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欄目
關于加強沿黃土石山區水土流失治理及水土保持的建議
市政協委員、市治溝骨干工程辦公室主任 劉 飛
沿黃土石山區位于我市東部黃河沿岸,呈南北帶狀分布,涉及府谷、神木、佳縣、吳堡、綏德、清澗等6縣,28個鄉(鎮),759個行政村,總面積2775.13km2。區域屬典型的黃土丘陵溝壑區,溝壑密度達7km/ km2以上,特點是:坡陡土薄石多,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
一、水土流失狀況
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條件與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互相交織作用產生的,區域特殊的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決定了該區成為我市乃至全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據調查,區域多年平均侵蝕模數約2.5萬t/km2·a,其中,佳縣、吳堡約為2.0萬t/km2·a,綏德、清澗約2.5萬t/km2·a,府谷、神木則超過3萬t/km2·a,而神木的局部地區高達4.48萬t/km2·a,侵蝕模數之高,為全國之首,世界罕見。
1、流失嚴重的原因
造成該區水土流失嚴重的主要原因是區域的自然條件和環境所決定:(1)山高坡陡、地形破碎、溝壑縱橫、巖石裸露是該區顯著的地貌特征,為水土流失創造了地形條件。(2)地面黃土稀薄,組織疏松,濕陷性、滲透性較大,使得遇水極易崩解而流失。(3)降雨不均。區域內,多年平均降雨量僅為400多mm,且時空分布極不均勻,主要集中在7、8、9三個月內,三個月的降雨量約占全年降雨量的70%以上,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現。因此,降雨集中、強度大成為區域水土流失嚴重的首要因素。(4)植被稀疏,覆蓋度低,使得大量的地面裸露,土壤失去了有效保護及對水的調節作用而流失。此外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也是造成嚴重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如:亂砍濫伐、毀林開荒、修路、開礦、采石、建廠、隨意傾倒廢土、礦渣等不合理的人類活動,也加劇了區域的水土流失。
一是面積大。區域總面積2775.13km2,而水土流失面積2492.7km2,占該區總面積的90%。二是強度高。據統計,全市土壤侵蝕模數平均達1.22萬t/km2·a,而該區域多年平均侵蝕模數約2.5萬t/km2·a,是全市平均值得兩倍以上。據《黃河水沙特性變化綜合分析》研究資料,1977年孤山高石崖測站的實測河流輸沙量達到8000萬t之多,年輸沙模數高達8萬t/km2。三是產沙時空分布集中。區域干支流的輸沙不僅存在地域上的分布不均,而且在時間上的分布也極不均勻,一些資料統計表明,在該地區,一、二次特大暴雨的輸沙量占年輸沙總量的97%以上。四是泥沙粒徑大,>0.05mm的泥沙顆粒含量高,成為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地。
3、可能造成的危害
嚴重的水土流失:一是使坡面和可耕地面積越來越少,巖石裸露的面積越來越大。二是由于水土流失,耕作層中的有機質得不到有效積累,裸露坡地一經暴雨沖刷,土壤肥力逐步減退,土地生產力下降甚至喪失。據試驗分析,當表層腐殖質含量為2%~3%時,如果流失土層1cm,那么每年每平方公里的地上就要流失腐殖質200t,同時帶走6--15t氮,10--15t磷、200--300t鉀。三是生態失調,干旱、霜凍、冰雹、洪澇等自然災害發生頻繁,給人民生產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危害。特別是“十年九旱”的旱災尤為嚴重。四是流失的泥沙淤積下游河道,給黃河干流的清淤防洪工作帶來極大威脅。
二、水土保持狀況
長期以來,面對黃土高原日益嚴酷的生態環境,沿黃土石山區沿線六個縣的人民群眾發揚了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堅持走“種草種樹、發展林果、治窮致富”的生態建設路子,因地制宜的開展了大規模的、有效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使區域內的生態環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府谷縣開展了以大力營造沙棘林的治理活動,2000年在黃河沿岸土石山區營造沙棘林4.8萬畝;修建淤地壩324座,攔蓄泥沙3896萬m3,淤成壩地619.6hm2。佳縣營造水保林9.83萬畝,種草5.14萬畝,種植經果林16萬畝,形成了紅棗產業帶;神木修筑梯田4.3萬畝,發展水地2.6萬畝,營造喬木林1.7萬畝,灌木林8.1萬畝,種草1.7萬畝,修建淤地壩362座,可發展壩地5.4萬畝,綜合治理面積177.6km2。與此同時,其它縣也開展了一定的治理活動。截至2010年底,區域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997.4km2,占區域水土流失總面積的40%,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但是目前該區的水土保持生態環境仍然脆弱,植被分布較差,綜合防治體系未形成,仍需要加強治理。
三、幾點建議
今后一個時期,沿黃土石山區的治理要按照“防治結合,保護優先,強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方略,加快淤地壩建設,促進退耕還林還草;充分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采取封山育林、封坡禁牧等措施,加快林草植被恢復和生態系統的改善;調整產業結構、優化配置水土資源,以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減少入黃泥沙為目標,最終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首先在治理的布局上,溝道以建壩為主。建于溝道中的淤地壩,可以從源頭上封堵泥沙的輸移通道,它不但能夠攔蓄坡面匯入溝道的泥沙,不讓泥沙白白流失,而且能夠固定溝床,抬高侵蝕基準面。同時,淤地壩的攔泥效益非常顯著,它是水土保持措施中攔泥減沙最有效的措施。據《人民治黃50年水土保持效益分析》計算,淤地壩減沙量占水土保持各項措施總減沙量的67%。另據調查資料,淤出的一畝壩地,糧食產量是梯田的3—5倍,是坡耕地的5—10倍,如果通過產業結構合理調整,該區的土地生產效率可大幅度提高。因此,土石山區的水土流失防治中,必須重點加強淤地壩工程建設。在建設過程中,因地制宜,可建設土壩或石壩。
其次,要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功能,采取封禁加人工種草的辦法,擴大植被面積。生態建設的最急迫問題是植被恢復,地域廣闊且自然環境惡劣的土石山區,單靠人工的力量來恢復植被是有限的。事實證明:在不同的降雨條件下,就會有相應種類的生物生長繁衍,這就使生態系統具有自然修復功能。因此,必須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功能,促進生態自然修復,恢復植被覆蓋,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進程。
第三,要大力發展經果林,實現區域脫貧。全力抓好主導產業建設,形成沿黃紅棗產業帶。在規模上下功夫,重點抓質量、抓品牌,提升紅棗的知名度。
第四,要充分發揮預防監督職能,依法防治水土流失。近年來,由于宣傳力度不夠,一些部門、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對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尤其是水土保持的基本國策意識和法制觀念不強。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現象普遍存在。《水土保持法》明令規定“禁止在25°以上陡坡地開墾種植農作物,并根據實際情況,逐步退耕、植樹種草、恢復植被、或者修建梯田”,但這項規定目前還未真正得到落實。因此,要嚴格執行水土保持有關法律法規,嚴格控制在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開墾土地,堅決制止毀壞林地、草地以及污染水資源等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發生的行為。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