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榆林文史

榆林文史您當前位置:首頁 >>榆林文史

陜北蘇區對中央紅軍長征的重要貢獻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2133次     時間:2005年12月29日
  今年是中央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回顧歷史,陜北蘇區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血與火的曲折斗爭,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正如毛澤東1945年4月在《七大工作方針》中指出:“陜北是兩點,一個是落腳點,一個是出發點!薄拔艺f,沒有陜北那就不得下地。”這是志澤東當年對陜北蘇區的高度評價,讀來非常激動。?

  陜北根據地的創建及武裝斗爭的興起?早在“五四”運動前后,偏僻閉塞的陜北就開始宣傳新文化、新思想,宣傳馬克思主義,使沉睡的陜北沸騰起來了。1924年冬,綏德四師在校長李子洲的領導下,建立了黨的組織。之后,陜北相繼成立中共綏德、榆林、延安3個地委,各縣亦成立黨團組織,群眾運動蓬勃發展。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榆林井岳秀開始清黨,陜北一時處于“白色恐怖”的籠罩之下,革命處于低潮。?1928年4月,中共陜北特委成立,在特委的領導下,革命的志士仁人不畏強暴,不怕犧牲,與各地群眾并肩戰斗,有力地震懾了國民黨反動派統治。1930年后,陜北黨組織幾經破壞,在曲折中排除干擾,探索前進。1933年7月佳縣高起家〖HT5,6〗土〖KG-?3〗瓜〖HT5〗會議后,黨組織又一次遭受大的破壞。

  陜北特委召開緊急會議,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確定工作重心向農村轉移。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努力,黨基本上占領了農村陣地,各縣相應地成立蘇維埃政權組織。安定、清澗、神木、佳縣、吳堡、綏德等縣在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基礎上,1935年1月25日陜北蘇區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安定縣白廟岔召開,到會代表100多人。會議討論了建立各級蘇維埃政權、開展土地革命戰爭、保衛革命根據地等問題。會上成立了陜北省蘇維埃政府,選舉馬明方為主席,崔田民、霍維德為副主席。陜北省蘇維埃政府的成立,標志著陜北根據地的全面發展。

  在各縣蘇維埃政權建立之前,陜北特委于1929年4月在榆林紅石峽召開特委擴大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劉志丹、楊國棟、劉瀾濤、馮文江、賈拓夫、白明善、李力果等10多人,提出搞武裝斗爭要采取“白色的”(白軍工作)、“灰色的”(土匪工作)、“紅色的”(公開組織革命隊伍)三種形式。于是,黨組織先后派遣一大批黨團員和進步青年,到井岳秀、高志清、石子俊、王子元等國民黨部隊去建立黨的秘密組織,開展兵運工作,并在井岳秀、高志清等部舉行了幾次大的暴動,都因各種原因最終失敗。特別是清澗起義,規模大、人數多,歷時3個多月,有力地打擊了國民黨在陜北的統治。雖然失敗了,但它在西北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為陜北建立武裝培養人才,奠定了基礎。1930年12月,共產黨員劉善忠、共青團員高朗亭,積極籌款買槍,在綏德、安定、橫山、延川一帶建立十七八個聯絡站點和幾十個秘密農會組織。1932年3月12日成立中國工農紅軍延川游擊隊,隊長劉善忠,政委高朗亭。后該支隊改為中國工農紅軍西北先鋒隊、陜甘九支隊、陜北第一支隊。隨著形勢的發展,各縣都建立起了紅軍游擊隊。?1934年國民黨井岳秀部對陜北革命武裝實行第一次軍事“圍剿”。7月8日在一、二、五支隊的基礎上,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陜北游擊隊總指揮部,謝子長任總指揮,郭洪濤任政委,賀晉年任參謀長。總指揮部首占安定縣城,救出200多名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后,謝子長率部去陜甘南梁與劉志丹領導的紅二十六軍會師,共商反“剿”策略。會上任命謝子長為紅二十六軍四十二師政委,并帶四十二師紅三團返回陜北,粉國民黨的“圍剿”。經20多天激戰,在景武家塌、張家圪臺、河口等三戰三捷,殲滅了國民黨井岳秀圍剿部隊。神府紅三團采取運動戰粉碎了國民黨部的圍剿,取得了勝利。至此,陜北紅軍勝利地粉碎了國民黨井岳秀部的第一次“圍剿”。?形勢在發展,部隊在擴大。為了粉碎國民黨高桂滋八十四師對陜北實行的第二次軍事“圍剿”。特委在清澗寺土焉里會議后,將陜北獨立師一、二、三團,于1935年1月30日組建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七軍八十四師,師長楊琪,政委張達志,參謀長朱子休。八十四師成立后,首南溝岔,再打高杰村,使高桂滋部損失慘重,狼狽退縮到幾座孤立的縣城里,不敢輕易出動。此時,陜北不僅有紅二十七軍八十四師,而且還有25支紅軍游擊支隊,根據地發展為安定延川地區,綏德清澗地區、佳縣吳堡地區、神木府谷地區等四個蘇維埃區域,基本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態勢。?

西北根據地的形成和反“圍剿”勝利?1935年2月5日,中共陜甘邊特委、中共陜北特委在赤源縣(今子長縣)周家鹼舉行聯席會議,成立了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軍委,統一領導陜甘邊、陜北兩塊根據地和紅二十六、二十七軍,從此,陜北蘇區成為西北根據地的組成部分。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軍委的建立,標志著西北根據地的形成。?西北軍委成立后,紅二十六、二十七軍在西北根據地逐步發展壯大,直接牽制國民黨軍隊,策應了中央紅軍順利北上抗日。蔣介石預感形勢嚴峻,又調動陜、甘、寧、晉、綏5省區軍隊,6個師、30個團約5萬兵力,加強“圍剿”西北根據地。1935年5月1日,劉志丹調紅二十六軍四十二師三團、義勇軍北上在白廟岔與紅二十七軍八十四師主力會師。4日在玉家灣召開會議,成立中國工農紅軍西北軍事委員會前敵總指揮部,總指揮劉志丹,政委高崗。

  在劉志丹的統一指揮下,從5月7日開始,采取游擊戰和運動戰相結合的方法,近兩個月時間,解放了安定、延川、安塞、靖邊、保安等6座縣城,將游擊區擴大到30多個縣,紅二十六軍、二十七軍發展到5000多人,地方游擊隊擴大到4000多人,使陜北和陜甘邊兩塊根據地真正地聯成一片,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軍的第二次“圍剿”。?7月,蔣介石不甘失敗,又命令閻錫山、高桂滋、井岳秀、馬鴻賓、張學良、楊虎城等部向西北根據地發動第三次圍剿,妄圖殲滅西北紅軍,阻止紅軍長征北上。劉志丹為了更好地擴大根據地,粉碎國民黨部第三次“圍剿”,率部主動出擊,先后在吳堡的慕家塬、綏德的定仙焉、橫山縣城等地殲滅國民黨部隊,取得重大勝利,使晉軍退縮回山西,不敢西犯。?9月15日西北蘇區首先迎來了長征前期到達陜北的紅二十五軍。17日,在延川永坪鎮召開了中共西北工委、西北軍委、中共鄂豫陜省委和紅二十五軍、二十六軍和二十七軍參加的聯席會議,決定撤銷西北工委、鄂豫陜省委,建立中共陜甘晉省委,改組西北軍委,將三支紅軍改編為紅十五軍團,徐海東任軍團長,程子華任政委,劉志丹任副軍團長兼參謀長。10月1至12日,紅十五軍團在延安的勞山、榆林橋發動兩次重大戰役,擊斃東北軍一一○師師長何立中,俘虜一○七師三二○團團長高福源,戰役取得全勝。?土地革命時期,在“左”傾盲動主義的干擾下,全國白區黨的組織幾乎損失100%,蘇區黨的組織損失90%。全國根據地喪失殆盡,只有西北根據地在劉志丹、謝子長等領導下,不斷粉碎國民黨部多次“圍剿”,使根據地由小到大,逐步得到鞏固,先后建立53個縣級蘇維埃政權,成為全國唯一堅持下來的一塊完整紅色區域。

  中央紅軍北上抗日落腳陜北蘇區?1934年10月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紅一方面軍連同中央機關共8萬多人,從江西瑞金出發,北上抗日,歷時一年,途經11個省、區,行程二萬五千里。1935年9月20日紅軍部隊到達甘肅岷縣哈達鋪休整,部隊的口號雖然是北上抗日,但究竟去哪里落腳,大家還是冥思苦想,不得而知。據中共黨史出版社編印的《毛澤東的足跡》一書敘述,21日,毛澤東在哈達鋪繳獲的一份《大公報》上看到,“全陜北23縣幾無一縣不赤化”,“全陜北赤化人民70萬,編為赤衛隊者20萬,赤軍者2萬”,“匪軍長劉志丹轄3師,槍有萬余”,“現在陜北狀況,正與民國二十年之江西情形相仿佛”。毛澤東掌握了這一信息后,于22日召集一、三軍團和中央軍委縱隊團以上干部在關帝廟里開會。毛澤東作了形勢報告,“目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我們就是要北上抗日。首先要到陜北去,那里有劉志丹的紅軍!薄拔覀儸F在改稱陜甘支隊,由彭德懷同志任司令員,我兼政委”,下轄3個縱隊。會議后陜甘支隊向陜北進發。10月16日,第一、二、三縱隊分別進入定邊的木瓜城、牛圈圪坨和鐵角城,這是中央紅軍長征進入陜北的第一站。紅軍途經定邊縣的3個鄉,20多個村,打退了追兵,于18日到達吳起鎮附近,19日進入吳起鎮。據楊成武同志回憶:“吳起鎮到了!同志們歡叫著沖著跑了下去,看到這個歡樂,熱烈的場面,我們都很高興!甭櫂s臻同志回憶說,“我們初進吳起鎮,看到在一舊窯洞的門口掛著工農民主政府的牌子,我們到了陜北根據地了!從此,我紅一方面軍正式結束了長征。長征以來,我們做夢也想找一個落腳點,現在總算有一個落腳點了。

  我們開始把傷兵安置在后方,長征以來一直苦惱我們的這個問題,現在解決了!睆倪@些老同志回憶的言辭里可以看出,長征紅軍多么迫切有個根據地,說明根據地是如此的重要,它為中國革命的發展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1935年11月6日,紅軍陜甘支隊與紅十五軍團在甘泉縣象鼻子灣會師,恢復了紅一方面軍的番號。11月20日紅一方面軍按照毛澤東的“要是殲滅戰”指導思想,開始部署圍打直羅鎮,21日拂曉發起總攻,經過激戰,全殲東北軍一○九師兩個團和師直屬隊,擊斃師長牛元峰,俘敵5300多人,打死打傷1000多人,繳獲槍3500多支,輕機槍176挺,迫擊炮8門,無線電臺2臺,子彈22萬發,大大地改善了紅軍的裝備。直羅鎮戰役的全面勝利,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西北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聶榮臻回憶說,毛澤東總結這次戰役時說:“長征一完結,新局面就開始。直羅鎮一仗,中央紅軍同西北紅軍兄弟般的團結”,“給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中央紅軍進入陜北后,不僅有了個落腳點,而且得到陜北人民的大力支持。當時正值初冬,天氣寒冷。蘇區人民節衣縮食,以實際行動支援中央紅軍。定邊縣寧賽川送糧約4萬斤,亂石頭區送糧3萬多斤,赤安縣六區3個鄉送糧28000斤、豬50多口、羊270多只,保安縣游擊隊送羊300多只,定邊縣蘇維埃政府送上布3大卷、紅洋布和黑布3匹,蘇區政府送幾千斤羊毛,組織上百名氈匠趕制了一大批氈衣。截至1936年3月,陜北省群眾做軍鞋8486雙,襪子533雙。延川縣4天內趕制軍服3000套。為了擴大紅軍,陜北人民積極響應,父送子,妻送夫,兄弟相爭參軍的動人場面隨處可見。陜北蘇區人民從各個方面大力支援中央紅軍,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毛澤東率紅一方面軍落腳陜北蘇區,在直羅鎮戰役“舉行奠基禮”后,于12月23日在瓦窯堡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確定了把國內戰爭同民族戰爭結合起來,準備直接對日作戰

  1936年,抗戰從這里出發,進行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東征和西征戰役。10月,在西北軍民的大力支持下,紅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靜寧地區會師,為全民族抗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作者任德存,系榆林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791

久久综合影视,国产亚洲福利一区,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執行時間22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