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欄目
發揮市場作用 創新開發模式 實施“光伏+大農業”產業化項目助力精準扶貧
市工商聯
今年是落實“十三五”規劃的開局年,也是榆林實現兩個率先的關鍵年。一方面,經過多年發展,榆林已積累了較為雄厚的物質基礎,但仍有8個縣683個村,28.15萬人口處在貧困當中,精準脫貧任務繁重。另一方面,榆林多方面的資源優勢還沒有轉變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特別在光伏和大農業方面大有文章可做。根據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關于加快貧困地區能源開發建設推進脫貧攻堅的實施意見》,結合榆林扶貧工作實際,按照2月份我市脫貧攻堅工作會議關于推進光伏扶貧項目,力爭在8個國定貧困縣,每縣安排100個左右村納入國家光伏扶貧項目的要求,我們征集方案,對接企業,組織匯商,認為我市貧困地區農業立地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后是劣勢,但地廣人稀,日照條件好是優勢,很適合發展大型“光伏+大農業”產業化項目。我市實現精準脫貧,可以用市場化手段,通過大企業引領、大項目帶動、大資金投入,結合“首位產業”發展“在村產業”,立足家門做文章,實現可持續發展。
為此,我們建議
1、科學籌劃,統一布局,選擇集中連片的貧困片區進行大面積土地利用綜合規劃,策劃"光伏+大農業"產業化精準扶貧項目。
2、總結我市光伏產業發展中已有的經驗和不足,評估各種合作和盈利模式效果,多渠道對接方案,針對性引進大型光伏企業實施項目,優化生產要素和資源配置,力爭將有限的資源集中配置給帶動力強的企業,謀求光伏與農業結合的1+1>2。
3、由項目企業投入規模資金,對支離破碎且貧瘠、難以有效利用的土地,進行綜合整治。其中40%的土地,利用水利(引水、打井)及生物技術措施,整理改良成相對平整、便于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高產穩產田,無償移交當地農民種養,為脫貧提供最基礎的物質保障。另外60%的土地,經整理后,由項目企業向農民租賃,用于開發建設大型地面電站和光伏+農業的分布式電站。這樣,農民依托大企業,將有土地租金收益,即便遇到農業生產風險,也能有穩定的經濟來源保障生活。
4、由項目企業牽頭注資,農民參股,針對本地優勢農產品深加工,組建股份制企業,形成"農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基地"經營模式,并與全國性大型商業零售平臺合作,通過農村電商打入覆蓋全國的銷售網絡,使產品產得出,賣得了。通過發展“在村產業”,提高農(林)產品的附加值,擴大農民的股權分紅收益。
5、項目建成后,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和光伏電站,定向培訓和招錄當地貧困農民,開展“智力扶貧”,使貧困戶由種地的農民向產業工人轉化,實現穩定的工資性收入。
我們認為,這樣的模式能站在整村集中連片扶貧和產業化、精準化扶貧的高度,顧及政府、農民、企業各方利益和關切,針對性提供系統解決方案。一是能有效利用大企業、大資金、大項目在資源配置上的優勢,擴大產業扶貧效果。二是不但對貧困農民"授之于魚",更重要的是通過農民參與到產業化發展中來 “授之于漁”,貧困農民在不離鄉、不離土的情況下,實現收入大幅提升,擺脫貧困并走向小康,真正實現‘造血式扶貧’目標。三是通過集中連片扶貧、產業化扶貧、智力扶貧、土地綜合治理、生態治理、發展“在村產業”,助力政府在開辟和擴大稅收的同時,實現精準脫貧目標和農村長遠發展。四是有利于企業通過產業扶貧,在發展自己的同時體現社會責任,為光伏扶貧和農業產業化發展找到一條多方共贏的可持續之路。
實施大型“光伏+大農業”項目,可以創新開發模式,推進光農互補,實現多方面效益。通過探討,這種模式也激發了工商聯有識之士的興趣,并獲得一些大型光伏企業的認同。作為一種創新的模式,需要凝聚黨委、政府、社會、企業和貧困戶多方共識。希望政府和有關方面能關注我們的建議,共同謀劃項目,協調各方推動,為引進企業和實施項目開辟“綠色通道”,讓產業扶貧在我市精準脫貧工作中發揮更大作用。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