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經驗交流您當前位置:首頁 >>專題欄目 >>經驗交流

聆聽人民政協發展進步的鏗鏘足音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720次     時間:2015年01月28日

史慧玲   趙瑜   蒲水涵   孫蕓輝

1949—2014。

回望人民政協65年來走過的漫漫長途,一步步地細察她的每一個足跡,人們由衷贊嘆,人民政協這一獨特的制度設計,顯示了中國共產黨人多么超凡的深謀遠慮,蘊含了中國五千年優秀文化多么深遠的傳統智慧。

 65年的發展完善,65年的制度紅利,她的優越性使國家民族受益無窮,令世界輿論驚訝贊嘆。讓我們尋著65年的光輝足跡,告訴您一個不斷成長、發展、壯大的人民政協。

從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到“三個是”的重要組織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起草工作隨著新政協開幕的臨近進入最后的修改、定稿階段!叭嗣衩裰鲊抑行枰y一戰線!”在討論《綱領》中的有關政協組織法的內容時,周恩來提議:即使在社會主義時期,仍然要有與黨外人士合作的統一戰線,且形式和名稱都要固定,建議稱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這一意見,得到黨內黨外人士的一致擁護。

同年9月21日,第一屆政協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周恩來說:“新民主主義議事特點就是會前經過多方協商與反復討論,使大家都對問題有了認識,再拿到會場上去討論決定,達到共同的協議。”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真誠的協商精神,才能讓各界賢達確立這樣一個共同政治基礎。同時,《綱領》宣布:人民政協是我國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這就是對人民政協性質的最初定位。

在歷屆中央領導的支持下,人民政協的事業不斷發展。人民政協的性質從“我國民主統一戰線組織”發展為“我國愛國統一戰線組織,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我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

2014年9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人民政協成立65周年大會上指出,做好人民政協工作,必須堅持人民政協的性質定位。人民政協是統一戰線的組織,是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機構,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實現形式,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鮮明特點。人民政協要在依照憲法法律和政協章程準確定位的基礎上,大力推進自身各項工作和各項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從五大任務到新階段奮斗目標

1954年12月19日,寒風在北京街頭呼嘯,中南海頤年堂的外窗彌漫著一層霧氣。在這里,毛澤東正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沈鈞儒、黃炎培等各民主黨派負責人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熱烈討論!坝辛巳舜螅嗣裾䥇f還有存在的必要嗎?”“政協如果存在,主要任務是什么?”各界民主人士就這些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此時,人民代表大會已經順利召開,政協是否還要繼續存在是懸在民主人士心頭的問號。

“人民代表大會是權力機關,這并不妨礙我們成立政協進行政治協商。各黨派、各民族、各團體的領導人物一起來協商新中國的大事非常重要”,面對民主人士的問題,毛澤東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在他看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性雖然很大。但它不能包括所有的方面,“所以政協仍有存在的必要。”

也是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及時提出著名的“人民政協的五項任務”。一是協商國際問題,二是協商候選名單,三是提意見,四是調整關系,五是學習。在這五條對人民政協產生深遠影響的任務中,有四條都是協商工作。因此,我們說協商民主精神,一直貫穿于人民政協的任務之中。

新時期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推動著人民政協事業向前發展。提出了新時期人民政協任務是“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維護和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建設,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沒,為實現我國各族人民的根本任務而奮斗。”

在慶祝人民政協成立6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強調,“希望人民政協繼承光榮傳統,提高履職能力現代化水平,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從政治協商到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

 每一個在政協工作的人都知道,人民政協的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這三項職能的確立,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發展中逐步完善起來的。

    人民政協從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以協商精神履行著討論國家政治大事的職責。翻讀《政協章程》,清晰地記載著:“政協的職能是就有關國家政治生活和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重要事項,進行協商和工作。”

此后,為了適應人民政協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發展的要求,政治協商職能的內涵也在不斷完善和規范。人民政協的第二項主要職能———民主監督,在人民政協成立之初并未明確。它的提出,是毛澤東同志的偉大創造。

1954年,在人民政協的作用發生變化之時,毛澤東把給政府提意見明確列為政協的五項任務之一,民主監督職能從此開始事實存在。

而“民主監督”一詞的正式使用,又經歷了20余個春秋。1982年,新修改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正式規定:人民政協“對國家的大政方針和群眾生活的重要問題進行政治協商,并通過建議和批評發揮民主監督作用!

這種監督,不是強制,不是對立甚至對抗,而是通過對話、諫言等協商形式,促進政府決策更加科學、謹慎。

而“參政議政”正式列為人民政協三大職能中的一項,則是在2004年3月全國政協十屆二次會議通過的《政協章程》,其中正式將參政議政與政治協商、民主監督職能并列在一起表述。

習近平在慶祝人民政協成立65周年大會上再次強調:“中國共產黨各級黨委要把人民政協政治協商作為重要環節納入決策程序,會同政府、政協制定實施協商年度工作計劃,對明確規定需要協商的事項必須經協商后提交決策實施。要加強人民政協民主監督,完善民主監督的組織領導、權益保障、知情反饋、溝通協調機制。要推進人民政協參政議政更加深入務實開展,委托政協開展重大課題調研,邀請政協委員參與重大項目研究論證,完善參政議政成果采納落實機制,更好發揮人民政協建言資政作用。”對各級黨委如何更好支持人民政協履行三大職能提出了明確要求。

從協商建國到雙周協商

1949年9月21日,為了實現“廢止國民黨一黨專政,建立民主的聯合政府”的共同政治理想,來自各個方面的代表,走進北京中南海懷仁堂,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這里,他們將要完成一個重大的歷史任務:協商建國。“協商”和“民主”,這兩個關鍵字,貫穿會議的始終。

    參加過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的社會學家費孝通曾如此寫道:“穿制服的,穿工裝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長袍的,還有一位戴瓜帽的……這許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而他們會在一個會場里一起討論問題,在我說是生平第一次!硇匝剑”逼阶≈木褪沁@許多形形色色的人物……試問英美哪一個議會能從普選中達到這樣高度的代表性呢?”

最能夠代表中國各行業、各階層的人士,在這里共同商議共和國的誕生。在這里,他們,而非僅僅是中共,共同決定了共和國的國名、國旗、國歌、國都、紀年等等。

這真正體現了周恩來同志所說的:“新民主主義的議事精神不在于最后的表決,主要是在于事前的協商和反復的討論!泵裰鞯墓饷⒃谶@里熠熠閃光。

對國家大事進行協商,從此成為人民政協首要任務。

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生活也日趨多元。人民政協的協商工作也隨著社會發展在不斷發展。從協商國際大事,到圍繞經濟、社會、民生建言獻策,人民政協為國家發展做出重大貢獻。設立教師節、三峽工程科學上馬、設立天津濱海新區、出臺《食品安全法》……一系列重大決策都是經政協充分協商和推動形成的。

如今,人民政協的協商內容又有了新的拓展。從十二屆全國政協開始創制的雙周協商座談會,以“不求題目大,求切中要害”的特點,開辟了政協協商的新領域。從“宏觀經濟形勢”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從利用大數據提升政府治理能力”這樣的“時尚”話題到“民族地區城鎮化進程中的就業問題”這樣的長期困局,雙周協商座談會都有涉及。人民政協的協商工作從沒有這樣廣、這樣實,人民政協協商民主的舞臺日益寬闊。

從46個參加單位到34個界別

1954年政協第二屆全國委員會成立時,政協不再代行人大職責,地域和軍隊開始退出,民主黨派進行重組,政協的參加單位由46個減少為29個,但仍然堅持黨派加之人民團體的格局。

為了更便于政協委員發揮作用,第二屆政協之后,便開始有了最初的界別提法,例如“醫藥衛生界”、“教育界”、“新聞界”等。

政協成立以來的60多年中,界別的組成和名稱也隨著時代的發展在變化,這種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階層的變化,更反映了人民政協協商議政主體范圍的變化。

1954年全國政協設立了具有特定歷史印記的“合作社”界別。1978年,合作社界別被取消,增加了體育界別。第六、第七屆全國政協期間,臺灣和港澳問題被提上重要議事日程,隨之增加了中華全國臺胞聯誼會和港澳同胞界別。八屆全國政協增設了“經濟界”,又將原來的“港澳同胞界”分為“香港同胞界”和“澳門同胞界”。九屆全國政協的個別界別的名稱發生了變化,如“香港同胞”界改為“特邀香港人士”界,“澳門同胞”界改為“特邀澳門人士”界,反映出已經和將要變化的香港和澳門的歷史地位。而農林界改為農業界,一字之差顯示了政協委員的廣泛代表性。

從工作組到專門委員會

人民政協最初的組織形式只有全體會議、全國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為了便于開展工作,周恩來提議建立工作組,“全國委員會不僅在定期開會期間討論重大問題,而且在平時也要進行工作,平時有準備,到全國委員會開定期會議的時候,才能有更好的議案提出!彼倪@一提議,正是出于對中國民主制度的長遠考慮,也向我們展示出一個政治家的遠見卓識。

他的建議很快被采納,政治法律組、財政經濟組等8個工作組正式設立。1954年第二屆全國政協時,工作組增加到11個,到政協第六屆全國委員會時又調整為15個。這個階段除了原有的工作組外,又先后設立學習委員會、地方工作委員會、聯絡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和提案工作委員會5個專委會,形成了委、組并存的局面,這也是人民政協專委會產生的最早雛形。

    1988年6月9日,第七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決定改變政協“委、組并存”的體制,設置14個專門委員會,其中3個專委會繼承原有的,另外11個專委會由原來11個工作組調整而成。政協第八屆全國委員會把14個專門委員會調整為8個專門委員會,1998年3月,全國政協九屆常委會第一次會議決議定設置9個專門委員會,延續至今。

從大會提案到提案工作“三不限”

縱觀人民政協的歷史,協商和民主的主題從未缺席。梳理政協提案工作的發展脈絡,便可窺見一斑。

在人民政協的歷史上,有一件提案將被永遠銘記。

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上,郭沫若、李濟深、沈鈞儒、黃炎培、馬敘倫等44人聯名提出提案,要求大會致電聯合國否認國民黨反動政府及其駐聯合國代表。提案一經提出,便得到了與會代表的一致贊同。

這件提案被永遠銘記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還是人民政協歷史上的第一件提案。

自一屆政協以來,在政協大會上提交提案成為政協委員履行職責的一項規定動作,政協提案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隨著政協事業的不斷向前發展,對于提案的認識也有了新的突破。1985年,政協六屆三次會議提出了提案的“三不限制”原則,即提案提出的時間不限、內容不限、人數不限!叭幌拗啤钡奶岢鰧τ诎l揚社會主義民主,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新時期的總任務和總目標服務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如今,加強政協提案辦理協商被寫入中共十八大報告,政協提案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和重視?梢韵胍姡岚腹ぷ鞅貙⒃谖磥淼娜嗣裾䥇f的民主進程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與人大聯合視察到委員履職重要渠道

眾所周知,人民政協的視察工作是政協組織委員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現場,對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對經濟社會發展中重大項目的規劃建設,進行巡視察看,資政建言的一項重要的政治活動,是政協發揮民主協商作用的重要途徑。

而在政協成立初期,并沒有開展視察工作。

這項工作是毛澤東主席倡導開展起來的。1955年,毛主席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提出,人大代表進行視察工作時,政協委員也要一同視察,這對行政、立法等各方面的工作都有好處,對領導部門聯系群眾也有好處,對下面部門可以起督促作用。

根據這個提議,1955年11月,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聯席會議通過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關于1955年秋后視察工作的通知》。1955年11月中旬,全國政協副主席宋慶齡率團赴云南視察。自此,開始了委員視察這一具有政協特色的工作。

相關史料記載了政協委員參與第一次視察的情況:一些著名的民主人士還是雙重身份,既是政協委員,又是人大代表。他們參加視察十分踴躍,除了因工作忙離不開的和年老體弱、有病在身的人外,幾乎都投入到了第一次視察的行列。視察的具體內容和地點都由自己定,時間為一個月。代表、委員們剛下去又接到補充通知,視察的重點增加文化、教育、衛生、科學等工作。政協委員還增加了知識分子問題、地方政協工作等內容。因視察內容增加,時間又作了相應的調整,從11月中旬延續到1956年1月10日左右。

從1955年下半年到1957年上半年,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共同組織了四次大規模的視察。1959年起,這種聯合視察由兩次改為一次,基本上在每年大會前組織。1964年以后,視察工作基本中斷。

從五屆政協以后,政協委員不再與人大代表聯合視察,而是單獨進行視察。

新時期以來,全國政協陸續出臺了政協委員視察簡則、視察工作條例、加強視察工作的意見等一系列規章制度,推動了視察工作的制度化和規范化,大大拓展了視察工作的內容和渠道。

建言三峽工程建設、落實引大濟黃工程、蘭渝鐵路被納入建設規劃、加大昆曲藝術的搶救和保護力度、大運河保護與“申遺”

  視察工作作為政協履行職能的一種重要形式,在我國歷史發展的各個時期,為完成黨和國家中心工作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從專題調研展現政協獨特視野

調查研究是政協一直在做的工作。但是提出專題調研,則是在八屆政協以后。專題調研作為政協履行職能的一項基礎性的工作,也是政協參政議政的一種重要方式。

在政協通過調研參政議政的過程中,曾經有人提出政協調研的作用發揮得不夠充分,很多意見建議未能引起重視。針對這一現象,人民政協內部也進行了反思和討論。最后,大家的認識達成一致,認為政協搞調研,當然總是希望建議被采納,對決策產生影響,但是最終能否被采納,要取決于多種因素。這種情況也必然造成一些調研報告引起了中央、國務院的重視,對實際工作起到了推動作用;一些報告沒有產生大的作用。而且,這些報告不用并不等于無用,也許今天沒用,但對將來有用。

通過反思和討論,大家對人民政協的調研工作應該發揮什么樣的作用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只要政協每年能拿出若干調研報告,為解決國家和民族當前和今后若干重大問題提供有價值的思路、建議,就是做到了盡職盡責。

 因此,政協的調研工作仍然是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于是,八屆政協以后,參政議政被作為政協的主要職能之一寫入政協章程,專題調研也作為參政議政的重要內容被進一步明確下來。

多年來,各級政協組織在實踐中逐步探索形成了以專委會為依托、以課題為紐帶、以委員為主體的專題調研工作模式,并先后形成了一大批內容翔實、觀點鮮明的調研報告和建議案,提出了大量有價值的意見建議,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推動了相關工作。特別是近些年,全國政協更加注重統籌專委會、民主黨派、地方政協和專家學者等各方面力量,加大專題調研工作力度,取得了顯著成效。

新一屆政協,圍繞推進協商民主建設開展的兩次專題調研,不論從人員組成和規模上,還是從組織形式和產生的效果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對政協專題調研工作的最好注解。

從內部宣傳到全媒體宣傳

政協新聞宣傳是反映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載體,作為人民政協事業的重要內容,同人民政協履行職能的各項工作緊密相連。政協的新聞宣傳工作記錄著協商民主制度建立、發展并進一步健全的道路。

周恩來同志在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上所作的報告中強調,要“經過解釋、宣傳特別是實踐,讓全國人民看到新民主主義的光明前途!睆拇耍嗣裾䥇f的宣傳工作開啟了大幕。

經周恩來批準,1951年全國政協創辦了《政協會刊》,有了自己的宣傳陣地。此后,人民政協的歷次重要會議、重大活動、建章立制,每一次國家重大決策前委員的智慧凝聚、協商建言都通過各種新聞媒體和宣傳渠道得到及時傳播,政協的新聞宣傳工作逐步開展起來。

改革開放以后,政協新聞宣傳工作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于政協的新聞宣傳工作給予了充分重視。

1983年,《人民政協報》創刊,成為唯一的全國性統一戰線報紙,時任全國政協主席鄧小平親自題寫報名,從此政協新聞宣傳有了新的陣地,政協工作也更加公開,民主的氛圍愈加濃厚,開啟了新的篇章。

從2000年起,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政協會刊》與《地方政協通訊》、《學習與參考資料》等內刊合并為《中國政協》雜志,作為全國政協機關刊物正式出版。如今,《中國政協》雜志已經成為“立足政協、服務統戰、面向社會”的重要媒體,被新聞出版和廣電總局評為“中國百強期刊”。

以刊登歷史當事人的親歷、親見、親聞史料為主、從多角度介紹近現代歷史知識的《縱橫》雜志創刊24年來,發揮了“存史、資政、團結、育人”的獨特作用,已成為中文歷史類的核心期刊之一。

近年來,新媒體的發展為政協新聞宣傳事業提供了更加豐富多彩的傳播形式。全國政協與人民網聯合創辦了“中國政協新聞網”,對全國政協的活動報道更加迅速及時。2004年9月20日,在人民政協成立55周年前夕,十屆全國政協常務副主席王忠禹親自點擊開通了“中國政協新聞網”。網站內容豐富翔實,基本囊括了人民政協成立以來的重大事件的資料。現在日均訪問量已達20萬人次,成為查閱政協工作情況方便快捷的工具。2012年,由中國政協雜志社主辦的“中國政協傳媒網”正式開通,成為政協新聞宣傳的又一重要平臺,極大地豐富了人民政協新聞宣傳形式。

地方政協也都逐步建立了各自的政協新聞網站,有些地方政協還根據自身特色,開通手機報推送新聞,收到了很好的反饋。這些網站的建立和發展既為委員履職提供了交流溝通的平臺,也成為展示協商民主制度建立健全的窗口,突出人民政協作為協商機構、監督機構、咨政機構、民意機構、統戰機構、群眾工作機構的重要作用,為推進人民政協事業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五次政協章程修訂注解人民政協發展歷程

1954年,各界精英代表匯聚一堂,在熱烈而又民主的氛圍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誕生。這部章程對人民政協的性質、職能、任務及基本組織原則都作了規定。這是人民政協的首部章程,不過,章程內容較為抽象籠統,對如何開展協商認識較模糊,未提及人民政協的三大基本職能。隨后由于反右斗爭擴大化和后來的“文革”,人民政協章程直到1978年才產生第二部。第二部章程明顯帶有過渡時期色彩,僅在第二章總則中強調“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和地方委員會積極推動各愛國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界人士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未對如何開展政治協商和協商主體作出規定。

順應時代發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為指導政協工作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前進,鄧小平主持了人民政協章程的第三次修訂工作。新修訂的章程規定人民政協的主要職能是“對國家的大政方針和群眾生活的重要問題進行政治協商,并通過建議和批評發揮民主監督作用”。這是在政協歷史上第一次關于人民政協職能的明確闡述,突出了“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的概念。這部章程為開創新時期人民政協工作新局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國政協八屆二次會議的章程修改增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人民政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等重要內容,對人民政協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的主要內容、形式和程序作了具體規定,并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參政議政的新職能。這對推動政協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04年的章程修訂,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等寫入政協章程。這次修訂有利于更好地堅持和完善這一基本政治制度,切實發揮政協作為實行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組織形式的作用,促進參加政協的各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團結合作,充分體現和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政黨制度的特點和優勢。

回顧人民政協章程歷次修改的情況,可以看出,修改章程是人民政協事業不斷發展、與時俱進的體現和成果。新時期以來人民政協事業有很大發展,各級政協組織在履行職能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經驗,也遇到了一些需要進一步明確和規范的問題。可以說修改政協章程,從國家層面講,是適應我們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從政協自身講,是推動人民政協事業與時俱進的客觀需要。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744

久久综合影视,国产亚洲福利一区,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執行時間23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