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欄目
釋放科技活力 引領供給側改革
市政協委員、市科技局副調研員 魚克奎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人人皆知的名句論斷,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已經是全社會的共識。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結合中央提出供給側改革,如何促進榆林經濟穩健發展,是值得我們各級深入思考的課題之一,釋放科技活力,引領服務供給側改革,也是我市經濟轉型發展的一劑很好良方。
一、供給側改革需要釋放科技活力,需要科技創新支撐引領。榆林曾以封閉、偏遠、落后而著稱,人才稀缺,科技無從。新中國成立后,我市科技事業得以逐步發展,主要取得“毛烏素沙漠綜合治理技術”、“陜北細毛羊”和“陜北白絨山羊”新品種培育等成果,并都獲得中、省科技大獎,應強調的是我們的治沙技術還做為國家對外援助項目,支援非洲人民用于撒哈拉大沙漠治理。進入改革開放時代,圍繞我市“一中心兩基地”建設目標,我市科技發展又迎來新的高潮,科技成果連連,在能化領域研發出“蘭炭”新產品,是全國首創,并且填補了國家產品目錄的空白,現代特色農業領域培育出“脫毒馬鈴薯”系列新品種,并得到有效推廣,使我市一躍成為全國馬鈴薯大市,“蘭炭”、“ 脫毒馬鈴薯”兩大科技產品對我市經濟發展、企業增效、農民增收有著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還應指出馬鈴薯主糧化后,我市做為全國馬鈴薯大市對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正發揮著積極作用,在蘭炭生產中我們取得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榆林版煤制油”系列技術。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還應清醒的看到,當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各種問題凸顯,經濟下行、結構不合理、產能過剩、企業自主創新乏力、民間信用崩盤、全社會信用體系遭受重創、中小企業資金普遍短缺等。具體表現在,能化企業產能“過剩”,產出多效益卻不佳,產品要么滯銷要么虧本或微利銷售,傳統的皮革、毛紡、防寒服等輕紡產業幾乎全軍覆沒;農業產業產值、效益不穩定,農業企業抗風險能力差、農民增產不增收甚至倒虧;第三產業不發達;科教文衛領域,科研成果多而服務能力弱,醫療衛生行業出現二院人滿為患,中小醫院、社區醫院清清冷冷,等等說明了供給側方面亟需改革,需要有效供給、經濟需要轉型,追本溯源是科技的活力沒有被有效釋放,科技支撐能力不足,面對困難只能通過科技創新支撐供給側改革,引領轉型發展。工業方面,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等科技活力的釋放,不斷加大產品技術研發,緊盯市場,生產出適量適銷,質優價廉,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傳統產業運用新科技對其進行振興與提升;農業方面加大農業科技攻關力度,攻克現實生產中的技術難題,發展具有特色優勢、市場前景好的榆林現代特色農業,特別要說到,紅棗是我們沿黃6縣農民千百年來的支柱產業,去年棗鄉迎來了幾年不遇的大豐收,但紅棗價格卻有原來幾塊跌至現在的幾毛且銷售不暢,面對當前形勢,我們要不氣餒,不喪氣,政府、企業、科技人員、棗農要齊心協力破解生產加工中所遇的難題,搞好紅棗生產的供給側改革,發揮全國獨一無二“有機紅棗”優勢,鞏固國內的市場,加速海外市場的拓展(海外市場還是迷信認可我們有機紅棗的,佳縣大自然公司從紅棗生產基地到加工一系列過程運用先進技術和先進的科技設備,加工出來的紅棗產品外形美觀,營養完整無損,深受海外客戶喜歡,就是成功例證);社會科技方面,通過管理上的創新、醫療人才技術上的提升,醫療科技平臺建設與醫療資源的合理布局,來滿足患者就醫需求。有效釋放科技活力把供給側改革搞好了,我想從現實講中國人去日本買馬桶蓋、韓國買化妝品、澳大利業買奶粉的瘋狂行為只會愈來愈少,榆林人也不會丟下自已千年有機紅棗而去購買加工新彊的“嫁接棗”、“大棚棗”了。
二、當前我市要進一步發展科技事業、釋放科技活力引領供給側改革和經濟轉型。發展榆林科技事業包括供給側改革、轉型的一系列科技需求,應是我們今后科技工作的方向,為此建議做好如下工作:
1、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近兩年由于受到經濟下行大環境的客觀影響,我市經濟發展步伐放緩,全社科技投入,呈下降之勢,2015年技術研發經費按規定應占到當年GDP的2.5%,實際只到0.05%,政府的財政科技投入也不例外,以市本級為例,2014年科技專項經費5000萬元降到2015年的3000萬元,科技投入嚴重不足,制約了科技事業發展,影響了科技活力的釋放,建議政府至少應按規定落實財政科技投入,以引導全社會更多的科技投入。同時出臺規定駐榆中省企業研發投入水平,接受榆林的考核統計監督。應該指出的是“赿是發展困難期赿應重視科技,依靠科技,這是全體有識之士的共識,減少財政科技投入實為不明智之舉”。
2、加強對榆林優勢產業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蘭炭、金屬鎂、紅棗、白絨山羊、馬鈴薯等是我市的優勢產業,蘭炭在中國我市是發源地。金屬鎂我市的產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榆林號稱世界鎂都。紅棗,主要生長在沿黃區域,這里基本沒有工業,榆林棗樹樹齡都普遍偏長且樹大根深,吮吸著黃土深處養分和微量元素,這里有世界農業文化遺產-佳縣千年棗園,所生長的紅棗都是享譽世界的“有機紅棗”其品質全國任何一個地方都無法與其比擬。陜北白絨山羊我市是其發祥地,榆林羊肉甲天下,榆林羊絨軟黃金。馬鈴薯是傳統農業產業,是我市現代特色農業的一枝獨樹。結合供給側改革,我們更應未雨綢繆對以上這些優勢產業通過產、學研等科技創新方式進行提質增效和產業升級。
3、加大科技型企業培育和新興產業的發展。企業是創新的主體,科技型企業是推動創新的生力軍,科技型企業具有在科技創新、產品研發、創新人才、創新平臺、創新管理等方面的優勢。鼓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領辦創辦科技型企業,是今天全面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一項重要內容。扶持科技型企業運用先進適用技術以及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加快其轉型升級,推進技術、工藝創新,優化生產流程,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我市太陽能、風能資源豐富,著力攻克一批新技術難關,使其發展壯大,加快石墨烯、鎂合金等新材料產業的技術攻關和發展。
4、加快各類創新平臺和科技服務平臺建設。今天是信息化高度發達時代,互聯網技術的普遍應用已經改變了我們現實中的一切,無論是供給側還是我市經濟轉型,“互聯網+”的科技手段已成為必備的條件。通過升級榆林國家高新區,批建府谷、神木兩個省級高新區,集中建設一批中、省、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產業技術聯盟和運行科技特派員電商平臺等來為科技活力釋放、科技創新開展奠定基礎條件。
總之,只要科技要素活力得以充分激活,釋放出應有的科技當量,隨著科技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作用逐步增強,國家供給側改革深入推進,榆林經濟轉型升級,穩健發展必然成為現實。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0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