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榆林文史

榆林文史您當前位置:首頁 >>榆林文史

巾幗楷模 育人典范——記杜瑞蘭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1126次     時間:2006年01月11日

杜瑞蘭,1913年9月出生于陜西省米脂縣城煌廟灣。青少年時期,杜瑞蘭隨父就讀于榆林、北平、西安等地。1938年任米脂女校教員,1939年3月任校長,1944年1月任米脂縣政府教育科副科長,同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8月任陜甘寧邊區政府民政廳一科副科長,1946年4月擔任陜甘寧邊區參議會第三屆參議員,1949年2月任晉南民眾醫院院長,1949年6月任甘肅省駐西安辦事處副主任。


杜瑞蘭是杜斌丞烈士的女兒,從小就受到革命家庭的熏陶,愛憎分明,立場堅定。

1949年8月,杜瑞蘭隨解放軍來到蘭州,這時,強大的肅反運動,挖出了殺害她父親的國民黨軍警特務。在蘭州市召開的鎮壓反革命分子公審大會上,公開處決一批反革命分子。大會宣判了反革命分子的滔天罪行后,將他們綁赴刑場。執行槍決時,杜瑞蘭身穿整齊的軍裝,右手提著一支手槍,威嚴地站在兇手面前,滿臉憤怒,眼中射出仇恨的火焰,大喊一聲"跪下此與此同時,連開三槍,親手處死了兩手沾滿革命烈士鮮血的反革命分子。隨后杜瑞蘭轉身面向父親遇難的西安方向,雙眼噙著淚水,恭恭敬敬三鞠躬,告慰忠魂:女兒為您報了仇,雪了恨,愿親愛的父親含笑九泉。





1949年9月,杜瑞蘭以軍代表的身份接管了蘭州女子中學,并擔任校長和黨支部書記,同時,兼任蘭州女中附屬的一所教會小學校長,從此與教育結下了不解之緣,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她都在蘭州從事教育工作。可以說,她最美好的年華,最輝煌的歲月,是在蘭州度過的。

蘭州女子中學是蘭州地區頗有特色的一所中學,但到解放時,已破舊不堪,困難重重,特別是教師隊伍成分比較復雜。面對這種情況,怎么辦?如何將一所舊學校改造成為新學校?這是擺在杜校長面前的當務之急。杜瑞蘭經過縝密考慮,決定從建立一文素質好、業務精、能力強、教學水平高的教師隊伍入手。她不僅正確掌握知識分子政策,而且將其融入自己的一言一行中,真正依靠全體教師共同辦學。她常說:"家庭出身看本人,歷史問題靠現在","用人要用一技之長"。她力排眾議,果斷地啟用了多名追求進步又有學術專長的老教師,充分信任他們,放手使用他們,使他們解除疑慮,心情舒暢,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工作之中。原任蘭州女中校長是一位有著豐富教學管理經驗、工作極為認真負責的人,但因當過國民黨國大代表而思想有負擔。杜瑞蘭對她以誠相待,大膽使用,終于使她解除顧慮,全身心地投入教學工作,并且由于工作認真,成績顯著,經杜瑞蘭推薦,該教師后來還擔任了甘肅省政協常委等職。對待中青年教師,杜瑞蘭在政治上嚴格要求,業務上安排他們和老教師一對一結成對子,觀摩學習老教師課堂教學,并先后派出多人到北京師范大學進修。就這樣,在杜校長行為感召下,在她滿腔心血的滋潤下,一批有特長的學科骨干涌現出來了,一批精通教學業務的中青年教師成長起來了,語、數、理、化、史、地、音、美、體各科都有了帶頭人,五十年代中期,贏得省、市、教育界和學生家長的一致贊譽。當時,在蘭州女中讀書的學生都覺得學校真正成了一座春天的花園,滿園春色,滿園桃李,生氣蓬勃,欣欣向榮,置身于這樣的環境中感到無比幸福和自豪。

德高望重、豁達大度的杜瑞蘭有一種魁力,師生敬她愛她,不僅在于她端莊慈祥、舉止優雅的外表,更在于她有一顆偉大的能與師生通融的愛心,在于她的心思全放在了師生身上。

杜瑞蘭的氣質、自我修養、革命閱歷、知識的深度、政策水平及洞察力、領導藝術、崇高的理想、對黨的忠貞及對師生善良和純凈的愛心,無不令人尊敬、仰慕。

她關懷教師生活,為讓中青年教師從子女的拖累中解放出來,她想方設法,先在學校辦起了食堂,接著又辦起了托兒所,這在當年蘭州中學都是率先的行動。她關懷學生,校園里酒滿了她一片真情愛意。1953年,有4位品學兼優的學生,體檢不合格不能參加高考,悲觀失望心情沉重,杜瑞蘭逐個做思想工作,后又介紹她們到甘肅省人民政府參加了工作。她更關懷家庭生活困難的學生,用溫暖的愛點燃貧困學生的心靈之火。初中部有一位16歲女同學叫田生環,關節結核,關節兩頭骨頭已壞死,整天躺在床上,生命垂危,醫生診斷需盡快做手術。但她家境貧寒,一家五口僅靠母親每月30多元維持生活,根本沒有能力治病,而且手術只有蘭州軍區總醫院有條件做,而當時部隊醫院一般是不接收地方病人的。杜瑞蘭了解了情況后,親自出面找軍區衛生部商量,經軍區衛生部批準,蘭州軍區總醫院不但接收了這個病人,并且全免了1000多元醫療費。1000多元,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數目。醫療費免了,還有1000多元伙食費怎么辦?杜瑞蘭在教師中發起募捐,她自己帶頭拿出100元。經過杜校長的多方努力,終于將一個16歲的生命,從死神的手中奪了回來。這個同學出院后,她又經常送去米面,并將學校灶上供應自己的一份伙食送給這個學生吃,有時還帶些好吃的送到床頭,對其母親說:"給這病女子吃上,快點好了上學。"這位同學痊愈后上了高中、大學,當了一名優秀的中學語文教師。

杜瑞蘭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在教育戰線上埋頭苦干,為革命事業培養了大批人才,特別在培養婦女千部工作中成績顯著,1944年被評為模范教育工作者,出席了陜甘寧邊區文教大會。1955年,杜瑞蘭被評為優秀校長。

1956年后,杜瑞蘭在擔任甘肅省教育廳副廳長、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期間,堅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在狠抓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實行教育與生產相結合,實行教育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發展,為我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培養了大批人材。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她對那些生活困難、勤奮好學的學生關懷備至,深愛廣大師生的愛戴和尊敬。辛勤耕壇結碩果,她所培養的許多學生現在已成為我國各條戰線上的骨干,可謂"桃李滿天下"。

甘肅省教育廳的工作,本來可使杜瑞蘭在更大的范圍內施展她的遠大抱負,但令人極為遺憾的是,1958年后嚴峻的政治形勢嚴重影響了她卓越才能的繼續發揮。1959年,杜瑞蘭因丈夫霍維德(中共甘肅省委第二書記、常務副省長)被打成"右傾機會主義反黨分子"而株連,受到錯誤的批判和不公正的待遇。六十年代,由于丈夫未徹底平反以及當時的政治狀況,她的處境一直不好。但是,她顧全大局,仍然忠誠執著,榮辱不驚地為黨工作,她堅信黨中央早晚會搞清的。



"文革"前夕,杜瑞蘭與丈夫離開甘肅,一起到山東,走向新的崗位。1965年10月,提任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黨組成員;1979年2月后,歷任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常務副院長、黨組副書記。杜瑞蘭在山東省法院擔任領導期間,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地同林彪"四人幫"反黨集團進行了堅決斗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她堅決擁護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經常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掌握實際情況,秉公執法,力求做到案件證據確鑿,事實清楚,定性準確,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受到群眾的好評。

1981年12月起,杜瑞蘭先后任政協山東省第四屆委員會副主席,政協陜西省第四屆、五屆委員會副主席及第五屆、六屆、七屆全國政協委員。擔任省政協領導工作后,杜瑞蘭努力學習黨的統戰理論和人民政協理論,身體力行,貫徹黨的統戰政策,廣交朋友,深交朋友,使黨內外同志都愿意向她說心里話。她時刻關心政協的自身建設·,為政協發揮職能作用盡心竭力。工作中,她充分發揮自身長處,團結各民主黨派和各界愛國人士,為壯大愛國統一戰線,促進完成祖國和平統一大業耗費了自己的心血,做出了可貴的貢獻,受到黨內外人士的敬重。

杜瑞蘭善于做統戰工作,他廣交朋友,將統戰置于交友之中,黨內有的老同志稱贊她是一位天生的統戰工作者。無論節假日還是平時,她的住處總是擠滿人,黨內黨外同志都愿意向她傾訴心里話,反映問題,商量事情。她關心每一位熟悉的同志,聽到誰有病,就前去看望,對生活有困難的同志,慷慨解囊。她待人誠懇,熱情大方,不論對同級、對下級都是如此,因而博得政協委員、機關千部以及許多老同志的尊敬,人們見了她親切地稱她"杜大姐"或"杜老"。她豁達大度,對曾在政治運動中傷害過她的人,以工作為重,不記前嫌,使這些同志十分感動。

1985年5月,杜瑞蘭因年事已高,辭去了省政協副主席職務。卸任后,她仍然十分關心國家大事,關心陜西革命老區人民群眾的生活,不顧年老體弱,繼續熱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工作,表現了一位老革命一息尚存、奮斗不止的高風亮節,在同代人中不愧為一位杰出的女性。

1996年11月,杜瑞蘭因病在西安逝世,終年84歲。(李紀元)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764

久久综合影视,国产亚洲福利一区,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執行時間1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