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欄目
建設沿黃生態經濟帶 必須打好三張牌
市政協常委、吳堡縣副縣長 寇俊仁
沿黃山區,是各縣精準脫貧的重點與難點。建設沿黃生態經濟帶,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而且,我市沿黃公路的全線貫通也為集中力量打造沿黃生態經濟帶提供了良好機遇。那么,究竟如何建設沿黃生態經濟帶,必須打好三張牌。
一、打好生態綠化牌
我市沿黃地區處于晉陜峽谷與黃河一級支流地帶,區內坡陡溝深,地表支離破碎、土壤侵蝕嚴重。因此,保護、治理和改善生態環境,就成了改善該地區農業生產及旅游基礎設施條件的前提。我們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生態優先、市縣分擔、逐年推進的原則,充分調研,科學規劃、集中精力建好榆林沿黃八百里綠色長廊。一方面,要立足沿黃道路綠化打造景觀精品工程。根據道旁地形大小,特別是在旅游景點附近,要按照城市園林建設標準,打造道旁小公園、小花園;兩側行道樹栽植品種要常綠與落葉相結合,喬灌木與地被、草皮相結合,花草套種,實現全線三季有花、四季有綠。另一方面,要做好沿黃山體綠化及其溝道生態治理。除部分裸石山體無法植樹外,其余迎坡面及500米之內近溝,全部栽植綠化樹種。力爭市縣財政每年安排1億元左右的資金,5年內完成沿黃生態綠化工程。
二、打好紅棗產業牌
紅棗產業曾屬沿黃山區的傳統優勢產業,但近年來棗賤傷農、惡性循環,使紅棗主導產業地位受到巨大沖擊。那么沿黃紅棗究竟何去何從?我認為:
一是紅棗產業不能丟。沿黃地區是紅棗原產地和優生區,具有三千年生長、一千年栽植歷史的產業,總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存在。
二是面積要壓縮。目前榆林市棗園總面積170萬畝,沿黃面積在120萬畝以上,而農村勞力卻大多流入城鎮,常住農村勞力不足10萬人,即使按大田1個勞力管理10畝棗園估算,也根本無力承擔管理任務。因此,應逐步將交通不便、坡陡路遠的劣質棗園改作他用,逐步將沿黃棗園規劃面積下調到80萬畝左右。
三是種植結構要調整。將制干品種占比由85%調整為50%左右,鮮食品種占比由15%調整為50%。制干品種可保留部分本地油棗、長棗良種,鮮食品種中應大力引進推廣“七月鮮”“蛤蟆棗”等適地優良品種。
四是管理要精細化。改變“小農經濟”“粗放經濟”“副業項目”“懶人樹種”等傳統觀念,樹立“匠人”意識,精細打造、集約經營。一方面,大田管理要精細化,必經疏株壓枝、科學防蟲治病,大幅度增加有機肥施入量。另一方面,對于平地棗園、鮮食品種,采取設施化栽培模式,大力推廣防雨棚、溫室栽植、水肥一體化供給及無害化防蟲等紅棗栽培集成技術。
五是打造品牌,搶占市場。目前除巨鷹等極少數品牌外,我市紅棗已被號稱700萬畝優質制干棗基地的新疆紅棗擠出國內主要市場。隨著布局調整,新的生產模式及產品的不斷推出,必須注重培育“三品一標”優質農產品,通過念好“宣傳、網絡、包裝、貯存、加工”十字經,逐步恢復沿黃紅棗美譽,進一步擴大市場占有率,實現效益最大化。
六是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積極探索推廣“棗樹+畜禽、中藥林、豆種作物、油用牡丹”等各種生產模式,以此大幅增加棗園綜合收益,增強產業競爭力。
七是要實實在在大力扶持。要調整財政支出比例,制定靈活高效的支農資金管理辦法,實現公共人力、財力全面向特色產業傾斜。要積極調整修編做好規劃引領,壓縮規劃面積、調整建設內容與扶持重點;要積極組織技術攻關,切實解決“爛果”及營養保全好的精深加工產品的缺失問題;要積極扶持創建紅棗示范基地或高新園區,發揮好示范帶動、典型引領作用;要積極擴大紅棗保險試點范圍直至實現全覆蓋,增強紅棗等農產品生產的穩定性;要切實加強棗園田間道路、集雨窖等基礎設施建設,逐步降低棗農勞動強度和生產成本;要繼續加大對流轉土地、帶動產業發展的合作社、企業能人的直補力度,通過綜合扶持幫助紅棗產業度過難關、不斷壯大。
三、打好旅游文化牌
我市沿黃地區旅游資源豐富,但除白云山等極少數景點外,絕大部分景點尚未真正形成產業。隨著沿黃公路的全線貫通,必將為實質性開發沿黃旅游產業提供現實可能。要切實加強政府主導,進一步貫徹落實《加快榆林旅游產業發展的意見》,當前應注重抓好幾件事:
一是確立投資主體。要進一步明確和強化“榆文投”職能,推進“榆林文化旅游投資有限公司”開展實質性工作。沿黃各縣也要采取多種融資形式,組建縣級“文投公司”,使沿黃各個旅游建設項目能盡快落地。
二是重新修編市級規劃。原“一體兩翼”為主的規劃幾乎沒有吳、綏、清三縣的重點項目,應盡快修編。也可以重新編制榆林沿黃地區專項文化旅游發展規劃,全面指導區內旅游文化產業建設。
三是堅持大區域協作,形成區內外大旅游格局。要將沿黃整體旅游文化資源包括對岸山西沿黃旅游密切協作,統籌謀劃,用大區域協作理念指導宏觀規劃與具體推進工作。各縣必須根據自身資源稟賦,準確定位,強化功能,資源互補,細化分工,擴大總量,實現多贏。
四是提升文化內涵,打造區域旅游品牌。根據各縣旅游資源及其地方地脈、文脈特色,從文化定位出發,延伸創意、充實內容,圍繞“兩黃”文化、民俗風情、影視寫生、紅色記憶、文物古跡等重大內容,采取創新營銷方式、加大宣傳力度等措施,著力打造精品線路、精品項目,逐步形成在全國有一定影響的旅游品牌,力爭早日形成產業,見到效益。
五是堅持多產業融合,開發休閑觀光新項目。從旅游業外延拓展趨勢以及實施難易程度來看,旅游文化與特色農業的結合不僅十分必要,而且簡單容易切實可行。如黃河灘地瓜果種植采摘基地、水產養殖垂釣基地、油用牡丹栽培觀賞基地、手工掛面等農產品加工體驗基地,既可作為特色農業項目直接增加當地農民收入,也可作為新興旅游業的載體間接推動沿黃生態經濟帶發展。當屬近期即可打造的“短、平、快”項目。
六是制定優惠政策,全方位支持沿黃旅游文化產業發展。市縣政府要通過參與入股、提供信貸貼息等方式幫助“文投”公司融資投入,也可直接投資新建大型配套基礎設施項目。要在用地審批政策上特事特辦,降低門檻、減免稅費。同時幫助投資方做好沿黃建設項目報批等各項服務工作。
總之,不論是紅棗基礎產業還是旅游朝陽產業,都不同于能源經濟,絕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精心謀劃、腳踏實地,著眼小處、大力支持,久久為功、方可見效。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