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欄目
委員“說話”要糾正“三不”現象
楊小林
委員履職,靠的是“說話”。說話有口頭形式和書面形式,委員既不動嘴又不動筆就是不稱職或失職。這些年,我觀察到,有的委員存在“不想說”、“不敢說”、“不會說”的問題。對此,我提幾點建議。
克服“不想說”思想,養成積極建言習慣。委員“不想說”的原因有幾種:一是投機心理產生的“不想說”。有的委員把“政協委員”當作為個人身份增光添彩的“資本”,卻不愿擔當委員的職責。這種投機心理產生的“不想說”最要不得,這不僅是委員偏離職責定位的問題,更是委員政治品格的問題、身份意識缺失的問題。榮譽和責任從來都是相互依存的,政協委員的榮譽來源于對責任的擔當。二是懶惰心理產生的“不想說”。有的委員在履職過程中,認為“我想說的話別人也會說,既然有人說我就不用說”。如果大部分委員都是這種履職態度,那么政協的履職成效就無法保證。委員要多想一想,別人說的是否講到了關鍵?別人談的夠不夠全面?多一份聲音的補充和支持,問題是否能夠得到更快、更好地解決?三是“自尊”心理產生的“不想說”。有的委員認為,我說的話不一定有人聽,建的言不一定被采用。這種不恰當、不健康的過度自尊束縛了委員的喉舌。委員要贏得尊重,就要樹立擔當意識,消除懶惰思想,糾正過度自尊的心理,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積極主動地建言。既要建未來發展之言,也要獻近期可行之策,提高“說話”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可行性。
消除“不敢說”顧慮,養成勇于直言習慣。委員“不敢說”的原因有:一是怕得罪人。怕得罪領導,得罪部門。關于“得罪人”,需要辯證地看。只要委員抱著真誠的態度說話,善意幫助而不是惡意傷害,是找理而不是找茬,就是正確的態度。即便因此得罪人,也不應面對存在問題,避而不談,視而不見。同時,委員要注重說話的角度,勇敢準確地表達見解。二是怕說不好。怕說不好,一種是因沒實力不自信,另一種是過分自謙不自信。政協委員是來自各行各業的精英,“沒有實力的不自信”在委員隊伍中并不多,更多是“過分自謙的不自信”。過分自謙就會顧慮太多。不少委員總是擔心自己的觀點會引來笑話,表達不完善會受到輕視,不合領導胃口會遭受批評,多余的顧慮讓這些委員“不敢說”。在委員建言方面,既不打棍子、又不扣帽子,人有所長,我有所短,委員不能因為擔心說錯話而因噎廢食。三是怕增加負擔。在實際工作中經常有這種情況,當某位委員提出意見建議后,領導或相關部門會建議他去繼續調查研究完善方案,這種情況對一個建言者來講,也就意味著“增加了一定負擔”。但有了這樣鍛煉的平臺,委員實應感到高興,能推動所關注的問題得到解決,是委員的責任。
走出“不會說”困境,養成自覺學習習慣。“會說且說得好”是委員履職追求的目標。委員產生“不會說”的原因有:一是缺乏對情況的了解。有的委員只在網上找材料,把“聽說”當作提案,不深入實際調研了解情況,就容易出現“不會說”現象。情況不熟,何以建言?建言也是空洞無物、文不對題。了解不夠,何談說話?說話也是紙上談兵、詞不達意。委員需做到心系發展大局、心系人民群眾,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踐,在掌握第一手資料的情況下說話,才能做到“會說”、“善說”。二是缺乏必要的知識。知識的獲取靠學習,靠積累,這是一個艱辛而長期的過程。委員只有掌握了足夠的知識,才能正確認識事物的客觀規律,才能沿著正確的思路向前邁進,才能找到解決矛盾和問題的方法。三是缺乏深度思考。一件好提案,一篇好調研報告,一次好發言,都與深度思考分不開。政協委員無論以何種形式建言,發聲之前都要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與所收集情況結合起來,理清事物內在邏輯關系,找出存在問題并分析產生原因,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的思考過程必須在每個環節上下功夫,一層一層剖析到位。我們既要向書本學,也要向實踐學,更要向群眾學,只有讓學習成為一種自覺,一種習慣,會說的問題才能得到有效解決。
(作者系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政協主席)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