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文史
明代中路要塞保寧堡
赫赫有名的保寧堡,以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在明代的邊關防務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弓『起兵家的重視。本文僅就此予以闡解。
一、保寧堡一一中路近衛左特角
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創造的奇跡。按"龍的傳人"的形象比喻,譽之為"巨龍";又按中國人習慣上"先言東而后說西》0的方位習慣,山海關以東的遼東鎮部分為"龍頭",嘉峪關部分為"龍尾。,而居于"中路"、以榆林鎮為中心、鎮北臺為標志的陜北段可比作"龍腹"了。陜北段長城,據長城研究專家羅哲文在其《長城》一書中稱,長達885公里氣自山西省河曲縣西渡黃河進入陜西北唾府谷縣黃甫川以后,大致沿著黃土高原與鄂爾多斯草原銜接線碗蜒西南行,從定邊縣鹽場堡的八墩豁子西北出境,進入寧夏的花馬池。其所歷山巒溝窒,平沙草灘,地形復雜,以其多樣性而呈現出種種奇特的面貌。
作為九邊重鎮之一的榆林鎮,是歷史上陜北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更是控扼黃土高原與塞外鄂爾多斯草原和毛烏素沙漠的咽喉。以"鎮"名之,足見其突出軍事地位的重要性和獨特性。萬里長城經過榆林城時,以鎮北臺為中,呈東北 西南走向朝兩翼展開。左翼的保寧堡和右翼的常樂堡,恰似兩只觸角而成為鎮城的重要屏障并構成其中段完整的防務體系。
二、保寧堡的形勝
保寧堡在今榆林市榆陽區芹河鄉南部,與榆林城直線距離僅12公里。清人梁份在其所著《秦邊紀略》中說此堡"東三十里至榆林衛。"說明古走官道僅30華里。隨著榆林經濟大開發,城市擴容,不久的將來,保寧堡將成為榆林城的西部郊區。
保寧堡作為長城的重要一堡,其環境在《秦邊紀略》中有備極詳盡地描述,"保寧堡,古梁城也。波羅西接,榆溪東引,響水直其南,紅山通于北。切近長城,自大川口,版筑雖堅,而風沙特甚。咆從其所描述的地形上看,此處的長城己離開黃土高原的山巒溝窒區,而且明末已風沙漫卷,環境惡化,處于毛烏素沙漠的南部邊緣。況平地起堡,無險關隘口可守,是非常不利的地形。但為什么長城要經過這里,又為何要"平地"起堡呢?《秦邊紀略》進一步描述了保寧堡在上郡的重要地位:
夫堡于(與)常樂實扼歸德、魚河大川之沖。雕陰上郡,在在可虞。雖申路兵駐波羅,而馬二百,兵僅倍之。明常移波羅之兵寧此。堡為水澤之區,途來港水漸涸,馬元所飲,其若之何?東北側紅山市,東三十里至椅林衛。波羅在西八十里,紅山市口在邊外三十里,長城在北一里,大川口在西二十五里。堡在平地。明制兵一千三百名。。
平地起堡,無險可守,本已于軍不利,加之作為本來是水澤之區、牛羊銜尾的豐腆之地,由于沙漠南侵,以至于"游水漸涸",到了馬無所飲的地步。這種惡劣的自然環境,生存尚難,況屯兵乎?但其地理位置卻很重要。因為它與常樂堡是控制歸德、魚河大川(無定河)的要沖,是整個雕陰上郡的屏障。
三、保寧堡的規模一一從建堡到重侈和增侈
保寧堡為明代巡撫盧祥于成化年間(1465-1487年)所建。明弘治二年(1489年)巡撫劉忠移今堡。過了75年,巡撫胡志菱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增修,其規模巴達"周二里一百四十步,高一丈九尺,南門一,樓鋪九座。"再過14年,萬歷六年(1578年)又重修一次。又再經過短短的3年,參將藏士賢于萬歷九年(1581年)筑東關。這時的保寧堡,"邊垣長二十里,墩臺三十六座。姆根據明代營制,這里己駐有"軍丁并守軍一千二百八十名,馬騾駝六百七十五匹噸。
這里要,特別說說保寧堡建堡、重修和增修的時間及規模。
時間:從成化年間盧祥建堡到萬歷九年減士賢增筑東關,短短百年左右,一次建堡,一次移堡,一次增修,一次重修,又一次增筑東關,其間隔時間,長者75年,短者僅2年,其改易之速,增筑之頻,在歷史上的軍事防務工程中是很少見的。
規模:明代保寧堡的規模有多大?于今的保寧堡,除了寺觀及長城殘垣外,己面目全非。但在當時,僅嘉靖四十三年的一次增修,規模己達1平方公里左有。而萬歷九年增修的東關,其面積竟達10平方公里左右。這里要特別提醒注意的是,增筑的東關,并不與先前的疊加。其規模之大,樓鋪墩臺之多,世所罕見。
于今的保寧堡,好在有其三官爺龍燈文化共同體的文化遺存。人們盡管去求神拜佛,趕廟會,看秧歌,也很難想象其如此龐大。但證之以后勤保障,這里配備有屯糧倉、常倉、社倉、義倉等四種倉庫以供軍民之用,其本身就占有很大的面積。又證之以地名遺存,雖原來城堡無存,但婉蜒東西的長城和墩臺,還留有輪廓。在廟群周圍,仍有"十六臺"、"二十臺"、"三十臺"、"外三十臺"等以"臺"命名的村莊。這是明顯的36座墩臺的地名遺存。所以清代《陜西通志·關梁一》所說的"邊垣長二十里,墩臺三十六座",此言不虛。
四、劉敏寬論保寧堡的戰略地位
明朝萬歷年間,劉敏寬在其著名的軍事策論《榆鎮中路論》中,把保寧堡置于整個長城中段的大背景下,令人信服地論證了保寧堡的戰略地位:
輸林城在常樂、保寧之中。文式開府其間,五營重兵彪騰虎踞,且左山右水,固天設之巖疆,全鎮之上游也。保寧、波羅相去八十里,中雖有響水一堡,去邊七十里,舊恃無定河為限。所慮者,冰堅之時耳。今河水淺不足恃,宜于保寧、波羅之間深筑一堡,移響水之兵寧文。杯遠、成式、清平,邊垣雖臨險阻,高峰峻圾,似若可據。然沖口實多,川面平衍,如西川小理河漢壩最為首沖。若或大舉南馳,則安定、白落、臥牛諸城悉被其毒矣!且東起常樂,西抵波羅,沿邊積沙高與墻等。時雖鏟削,旋壟如故,蓋人力之不敵風力也。保寧昔稱水澤之區,年來豬水漸涸,馬無所飲。倘保寧日就凋疲,則歸德之偽造可虞,是今之首當加意綢終者也!然猶有隱憂焉:保寧、常樂實扼歸德、魚河大川之中,雕陰、上郡在在可虞。今雖設有中協副將一員可以聯系一路,但兵不滿二千,馬止于教百。茍且支吾,以幸無事,豈完策哉!?
劉敏寬,明末著名的軍事戰略家,曾以右金都御史巡撫延綏,再遷總督三邊軍務,官至總兵尚書,文稻武略稱著一時。在巡撫延綏和總督三邊軍務期間,身先士卒,與猛克什力部數十次角逐,w自府至督共計捷三十有奇》,其申一次惡仗就是在保寧堡展開并奏捷的。因為劉敏寬對地方上有卓越的貢獻,所以"榆人感德,立生詞以祖之。金的努爾哈赤登極,定年號為天命,是為天命元年。這時的明王朝己搖搖欲墜。再過28年,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于1644年即位,整個申國進入清壬朝時代?梢哉f,劉敏寬是受命于危難之間,苦苦支撐榆鎮中路防務的。他在軍事實踐中,以一個軍事戰略家的身份觀察形勢,實踐戰事,總結出榆鎮中路的戰略要義,而成《榆鎮中路論》的策論。其中所言保寧堡在整個防務體系中的作用,令人信服。
五、幾點斷想據以上文獻察考,特有如下斷想:
(一)保寧堡的駐軍之數。自清以降,該堡兵員不斷減少。但在明朝,幾處提到守軍約在一千三百名左右,"馬騾駝六百七十五匹"。按2:1的比例配備兵丁和戰馬役畜,在當時可以說精銳部隊的配備比例;四座糧草倉庫的配備,又是可靠的后勤保障。即使如此,劉敏寬尚對駐軍"不滿二千,馬止于數百"耿耿于懷,認為是"茍且支吾"之舉,不是"完策"。所以在明朝,作為一種應急措施,"常引波羅之兵守此"。
(二)保寧堡的軍事編制規格。從將領配備情況看,《明史·職官志》載:"鎮守延綏總兵官一人,舊設,駐鎮城!贰秴f守副總兵一人","分守參將六人,日榆林保寧參將,日東路右參將,日西路左參將,日中路參將,日清平參將,日榆林保寧參將。"可見,在榆林鎮長達885公里的邊關中路,保寧參將就是6名參將中的一員。按明代的軍隊編制規格,參將是僅次于總兵、副總兵的統兵官。至今,在榆林還流傳著"保寧堡的把總"的俗語。而把總在明代也是總兵之下的領兵官,握有極重的用兵權和指揮權?梢姳幈さ鸟v軍在中路各堡中更顯現了突出的地位。
(三)保寧堡戰略地位的重要。它不但是榆林鎮的近衛左椅角,其或守或失,關乎到整個"雕陰上郡"的安全。
(四)保寧堡歷史文物挖掘的意義。自清以降,戰事稍減,又由于毛烏素沙漠南侵,人力不敵風力,G邊積沙高與墻等,于今沙漠覆蓋了起伏的丘陵,地表文化遺存無多。但從其歷史上的規模來看,具有挖掘的價值。倘有收獲,當對保寧堡在明代以前的歷史有所具體化,鮮活化。
(五)保寧堡文化遺存挖掘的意義。保寧堡是貼近榆林城的戰略要地,又是伸向西北大漠深處的觸角。以它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土地面積幾近145平方公里,包括榆陽區、橫山縣8個鄉鎮232個自然村莊在內的社區文化共同 體。此共同體以道觀為中心,形成每年定期的祖神渴廟秧 歌和下鄉沿門子巡演秧歌。其范圍之大,村舍之多,凝聚力之強,51起中外學者的注意。據老會首王占歧講,保寧堡的三官爺龍燈會起源于明洪武時期。對此,無稽可考,多數人不信。因為巡撫盧祥建堡是明成化年間,遠在洪武之后,何秧歌之有?但據2000年出版的《延安地區志》973頁載,甘泉縣出土的"秧歌舞傘頭畫像磚:宋代……,裝扮與今榆林市清水鄉(系芹河鄉之誤 筆者)保寧堡秧歌隊傘頭相似。"如果得到確證,那么,保寧堡秧歌及其連帶的祖神社事活動,文化共同體的社區組織形態等文化遺存,更具有保護和搶救的意義。正因為如此,重視對保寧堡及其此段長城的實地考察,對弄清長城中段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均有不可或缺的意義。
(六)既然宋代的秧歌舞傘頭畫像磚所反映的裝扮與"保寧堡秧歌隊傘頭相似",就推演出保寧堡的秧歌早在宋代就有了。而盧祥建堡卻遠在其后的明代,那么,宋代以前的保寧堡地面有堡無堡或堡的雛形?如果無堡,那么有沒有長城?如果有長城,那么,此段長城是否就是秦長城?這樣,由文化遺存就又反饋回來,促進我們下工夫探索此處的堡和長城的肇始時間,其意義更莫大焉。(郭冰廬)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