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委員論壇您當前位置:首頁 >>專題欄目 >>委員論壇

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 促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1000次     時間:2016年03月28日

民進榆林市委會 

現代農業園區是以技術密集為主要特點,以科技開發、示范輻射和推廣為主要內容,以促進區域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為目標,以“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為原則,利用自身優勢,形成產、加、銷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以建設美麗鄉村、特色旅游,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功能拓展的經營實體。

一、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取得的成效

 1、多種主體投入建設,園區數量快速增長。我市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主體有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工商資本、社會資本參與建設。截至目前,全市已認定各級各類農業園區210個,其中國家級科技示范園區1個,省級園區44個,市級園區95個,省級園區數量居全省第一。全市各類園區規劃總面積98.5萬畝,建成面積74.3萬畝,完成投資61.84億元。

 2、規模種植,加快了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現代農業科技園區通過先進適用技術的引進、組裝、集成和成果轉化,實現技術組裝集成創新;通過核心區、示范區、輻射區之間的技術傳播和擴散,增強了農業技術推廣應用能力,極大促進了農業新技術成果的轉化、示范和應用。我市園區累計引進新品種2799個、引進新技術670項,園區已成為我市農業先進技術的試驗點和輻射點,大大縮短了先進技術的推廣普及時間,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業技術推廣點難選,傳播難這一瓶頸。

  3、種養加結合,優化了產業結構。我市園區以區位優勢和特色出發,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工廠化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觀光農業等,加快了周邊地區農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促進了一些高附加值的農業產業形成。如靖邊、定邊縣園區的工廠化育苗、蔬菜加工;佳縣、清澗縣的紅棗加工;米脂、橫山的小雜糧加工,帶動了周邊農民產業發展和經濟轉型升級。

  4、創新經營模式,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發展,F代農業園區依托周邊的優勢和特色,聚集高等級要素,成功引進、孵化和培育了一批現代農業科技企業;借助“公司+農戶”“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等模式,帶動了園區及周邊優勢產業的迅速發展。目前我市入園企業196家,專業合作社74個。形成了一些獨特的產業經營模式,如訂單農業的“中稷模式”、現代種業發展的“大地模式”和科技組織創新引領的“豐和模式”等。

  5、現代化生產,增加了園區農民收入,F代農業園區圍繞當地特色主導產業發展需求,開展技術開發、技術培訓、技術服務、信息服務等工作,按照核心區、示范區輻射帶動農民進行專業化生產,采取訂單保底等形式,促進了農產品商品化發展,增加了農民的收入。2015年我市農業園區產值25.96億元,同比增幅8.1%。園區共涉及農業人口31.8629人,人均純收入21101 元,比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10636增加了10465元。

二、園區建設存在的問題

1、園區建設資金不足,部分園區建設標準低

省級現代農業園區要求核心區建設規模必須達到2000畝以上,省級財政補助500萬元,要求市、縣配套500萬元,企業、專業合作社等建設主體自籌資金不低于總投資的三分之二。因我市經濟下行,財政不能兌付配套資金,導致部分建設項目只能降低標準建設;市級現代農業園區核心區建設規模必須達到1000畝以上,我市第一批市級園區每個財政補助150萬元,第二批每個補助100萬元,第三批每個補助60萬元,第四批資金沒有落實,主要原因是這幾年我市對種植業市本級財政支持逐年減少,20122.3億元,20131.78億元 20141.14億元,20150.59億元,財政引導越來越弱化。

2、園區產業鏈條短,效益沒有充分體現

全市園區按主導產業劃分,種植類園區 144個,養殖類園區42個,綜合類園區 24個。種植業園區主導產業主要是馬鈴薯、設施蔬菜、蘋果、紅棗等,養殖業園區主要以養豬、養羊為主。一些園區通過投資建設,逐步延伸到種、養、加和休閑觀光領域,大部分園區還停留在一產階段,沒有延伸到二、三產,園區產業最大效益鏈沒有體現,一些園區因為后期投資乏力,后續產業不能上馬,示范帶動作用不強。

3、園區品牌雜,沒有形成榆林特色的農產品大品牌

    目前我市省市兩級園區擁有注冊品牌產品100多個,數量不少,但都各自為陣,各吹各的號,同一區域農產品,各打各的品牌,沒有形成公共大品牌。如榆林小雜糧品牌就有四妹子、蘭花花、米脂婆姨、山丹丹花、秦山綠、陜北兄弟等多個品牌,品牌小、雜、亂,對外宣傳困難,榆林名優特產品對外高端市場占有量小。

4、沒有制定產業標準化生產規程,農產品質量良莠不齊

目前我市對主要農產品沒有制定標準化生產規程,技術指導不到位,農產品質量不統一,一個園區的生產規模小,多個園區的農產品質量又不一樣,成為榆林農產品向外推銷的一大障礙。

  三、幾點建議

    1、加大財政支農力度,引導工商資本建設現代農業園區。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是我國農業發展的方向,是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業產業化、農業標準化基礎,是實現農業后繼有人,國家糧食安全基本保證。習總書記在今年的農村工作會議上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放松“三農工作,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黨中央國務院重錘響鼓抓三農,今年一號文件又提到,財政對農業的投入要確保力度不減弱,總量有增加。因此建議,我市應確實落實好中央文件精神,站在國家糧食安全的高度,制定扶持現代農業的具體措施,加大財政項目引導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工商資本投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補足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的短板,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理念引領農業新發展,決不能把重視農業喊在口頭上,傳達在文件里。

2、不斷拓展園區功能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現代農業園區的功能拓展就是“接二連三”,我市部分現代農業園區集中連片,規模大,現代化程度高,是美麗鄉村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榆陽區設立了杏花節、馬鈴薯觀花節,拉動了鄉村旅游,將農業生產和鄉村旅游有機結合起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在園區的提質增效上,要不斷拓展園區功能,使園區建設與觀光旅游、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延長園區產業鏈,增加園區效益,促進園區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輻射帶動周邊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

    3、圍繞特色產業,打造榆林主導產業大品牌。農產品品牌能夠滿足消費者需求,有利于產品銷售,擴大農產品市場占有率,促進標準化生產管理,帶動基地建設,實現農產品管理溢價。因此,建議我市加大對幾個特色產業,如馬鈴薯、紅棗、羊肉、小雜糧等品牌進行梳理整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大品牌,加強品牌宣傳力度,提高外向型市場占有率,將榆林優質農產品推向全國走向世界.

    4、建立主要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規程,確保農產品質量

今年一號文件提出,我國農產品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競爭力弱等問題日益凸顯,局部性農產品過剩,導致糧賤傷農、菜賤傷農的現象時有發生,首次提出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千家萬戶的傳統農業,農產品質量很難監管,因此,建議以現代農業園區為抓手,通過制訂主要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規程,建立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實現農產品標準化種植、養殖,逐步實現所有產品可追溯,使園區農產品全部達到無公害產品以上標準,并輻射帶動周邊農民。通過宣傳,在市場或者超市設立無公害農產品專店、專柜,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通過加強監督管理,確保舌尖上的安全。

總之,我市通過5年的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帶動了園區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高度評價。實踐證明,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能夠加快普及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質量,培育職業農民,有效解決農業的弱質性和未來誰來種地的問題。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1384

久久综合影视,国产亚洲福利一区,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執行時間23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