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欄目
志愿者的初心是什么?
市政協委員、榆林環球夢教育志愿服務隊隊長 屈玉淵
傳承志愿服務精神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是對于完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忠實踐行;是促進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交融的橋梁紐帶。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追本溯源,在我國,志愿精神同樣歷史久遠。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古代中國,圣者孔子提出核心思想“仁者愛人”;而孟子倡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理念;莊子則秉持“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等等。由此可見,在集大成者思想的影響下,“仁愛”思想在不斷地傳承與發展,不斷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而志愿服務的靈魂就在于關乎這樣“愛”的詮釋和“善”的舉動。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志愿”一詞也逐漸清晰化、大眾化。1963年,毛澤東同志在《人民日報》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雷鋒,這個被全國人民學習效仿的榜樣,至此家喻戶曉;雷鋒精神開始被越來越多的志愿者所傳遞;雷鋒精神也逐漸成為人們精神生活和靈魂思想的一種實踐詮釋。一直到2008年的汶川地震,舉國震痛。全國志愿者前赴后繼來到受災區,忍饑挨餓、化悲慟于行動;他們感人的畫面迅速通過網絡傳播開來,感動了每一個中國人,向國際社會展示了中國凝聚力。緊接著,北京成功舉辦了奧林匹克運動會,舉世矚目。奧運會賽場上,笑容可嘉、彬彬有禮、服務周到的志愿者們,吸引了全世界觀眾的眼球,贏得了無數選手的嘉許,博得了全世界媒體的報道。北京奧運會成功了,中國再次贏得世界的“點贊”。志愿者們的辛勤付出為中國贏得掌聲,北京奧運為中國文化再次融于世界搭建橋梁。毫無疑問,志愿精神,一直根植于中國人民的心中,一直實踐于社會的方方面面。從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到荒草萋萋的農村,到處都是淳樸的笑容、真摯的情誼;鄰里友愛、鄉間互助,這是中華千年優秀精神文化的傳承與延續。筆者少時農村長大,在父母樸實憨厚、勤勞持家的影響下,從小急公好施。2010年,盡管恰時求學在外,但在校期間、每逢節假日,都會花費大量時間投身于公益教育的行列。六年轉瞬即逝,筆者依然不忘初心、繼續前行。看到越來越多的志愿者同樣堅持初心,繼續前行;今特執此拙筆、略寫一二,淺顯闡述志愿者到底應該不忘怎樣的初心。
屈玉淵為兩屆世界山地自行車錦標賽冠軍Elen Eger當翻譯
一、在思想上不忘志愿服務精神
第一,志愿服務志在幫助別人。志愿服務的精神決定志愿服務的意義。中共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的核心領導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要大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贈人玫瑰,手留余香”是善的力量、愛的動機;廣大志愿者當牢記心中,堅持不忘初心。
時代滾滾前行,永不停息。三十年的經濟高速發展,國家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我們已然感知到,“崇德向善”、“孝老愛親”、“鄰里互助”等這些根植于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精髓,或多或少,發生了質的變化。秉持志愿服務精神,正是為了堅守我們的精神高地,堅持我們的道德底線,夯實我們的精神信仰,完善我們的精神家園。人民有信仰,國家才能更強大。中國人民的信仰就是蘊藏在內心深處為國為民的家國情懷,就是懂得感恩敬畏的行事準則,就是時刻踐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高尚精神。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當前時期,全國人民比歷史任何時候都需要這樣的信仰。中國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有精神和信仰;我們絕不能犧牲精神富裕來換取物質富裕。通俗的講,精神富裕和物質富裕一個都不能少。志愿服務,一個樸實的辭藻、一種平凡的舉動,正在以全新的角度和廣泛的領域悄然地傳承和發展著中國人民的信仰。堅持志愿初心,弘揚志愿精神,發揚志愿文化,讓我們與全國億萬志愿者銘記志愿初心,共建美好家園。
第二,志愿服務同樣成就自我。《道德經》記載: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生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這是圣者老子對于后世的明鑒,天地無私心自寬。做人應當像天地一樣,不為個人私利反而得到最大的“利”。志愿者有時也會遇到一些諸如不被理解、不被看好等尷尬的情景,但志愿者內心的成長和人格的健全成為志愿者堅守的動力。隨著信息化社會的高速發展,社會信用度已逐漸成為社會交往誠信考量的重要指標之一。志愿者經過長期無私的付出,人格健全,心胸寬廣,做人厚道,做事踏實,這反而讓他們獲得更多發展與合作的機會。志愿者在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過程當中,內心的富足與成長也同時讓他們獲得純真的快樂,這種快樂最終上升為幸福感。所以,志愿者在貢獻自我、完善社會的同時,成就了自我,找到了快樂,建立了幸福。
第三,志愿服務促進文明創建。文明發展是衡量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屬性特征。精神文明創建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奮;反之,人心渙散,精神頹廢,各項事業舉步維艱。志愿服務精神如春風化雨,在潤物無聲中,不斷夯實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基礎。志愿服務是看得著、摸得見,帶著初心就能上路的社會活動,企業老板、上班族、學生群體、社會各界人士都能夠參與的全民性活動;它的直接意義是幫扶社會弱勢群體,間接意義是行善立德、完善社會文明體系。志愿服務更能夠從思想上向社會傳遞希望和夢想,不斷鏈接人與人之間的親情與友情,不斷增加社會的溫暖,為文明社會的創建貢獻更多柔性的力量。
第四,志愿服務傳播中華文化。志愿服務已經開啟了中國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文化”、“中國名片”的重要渠道。2008年北京奧運會,索契冬奧會、上海世博會、北京APEC會議、南京青奧會、北京世錦賽等國際性賽事,都能看到中國志愿者的嶄新面孔;志愿者的形象禮儀、舉止談吐、服飾裝扮等都展示著中華文化,彰顯著中國魅力;為世界了解中國、 感受中國打開了窗戶,為中國文化融于世界搭建了橋梁。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浩瀚無垠,對人類文明進步、世界和平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但如何更好的傳播好、傳承好中華文化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巨大挑戰。志愿服務無疑為我們搭建了這一重要渠道。
二、在業務上不忘志愿服務水準
第一、推動志愿服務理論創新。全國至上而下高度重視志愿服務工作的開展情況,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也在逐漸完善志愿服務立法工作。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給志愿服務組織回信,為新時期的志愿服務指明了方向。我們當清醒認識到,理論創新的每一次成果都對于志愿服務是一個巨大的推進。廣大志愿者當開闊思路,打開視野,突破思想瓶頸,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志愿服務當中,從而創新出一條符合中國發展道路、融合中國元素的志愿服務道路。傳統優秀文化博大精深,志愿者當潛心研究,將其巧妙結合在志愿服務當中,彰顯特色,從而構建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志愿服務理論體系。
第二、推動志愿服務實踐創新。我國地緣遼闊,人口龐大。東部沿海城市人口密集,中西部地區人口分布廣而散,城鄉貧富差距大。然志愿服務具有覆蓋面廣、渠道寬、領域大等特點,它是一種全民皆可參與的新型社會活動。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資源;正是這種多元化的特征,要求志愿者在開展志愿服務過程中,找準切入點和著力點,結合理論創新的成果,廣泛調動服務片區資源,使需求和被需求相得益彰、完美鏈接,使得志愿服務生根發芽。
第三、推動志愿服務制度創新。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悠久的歷史,成為約束人們行為規范的有力保證,但文化也需要制度的保障做“排頭兵”。推動志愿服務制度創新,對于志愿者而言,具有根本性、長遠性和全局性的特征。完善志愿制度能夠激發廣大志愿者的持久斗志,更能夠帶動更多人加入志愿服務行列。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中,地區立法的已有20個,占64%,其中地方性法規19個。這對于社會各級地方志愿機構在開展志愿服務的過程當中,有效的保護了志愿者的合法權益。例如:南方沿海地區的部分城市,出臺志愿服務地方法;在開展志愿服務的過程當中,為志愿者購買保險,這就進一步推進志愿服務的制度化,也極大的鼓舞著更多人開展志愿服務的信心。各級志愿服務組織在開展志愿服務過程中,結合自身開展工作的經驗,總結方法,歸納思路,有效杜絕志愿服務“碎片化”和“零散化”等存在問題,從而為志愿服務提供長久保障。
第四、推動志愿服務文化創新。文化是國家發展的精神動力,是民族延續傳承的基因,是社會認同的紐帶。推動志愿服務文化創新就是對于志愿服務精神的深度詮釋、再度挖掘。志愿服務文化創新就是要不斷推動志愿者內心的自覺轉變、自覺參與;就是推動受助者欣然接受幫助、自發的對于志愿服務精神進行薪火相傳;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人們普遍的社會觀念、生活方式、行為規范。志愿者們要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把志愿服務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傳遞、制度保障等,使志愿服務成為人們內在的價值追求。志愿者應當吸取人類一切文化成果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例如:榆林環球夢教育志愿服務隊在開展志愿服務過程當中,吸取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不斷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弘揚人生奮斗精神。
三、在行動上不忘志愿服務目的
第一、堅持服務對象為主體!爸驹阜⻊铡币辉~,單從字面理解,志愿者和志愿項目是頻繁談論的話題,貌似忽略了志愿服務對象;其實不然,志愿服務活動過程當中,主體當屬服務對象。因為有了志愿服務對象的需求,才有了志愿者志愿服務的動機;而志愿服務對象的需求也一定是他們自愿接受的,強加給他們的就脫離了志愿服務的精神。深入困難群體,廣泛調研走訪,充分了解需求;精準推動政府和社會服務資源下移,整合社會志愿服務力量,從而從最大范圍、最大限度、最佳效果的標準上滿足服務對象需求。
第二、堅持志愿過程為抓手。隨著社會的文明進步,中國志愿服務體系,在吸收了傳統美德、雷鋒精神、中國文化、外國公益模式等多種精髓后,也逐漸建立了志愿服務考量機制和措施。通過“志愿云”等互聯網平臺,展示志愿者志愿服務的全過程,從而對志愿服務有了全程的考量,有效避免了志愿服務的“形式主義”。結果滿意與否,首先看過程。志愿者在開展志愿服務過程當中,應當發揚真抓實干精神,下苦功夫、巧下功夫,踐行“老牛拉磨”精神,以更高水準完成志愿服務項目內容。堅持志愿服務過程為抓手,更有效地傳遞志愿服務精神,增強了志愿服務的社會認可度和滿意度,為社會志愿服務精神薪火相傳掃清更多思想的障礙。
第三、堅持志愿結果為導向。由于社會志愿服務活動內容多元化、行為多樣化、結果差異化,社會志愿組織變得數量龐大,服務內容多元豐富。“有效解決社會問題”、“高效處理個人問題”是志愿者開展志愿服務的直接目的。緊緊圍繞目的展開活動,志愿者開展志愿服務過程當中就有了更為明確的行動指南。堅持志愿服務初心,本著志愿服務精神,帶著志愿服務結果,狠下細功夫、苦功夫、深功夫,著力落實“以結果為導向”的志愿服務。果子甜不甜,問問客商便知;項目好不好,看看結果知曉。在當今“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年代里,發揚實干精神,更應當追求實干結果。
華夏文明生生不息,中國精神薪火相傳。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發展的靈魂,是時代進步的階梯,更是文明延續的載體。行走在志愿服務道路上的朋友們,堅持中國特色,匯聚中華力量,傳承中國精神。
讓我們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