上所述,歷史久遠的石城有許多遺址、遺存和遺跡。主要的是:
白地灘遺址:位于石城東山下,是黃河西岸的一片灘地。該址是榆林境內新發現的極為少見的一處東周時期的舊址。
校場坪遺址:位于石城以北,是當年操練兵馬的地方。為一處春秋時期的遺址。
祖師廟:位于校場坪南側,廟內供奉傳說中的“北方大神”真武大帝。
河神廟:位于北門外山下河畔。廟內供奉古代神話中的黃河水神河伯。
龍王廟:位于石城祖師廟西。傳說中的龍王是華夏民族的圖騰崇拜物。
城隍廟:位于縣署東北方。供奉的城隍爺是傳說中的城池守護神。
娘娘廟:位于城隍廟西。殿內敬奉送子娘。是人們舊觀念中的婦女、兒童保護神。
縣衙署:位于城中山頂上。外左為衙神廟,右為禁獄,男監三間,女監三間。
衙神廟:位于縣署大堂東邊。廟內敬奉蕭何。史傳蕭何在跟劉邦造反前,是秦朝江沛縣衙門的小官吏。劉邦執政后,蕭何被封為文臣之首、首任宰相,他制定了漢朝最重要的法典《九章律》,被稱為“定律之祖”。
文廟:是儒教敬奉孔子的場所。
關帝廟:位于石城甕城內。敬奉三國時蜀漢五虎上將關羽。
七神廟:位于城內西門旁。七神指火德星君、風神、子蛾(蟲王)、牛王、馬王、河伯(傳說中的黃河水神)及五道將軍(傳說中陰間的大神)。
劉猛將軍祠:位于石城北門外。劉猛是傳說中驅除蝗蟲的蟲王爺。
節義祠:俗稱“寡婦廟”。坐落在娘娘廟背后。內供歷朝堅貞守節和不畏強暴的烈女。
貞節牌坊:位于興文書院背后。相傳是為小寡婦李氏而立,其13歲結婚,不久丈夫病故。李氏一直守節至90余歲老死?h令以其貞節申報上司,修此牌坊,以勵后人。
清廉牌樓:位于貞節牌樓北邊。是為清雍正年間本縣知縣詹紹德而立。詹愛民清廉,受人尊敬。
興文書院:靠城東、為學校。光緒三十二年改為高等學堂,是傳播先進文化的中心,本縣許多革命志士,由此走出。1928年中共吳堡縣委成立,設在此處。
女校:是1924年春,石城創建的第一所女子學校。
魁星樓:位于南門和東門城墻連接處。樓中塑有魁星像一尊。傳說是批點頭名狀元之神。
文昌閣:位于城隍廟東。傳說文昌帝君是古代學問、文章、科舉、士子們的守護神,主宰功名利祿。
官道:南、北門外各有一條,石塊鋪砌。
苦井:位于城內西門圪坨。井口不大,靠幾盤大繩連接起來,搖動轆轆打水。
摩崖石刻:石城東南山下黃河邊有條鑿于石崖間的古纖道,道旁石壁上有金代修寨題刻一處,記載重修寨地之事。這塊摩崖石刻,距今已有800余年。
“流觴池”題刻,為明萬歷三十六年菊月吉日勒石。
另外,石城還有“逝者如斯”和“環山抱水”等題刻。
當年石城民居建筑布滿城內各處,初步統計現有42院,石砌窯洞220多孔,保存比較完整和規模較大的有:
王思故居:明洪武初,由四川布政司右參政王思所建。
王永清四合院;
五久清四合院;
王濟清和王佐清四合院;
南街李家大院。
石城的魅力除表現在滿城皆石,并有大量遺址、遺存、遺跡和保存比較完整的民居及石刻、題刻外,還有許多歷史典故和民間傳說。出于本文篇幅的限制,下邊只講述一則與石城定位有關的傳說:相傳古代這里是一片荒山,林木叢生,野獸出沒,只有少數居民散居于周邊各地,且時常受到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政府官員謀劃在此修建一座城堡。開始將城堡定位在西峰寺塬上,可定位的木橛三次被狐貍搬走。后來又將定位木橛移到宋家川龍鳳山上。誰知,一連三次,木橛又被狐貍搬走。于是,人們開始沿黃河尋找,終于在離宋家川不遠的東北處一座石梁上,發現了被搬走的木橛。大家一致認為,這是狐仙所為,暗示人們這里下臨黃河、群山起伏、地形險要,此處建城易守難攻,是塊少有的風水寶地。于是政府定位在此修建城堡,即現在的石城……
說到石城,人們不能不提敘到國畫大師劉文西。早在50多年前,他就以睿智的眼光看到石城所具有的“極高的藝術價值和科學考察價值”(劉文西語)。從1964年至今幾十年來,歷經時代的風風雨雨,他一直醉心于石城的研究和宣傳,20多次來到石城采風、寫生、作畫,為石城的研究、保護和宣傳立下汗馬功勞。2014年10月,在他的率領下,陜西“黃土畫派”第24次采風寫生團來到吳堡石城采風。劉老激情迸發,揮筆速寫。當天深夜11點半,他還與縣委書記王華、縣長高苗促膝長談有關石城保護的問題。假若你去石城,你一定會看到這條路上,劉老題寫的“吳堡石城”一塊塊路標,這是劉老心血的拋灑……
吳堡石城是迄今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遠的古縣城。滿城石頭,眾多歷史遺址、遺存、遺跡,美麗的民間傳說和國畫大師劉文西一片赤誠獻吳堡的事跡,構成了石城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奇麗畫卷,是研究黃河文化、建筑藝術、保護古跡的有極高價值的資料。
石城雖美,但由于它地處偏遠,至今仍“獨立高山人未識,養在深閨誰人知”。石城的價值在于它的原狀,在科學保護中,千萬不可新加任何附屬物!扒甑氖^會說話”,石城的原貌,會告訴人們它的本來面目及真實性。作為一位文史研究工作者,我衷心祝愿石城早日開發,成為旅游勝地。
走出石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下面,恕我借詩人宋桂嘉的詩作“觀瀾聽濤氣盎然”表達我的一點情緒:
水寨水毀建石城,青石壁壘堅如銅。
奈何千秋風雨襲,獨坐吳山勢猶雄。
放眼秦晉天地寬,河山不二景萬般。
最是東門宜不去,觀瀾聽濤氣昂然。
(作者系省政府參事室參事,省文史研究館館員,省作協會員)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