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文史
卓犖鐵筆驚風雨——記《人民日報》著名編輯高集同志
高集同志(曾用高三級、高三企等筆名),1920年2月出生于榆林高家大院,青少年時代在天津、北京、榆林求學,后浪跡天涯,舞文弄墨。
高集被人譽為"報壇老將",他1940年6月進入重慶大公報社,歷任大公報記者、編輯、采訪部主任、駐南京辦事處副主任、新聞版主編。1941年至1942年,兼任讀書出版社《學習生活》雜志責任編委。1949年2月,天津《大公報》在中共的領導下改組為《進步日報》,高集任社務委員兼編輯主任。1950年4月,高集調人民日報社工作,歷任文教組副組長、政法組副組長、西方部副主任、國際部副主任、人民日報海外版領導小組成員。1985年,海外版正式出刊后,作為主要負責人之一,高集負責言論和副刊,直至1988年離休。
高集同志為人耿直,性情孤傲,一生揮舞鐵筆,為真理而戰斗。1938年秋,他在西北聯合大學讀書時,積極參加進步學生運動。1940年春,加入共產黨的外圍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40年夏,由姑父張季鸞(《大公報》主筆,榆林人)介紹到重慶大公報社工作。在該社的地下黨員彭子岡的幫助下,同中共南方局和新華日報社的同志建立了密切的關系,為黨做了大量的工作,得到周恩來同志的充分肯定。在重慶工作期間,高集除為《大公報》采寫時政新聞外,還以"方紀"、"方無忌"的筆名在《學習生活》雜志發表時政和經濟評論?箲饎倮,他采寫國共和談與舊政協會議新聞,客觀反映共產黨和民主黨派的意愿,揭露國民黨反動勢力破壞和平、壓制民主的惡劣行徑。在校場口國民黨毆打政協代表事件中,因《大公報》披露真相,他受到國民黨當局的點名警告。1945年夏,經人介紹,高集分別加入中國救國會和民主同盟,并擔任了救國會中央候補執行委員和宣傳委員會副主任,為反對國民黨一黨專制,呼吁民主建國做宣傳鼓動工作。1946年春,高集調任大公報南京辦事處副主任,繼續從事時政報道,并受中共代表團的委托,協助做國民黨要人和英美記者的統戰工作,被范長江(建國后《人民日報》社長)同志親切地稱為"我們在南京的耳目之一"。1946年夏,高集與浦熙修同志到南京東站采訪來南京請愿的上海民主人士,與請愿代表一起被國民黨打手毆致重傷,成為著名的"下關慘案"的受害者之一,周恩來同志親往醫院探視。1947年夏,國民黨在各地搜捕進步人士,高集來到上海,擔任上海大公報夜班編輯。1948年春,高集在編輯之余,為香港《大公報》撰寫通迅,描述蔣家王朝末日殘景,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建國后,高集更是意氣風發、才華橫溢,將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獻給黨的新聞宣傳事業。1950年9月,高集在《人民日報》開始從事國際新聞報道,時間達16年之久。1956年,高集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高集隨政府代表團或新聞代表團先后出訪了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許多國家,參加過第二屆亞洲會議等重要的國際會議,在黨中央和報社編委會的領導下,參與組織并撰寫了大量的國際問題社論、評論員文章和署名文章。其中,1961年至1962年,在長達半年的關于老撾問題的日內瓦會議前期,撰寫了數十篇筆鋒犀利的通訊,這些文章,后被收入《看萊蒙湖這面鏡子》通訊集。除為報紙撰稿外,高集還參與過中央一些重要文件的起草和撰寫工作,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并與總理合影。
198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成立后,高集擔任了研究生導師和答辯委員會成員,為培養新聞后備力量傾注了大量心血。1985年,年過65歲的高集參與人民日報海外版的籌備工作,他不辭辛勞,以其豐富的辦報經驗和智慧,為創辦中國第一張向海外發行的中共中央機關報做出了突出貢獻。
高集一生淡泊功名,藐視權勢,以他的家庭出身和社會背景,在舊社會,要謀一官半職,實在不難。他父親是國民黨鐵道部秘書、煙酒稅稅局局長,特別是他姑父張季鸞是一代文豪,交游極廣,曾幫助許多人找到差事。但高集不愛當官,不謀發財。他大學學的是經濟,畢業到銀行或財政機關工作,十分容易,但他卻當了窮記者。1947年,國民黨軍隊打下張家口,大公報派高集隨記者團去采訪。當時,胡政之讓他專訪傅作義。到了張家口,傅的副官約高集見傅,高躲了幾天不見。傅尷尬地對人說:"別人要見我,我不見;大公報的高記者,我要見,還見不上。"
高集本色是書生,他一生不在政界拜朋友,他的朋友都是有獨立人格的文化名人,如,范長江、楊剛、唐瑜、黃苗子、郁風、夏衍、吳祖光、徐遲、沈求我、丁聰……經歷了 幾十年的風風雨雨,高集最佩服那些不僅敢講真話,而且敢把真話寫成白紙黑字的人。他的老朋友李普就是一位有名的痛恨特權和腐敗,敢于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大政論家。
高集被朋友稱為"精神動物",他喜歡讀書,一生手不釋卷,高談闊論、口若懸河。但不喝酒、不抽煙,不愛吃零食,不講究穿戴,對物質生活要求極低。
高集為人處事自尊自重,從不沾公家一點便宜,公事、私事分得清清楚楚,許多可以報銷的費用,他不愿麻煩人家批條子去報銷,都自己掏腰包。
高集的高風亮節受到朋友們的衷心稱贊,著名漫畫家方成在給高集作的漫畫上題詞道:"前記者,后編輯,如椽大筆掃人間,摧枯拉朽終生業,活得一天干一天。"去年,高集病逝,文化大家謝蔚明、郁風和黃苗子在敬獻的挽聯上寫道:"許國忘身功昭報史,宏文讜論痛失故人。"著名雜文家舒展在《悼高集》詩中寫道:"祖光(即藝術家吳祖光)駕鶴隨云賾,高兄托體同山阿。卓犖鐵筆驚風雨,沖霄火炬挽天河。胸中大道平如砥,一生崎路何坎坷。雖死之日音容在,猶生永年得解脫。"著名詩人、雜文家邵燕祥在《悼高集》一詩中寫道:"昊天不公更不仁,不收壞人收好人。百年國事百憂集,噩耗頻傳多事春。京中長者名高集,終老東南西北人①。早歲投身大公報,曾聞下筆如有神。反迫害復遭迫害,下關采訪留創痕②。秉筆不私亦不賣,矢志反蔣為人民。欣看故國成新國,歷經秋肅喜春溫。詎料風云忽變色,一夕高汾歸另冊③。弱女只身投北荒,都為交心能賈禍。昔時使筆敵千軍,今日坎廩集一身。又逢文革狂飆起,青枝綠葉落紛紛。紅區白區一鍋煮,清渾皂白孰能分。儒欲坑之稱牛鬼,書已投火計全焚。幸得晚年重執筆,不須惆悵近黃昏。大徹大悟緣反思,突破藩籬欲語真。非真不語寧失語④,記者從來盼好音。生老病死尋常事,歌送高集慰高汾。"
高集同志不幸逝世,使我們黨失去了一位優秀的黨員,使我國新聞界失去了一位尊敬的老報人、好同志。
高集同志是榆林人民的驕傲。高集同志將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注:
①英語NEWS為新聞之意,恰為東南西北四個字頭組成。國人曾戲稱新聞記者為"東南西北人"。
②1946年在南京下關,國民黨特務于上海人民赴南京請愿的代表團到站時制造流血事件,前來采訪的記者高某與浦熙修等同時受傷。
③高汾為高集夫人,資深記者,1958年被劃右派。
④高集晚年失語。西哲有言:“欲語全真,非真不語。"
(李德忠)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