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文史
讓歷史助我們前行 ——激活文化遺產,引領綏德發展
劉婷 孫煥 吳美容
綏德,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到處散落著古老而耀眼的歷史文化遺存。每一處歷史文化遺存都包含著鮮活的民間傳說和厚重的歷史故事,這些傳說故事都載負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眾多的文化內涵聚積起來構成了綏德深厚的文化積淀。保護、挖掘、利用綏德的文化積淀不僅是創建現代文明的需要,更能成為牽引綏德發展的強勁動力!
一、深厚底蘊
1、歷史文化
詩人曹谷溪說,這里的每一座山都是鮮活的,每一條溝都流淌著奇妙的傳說。這些傳說印證了遠古文化鐫刻在綏德這塊土地上的歷史印記。
老堯山位于定仙焉鎮界首村。相傳在母系氏族時期,這里有七姐妹繁衍生息,終因人多地窄,吃了分食飯之后,姐妹們各帶兒孫分地生存,只留大姐在原地。子孫們為祭祀先祖在此蓋了分食窠娘娘廟。堯帝到此祭祖后,此山更名為老堯山。這個傳說是母系氏族創世說在這片土地留下的歷史烙印,分食窠娘娘廟也是母系社會遺留給今天的活化石。
二虞山位于綏德城西張家砭村。至今山上仍供奉著虞姑娘娘——舜帝的妹妹敤首。相傳在采集和狩獵時代,舜帝為了給百姓教授農技,帶領五位要臣、妻子娥皇女英和妹妹敤首來到此地,教授人們種植,在這片土地上播撒下了農耕文明的火種,佐證了綏德是農耕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紫臺山位于義合鎮背園子村。相傳義合一男兒在外地做官,有同僚路過家鄉時,攜帶禮品登門看望其母,但母親認為是兒子為官不廉,一份家書召回兒子,并贈 “有用國家”四字,讓兒子參軍守邊。兒子走后,母親每天站在紫臺山翹首遠望等候兒子回家,直到坐化升天。當地百姓為祭奠這位偉大的母親,修建廟宇世代敬仰。
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還流傳著疏屬山黃帝桎危除奸佞、后羿射日保黎民,合龍山玄帝巡游建行宮……這些神話傳說與縣境內發現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跡互相呼應,有力地佐證了綏德是華夏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也印證了綏德是一塊尚善厚德的文明之地。
“秦時明月漢時關”。綏德歷來是守護中原的邊關要塞,因而產生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秦始皇和漢武帝在巡查他們的漫漫疆土時都路過綏德;西漢和親公主王昭君出塞時在綏德停車駐足,留下了沉魚落雁的典故和關于落雁砭的傳說;東漢末年,蔡文姬途經綏德,回到了日夜盼望的大漢故土;韓世忠是土生土長的綏德漢,先有一步巖降野馬、響馬洞里得天書的傳說故事,后有征戰疆場,力保南宋江山的歷史史實。韓蘄王離世后,家鄉人民在一步巖設蘄王廟,樹“中興佐命”、“重延宋祚”的石牌樓以祭英靈。明末年間,田見秀在虎焉開騾馬店遇闖王李自成,志同道合打天下;清乾隆帝探訪民間,見古綏德官員清廉勤政、百姓安居樂業,御筆親書“秦漢名邦”以示勉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古綏德戰火頻繁,歷代都有名將駐守。秦代,封建社會的第一太子扶蘇和大將蒙恬駐守綏德,留下了賞月臺、避暑洞、洗馬灣、鐵騎坪等古遺址,始皇病逝后,受假遺詔坑害,扶蘇自刎于城南蘆家灣,蒙恬蘸血呈冤,于是又產生了嗚咽泉和蒙恬造筆的歷史故事。綏德先民把扶蘇葬于疏屬山頂,蒙恬則由30萬將士用戰袍捧土厚葬,流芳千古。地處兩河交匯處的賞月臺尤在,避暑洞則由明代自稱雙溪老人的吏部尚書王瓊被貶綏德后題詞刻字,打造文化符號,改為晉溪洞。漢代飛將軍李廣駐軍綏德,抵御胡人進犯,留下了古遺址李廣寨和歷史故事李廣射虎。北宋大將焦贊駐守之地,流傳著焦石堡村的歷史由來。
千百年來,綏德先民們把對生活最淳樸、最本真的愿望寄托于神靈,在山上建廟造觀。全縣661個行政村,有大小各類寺廟道觀2000余座,其中有疏屬山、合龍山、靈寶山、紫臺山、祥云山、蒿泉山、鳳凰山、臥龍山、南陽山等50多座名山。
這些名山上的古寺廟,雖數度毀修,至今仍香火鼎盛。每逢會事,寺廟內煙火繚繞、香客滿殿。院內古松柏青翠挺拔,巍巍寶塔聳立依然、石柱石碑歷經滄桑,道盡了綏德滄海桑田的歷史變幻和綿延不斷的文化脈絡。
這些古寺廟,或尋根探源、追思祖先;或供奉神靈、尋求庇佑;或推崇正義、祭奠賢良;廟宇道觀作為綏德人雅俗共賞、世代不忘的文化符號,體現了他們追宗認祖、敬畏神靈的本真信仰,追求和諧、向往幸福的精神認知和繼承傳統、懲惡揚善的價值取向。
如果說綏德是陜北文化的濃縮之地,那么綏德縣城就是綏德文化的薈萃之所,縣城內有扶蘇墓、蒙恬墓、二郎廟、巽地樓、中山禮堂、鐘樓山、永樂門,石壁上刻有清代綏德知州江士孫手書“天下名州”四個朱紅大字,城外有晉溪洞、西山寺、龍洞清流等名勝古跡,吸引了歷代文人墨客乘興揮毫,更為綏德古城增添了人文風韻。
漫步綏德古城,撫摸斑駁的歷史遺存,就像翻開了一部部記錄綏德文化的古籍,剪一段歷史記憶仔細品味,捧一掬厚重的黃土深情感悟,綏德的歷史文化像黃土地一樣厚重。
2、紅色文化
綏德是一片紅色沃土,西北革命的策源地。紅色的綏德,猶如一個沒有圍墻的革命歷史博物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留下了眾多的革命足跡。
“陜北共產黨的奠基人”李子洲,在陜西省立第四師范學校(后改為綏德師范)建立了西北第一個黨團組織,點燃了西北革命的火種;在紅軍東渡黃河的第一站——溝口,周恩來、林彪、彭德懷帶領中央紅軍住過的窯洞依然靜默在黃河之畔,似乎仍在回味那逝去的崢嶸歲月;王震帶領三五九旅駐守綏德,使綏德成為了抗戰時期守衛延安的北大門;解放戰爭時期,綏德作為黨中央、邊區政府轉戰陜北的大后方,田莊、黃家溝、李家崖、延家岔、吉鎮等村鎮留下了偉人毛澤東的足跡;習仲勛在郝家橋調研時,與郝家橋父老鄉親結下了深厚情誼,其工作風范和所形成的調研報告在陜甘寧邊區發揮了典型引導作用。抗大總校在綏德歷時三年為黨和國家培養了大批軍事干部。陜甘寧邊區政府、中央西北局、晉綏司令部先后駐扎在義合鎮薛家坪一帶,1947年11月召開了著名的義合會議,撥正了土地改革的航向。如今,歷史的背影漸漸遠去,黑圪嶗戰斗的硝煙也早已蕩然無存,但踏上這片紅色熱土,徜徉于眾多革命遺址,重溫先烈之志,重沐革命遺風,我們感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大無畏精神永遠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和源泉。
3、黃土文化
一位哲人說,窯洞是大山的眼睛。在陜北黃土高原避風向陽的山坡上,各種不同風格的窯洞構成了村落。這些古窯洞、古村落保存著黃土文化最悠久、最鮮活的記憶,它們是勞動人民的根,綏德文化的魂,是陜北農耕文化活的載體。
其中最具典型的要數白家鹼鄉賀一村的黨氏莊園,它作為黃土高原窯洞村落的典型代表,被塞外客人稱譽為“陜北印象”,是綏德至今保存唯一較完整的清代建筑。莊園依山就勢、負陰抱陽,散發出黃土高坡傳統文化的神韻?偨ㄖ娣e達100多畝,十四座窯洞院落布局嚴謹、設計精巧。各院相對獨立卻相互連通,裝飾典雅,構思巧妙,把黃土高原居住文化展現的淋漓盡致。2008年9月綏德黨氏莊園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果說黨氏莊園集中了勞動人民的智慧,那么城內的翰林園、花墻院無疑是皇家風范與陜北窯洞建筑風格的完美結合。
翰林園、花墻院均是綏德薛家峁人張璨的宅居。據傳,張璨因侍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功高蓋世。告老還鄉時,由乾隆皇帝御批庫銀為他修葺而成。翰林園,位于城內圍窯巷北側,故俗稱圍窯。占地面積約3600平方米,建有60孔磚石窯洞,點綴有磚瓦亭閣,鳥瞰呈“囍”字形,蔚為壯觀;▔υ撼省澳俊弊中稳M四合斗院,從下院至上院呈步步高升的趨勢,是陜北窯洞與皇家王侯宮廷建筑融合的典范。
細細審視這些古院落,猶如步入黃土高原建筑文化的大觀園,賞窯洞建筑精美藝術,品陜北民間文化韻味,或古樸典雅、或凝重大氣、或巧奪天工、或傳神寫意,營造出一個個健康、吉祥、幸福、富貴的家庭環境。
古村古院建設把主人的審美觀念和至善追求結合在一起,滲透了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等級觀念及儒家傳統的人文思想。尤其是棱門門額題字,或彰顯主人的社會地位;或標榜主人的文化修養、情趣追求;或警醒自己,訓誡后人,預示道德修養;或祝頌平安、幸福,表達美好愿望。把文化、倫理道德、民風民俗以及主人的精神情感都體現在建筑風格上,讓人們在欣賞贊嘆之余,感受到做人做事的哲理。
如今,殘垣斷壁書寫著歷史的滄桑,斑駁色彩講述著昔日的輝煌。踏上刻著歲月痕跡的青石板,似乎走進了時光隧道。一座座散發著古樸氣息的舊屋,半遮半掩地向人們訴說著光陰的故事。淳樸勤勞的綏德人,在這些古老的窯洞四合院中,生活勞作、繁衍生息。先祖們留給我們的遺產,不僅僅是有形的物質財富,更多的是無形的精神財富。
傳統手工藝作為千百年來延續不斷的一條造物文脈,是勞動人民智慧的創造,是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印記。這些因生活、生產需要而誕生的傳統手工藝,是勞動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智慧結晶,它們以其獨特的表現形式記載著人類文明前進的軌跡和發展趨勢,是綏德乃至陜北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的精髓與根基。如果說歷史文化遺存是承載歷史文化的物質載體,那么民俗文化、節慶文化和現代廣場文化則是區域文化特色的典型代表和生動表達,保護、弘揚這些鮮活的傳統文化具有永恒的現實意義。
二、歲月傷痕
歲月悠悠,滄桑巨變,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歷史文化遺存遭到破壞,瀕臨消失,意味著渾厚的綏德文化底蘊正在失去傳統優勢。
(一)自然侵蝕和人為破壞。
由于自然風雨侵蝕,大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面臨著毀棄或流失。始建于1937年的中山禮堂在1991年停用之前一直是全縣的會議中心和文化活動主陣地,從建筑風格和曾經發揮的作用看,在綏德歷史文化遺存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年久失修,房頂面臨整體垮塌的危險。晉溪洞是秦代流傳下來的珍貴文化遺存,具有極高的考古和觀賞價值,目前洞外只留“晉溪洞”幾個字保存完好,洞內只有兩處文字清晰可辨。義合鎮政府側旁的東獄廠審判圖,1987年中央美院的一位教授觀賞后專門題詞建議要重點保護,但一直無人問津。如今墻體已經開裂,墻壁上最為珍貴的壁畫經風雨侵蝕、人為破壞,畫面已經模糊不清。位于黃家溝村的毛主席舊居現在雜草叢生,窯洞內空無一物,院墻已經坍塌,就連1978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在風雨的侵蝕下,也已十分模糊。全縣類似情況不勝枚舉。在文革期間,大量歷史文化遺存遭受了嚴重的人為破壞。如虞姑娘娘廟在文革中被毀滅殆盡、片瓦無存。文廟照壁在“文革”期間,被有識之士用磚石裱護,寫上毛主席語錄才得以保留。黨氏莊園標志性的“福壽”照壁,深溝古民宅的門墩石獅,也都是當時群眾用泥糊住,才幸免于難。
(二)“保護”措施不當。
由于缺乏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在維修舊院落、古建筑的過程中,只注重加固翻新,而忽視了原有的文化內涵,甚至在一些已經宣布的文物保護單位也存在隨意翻修現象,任意修建與建筑風格大相徑庭的建筑:特別是在廟宇的維修中,由于維修經費都是來自廟會上的布施,文管部門沒有話語權,導致一次維修一種風格。靈寶山的正殿用玻璃推拉門、虞姑娘娘被安放于現代平房之內、黨氏莊院內新修的現代建筑與周邊環境形成強烈反差……一座完整的歷史古城,在一次次的城市建設改造中,拆舊建新,完全失去了歷史原貌。
(三)保護管理機制尚未建立。
很多歷史遺跡處于深山僻壤,經濟發展滯后,村民收入低,無力承擔歷史遺跡的規劃設計、環境整治、恢復加固的經費。怎樣保護,怎樣管理,機制尚未建立,遺跡保護步履維艱。位于賀一村的黨氏莊園,好多建筑大面積垮塌,許多木質構件、磚石雕刻損毀嚴重。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管措施,中角鎮卜家溝臥龍山的明代大鐘于2014年4月被盜;大莊里寶臺寺的功德柱孤立在菜地里;薛家渠的習仲勛舊居、李家崖的毛主席舊居等都在形式上掛牌為文物保護單位,卻無實質上的保護措施。
三、現實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期的文藝座談會上明確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笨v觀綏德歷史,文化優勢是綏德最大的優勢,發展文化是我們永恒的主題。歷屆縣委、縣政府都把發展文化事業作為全縣的重點工作,社會各界都自覺參與支持各項文化事業活動。近年來,在文化引領的發展思路推動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整理保護,綏德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石雕、秧歌、嗩吶、民歌、剪紙等五個民間藝術之鄉,新建了綏德革命歷史紀念館,綏德漢畫像石館,綏德展覽館,綏德美術博物館,綏德少兒文化藝術中心,蒙恬公園等文化主陣地;打造出摩崖石刻、石魂廣場等當代文物;啟動了黃土文化風情園建設,恢復了龍章褒異坊、永樂門、西山寺藏經閣、綏德劇院等歷史文化建筑;規劃實施扶蘇文化苑、一步巖蘄王廟旅游文化景區、巽地樓恢復、飲食文化一條街等文化產業項目;制定了全縣文化旅游發展規劃。這些得力措施,為發展綏德文化事業掀起了新高潮、奠定了新起點。然而,從保護利用綏德厚重的歷史文化,開辟綏德文化發展廣闊前景的愿望出發,還需要我們進行認真探討,深入思考。
(一)強化對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理念。
歷史文化遺存是綏德文化底蘊的載體,失去了載體,文化底蘊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近年來,綏德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摸底保護,在文化軟實力的建設發展,在現代文化主陣地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相比之下,對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利用卻停步不前。要充分認識保護歷史文化遺存對開辟綏德文化事業廣闊前景的重要性,讓歷史文化遺存成為綏德文化繁榮的有力支撐。
(二)強化對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措施。
要對歷史文化遺存進行普查登記,摸清全縣文化遺存的底子。要統一規劃、統一監管,明確重點、分步實施。要組織縣內文人對歷史文化遺存進行考證,對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進行整理,形成統一的文字材料。要借鑒崔家灣鎮寨山村石綿羊陣的保護辦法,多渠道籌資,對晉溪洞、鐘樓山、中山禮堂等既有珍貴歷史價值,又毀壞嚴重、瀕臨消亡的重點歷史文化遺存盡快進行保護。對已經列入國家傳統古村落保護項目的四十鋪鎮艾家溝村,滿堂川鄉郭家溝村和常家溝村,白家鹼鄉賀一村的黨氏莊園,按照項目要求,進行維修保護。對所有的文物保護單位的維修擴建,要嚴格按照《文物保護法》修舊如舊、恢復原樣的要求,杜絕造成保護性破壞。對散落在城鄉的珍貴文物要采取“五龍壁”的保護辦法,實行搬遷,進行集中保護。
(三)強化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機遇意識。
在建設美麗鄉村,發展鄉村文化旅游產業的形勢下,全縣已有滿堂川鄉滿堂川村、滿堂川鄉郭家溝村、滿堂川鄉三十鋪村、白家鹼鄉東賀家石村、張家砭鄉郝家橋村、崔家灣鎮蘇家圪凸村、定仙焉鎮后店村、石家灣鎮霍家溝村、義合鎮西直溝村等9個村被納入國家鄉村旅游富民工程重點村建設序列。我們應以此為契機,確立發展旅游文化產業的機遇意識,營造“看得見山、望得見水,也能回憶起那份鄉愁”的鄉村文化氛圍,把這些傷痕累累,覆蓋著厚厚歷史塵埃的歷史文化遺存,打造成區域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文化旅游集散區,體現歷史文化遺存的歷史價值和未來價值,把文化內涵轉變為文化產業,把綏德文化轉變為文化綏德。
(四)強化對歷史文化的普及宣傳。
遺忘就是丟失,無知就是淺薄。要編寫制作綏德歷史文化的校本教材和宣傳材料,在中小學校開展“可愛的綏德”普及教育,使綏德厚重的文化底蘊得到延續和傳承。在各種宣傳媒體廣泛刊發綏德歷史文化的宣傳資料,敞開綏德文化的對外窗口,推出綏德文化的系列品牌,為發展綏德文化產業鳴鑼開道,為帶動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活力!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