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欄目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全面提升農業在我市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
民進榆林市委
榆林是傳統的農業大市,歷史以來,榆林農業生態脆弱,耕作粗放,農民貧困落后,“花錢靠救濟,吃糧靠返銷”成為榆林農村的真實顯照。2005年以來,各級政府和農業部門整理出了23項農業優勢資源,分析歸納出土地、氣候、品質、規模、經濟和技術6大比較優勢;形成了《加快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意見》等3個政策性文件和7個產業專題規劃;提出了“礦產資源富市、特色農業富民”的總體思路。在實踐中以糧油作物高產創建為突破,以6大特色產業基地建設為抓手,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創造了51項全國高產紀錄,實現了糧食連續10年大豐收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大幅提高的良好局面。不懈的努力,改變了人們對榆林農業的固有認識,農業地位取得了歷史性突破,榆林正成為陜西發展現代農業“希望的熱土”。
一、主要成效
(一)糧食產量持續增長。糧食總產由2004年的131.7萬噸提高到2013年的154.8萬噸,實現了糧食總產量連續10連豐;“十一五”期間糧食平均單產186.98公斤,較“十五”期間平均糧食單產增長22.8%,2010年達到了220.72公斤的歷史最高水平。
(二)農民人均純收入快速提高。2013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680元,較2010年增長69.8%,是“十一五”末的1.7倍,增幅居全省第一。全市人均收入過萬元的鄉鎮37個,行政村達705 個。
(三)現代特色農業基地建設穩步發展。“十一五”末全市建成馬鈴薯生產基地280萬畝、玉米生產基地170萬畝、小雜糧生產基地286萬畝,蔬菜生產基地32萬畝、油料生產基地69萬畝。全市馬鈴薯、玉米、小雜糧、蔬菜、油料、等特色產業基地總面積達到837萬畝,占農作物總播面積的96%。榆林已成為世界紅花蕎麥、大明綠豆優勢產區和紅花蕎麥產業化先進區,也是全國優質高產馬鈴薯、高產春玉米、名優小雜糧、玉米雜交制種和小雜糧良種繁育基地,同時也是全省大漠蔬菜、優質油料、山地蘋果、瓜菜制種、馬鈴薯脫毒種薯生產基地。
(四)農業產業化水平明顯提高。全市培植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達到312家,拉動特色農業生產基地超過100萬畝;培植“一村一品”示范村570個;全市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達到3923個,帶動農戶15.36萬戶。
(五)農業科技支撐能力有效提升。全市各級農業部門累計承擔中省市重大科技項目100多項(次),獲得各項農業科技成果30余項;引進馬鈴薯、玉米、小雜糧等新品種120多個,初選出優良品種43個,全市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85%以上;建成了馬鈴薯、食用豆、玉米、谷子糜子4個國家級試驗站;陜西省小雜糧研究中心、陜西省馬鈴薯良種繁育中心,陜西省馬鈴薯工程技術中心在我市設立,有力地支撐著榆林現代農業發展。
(六)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成效顯著。截止目前,全市已認定各類農業園區114個,其中省級園區34個,居全省第一,市級園區61個,縣級園區19個。園區規劃總面積115萬畝,建成面積59萬畝,完成投資54.95億元,輻射帶動農民151284人,2013年園區產值17.16億元,榆林現代特色農業發展步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
二、存在問題
(一)對農業在全市經濟中的地位認識不足,重視不夠。 “十一五”期間是全市經濟總量增長最快的時期,由能源大市蝶變成經濟強市,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大量向煤炭等能源產業投入,形成全省乃至全國產能大市。農業雖然隨著全市經濟總量的增長,投入在加大,但按社會人均占有公共資源的投入量來說,比例則很小,農業的基礎條件差,弱質性仍十分明顯。市政府2008年做出了能源化工基地與現代特色農業基地建設“兩個輪子一起轉”的戰略部署,省委、省政府也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間,著力打造國家級楊凌農業高新產業示范區榆林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的宏偉藍圖,但是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很大差距,例如定、靖示范基地的建設,五年的建設規劃,只投資一年,就改變了投資方向。
(二)農業生產資金投入不足,農業生產基礎差。近年來,盡管省、市財政在發展現代特色農業上投入的資金逐步增加,2010年至2012年全市財政總收入從400億元增加到690億元,增加72.5%;地方財政收入從125億元增加至249億元,增加99.2%,而種植業每年市本級財政投入只有2億元左右。
(三)農業科技人才短缺,服務手段落后。一是總量不足。全市農業專業技術人員總量為1970人,平均1400個農業人口擁有1名農技人員,而發達國家平均400人就擁有1名,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每萬畝耕地擁有不足2名技術人員,遠低于發達國家每2000畝配置一名技術人員的標準。二是一線人員少。目前在鄉村一線從事農技推廣的科技人員僅有298人,橫山、定邊、綏德、米脂、子洲五縣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已經沒有人員。三是專業技術人員補充難。由于機制和體制所限,農業院校畢業生被拒之門外,而非專業人員卻大量進入,技術指導困難。
(四)從事農業生產農民老齡化嚴重,農業生產后繼無人。
目前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主要是50歲以上的占絕大多數,農業生產基礎差,收益低,年輕農民不愿意從事農業生產,一些良田被撂荒,我市無定河流域13萬畝稻田變荒地就是個例子。2013年,清澗縣農業局入戶調查了1011戶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40歲以下只有38人,占總調查農民數的3.8%,40-60歲農民726人,占調查農民人數的71.8% 60歲以上農民247人,占總調查農民人數的24.4%。全市普遍都存在農民老齡化問題,有的地方比調查點還要嚴重,一些村已經變成了“空殼村”。
三、幾點建議
(一)高度重視農業,全面提升我市農業的綜合實力。
通過這幾年的實踐,榆林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潛力巨大,前景廣闊,不僅對保障全市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快速增收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對榆林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也有極其深遠的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村必須富”。因此,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農業的重要性和農業的戰略地位,多措并舉,加快我市現代農業發展步伐。
(二)加大農業投入,引導工商資本參與現代農業建設。 傳統農業比較效益低,市場波動大,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等特點,形成了農業生產融資難的問題。近年來,一些工商資本投入農業領域發展現代農業,取得了很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例如,橫山縣無定河現代農業園區流轉稻田1萬畝,全部機械化,常年生產管理農民10多人、榆陽中稷現代農業園區種植馬鈴薯1萬多畝,常年從事農業生產職業農民16人。目前,我市34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有11個是工商資本投資建設。因此,建議市政府應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項目投資,形成以財政資金為引導,工商資本、民間資本為主體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全面提升我市農業產業競爭力。
(三)改善農業工作條件,創新用人機制。積極推進農技推廣機構用人制度改革,破解用人難題,提高基層農技人員待遇,改善辦公條件,實現有人才、有技術、有設備,把農業生產增長方式轉變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農民素質的軌道上來。
(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解決誰來種地問題,就是要通過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彪S著現代農業的發展,現代農業裝備的使用,生產效率的提高,一線農民數量肯定會減少,知識型技能型職業農民將會成為農業生產主體。因此各級政府必須清醒地意識到,只有現代化的農業才有年輕的職業農民,這是我國農業生產發展的必然選擇,必須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項目投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新型農民才能進入農業生產領域,才能有效解決農民后繼無人的問題。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0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