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榆林文史

榆林文史您當前位置:首頁 >>榆林文史

新橋抗洪記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4356次     時間:2006年01月11日

公元1994年,靖邊縣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洪災,傾盆暴雨,鋪天蓋地,洪水滔滔,泥流遍野,遍及全縣10多個鄉鎮。這場史無前例的特大暴雨造成了15人死亡,21人受傷,10多座小型水庫垮壩,1200多座淤地壩及攔洪壩被沖毀,30多座中小型水庫出現險情……通訊中斷,道路堵塞,生產被迫停止。縣境內142座水庫不同程度水位上升,尤其是新橋水庫,出現500年一遇的洪峰,震驚全國。

回望新橋

新橋水庫位于無定河與307國道交匯處,南邊是嚴重缺水的白于山區,北邊是風沙灘地區。東西兩邊是靖邊縣最大的兩個鄉鎮    東坑鎮、檸條梁鎮。

新橋水庫建于1957年,國家先后投資425萬元,社隊自籌2萬元,共用了3年時間,先后投工140多萬個,完成土石方290萬立方米。新橋是一座橋和壩合二為一的水庫,"橋"其實是呈馬蹄形黃土庫壩左側的副壩引水渠經過307國道處的3孔過水涵洞。壩高47米,全長420米,主壩頂寬10米,為307國道通過之處。壩底有62·5米11級臥管輸水洞一個。最大泄流量每秒10立方米,設計容量為2億立方米·控制著1332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積,是當時全國八大水庫之一,直屬于國家水利部。30多年后,新橋水庫成為靖邊管理的中型水庫。庫壩被1·57億方的泥沙淤積,高程1361·4米,有效蓄水只有130萬立方米。

三次險情

1994年8月5日上午,新橋告急的消息傳到縣委、政府。位于新橋水庫上游的西灣、鮑家灣等4座水庫及140多座淤地壩在暴雨中相繼垮塌,幾百萬方積水挾著泥沙向新橋撲來。新橋水庫的水位以每小時1米的速度暴漲,蓄水量迅速增至2560萬立方米。新橋危在旦夕。一旦垮壩,近2億立方米泥沙,將在洪流挾持下,連續沖毀下游金雞沙、二層河臺、巴圖灣等5座中小型水庫。下游陜西省橫山縣、米脂縣、綏德縣、榆林市及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等8縣(市)、旗近百萬人民的生命財產,價值幾十億元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也將被毀。

得知險情,縣委書記李三原、縣長張琉復等領導同志急赴現場,在大壩上召開了緊急會議,一張由他們共同簽名在紙煙盒上的搶撿措施急報地委:

"地委、行署并呈李風陽書記、施潤芝專員:鑒于新橋水庫水位迅猛上張,險情嚴重,我們研究確定以下三個搶險方案:1、炸掉水道閘門,增大排洪量。2、在壩西側開挖新的排洪渠,迂回排泄。3、以上措施若失敗,實施局部炸壩。"

地委、行署指示一時沒有傳達下來,可水庫水位又上漲8·97米,距壩頂3·45米,且主壩西端60米處出現一條1·5厘米寬的縱向裂縫。縣上領導迅速組織機關干部、公檢法干警及新橋群眾搶險,經過一夜奮戰,一條長1,4公里的排洪渠于天亮時挖成。險情終于緩解了!

8月10日,傾盆暴雨整整下了16個小時,降雨量超過100毫米,新橋庫區洪流滾滾,濁浪滔天。書記李三原、縣長張琉復隨前來靖邊檢查災情的榆林地委副書記黃文選,深入全縣重點災區指導救災工作剛返回,就接到駐守在新橋的常務副縣長劉剛及副書記趙振華向縣委、政府的告急,新橋水庫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水面接近壩梁!下·午5時50分,省防汛指揮部批復:新橋水庫到緊急關頭實施破副壩分洪方案,具體實施時間由榆林地區防汛指揮部下達。獲悉這一消息,領導們心情十分沉重,李三原書記深深嘆了一口氣,為了下游百萬人民,我們別無選擇。

下午7時10分,榆林地區防汛指揮部下達了破副壩及新橋附近群眾撤離的命令,要求負責分洪區撤離的領導和工作人員立即進入崗位,做好撤離的一切準備工作。接到命令縣上有關領導和工作人員隨同地委副書記黃文選從縣城出發向新橋急進。307國道泥流滾滾,路面消失,幾經輾轉終于到達新橋,來不及向群眾解釋,迅速組織庫壩下游梁鎮、廟畔及柳桂灣村800多人連夜撤離。11日凌晨4時,地、縣領導及隨行人員11人,在齊腰深的水中挖開了副壩第一個缺口。附近已經成熟的糜谷、玉米、高粱 一霉時被洪水吞噬,數百間民房甸然倒塌?h長引琉復淚如泉涌,"萬不得已啊!"

榆林地委書記李風陌、行署專員施潤芝等地區領導 以及靖邊執行搶險任務的"三軍"  中國人民解放84876部隊,陜西省武警總隊駐榆林、靖邊中隊,蘭空駐鎮川場站共400余名官兵相繼趕赴新橋搶險第一線。

為了受災群眾吃飽飯穿暖衣,李三原、張琉復等領導帶頭將地委、行署獎給他們的8000元獎金捐了出來,發動縣級機關干部向受災群眾送去衣物1000多件,糧食3萬公斤,現金1萬多元。8月14日,李三原帶領有關部門領導,來到廟畔、柳桂灣等重災區,為住在廟宇、學校和樹林帳篷里的受災群眾,及時解決了吃飯、住宿問題。

然而,洪水無情,險情第三次降臨新橋!

泄洪管道不斷噴出滔滔洪流,1000多米長的泄洪渠道因洪流湍急、落差太大,致使回淘現象發生,20多米深的跌溝以每小時5米的速度向大壩靠近,而水庫主壩梁又出現了10多米長的橫向裂縫。很快,回淘速度增至每小時8米,距大壩不足200米。

李鳳陽、施潤芝會同中央、省、地、縣30多名專家、技術人員及其他領導緊急決定:堵住泄洪閘門,開挖一、二號臨時分洪渠。8月15日,從早10點開始,"三軍"連續奮戰9個多小時,裝運了800多袋沙土投入水中,泄洪量由原來的6立方米/秒減少到1立方米/秒,勢不可擋的回淘完全被制止了。16日晚,會同"三軍"并肩作戰的靖邊干部職工及當地農民近千人,激戰70多個小時,挖成長300米、寬14米、深2·5米的泄洪渠二號分流泄洪道,第三次險情過去了!

此時,搶險物資從四面八方運來。蘭后、長慶局、橫山縣委等都給了很大幫助。社會各界先后送來10萬條編織袋,8000平方米編織布,8000平方米塑料布,120塊網套,14頂帳篷,4500米鋼絲繩,5噸鐵絲,100根鋼管。許多個體戶、農民、學生紛紛捐錢捐物……

五次裁流

中央電視臺、陜西電視臺、《陜西日報》《榆林報》,及時報道了險情緩解情況。下游數百萬人放心了。不少在山頭帳篷里居住的群眾開始重返家園。但是,專家及時提醒,"新橋險情還沒有從根本上排除。"居高不下的水位時刻威脅著大壩,新橋水庫還有垮塌的危險!8月21日上午,指揮部專家"會診",決定增大引洪渠泄洪量,盡快除險,同時以樹枝、柴草倒掛等措施防止回淘再次發生。當 洪水由原來1立方米增至14立方米時,由于河床黃土松散,渠面越拉越寬,流量越來越大,水過溝開,又出現嚴重 回淘現象。

21日晚6時,指揮部緊急決定,集中力量以沙袋及柴 草捆強行封堵公路橋孔,保護大壩。但5噸重的集裝沙袋 沒等沉下去,就被湍急的洪水狂卷而去。首次截流失敗 了。當第二次截流再次失敗后,專家心急如焚!22日凌晨 1時,130名武警指戰員與緊急調動的100根鋼管到達新橋,開始第三次截流,但湍急的洪流使得順著橋面插入渠底的鋼管、封堵的沙袋頃刻被沖走。指揮部動用長慶局40個固井水泥墩運抵新橋,開始第四次截流。起吊時,橋孔卻被壓塌一米多,吊車車身傾斜45度,車后8個輪架到空中。

此時,東坑鄉宋渠村村民張懷林提出新的截流方案:在橋上游出口筑堤攔截。指揮部領導和專家認真分析利弊,研究決定予以采納,并充實完善,積極實施。8月23日5時30分,己連續奮戰了30多個小時的黨政軍千部、戰士及群眾打響了第五次截流的戰斗。張懷林率領10多個本村青年,腰系尼龍繩下水,在齊腰的洪流中用腳踩住沙袋,一袋一袋往起壘。4個小時過后,兩段洪堤艱難地向渠中心靠近,渠面由40米縮小為9米。吊車將一塊塊重10多噸的水泥墩投入洪流,開始合攏。站在橋面指揮的縣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王峰存一聲令下,"麻袋捆卜幾十名武警戰士把用30多只沙袋捆成的集裝沙袋包一個個推進洪流。隨之攔過鋼絲及2米多寬的鋼板,橫過集裝鋼管,把數百只沙袋投進洪流。整整9個小時后,洪流終于被截住。

新橋抗洪搶險,累計泄洪達700萬立方米,庫水下降2·1米,大大減輕了大壩的壓力。水庫終于保住了,險情從根本上被排除!

新橋枯神

新橋抗洪搶險早已過去,災區群眾早已重返家園,過上了比以前更豐裕的生活。新橋抗洪中的一些具體事件也逐漸被人們淡忘,但新橋搶險中體現出的團結協作、顧全大局、務實創新、勇于奉獻、頑強拼搏的精神,卻激勵著靖邊人民繼續前進!

新橋群眾說:"新橋抗洪搶險的勝利,與省、地、縣領導身先士卒、決策果斷是分不開的。

專家事后稱:新橋抗洪搶險是陜西省有史以來地理條件最差、難度最大、物資最缺、組織最嚴密、工程最迅速、人員傷亡最少的一次。原陜西省委書記張勃興在靖邊慰問時說:"新橋譜寫了一曲非常誘人、非常生動的搶險救災、發揚團結互助的共產主義凱歌,顯示了靖邊人民的精神面貌,為全省人民搶險救災樹立了一面旗幟。"(霍竹山   如也勤澤)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0823

久久综合影视,国产亚洲福利一区,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執行時間1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