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文史
黃埔軍校各期椅林籍學員簡述
榆林過去研究本地去黃埔軍校上學人員的文章、資料較少,開展的活動也不多,惟去年《榆林文史》第三輯編發了張俊誼先生《大革命時期黃埔軍校陜北籍學員》一文,F就我所積存的多種文史資料,再作如下補充。
一、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時期
此時黃埔軍校正開辦一到六期。這一時期,喬國禎(佳縣)、霍世杰(綏德)、劉善忠(清澗)等榆中、四師的學生,去上由毛澤東、林伯渠等中國共產黨人領導與執教的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高崗(橫山)、拓克寬(子洲)等人上了西安中山軍事學枝、西北軍事干部學校,杜幸明等11名榆林籍學生則報考了黃埔軍校?既朦S埔一期的學生有米脂杜聿明、杜聿昌、杜聿盤、馬師恭,橫山雷云芋、李紹白、楊啟春,靖邊楊耀,綏德劉干、賈春林和佳縣閻揆要。
以上人員報考軍校的經過是,杜幸明等人榆中畢業后,即去北京。在北京他們幸遇先期到達的閻揆要、馬師恭和關中同鄉關磷征(戶縣)、張耀民(臨潼)等人。這些熱血青年,壯懷激烈,走出家鄉,去實踐報國救民之宏愿。在北京 滯留期間:他們當中有的人原想報考北京的學校,整天聯系打問消息。一天,閻揆要偶爾在《新青年》雜志上看到黃埔軍校招生的啟事,當即告知馬師恭,馬又告知杜幸明等人,于是他們決定南下報考。1924年3月初,杜幸明等11名榆林籍青年,從天津搭乘一艘英國輪船,歷盡艱辛,于4月初去到廣州,住在陜西會館。此時軍校招生已近尾聲,且考生己逾千人。為了保證錄取,杜聿明他們聯名向正在廣州的于右任寫了一封信請求疏通關系。于十分樂意,又親自接見他們,并隨即致信向當時負責籌建軍校的蔣介石說情,請求錄取。信的大意是:從陜西來了11個娃娃,有志報考軍!员阌谂囵B開展北方工作的人材;同時,于右任還書寫"登高望遠海,立馬定中原,,一條幅贈蔣,蔣介石十分滿意,大筆一揮,批準連同于推薦的關磅征、張耀民等另外46名陜籍學生進行補考。4月下旬,金榜揭名,關磷征、張耀民、杜聿明、閻揆要等陜西57名學員全部錄取。5月5日,第一期新生正式上課,課程是步、炮、工兵等軍事基礎知識。在校學習期間,一期學生還參加了討平廣東商團之亂和討伐當地軍閥的東征戰役,使學員們的實戰經驗、軍事才能和愛國思想得到鍛煉。1924年11月,一期學員正式畢業。
杜幸明畢業后于1925年春先回陜西軍界,任職一段時間后,又離陜到南京,見到他的軍校老師張治中和校長蔣介石;后來,杜幸明感恩于他軍校的教官徐庭瑤,在徐屬第四師、第十七軍任職,由營長升至為團長、旅長、師長,又由徐庭瑤竭力舉薦,升任中國第一支機械裝甲兵團團長、機械化第二00師師長和機械化第五軍軍長。抗擊日寇時,杜幸明參與長城古北口之戰,參與松滬"八•一三"抗戰,取得了廣西昆侖關大捷,還率部赴緬甸與英緬盟軍一起,在緬甸同古、斯瓦地區與日寇展開激戰。由于杜聿明矢忠矢勇,戰功赫赫,32歲便晉升陸軍少將,40歲榮鷹中將,蔣介石也格外器重他這個聽話能干的學生,給杜幸明以信任與厚愛。到抗日戰爭后期,杜聿明以他的才能和戰功迅速幌起于國民黨軍界上層。從抗日戰爭后期到解放戰爭后期,杜聿明已成為蔣介石的嫡系愛將,并逐步晉升為國民黨一個方面軍的領軍人物,先后指揮過百萬以上國民黨軍隊作戰,這在黃埔學生中是不多見的;春鹨壑校判颐鞅鴶£惞偾f,做了共產黨的俘虜。解放后,杜聿明以國民黨戰犯的身份,被關進北京秦城監獄實行改造。在關押期間,杜聿明經過了一個由抵觸、疑慮、沉默到醒悟、主動、積極的思想改造過程,他在監所的勞動鍛煉中,學會了衣服剪裁、果樹栽培、莊稼施肥等手藝,并且重操他早年就掌握的機械維修技術,踏踏實實地接受改造。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經過這段磨煉,杜聿明終于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英明與偉大。1959年12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頒布(1959)最高法特赦字第1號通期書,宣布對杜幸明等人進行特赦,予以釋放,杜幸明走向新的生活。從此開始,他見到了他的大女婿、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后又與飄泊海外十數年的愛妻曹秀清在北京團聚,還先后擔任過全國政協文史專員、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等職務。晚年,杜幸明積極致力于祖國統一大業,積極聯系在臺灣的黃埔同窗,企盼他們發揚愛國精神,促使臺灣早日回歸。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在北京逝世,終年77歲。
閻揆要從黃埔一期畢業后,于1925年春回陜,并按照黨的指示隱蔽在西北軍楊虎城所部中層任職。1927年10月申旬,他接受黨的委派,協助他在黃埔一期的同學、中共陜西省委軍委領導成員唐渤,發動了著名的清澗起義。同年12月,閻揆要首任西北工農革命游擊支隊參謀長一職。1928年元月,清澗起義失敗,閻仍回西北軍舊部開展工作,先后任西北軍(十七路軍)警三旅團長、西安綏靖公署特務第二團團長(駐白水、淳化等地)。"七•七事變"后,閻揆要結束了他在西北軍十余年的軍事生涯,公開了身份,正式回到黨領導的革命軍隊中工作。在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時期,閻揆要曾先后在葉劍英領導下的八路軍總部任參謀處長,在徐向前負責下的延安抗日軍政大學任教育長,在陜甘寧綏晉聯防軍任副司令員、參謀長,在楊得志領導下的八路軍冀魯豫軍區任參謀長,在彭德懷領導下的解放軍第一野戰軍任參謀長。解放后,閻揆要繼續擔任軍隊重要職務,1955年被授于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軍銜,1984年被選聘為全國黃埔軍校同學會顧問。他和杜聿明同歲,也是1904年出生。1994年,閻揆要在北京寓所逝世,享年90歲。
馬師恭是榆林籍黃埔軍校一期生中唯一的一名去臺人員。他在軍校期間參加了東征、北伐,功升軍校教導團長,后晉升國民黨第十九師參謀長,又改調至有他許多黃埔同學的第十一師任副師長,十一師師長是大名鼎鼎的陳誠(浙江青田人),是國民黨軍嫡系。在這種環境下馬師恭提升極快,他先到第五軍任副參謀長,駐守鎮南關,抗戰結束時又出任國民黨第一支傘兵部隊司令。1949年,馬師恭又升任整編第A十A師師長,同年又晉升第七綏靖區副司令官員兼第A十A軍軍長,并榮獲陸軍少將軍銜。長江防御戰敗后馬師恭撤至福建,負責軍官訓練補充,并晉級中將軍銜。這年年底,馬師恭在悲哀失望中踏上了不歸路,去了臺灣。1973年,馬師恭在臺灣病逝,享年70歲。
本期其他8人的情況是:杜聿鑫畢業后返到北京,后事不詳。雷云孚第二次東征時犧牲于廣東梅縣。李紹白于北伐中戰死河南。杜幸昌戰死在河北。楊耀、劉干、賈春林3人的情況沒有資料記載。只有楊啟春畢業后返回家鄉,1980年去世。黃埔軍校第二、三期中是否有榆林籍學生報考入學,一直未見任何史料存檔記載。
黃埔軍校第四期榆林籍學生最多,共有16人,其中府谷有王烈、焦浩桐、楊懷英、蘇建民、劉維新、溫哲、張萬全和韓子佩8人,米脂有杜鴻范、高錦尚2人,綏德有霍澤林1人,靖邊有高吉人、王笑亭2人,子洲有張遜謙1人,橫山有喬九齡1人,榆陽有陳玉璧1人。這期榆林生源較多的原因基于兩個方面,一是受中共北方區委及榆林特別支部的選派以及當時整個新的社會思潮、國民革命大環景的影響,二是通過先入學的黃埔學生傳話帶信而促成。府谷縣這期人數最多,除了大環境外,主要憑靠了一個人,此人叫劉天鳴,府谷城內人。他于上世紀二十年代初起,就外出到太原、北京、上海、武漢等地求學,見的世面多,閱歷廣,他認為家鄉閉塞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人材,缺少有作為有知識的人,于是從武漢軍事學校畢業回到府谷家鄉后四處聯系,先后將本縣的壬烈、焦浩桐等人介紹給于右任而轉入黃埔軍校。劉天鳴后來在黃埔軍校長安王曲七分校任職時,又親自回到榆林招收了100余名黃埔學員,為家鄉培養了一批軍政人材。
四期中比較突出的學生,首推高吉人,他的經歷具有傳奇色彩。高吉人自幼家境貧寒,靠自己努力就讀于橫山高小并考上榆中。因在家鄉不能施展報負,他才選擇了外出廣東黃埔求學之路。他的四期同學名將如云,外省的有林彪、李彌、彭戰存、潘裕昆等人,陜西同鄉有胡鏈、張靈甫、劉玉章、李正誼等。人云:黃埔四期乃將帥搖籃。高吉人的軍旅生涯與杜幸明有著密切關系,杜對高有提攜之恩,高緊緊相隨杜。高在國民黨二十五師當營長時杜是旅長,古北口戰役中高吉人所在的三營除了機槍步槍外,每人還有一把大刀片子,曾使得日本鬼子整整一個大隊人的腦袋都在陣地前被砍了下來。高吉人在二00師當團長時,杜幸明已是五軍軍長,黃埔名將戴安瀾是師長。在廣西昆侖關戰斗中攻取界首陣地時,高吉人五九八團組織的敢死隊,連殺帶砍奮戰了一整天,使日寇在陣地周圍遺尸700余具。1942年遠征緬甸時,高吉人已是第五軍第二00師副師長,與戴安瀾搭班子指揮作戰。這年3月,二00師與日本在緬甸東爪、棠吉等地激戰月余,緊緊拖住敵師團的兩個聯隊。后被敵包圍,勢危急,八莫突圍時,戴安瀾師長壯烈殉國,高吉人臨危受命,帶領全師數千人,左沖右突,闖過森林區,翻過野人山,歷盡艱辛,最后渡過怒江而歸。事后蔣介石對二00師官兵勉勵說:這次看到了黃埔精神,中國的黃埔精神戰勝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高吉人后任第二00師師長,第七十軍軍長。1949年1月蔣家王朝大勢已去,高吉人在淮海戰役中受傷被俘,后他換上一身解放軍衣服逃脫,潛至福州,接任第五軍軍長。以后他找到了他的黃埔同學劉玉章、胡鏈等人一齊渡海去臺。到臺灣后,蔣介石仍對他深信不疑,還繼續讓他掌權帶兵。 高吉人從排長、連長起干到營長、師長、軍長、兵團司令, 40歲晉升少將,44歲升任中將。1979年8月高吉人在臺北病逝,享年77歲。
陳玉璧、張訓謙、杜鴻范、楊懷英、蘇建民5人,軍校畢業后都曾在國共兩黨的軍隊中任過中層以上軍官,其中杜鴻范的事績比較突出,但資料記載卻很少很少。
張萬全值得一提。他自軍校畢業后,即從軍參戰,升至營長。中原大戰中,他一人冒彈雨闖入重圍,將師長俞濟時救出,俞感其恩,委張為師部參謀。1932年松滬抗戰中,張萬全帶領敢死隊連闖敵營,斬敵酋7名、敵兵40余名,使日寇聞之喪膽。戰后,蔣介石親獎張萬全防彈衣甲一件和其它物品,他的事跡曾在上海報紙上登載。是年,張萬全在湖北征戰途中病故,僅29歲。
韓子佩就是電影《智取華山》中的敵旅長"方子喬",他在國民黨軍隊任職中喪失了一個黃埔軍人的應有品德,在關中各地殺人放火,無惡不作。韓在華山被我軍生俘后,仍圖謀不軌,最后被推上歷史的斷頭臺。高錦尚也由于他反人民反革命的頑固立場,解放后被處決。壬烈、焦浩桐、劉維新、喬九齡、溫哲、王笑亭、霍澤林7人的史跡未見記載,實為憾事。
黃埔軍校第五期(武漢分校)榆林籍學員有靖邊的楊威,清澗的白自立,府谷的郝枝榮、鳳來等4人,但史料均不詳盡。
黃埔軍校第六期(武漢分校)有神木的張友清、府谷的趙博和米脂的杜鴻儒3人。張友清與同學王瀛、汪銘號稱"神木三杰",同為晉陜早期共產黨人,三人同窗就讀山西省立第一中學,共同在晉進行革命活動。王瀛于1924年在太原入黨,擔任過中共太原地委宣傳部長、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長等職,1927年在太原犧牲;汪銘于1925年入黨,擔任過中共山西省臨時省委委員、太原市委書記,1931年10月也在太原英勇就義;張友清于1925年入黨后考入北平中國大學,1926年南下武漢,考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第六期,編在學生二隊。大革命失敗后,張友清曾返回陜西任職,后又輾轉平津地區進行黨的活動,先后任中共北平市委書記、天津市委書記和山西省委書記等職,1939年秋,調任中共北方區委任統戰部長、秘書長和十A集團軍總司令秘書長等職。1942年5月,張友清在日寇大掃蕩中被捕,同年7月在獄中犧牲,年僅38歲。
趙博幼時在家鄉讀書,后考入山西省汾陽銘義中學,畢業后積極從事革命活動。趙于1926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受黨委派,同年5月奔赴廣州考入黃埔軍校第六期,編在學員三連。他在軍校積極宣傳黨的各項政策,號召共產黨員和左派學生學好軍事知識,準備為國民貢獻力量。1927年4月"廣州事變"后,趙博被黨派到平津做地下工作,后因叛徒出賣,1931年被關進北京草戊子反省院(監獄),與中共干部薄一波、劉瀾濤、安子文、楊獻珍等人同關一室。1936年10月趙博出獄,任津南特委書記;抗戰開始后,趙博先后擔任過中共魯西區黨委組織部長和中共山東分局魯南區黨委書記。1941年9月27日,趙博被國民黨反動派無端捕押,同年11月19日遇害,年僅35歲。 杜鴻儒情況不詳。
二、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戰爭時期
黃埔軍校從第五期開始分設武漢分校,第六期又有 黃埔本校、南京本校和南昌分校之分,從第七期開始已非 國共合作時期,由國民黨自辦。第七期至第十一期屬抗戰 以前,榆林學生就讀有記載的只是府谷的孫友雄1人,屬 黃埔南京本校第九期騎兵科,畢業后任過排、連、營長等 職,1940年1月,在廣西昆侖關戰斗中犧牲,時年28歲。還 有米脂的常級三(第十一期)。其他各期學員情況不詳。黃埔軍校從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自第十二期辦起至第十九期,除以前的洛陽第一分校(后遷至漢中)、武漢第二分校和成都本校外,又增設了江西瑞金第三分校,云南昆明第五分校,廣西桂林第六分校,陜西西安(王曲)第七分校,湖北老河口第八分校,新疆迪化第九分校。從第十二期至第十九期有上百名榆林籍學員報考進校,而且絕大多數就讀于西安王曲第七分校,其中有記載的是讀軍校第十四期的米臘的艾亞春、佳縣的符兆伸、靖邊的禹鼎業和綏德的延錫朋4人。受派就讀洛陽第一分校第十四期炮科的艾亞春,青年從軍于國民黨第十七軍第A十四師,歷任班、排、連、團長,以騁勇善戰稱著全軍。1938年起隨軍長高桂滋在晉南一帶抗擊日寇,1941年5月中條山戰役中,他率領補充團掩護軍部突圍,壯烈殉國,時年35歲。后陜甘寧邊區政府追認艾為抗日烈士,國民黨政府追贈艾為陸軍少將。十四期其他3人資料欠缺。
第十六期至第十九期榆林籍黃埔學員的分布情況是:榆陽讀黃埔軍校本部十六期的有崔亞雄、張義、孫俊華、張懷謹、陳煥章、陳炳章、師霞英、王順程和黃光耀(七分校十七期)、楊應亮(七分校軍訓班)、馬金鐘(七分校十九期)11人;定邊縣學員最多,有高增華(一分校十七期)、高興中(一分校十七期)、吳國俊(軍校十七期)、張培忠(七分校十七期)、朱不烈(軍校十六期)、劉生祥(軍校十六期)、張占元(軍校十六期)、吳占海(七分校十六期)、馬福林(七分校+A期)、豆文運(軍校+A期)、張聚海(七分校+A期)、吳漢三(軍校十九期)、郭景海(七分校十九期)、張永治(七分校十九期)、胡炳文(七分校戰干團)、朱啟幫(軍校十九期),共16人;米脂有惠宜民(軍校十六期)、艾建功(軍校十六期)、艾伸璧(七分校十七期)、馮懷璧(七分校十七期)、李新亞(七分校十七期)和高三旺(七分校+A期),共6人;靖邊有苗景秀(七分校十七期)、李遠富(七分校十八期)、李豐富(一分校+A期)、常佩春(一分校軍訓團),共4人;橫山有梁秀生(七分校十六期)、管毅(七分校十六期)、郭正中(七分校十九期)、王占仁(軍校十九期),共4人;子洲有劉祖光(軍校十六期)、董鐘岳(七分校十七期)2人;神木有方正(軍校十六期)、陳文卷(七分校十八期)2人;府谷有柴鼎(軍校十六期)、喬學勝(七分校十六期)、劉旗(七分校十七期)3人;佳縣有董增爵(七分校十六期)、張學遲(軍校十七期)2人;綏德有賈翰儒(軍校十六期)、郝萬壽(七分校十七期)、王道直(七分校十A期)3人;吳堡有丁振民(七分校十九期)1人;清澗有王文煊(七分校十九期)1人。
上述55人的史事存留記載情況不詳,只是從同學會1985年統計的表冊和照錄的《黃埔軍校同學名冊》一書上所列,且他們中間的大多數人已經作古。
三、榆林市黃埔軍校同學會學員概況
1946年至1949年期間,黃埔軍校及各分校從第二十期起辦至第二十三期?既氲诙诘闹挥薪椀禄糇娱L1人?既氲诙黄诘挠杏荜柾踔玖ⅰⅠT秉勛2人,神木劉秉書1人,綏德馬建丁l人,米脂艾繩璧、馮秉臣2人,本期共6人?既氲诙诘挠杏荜柌茗櫂I、府谷王益林、綏德張光瑞、子洲秦官第4人。以上11人現未見資料記載留存。
考上大陸黃埔軍校第二十三期校本部的榆林籍學員,榆陽有尤方志、劉德宏、姚慶元、薛世禮、種德耀、李尚銘、賀耀星、尚思增、李德崇、賀光明、王尚岳和羅生棋、韓士聰、曹不杰、楊國屏、高瑞祥、楊蠢銘、薛峰、高登峰、馬思溫、朱維高21人,定邊有李佩玄1人,米脂有杜誠、馮敏齋、王宏雄、杜天渤、王克昌、童冠雄6人,橫山有張長泰、張長武、李瑞華、賀級三、高維民5人,子洲有安鐘建、李瑞畢2人,神木有宋炎、張志明2人,佳縣有任振興、張萬發、張誠杰3人,綏德有張守謙、劉鵬武2人,府谷劉誠甫1人,吳堡賈興華1人。以?4人中,羅生棋先生在同學會中開展工作積極,表現尤為突出。
羅生棋當年在榆中上學時報考黃埔軍校的原委是,1948年春,蔣介石電召駐榆第二十二軍軍長左協中到南京面晤,夸獎該軍兩守榆城而不失的功勞,并當面向左承諾,為給二十二軍培養人才,特在榆專召一批青年學生去黃埔軍校學習。就在這個背景下,當年8月,羅生棋與榆申、榆師、職申三校的50余名有志青年,輾轉千里去到四川成都,黃埔軍校本部第二十三期就設在這里,這也是軍校在大陸上的最后一次招生。榆林籍學生在這期學習中,目睹了蔣家王朝秋風落葉般的衰敗場景,先后聽了蔣介石、關磷征和張耀民這三任校長的最后講演。度至1949年12月,軍校榆林籍的50余名學員在四川鄲縣地區隨軍起義。后羅生棋復轉回鄉,先后在榆中、一中等校連續執教40余年,奉獻出一個學子的報國之心。由于他的特殊身份 和社會聲望,羅生棋從1958年起連續8屆任榆陽區政協 委員,于1992年擔任榆林市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至今,致力于榆林市黃埔學生查尋召集、聯絡聯誼、組織學習以及經費籌措、會址選定、學員走訪等工作。于今年逾古稀的羅先生表示,他要努力做工作,辦好同學會,與現時還健在的其他黃埔校友一起,為國家統一事業和榆林經濟振興建言獻策,貢獻余熱。
由于歷史原因,也隨著時光流逝,黃埔軍校各期榆林籍人員的史料詳情,多被淹沒,難以查找補遺,就連赴第二十三期學習的榆林學員,當年錄取進校是53名,可在1985年統計的表冊名單上只有21名,其余人下落不明。
埔軍校自1924年至1949年,共在大陸舉辦了23期,總計畢業3萬余人,其中前6期均在廣州黃埔島舉辦,畢業8千余人,后17期在南京、成都和各分校舉辦,畢業2萬5干余人。國民黨居臺后,在高雄市恢復辦起鳳山陸軍軍官學校,并已辦至第78期。據了解,黃埔軍校從第1期辦至第23期,全榆林市約有600余名學生先后在該校就讀過工作過。又悉,榆林市去臺人員的子孫L代,也有不少人畢業于鳳山軍校。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