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文史
鄧寶珊將軍在榆林
袁生榮
1937年“七、七事變”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侵略軍很快侵占了華北、山西和內蒙的大片領土,與山西一河之隔的塞上古城榆林成了抗日前線。當時榆林只駐有國民革命軍一個86師,兵力單薄,很難控制局勢,時任新一軍中將軍長的鄧寶珊臨危受命,改任21軍團軍團長,后改任北路軍副總司令(傅作義任總司令),后又改任晉、陜、綏邊區總司令,總軍榆林,領導抗戰,是抗戰期間駐榆部隊軍銜最高的軍事長官。抗日戰爭勝利后,鄧晉升為上將軍銜。從1937年到1948年10余年間,鄧將軍一直駐防榆林,他堅決抗日、與共產黨友好往來、反對內戰最后奔向光明的往事,給古城榆林留下了永久的記憶。
1937年,鄧寶珊將軍受命后,因軍情緊迫,他命令所部立即從甘肅開赴榆林抗日前線,自己則只帶了參謀長和譯電員少數幾個人,乘飛機先期到達榆林。他臨時住在86師師長高雙成的西花亭,司令部設在鐘樓巷部隊衛生院舊址。隨即鄧部在包頭、府谷等河防陣地同日軍進行了激烈的戰斗,粉碎了日軍想渡過黃河侵占榆林和伊克昭盟乃至深入大西北的陰謀,鄧部還俘虜了一名叫曾山龍歲的日軍大尉,押解到榆林。
成吉思汗陵位于內蒙古伊克昭盟的伊金霍洛,蒙族人對成吉思汗敬若神明,格外崇拜?箲鸪跗冢哲娗终剂藘让晒挪糠值貐^,他們想把成吉思汗的靈柩掌握在手中,妄圖以此削弱蒙古族人民的抗日意志,所以成吉思汗靈柩的去存也就上升為能否團結蒙古族人民共同抗日的重要問題。因榆林與伊克昭盟接壤,鄧寶珊將軍又與蒙古族上層人物都有過良好的交往,國民政府委派鄧為移靈大員之一,將成吉思汗靈柩安全遷移到甘肅省興隆山存放。移靈時舉行了隆重的儀式,蒙族許多王公都來送行,途徑榆林、延安時,人們爭相瞻仰。移靈成功,日本侵略者的陰謀宣告破產。在八年抗戰中,日軍除占領府谷縣城半天即被趕過黃河外,其鐵蹄再未能踏入陜北一步。
1938年,為防日機轟炸,鄧寶珊將軍把司令部移駐城外。在榆林城東南二公里外,有一座廟宇叫金剛寺,鄧部醫院設在寺里。鄧在附近修了些窯洞,上下兩院,上邊住警衛連,下面五孔自住,命名為“桃林山莊”,取唐詩之意境。桃林山莊幾個字是請于右任先生題寫的,鑲嵌在中間窯洞的上方。后來又在窯洞兩旁修了東西廂房,東房門額上鄧親筆題字為“朝爽”,西房門額上為“夕佳”,門前修了個小花園,打了一眼水井,澆花用。
抗戰初期,日本侵略者派飛機轟炸蘭州,鄧寶珊將軍的夫人崔錦琴女士及兩子一女四人同時罹難,噩耗傳到榆林后,對鄧將軍打擊特別沉重,他雙目含淚,沉默不語,一連數日粒米不下,勤務兵王煥文(注一)在焦急中想了一個辦法,在送給鄧寶珊將軍喝的茶水中加了一些營養湯。朋友們經常探望相勸,鄧將軍對大家說:“不要擔心,我要活下去,只是心里難過,過幾天就會好的!币蚩谷帐麓,軍務繁忙,他未能回家料理,委托崔夫人的外甥孫伯琦由西安到蘭州辦理了后事。四位罹難親屬的碑文是于右任先生所寫,國民黨空軍司令部在墓前也給立了碑,上書“義薄云天”四字。
1938年,傅作義與鄧寶珊及中共高層干部南漢宸曾在山西河曲舉行過一次抗戰聯席會議。鄧與中共及傅的友好關系也是從這次會議開始的。在以后的年月里,如在“十二戰區”、“張垣綏署”、“華北剿總”都是傅為正職,鄧為副職的,來往頻繁,關系密切逐步成為至交。同時鄧也多次去延安,和中共領導人保持著良好關系,這也是傅作義后來請鄧出面作為全權代表進行“北平和談”而中共也歡迎的重要原因。
鄧寶珊將軍在桃林山莊度過十個春秋,多次在這里接待過中共派來的重要客人,有高崗、肖勁光、王震、袁任遠、南漢宸、楊拯民、曹力如、劉文蔚等人,雙方共同協商抗日事宜。著名導演應云衛去扎薩克旗拍電影《塞上風云》路經榆林,同行的著名演員有白楊、舒繡文、吳茵、黎莉莉、周伯勳、陳天國、周峰等。鄧將軍在桃林山莊招待了他們,同時陪同他們游覽了鎮北臺、青云山等名勝古跡。張繼率領一個慰問團到榆林,團員中有老舍、劉白羽等知名人士,受到鄧的熱情接待。
1943年,鄧寶珊將軍騎馬去延安,途經綏德時,在徐向前的陪同下,檢閱了當地的八路軍駐軍。到延安后,受到中共中央熱情接待,毛主席在中央大禮堂為鄧召開了歡迎會,兩個人都在歡迎會上講了話,鄧在延安住了些日子,毛主席幾次請鄧將軍吃飯時都有鄧在延安學習的次女鄧友梅作陪(鄧次女友梅原就讀于陜西三原女中,后鄧將軍把她送到延安學習,先后在陜北公學和中國女子大學就讀,其間友梅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勝利后,年僅25歲的友梅因肺病在榆去世,葬于桃林山莊附近的山梁上,鄧將軍親筆題寫了“亡女友梅之墓”的墓碑)。離別延安時,毛主席還給鄧將軍送了10張狐貍皮,鄧用這些狐貍皮縫了張皮褥子。鄧將軍從西安返回時,又在延安住了些日子,期間18集團軍參謀長葉劍英在延安交際處院子里陪同鄧觀看了“兄妹開荒”、“夫妻識字”等秧歌劇,還看了由魯藝演出的話劇《莫斯科人》。毛主席兩次來交際處看望鄧將軍并進行了親切交談,使鄧受到很大啟發。毛主席與鄧將軍有很多書信往來,1944年12月,由陜甘寧邊區參議員劉紹庭給鄧將軍帶來毛主席的一封信函,毛主席在信中寫到“去年時局轉換,先生盡了大力,我們不會忘記。八年抗戰,先生支撐北線,保護邊區,為德之大,更不敢忘!弊阋娒飨瘜︵噷④娫谟芰值目谷展ぷ髟u價之高。
桃林山莊下面地里有一眼泉水,清澈如鏡,人、畜共飲,極不衛生。鄧將軍命人整修,上面用磚石圈起來,人吃的水從泉口接,另在下邊修了個水池供過往牲畜飲用,起名叫民眾泉,從此解決了當地群眾吃水衛生問題,此泉至今尚存。
抗戰勝利后,鄧將軍追求和平,反對內戰。有一次重慶方面來電報說鄧部湯昭武、王伯恭是共產黨,令立即押解至重慶,鄧回電很干脆,說根本沒有此事,最后不了了之。1946年,傅作義、鄧寶珊同機去重慶開會,在蔣介石召集的一次軍事會議上,充滿了內戰氣氛,鄧原沒準備發言,當征求鄧的意見時,鄧說八年抗戰損失很大,人民需要休養生息,如再打內戰,國民經濟有走向崩潰的危險。這些話有些人不愿聽,蔣介石更不愿聽。在重慶蔣介石六次召見鄧將軍,最后一次召見時,鄧斗膽犯顏,向蔣直陳:“內戰千萬打不得,我愿把領袖擁護成華盛頓,不愿把領袖擁護成拿破侖!笔Y介石內心震怒,但又不好發作。晚上鄧到牛角沱于右任家里說了這件事,于聽后說:“你不要‘紗’了?”(關中人把頭稱為紗)。
1947年,胡宗南率20多萬大軍進攻延安,命令鄧部從榆林出兵配合,以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因為鄧不愿意打內戰,故只派了一個團行進到魚河堡即停止前進,借口要補充裝備,按兵不動,應付了事。
1948年冬,傅作義接鄧寶珊將軍去北平,作為他的全權代表,與中共方面進行“北平和談”,鄧將軍不負使命,終使和談成功,使北平回到人民手中,立下了千秋偉功。
建國后,鄧寶珊將軍任甘肅省政府主席,又改任省長,于1968年病逝北京。
注一:王煥文,榆林人,筆者表姐夫。他于1938年16歲時給鄧將軍當勤務兵、副官,解放后任鄧的秘書,直至1968年鄧去世,跟隨鄧30年,此文皆源于王煥文的回憶,他今年93歲,離休后居蘭州,尚健在,筆者今春曾專程去蘭州拜望采訪。
(筆者系榆林市延安精神研究會副秘書長)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