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委員論壇您當前位置:首頁 >>專題欄目 >>委員論壇

加快沿黃公路建設 促進區域全面振興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1986次     時間:2016年09月01日

市政協委員、市交通局養護科科員     彭聯君

公路交通是國民經濟賴以發展的重要基礎,交通基礎薄弱是制約沿黃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沿黃經濟帶的發展是我市整體脫貧,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對區域經濟發展給予極大地支持。打造沿黃經濟帶,必須加快公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我市沿黃區域內現有縣鄉公路等級低、路況差、坡陡彎急,晴通雨阻,域內還有很多斷頭路,致使該區域貨物南北進出時常繞行。我市沿黃區域內人文旅游資源得天獨厚,加上別具風姿的晉陜大峽谷地貌與波瀾壯闊、九曲十八彎的黃河一道,構成文物古跡與自然風光融為一體的旅游風景線。加快沿黃區域公路建設,必將促進區域的全面振興。

一、沿黃區域公路發展的背景

我市沿黃區域起于晉陜蒙接壤位置府谷縣墻頭鄉堯渠村,沿黃河右岸經府谷、神木、佳縣、吳堡、綏德、清澗六縣,二十六鄉鎮,止于清澗縣雙廟鄉賀家畔村,縱向432公里,橫向15-20公里范圍內的區域。區域內沿黃支流深切黃土高原,形成千溝萬壑,水土流失嚴重,岸坡陡,石山多,土層薄,地表橫坡大,沖溝發育嚴重,地形條件很差。“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山,石山戴土帽,膠泥夾石砲”是這一區域自然地理特征的真實寫照。

我市沿黃區域是革命老區,亦是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地區,建國以來黨和政府為加快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改變貧困面貌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是一直收效甚微。早在1988年中國社科院等單位以佳縣為解剖點,陸續對晉陜峽谷沿黃貧困帶的經濟發展進行了系統研究,經過多年來的實地考察和科學論證,提出了“一控三基”:控制人口增長、完善基礎設施、加強基礎農業、建設基地農業為主要內容的經濟發展戰略。專家們一致認為,這個區域經濟啟動的最大制約是交通不便,流通不暢,黃河天然屏障及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限制了該區域與外界的交流聯系。

本區域內農村公路大部分是在原有自然道路基礎上逐步加寬改善而成,是在過去相當長時間修建的。特別是2009年6月,榆林市人民政府出臺的《關于印發榆林市沿黃公路建設項目實施方案的通知》(榆政發[2009]43號)精神,我市沿黃公路按照“統一規劃設計,統一領導,分縣實施,統一標準,先通后暢,以縣為主,傾斜補助”的原則進行建設。先后用五年時間,投資逾15億元,分兩期建設沿黃公路。外加 “十一五”、“十二五”期間,交通部門通過縣鄉油路改建、通村油路(水泥路)建設、通達工程等,沿黃區域公路進入大發展的十年。

二、沿黃區域公路現狀

1、總體情況

截止2015年區域內農村公路總里程3306.081公里,其中二級公路101.174公里,三級公路379.564公里,四級公路2739.631公里,等外公路95.712公里。瀝青路面579.422公里,水泥混凝土路1415.446公里,簡易及未鋪裝公路1311.213公里。區域內高級鋪裝路面路網密度46.86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全市公路網密度70.41公里/百平方公里的66.56%。

2、沿黃公路

沿黃公路為區域內主骨架公路,自北向南連接3條高速公路(神府高速、榆佳高速、青銀高速)、6條國道(G336G338、G337、G339G307、G340)和現有10條縣道、18條鄉道。是繼國道210、省道204之后又一條南北大通道,它改變了國道210以東至黃河右岸80-100公里區域內沒有南北通道的現狀。和國道210、省道204與東西方向的省道301、國道307一起構成我市東部地區的“井”字型普通干線公路網,南可連接延安,北接內蒙,東經盤塘、佳縣、吳堡黃河大橋到山西。它接通了沿黃區域內全部斷頭路,提高了域內公路通達深度,全方位輻射域內縣鄉及農村公路建設,徹底改變了沿黃區域交通閉塞的情況。

三、沿黃區域公路交通基礎設施存在的問題

    1、道路等級低,通過能力差。區域內公路路線平縱指標受沿黃地形的限制較低,坡陡彎急,許多路段甚至為“順地爬”路基,行車極不舒適,安全隱患大。現有路面鋪裝以低標準的瀝青碎石為主,整體強度不足,表面功能差,局部路段翻漿、坑槽等病害嚴重,致使車輛行駛速度慢,油耗大,運輸效益低,道路通過能力差。

    2、路基防護、橋涵排水設施不完善,抗災能力差。區域內公路路基防護、排導及橋涵設施極不完善或沒有,個別路段邊坡碎落、坍塌、埋壓路基導致的交通中斷現象時有發生,尤其是排水設施嚴重不足,致使部分路段抗災能力低下,經常是晴通雨阻,汛期路毀橋斷。

3、公路街道化嚴重。沿黃沿線公路街道化問題相當突出,沿黃公路穿過六縣二十六鎮,均形成公路街道局面。道路兩側民用住宅以及商業設施集中,過境車輛的噪音、廢氣污染嚴重干擾道路兩側群眾的生活。由于道路狹窄,大客車、大貨車、小汽車、摩托車、行人混雜,過境車輛行駛不順,影響道路通行能力并誘發交通事故。     

4、道路擁擠、服務水平差。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交通量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沿黃公路將無法適應未來交通發展的需要。由于交通量大,混合交通特點明顯,極易造成擁堵,尤其在局部路段,車輛行駛速度極低,延誤時間長,道路利用率低,同時存在較大安全隱患。

四、加快沿黃區域公路建設的幾點建議

1、將現有410公里沿黃公路升等改造為二級公路。建議市政府將本項目納入我市“十三五”規劃中,予以立項,并將該項目及時中省申報,開展項目前期工作。多方論證,精細化設計,確保項目前期工作質量。特別是利用沿黃公路升為省道后,中省補助資金大幅度提高,整合多方資金集中力量將沿黃公路修好、養好。

2、提升區域內公路等級,接通區域內斷頭路。全面提高區域內公路通達深度,全方位服務域內人們互聯互通,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使人盡其才、物暢其流、貨盡其用,貿易繁榮。對外交流得到加強,促使人們思想觀念轉變,產業結構發生變化,形成一批商品貿易集散地和農副產品加工基地,帶動和促進域內經濟的全面發展。

3、高規格組建項目執行機構。沿黃公路升等改造項目影響區域廣,涉及路線長,地形復雜,工程協調難度大,建議由市政府抽調相關人員,市、縣人大、政協廣泛參與,高規格組建項目執行機構。將沿黃公路建設由部門行為,轉為社會行為,多渠道,集思廣益,開創榆林公路建設新篇章。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496

久久综合影视,国产亚洲福利一区,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執行時間2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