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欄目
榆林沿黃生態經濟帶缺水現狀及解決對策
我市地處黃河中游,黃河流經我市全長389km,但由于資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質性缺水和管理性缺水問題并存,導致我市沿黃區域水資源供需矛盾比較突出,嚴重制約著沿黃生態經濟帶建設。
一是資源性缺水。我市沿黃生態經濟帶總人口43.96萬人,年均自產水資源總量11.05億立方米,人均不到300立方米,低于國際公認的最低需求線,屬于重度缺水地區。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水資源的過度開發,造成地下水位下降、部分河道徑流量銳減,加之部分煤礦采空區塌陷,造成水庫漏失或者枯竭,資源性缺水尤為突出。結合沿黃生態經濟帶經濟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預測,2020年需水量將增加到7.35億立方米,2030 年增加到10億立方米,需水量遠遠超出了現有全部可利用量。
二是工程性缺水。按照水利部黃河“87”分水方案,我市耗水指標為10.6億立方米,從沿黃生態經濟帶當前和長遠發展考慮,保障城鄉群眾穩定用水需求,只能寄希望于過境的黃河干流取水。一方面由于黃河引水線路長、技術難度大,前期工作和準備工程建設滯后,導致黃河用水指標沒有用完。另一方面,從長遠用水需求來看,現有黃河干流用水指標難以支撐我市沿黃生態經濟帶持續快速發展。
三是水質性缺水。近年來,我市煤油氣鹽資源開發迅速,隨之而來的是水污染問題,特別是一些河流和供水水源水質下降,水污染形勢嚴峻,富營養化、高氟水等問題已經露頭,使得本已十分緊缺的水資源形勢更加嚴峻。
四是管理性缺水。由于用水管理方式還比較粗放,用水管理體系還不夠健全,水資源統一管理的法律法規相對缺失,加之部分地方水資源過度開發,高耗水產業、企業還在繼續發展,缺水與水浪費并存,水權競爭愈演愈烈,管理體制不順、方式粗放導致的缺水問題逐漸顯露。
除了以上客觀因素以外,主觀上我們的水倫理意識淡薄、水文化建設滯后。因此,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問題已迫在眉睫。建議如下。
一、科學預測,合理供給。科學的供需水預測是水資源開發利用工程建設的前提,具體到沿黃區域,如在供水比例較低的府谷縣,在不違背水資源可利用量控制指標的前提下,應適當增加地表水供水能力,修葺現有的水利工程并積極建設新的蓄水、引水和提水工程,使其供水結構日趨合理。在以地表水供水為主的神木縣,應積極探測開發地下水源,減小地表水供水壓力,以免影響到天然水體的生態功能。另外,也應積極開發利用其他水資源,如煤礦疏矸水、雨水集蓄利用、微咸水利用、廢污水處理利用,以及海綿城市創建等。
二、調整結構,合理調度。在我市,農業用水是用水結構的主導因子,沿黃6縣中有4個縣的農業用水比例都在80%以上,農業用水比例最低的府谷縣也達到了55.12%。作為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神府能源化工工業用水量將會逐年大幅上升,在總供水量有限的情況下,唯有調整不合理的用水結構,即縮減農業用水比例,提高用水效率,才能保證區域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分類指導,高效利用。農業節水方面,應以灌溉農田節水為首,要進一步研究、推廣旱作農業技術,實施保護性種植技術,提高降水利用效率;要在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改善農田及其環境質量的同時,強調節水灌溉,避免大水漫灌,減少渠系滲漏,采用自壓噴灌、滴灌、低壓管道輸水等節水技術措施,提高灌溉用水管理水平;調整現有的農業種植結構,建立“適水型”農業種植結構,實施經濟灌溉定額。工業節水方面,要大力改變生產用水方式,特別是對水資源需求量較大的電力、化工等行業,要切實降低萬元工業產值用水量,提高水資源重復利用率;要大力推行生產工藝節水,降低工業用水定額,通過實行清潔生產戰略,改變生產工藝或采用節水以至不用水生產工藝以及合理進行工業或生產布局,以減少工業生產對水的需求;綠化用水方面,盡量使用河道水資源,避免與居民生活爭水;生態節水方面,要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大力推廣魚鱗坑、隔坡梯田等就地攔蓄利用技術和窖灌工程技術;要繼續完善集流技術和貯水技術,特別是要重點開展改進現有輸水方式和節水灌溉方式,加強和完善節水灌溉制度,大力推廣先進集水農業技術,以實現對雨水資源的高效利用。
四、更新觀念,節約用水。目前人們的節水意識不強,各行業都存在著浪費水的現象。因此,應加強水文化和節水宣傳教育,推廣采用節水型器具,強化節水意識,力爭把我市沿黃生態經濟帶建成節水型區域,保證城鄉生活用水及生態用水,穩定農業用水,兼顧其他用水,發揮供水綜合效益,使有限的水資源產生出最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五、引黃濟榆,及早立項。黃河榆林段多年徑流量240億立方米~260億立方米,豐富的水資源是引黃工程穩定可靠的水源。從全省范圍來看,實施黃河引水,是統籌陜北、關中和陜南三大區域水資源配置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省引漢濟渭工程的加快推進,2020年將先期調水5億立方米進入關中地區,從而為黃河引水提供了最現實的水量置換指標。加之,我省黃河用水指標還沒有用完,多年來也沒有在黃河干流建設一個重大水利工程。因此,加大黃河引水工程的建設力度,是解決我市沿黃生態經濟帶建設缺水問題的必由之路。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