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榆林文史

榆林文史您當前位置:首頁 >>榆林文史

上郡起狼煙 國共齊抗戰 ——榆林抗戰大事記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榆陽區政協    點擊數:2492次     時間:2014年09月30日

田  斌

“七七”事變后,日本侵略者對我國華北等地進行全面進攻。從1937年夏到1938年底,華北大部淪陷。當時,沿我國內陸西北方向入侵的幾路日軍攻勢兇猛,右翼兩路已攻占察綏等地,并由此沿黃河西進,占領西北重鎮包頭,逼進五原。后又從包頭南下,企圖進占包南伊克昭盟及鄂爾多斯地區,進而染指陜西北部要塞榆林。左翼的幾路日軍,從北自山西保德一帶,向南達柳林境內,陸續抵進黃河東岸,伺機渡河西侵。伊盟、榆林兩地岌岌可危,祖國大西北面臨威脅。民族存亡之秋,國共兩黨先后發表宣言,宣布團結抗戰,共御外侮,號召全國人民、全體愛國人士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合作抗日,衛國殺敵,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趕出中國。

抗戰時期的榆林,處在更為重要的國防位置,它既是全國抗日戰略大后方的一部,又是整個大西北抗擊侵略、直接面對日寇進犯的前哨陣地。往北,它扼守要塞,控制伊盟與河套一帶來犯的敵人,向東,北起府谷、神木,南至吳堡、清澗,憑借數百里長的黃河天險,隨時準備殲滅河東來犯之敵,以保衛黃河西岸各縣的穩固與安全。

當時,榆林是國民革命軍晉陜綏邊區總司令部所在地,總司令是著名愛國將領鄧寶珊,又是由其轄屬的國民軍第22軍駐守地,時任軍長高雙成。同時正值國共兩黨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結成之際,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力量,除改編成三個師奔赴抗日前線外,又專門成立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第八路軍后方留守兵團,以保衛邊區,保衛黃河防線,并協助友軍抗擊日寇的進犯。

古郡起狼煙,塞上鏖戰急;仡櫮欠榛疬B天的抗戰歲月,國共兩黨所領導的軍隊和民眾,為保衛黃河、保衛塞上,為保衛榆林、保衛家鄉,曾經奮勇殺敵,浴血奮戰。在紀念抗戰勝利六十九周年的日子里,我們翻開榆林抗戰的史冊,摘其輝煌之頁,展示當年戰斗場景,追溯壯烈抗戰史事,以緬懷抗日勇士、殺敵英雄們的愛國精神。

府谷保衛戰

抗戰時期,府谷地處陜西御敵前線,它與山西保德一河之隔,為了保衛這座塞上城垣,在該城下黃河的東西兩岸,曾經歷了幾次守城奪城的血火之浴。1937年底,沿晉西北朔州、神池等地過來的一路鬼子,已進占保德,直接威脅府谷河防。當時負責府谷城防的是國民革命軍駐榆第86512團。團長張子英因見形勢危急,決定采用先發制敵戰術,主動進攻偷襲保德。遂在全團選拔精壯將士百余人,組成襲擊隊,張親任隊長,于夜晚暗過黃河后,直接沖進保德城里的日軍營房,一頓猛砍猛炸,殺得鬼子四處逃竄。趕天亮前,全隊勝利返回,而且不折一兵一卒,鬼子卻在保德城下遺尸數十具,一副殘敗之狀。這一戰,極大地鼓舞了防守府谷抗日將士的信心,當時的《陜北日報》和山西的《晉陽日報》都登載過這一戰例,頌揚張子英團長英勇殺敵的果敢精神,并贊張是效仿三國東吳大將甘寧“百騎劫曹營”。

193832日拂曉,日寇第26師團黑田部二千余人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由保德出城,在府谷沿河下游馬連圪尖、高家窯則村邊的岸口實施強渡,數小時后,敵人全部登陸,雖經我守軍拼死阻擊,但終因敵強我弱,難以抵擋。當日中午,府谷城破,鬼子竄入府谷城中,燒殺搶掠,滿城滾滾濃煙。據記載:府谷失陷,是整個抗日戰爭時期,陜西唯一被日軍短暫占領過的縣城,也是全陜西千里黃河防線唯一被日寇突破的地方,日本鬼子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踏上晉陜峽谷西岸。府谷失守的戰訊傳至榆林,高雙成遂命512團張子英團長組織力量即刻奪回失地,又命該軍駐守神木高家堡的楊仲璜營長率部星夜馳援。至當天下午五時許,侵入府谷城中的日寇,在我各路援軍的猛烈反擊下,棄城狼狽逃回保德。府谷失而復得,張子英決定乘勝追擊,遂派該團楊仲璜、張博學兩營乘夜渡河反攻保德,經過一夜激戰,攻克保德。至此,府谷一帶的河防形勢趨于穩定。

19406月,日寇乘我軍主力在包頭東南一帶作戰之機,派兵再次攻占保德,進而再犯府谷。保德被占的第二天,鬼子即以飛機大炮,連續三天對府谷進行狂轟濫炸。府谷抗日義勇軍和附近的友軍、民軍都動員了起來,同時又派出小股部隊,從河的上、下游實施偷渡,側面打擊敵人。后鬼子撈不上什么便宜,便撤離保德。至此,府谷河防再未受到侵犯。先后三次保衛府谷的戰斗均獲勝利。

出擊包頭灘

包頭灘是指包頭南部自達拉特旗至東勝(伊克昭盟)與伊金霍洛旗一帶,這里大多為沙灘草地。前面已述,日寇占領包頭以后,除一部西取五原外,其中一部糾合當地的蒙漢偽軍沿包頭灘南下,已逼進緊靠榆林的伊金霍洛旗西北一帶。伊旗與榆林的直線距離不到一百公里。當時榆林的防守局勢十分危急,晉陜綏邊區總司令部認為,只有主動出擊,轉至外線作戰,才能確保榆林穩固。同時和正在綏遠東西地段與日寇激戰的晉綏軍傅作義將軍指揮的部隊、正在包頭西南抗敵的寧夏軍馬鴻賓部隊和在察綏一帶的東北軍馬占山、何柱國部等抗日武裝,形成戰略配合,兩翼牽制,才能更有效地防守榆林。于是2286師先后派出所屬511512(缺兩個營)、515、516四個團和五個游擊支隊組成的近萬名將士,在高雙成、左協中、張云衢、高致凱、王伯謀、段寶珊等人的指揮下,開赴包南伊盟地區周圍,與鬼子展開殊死拼殺。自19384月至1942年初,近四年的時間里,22軍愛國官兵,經歷了百余次戰斗,給敵人以沉重打擊。其中,進行過很著名的戰役戰斗有:保護和轉移成吉思汗陵的東勝(伊盟)之戰、防止敵機對榆林、神木、府谷及陜北邊區各城鎮進行轟炸掃射的梁家圪堵之戰,以及大樹灣、新城、樹林召、磴口、新民堡和柴登之戰,同時,22軍官兵還協助友軍,多次沉重地打擊日寇。這里值得一提的是22軍爆破隊長王果亭的英勇事跡。王果亭是關中合陽人(一說朝邑人),時任軍部工兵連中尉排長。在國土危亡之機,他主動請纓,從榆林趕赴包南前線,擔任爆破隊長。他帶領小分隊深入敵后,用地雷、炸藥包等,專炸鬼子使用的鐵路、公路、機場、橋梁和倉庫等軍事設施,炸得鬼子心驚膽戰、晝夜不得安寧。特別在包頭一帶,一提起王果亭的名字,鬼子偽軍頓時驚恐萬狀。王果亭在敵后戰斗近兩年,成功爆破200余次,給敵人以重創,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隊的外線作戰。以后王在一次執行任務中不幸被捕,壯烈犧牲。因此他聲名遠揚,英雄事跡傳遍包綏一帶,人們稱贊這位抗日勇士是威震敵膽的“八部雷神”。

22軍將士在包頭南部外圍的成功阻擊,延緩了日寇的進攻勢頭,有力地配合了友軍和當地抗日武裝的軍事行動,大大減輕了榆林防守的壓力,實現了扼控伊盟、拒敵塞外、固守黃河防線的戰略意圖。

吳堡河防戰

如前所述,國共兩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后,全榆林北起府谷,南至清澗以北的千里河防重任,由國共兩黨部隊共同守備并分段設防。國民軍晉陜綏邊區總司令部(22軍)負責府谷至神木賀家川北的防務。從賀家川向南經佳縣、綏德、吳堡、清澗至延川(延水關)一帶的防務,由共產黨八路軍后方留守兵團擔任(蕭勁光任司令員、曹里懷任參謀長)。這一段的黃河西岸,大部屬陜甘寧邊區境地,它是十年內戰后,我黨我軍唯一保存的一塊革命根據地,也是八路軍抗日出征,挺進華北的大后方補給線,防守任務特別重要。當時,我軍的河防布署具體是:留守兵團所屬警備六團(團長王兆相、政委張達志,該團后歸八路軍120師建制),負責守備賀家川至佳縣之間的河防;警備八團(團長文年生、政委帥榮)負責從佳縣南至綏德棗林坪、吳堡(宋川)一帶的河防;警備三團(團長閻紅彥、政委杜平)負責吳堡至清澗以南,延水關以北的河防守備。后來在此基礎上又成立了神府和綏、米、佳、吳、清五縣河防司令部。在吳堡河防戰打響之前,首先進行了神木東南沿河附近渡口的河防戰斗。1938313日,侵占山西興縣的一路日軍兩千余人,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欲渡河西犯,我警六團指戰員沉著應戰,待大隊敵人擁下東河岸時,突然集中火力,打得鬼子懵頭轉向,慌亂逃竄。此時我軍事先準備的一支部隊,乘勢渡河過去,襲敵側背,鬼子招架不住,倉惶退回興縣縣城,再未敢輕舉妄動。

1938年春,日寇華北方面軍以第109、110兩個師團與晉西北的第24旅團呼應,沿汾離公路西進,侵略的矛頭直指山西柳林一帶黃河東岸。顯然,日軍的企圖是以柳林為支點,渡河西犯,以占領這處陜北通向晉綏華北具有重要戰略價值的黃河渡口。吳堡的河防局勢頓時變得十分嚴峻。19385月,敵110師團以一個旅團的兵力,攜重炮30余門,由離石方向出發,直抵柳林黃河東岸重要渡口——軍渡,企圖過河西侵。我警八團指戰員,乘敵立足未穩,渡河夜襲東岸王老婆山。文年生團長親率兩連隊伍過河,將駐守此山的敵一個大隊打得落花流水。營長郭永清指揮一個排的戰士,勇猛拼刺刀,展開肉搏戰,使數十名鬼子橫尸山下。這次戰斗共殲敵200余人,繳獲甚多,嚇得敵人掉頭東退。

19396月上旬,吳堡河防戰斗面臨嚴重關頭,日寇不甘心前次渡河失敗,在汾陽離石公路一線集結重兵,企圖西犯。64、5兩日,敵109、110師團派兵萬余,由該公路線兩側迂回前進,很快就擊潰了防守東岸河口的山西閻錫山部隊,柳林、軍渡、磧口、孟門等東岸要地相繼失守。6日,日軍先頭部隊已進占軍渡,拉開了吳堡河防戰斗的序幕。次日上午,鬼子以2個聯隊的兵力,在十數架飛機和東岸重炮的掩護下,從軍渡強渡。剎時,硝煙彌漫,炮火連天,吳堡城內的民房建筑,灘頭陣地的防御工事多被擊中。我八路軍警八團將士面對強敵,毫不畏懼,猛烈還擊,一次又一次地擊中敵人的渡河船舟,把洶涌湃澎的黃河,變成了“皇軍”的葬身之地。兩天以后,吳堡還巍然屹立。此時,縣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友軍,吳堡抗日自衛隊、河防游擊隊等都積極參與反擊戰斗,吳堡各界抗日民眾廣泛動員,踴躍支前。同時,東岸的國民黨友軍也從敵側后背出擊。我八路軍西岸其他防守部隊以一天60多公里的速度,兼程馳援。在吳堡這座抗日的銅墻鐵壁面前,在我抗日軍民鋼鐵般的黃河防線上,侵略者一籌莫展,望河哀嘆。5天以后,日軍被迫撤離。敵人在抗戰初期,對榆林黃河河防規模最大的一次進攻被粉碎了。不久,日軍還曾從吳堡上游,佳縣境內螅鎮附近的一個渡口試圖渡河進攻,亦被我守軍當即打退。

19399月,我黨中央為了加強河防守備力量,確保陜甘寧邊區抗日根據地的穩固,決定調英雄的359旅從華北前線回師陜北,駐防綏德、米脂一帶。自此,由八路軍負責守備的河防力量大大加強了。同年底,萬余名日寇進犯晉西,其中一部再犯吳堡河防。359旅將士在王震將軍的指揮下,運用“半渡而擊”、“主動出擊”的戰略戰術,再次粉碎了敵人的進攻。

1938年春至1939年底,日寇在吳堡河防上下,先后發起大小進攻20多次,均被擊退,特別是吳堡河防戰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榆林軍民的抗戰信心,有效地打擊了敵人,增強了共產黨八路軍在抗戰中的地位,也鞏固了陜甘寧邊區大后方的安全。

全民同救亡

1938年至1940年期間,榆林、神木、府谷、吳堡、清澗等縣城先后數十次遭敵機轟炸,死傷慘重。不愿做亡國奴的榆林各界人士,廣大民眾,同仇敵愾,熱血沸騰。他們或走上街頭宣傳,或奔向前線殺敵,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積極投入這場正義而艱巨的偉大斗爭。當時,榆林文化教育界的抗日舉動和愛國熱情,極大地鼓舞了全體軍民的救亡信心。榆林師范、榆林中學和榆林職業中學三校師生是救亡圖存活動的中堅,神木、府谷、佳縣、吳堡、米脂、綏德、清澗等縣的學校師生也紛紛走出校園,投入抗日的滾滾洪流之中。當時,榆林三校青年學生在教師張明遠、閻方聽、唐鳳都等人的鼓動下,率先走向榆林街頭,向民眾散發了抗日雜志《前哨周刊》等,還辦抗日墻報,唱愛國歌曲,并組織起宣傳隊、歌詠隊、話劇團到郊區農村進行演出,以宣傳國共兩黨的抗日主張,激勵廣大民眾的愛國熱情。“七七”事變后,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促動下,由三校愛國教師和榆林各界人士的倡導,“榆林各界抗敵后援會”、“榆林青年抗日救國會”、“抗日民族先鋒隊”以及“戰地服務團”、“大時代劇團”等抗日進步團體組織,紛紛成立,積極開展抗日宣傳活動。八路軍359旅的“烽火劇團”的演出也特別活躍。19399月,著名作家老舍隨慰問團來榆視察,著名愛國人士李公樸、凌子風,著名演員舒繡文、黎麗麗、吳茵等也隨團來到榆林。榆林教育界、文化界空前熱烈的宣傳活動,激發了社會各界民眾愛國熱情。投筆從戎、沙場報國者有之;舍家紓難、解囊資助者有之。當時,榆林城鄉流傳的鐵匠劉振德為國捐金的故事,就是廣大民眾為抗日救亡,所表現出的高尚氣節。劉振德是榆林城關人,祖上幾代都從事鐵匠工藝。劉為人忠厚、做事仗義,且鐵活工藝精湛,又有一身好力氣,人稱“劉鐵錘”、“劉鐵匠”。1938年春,政府號召全國動員,全民抗戰,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劉振德積極響應,回家動員妻子傾囊相助,將家里勤儉積蓄的二百塊銀元及其妻佩帶的一付金耳環全部捐獻給國家。在他的帶動下,榆林掀起一場轟轟熱烈為前方抗日將士捐錢物捐糧食的捐獻熱潮。榆林黨政軍民和社會各界為了表彰劉振德這一愛國義舉,特在榆林四方臺樓檐下懸掛“深明大義”巨幅木匾一面,以示百世流芳。

榆林在抗戰時期還有很值得緬懷和書寫的一頁,就是榆林愛國統一戰線的建立和國共兩黨的友好往來?箲鸪跗,榆林曾匯集、移駐過綏遠傅作義部駐榆辦事機構和伊盟指導長官公署長官朱授光、土默特旗總管榮祥、東北挺進軍司令馬占山、察哈爾省主席張勵生、騎兵第二軍軍長何柱國以及熱河先遣軍白鳳翔部、綏遠民眾抗日自衛軍劉效賢部、歸綏憲兵司令馬秉仁部、包頭警備司令陳玉甲部等都曾來榆和在榆設立辦事機構,榆林一時成為名揚塞上的抗日堡壘。同時,榆林國共兩黨的合作往來日益密切。毛澤東、朱德等人與鄧寶珊、高雙成等人書信頻繁,交往很多,雙方的一些知名將領、人士也有交誼,國民軍晉陜綏邊區總司令部和22軍與陜甘寧邊區政府、八路軍后方留守兵團,也曾進行過有效的軍事協作配合。榆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合作團結,為榆林取得抗戰的最后勝利,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系榆陽區政協特邀文史員、市法院干部)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646

久久综合影视,国产亚洲福利一区,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執行時間22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