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川口東渡黃河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1392次
時間:2005年12月29日
那是1948年3月的一天,年僅24歲、川口村擔任水手工會指導員的薛海玉同志忽然接到上級命令:組織可靠人員護送一位部隊首長過黃河。在薛海玉同志接到命令的同時,有一支100多人的解放軍隊伍進駐了川口村,并立即封鎖了黃河灘頭和渡口,嚴格盤查來往行人。憑革命的經驗,薛海玉即刻意識到這次從這里過河的人絕非尋常,一定是位舉足輕重的大首長,完成這次任務定要格外小心。于是他從自己所管轄的30多條渡船中,精心挑選出一條最結實的木船,準備供首長渡河。本來一般的船上是9個船工,1人掌舵8人擺槳,但為了保證首長的絕對安全,薛海玉還是特意從200多名船工中經過再三挑選,挑出14名技術過硬、經驗豐富、政治上可靠的人專門負責完成此次擺渡任務,并安排2人掌舵,12人擺槳。
3月23日,天氣晴朗,河上風平浪靜。中午時分,一支約有數百人的隊伍來到黃河灘頭,在部隊參謀(薛海玉后來才知道他就是汪東興)的帶領下,薛海玉同志來到一位約50多歲、面容慈祥、紅光滿面的首長面前。坐在大石頭上休息的首長操著“令人難懂的外地口音”(薛海玉語)問他:“從這里過河好過不好過?”薛海玉同志據實作了回答。忽然他發現了一個秘密:這位首長的下巴上有一顆醒目的肉痣,而且首長的面容與自己在區政府會議室里見過
的毛主席畫像完全一樣,再聯想起幾天來村里非同尋常的種種跡象,他立刻意識到面前的這位首長不是別人,正是人民的大救星毛澤東,頓時他欣喜若狂,也感到自己肩上的擔子倍加沉重。
10多分鐘后,渡河開始了。毛主席站在黃河岸邊,慢慢地回轉身,深情地看了看陜北大地,然后才依依不舍地走上船。在渡船離岸不久,毛主席向岸邊的人招了招手,向送行的人們告別,更似乎在向陜北的數百萬人民囑咐,我不會忘記你們,革命不會忘記你們,你們用小米飯和南瓜湯支援了中國革命,你們的偉大功績將永遠載入中國革命的史冊。在船上毛主席一言不發,凝神沉思,面部表情十分嚴肅,似乎在思考著中國革命的重大決策。是的,
1947年3月18日毛主席和黨中央撤離延安轉戰陜北,在取得保衛延安、保衛陜北的重大勝利后,1948年3月23日。東渡黃河指揮全國的解放戰爭,在一年之后,也就是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黨申央又從西柏坡出發進駐北平。
毛主席后來也對人說三年三次大行動都是在3月份。站在離毛主席不遠處的薛海玉一面指揮擺渡,一面望著毛主席,他多么想代表家鄉父老鄉親與毛主席說幾句知心話,然而18歲就加入了黨組織的薛海玉,深知黨的紀律,更知道自己肩上擔子的分量,于是他什么也沒有說,只是一再從心里反復告誡自己,決不能有絲毫的疏忽,萬一出現了什么意外情況,自己就是舍上生命也一定要保護毛主席;
同時他反復囑咐大家:小心地扳,往穩重扳。
過了大約二三十分鐘,渡船終于繞過無數順流而下的冰塊,避開一個又一個漩渦,沖過激流,順利地到達了河對岸。薛海王同志心中的石頭總算落地,他如釋重負,在毛主席前面下了船,又緊跟毛主席走了20多步。忽然,毛主席停住了腳步,又慢慢地回過頭來,凝視著對岸的陜北大地,深情地說道:“陜北是個好地方。黃河真是一大天險,如果不是黃河,我們在延安就住不了那么長的時間,日本軍隊打過來,我們可能又到什么地方打游擊去了。過去黃河沒有很好得到利用,今后應當利用黃河灌溉、發電、航運,讓黃河為人民造福。"就這樣,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東渡順利結束了。
28年后的1976年9月,薛海玉懷著沉痛的心情,作為老區人民的代表前往北京瞻仰了毛主席遺容。1993年8月,當年毛主席東渡黃河時擔任警衛員、現任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理事的陳耀同志,帶領“追尋毛主席足跡夏令營”專程來到川口與薛海玉同志共憶當年的情景;中央電視臺在毛主席誕辰100周年之際專門來人采訪了薛海玉同志,詢問了毛主席東渡黃河的具體情況。
為了紀念毛主席在川口東渡黃河,1998年,由毛主席紀念堂管理局支持幫助,吳堡縣委宣傳部在當年毛主席東渡黃河的渡口岸邊立了“毛主席東渡紀念碑”。(慕生樹
尚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