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聚焦二十大

聚焦二十大您當前位置:首頁 >>聚焦二十大

關于加快我市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考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5777次     時間:2020年03月24日

白云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精心打造出更多體現文化內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旅游精品。要促進旅游、文化產業聯動發展。”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指明了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方向。筆者通過對我市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情況深入調研,就加快文旅融合、壯大產業發展,談一些個人思考和認識。

一、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意義

文化與旅游相生共興,相輔相成。對于旅客來說,初級階段是浮光掠影。 高級階段是精神愉悅和深度體驗。特別是隨著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斷增長,越來越多的旅游者正跨入深度旅游階段,文化日益成為支配旅游活動的精神支柱和旅游經濟的重要引領。旅游則是文化實現教化功能與娛樂功能的重要載體,是發掘、弘揚、優化、保護和豐富文化的有效途徑。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是世界旅游發展的大趨勢和旅游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北京、西安、杭州等許多地方旅游發展的經驗表明,旅游與文化融合程度越高,旅游產品就越精粹,旅游吸引力就越強,旅游經濟就越發達。因此,筆者認為:在經濟新常態下,以文化為靈魂,以旅游為載體的文化旅游產業是放大榆林歷史文化優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的強大引擎和最佳路徑。

榆林是能源大市,長期以來,經濟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二產獨大,一產偏弱,三產不足,典型的能源工業經濟。國內外能源工業城市的成長、發展,甚至衰落的經驗告訴我們,如果不在經濟形勢好的時候未雨綢繆,盡快謀劃和實施轉型發展之路,不久的將來,就難免陷入礦竭城衰的死胡同。因此,榆林要在未來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加快轉型升級,調整產業結構。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做精“一產”、做強“二產”,更要進一步做大“三產”。而調整產業結構,特別是做大三產,需要找準突破口,旅游則是拉動三產的強有力抓手,加速推進文旅融合發展,建成文化旅游精品市,才能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提升市域經濟整體競爭實力。加之榆林厚重的文化資源稟賦,做好文旅結合這篇大文章可以說是天時地利、水到渠成,必將產生文化旅游業的蝶變效應、雁陣效應。

二、榆林文化旅游資源優勢

榆林人文薈萃,人文旅游資源豐富,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具有良好的基礎。

一是古跡遺址眾多。榆林是陜西文物大市,不可移動文物數量占全省四分之一,文物數量多、等級高、類型全。全市現已查明各類文物點13883處,已公布各級文物保護單位57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4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7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61處。重點文物古跡有我國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史前城址石峁遺址,目前殷墟之外發現的商代晚期規模最大的建筑遺跡清澗辛莊遺址,大夏國都統萬城遺址,萬里長城第一臺鎮北臺,西北地區最大的道教建筑群白云山道觀,陜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紅石峽等。

二是歷史名人薈萃。榆林歷史上英雄輩出,才俊涌現,如大夏國王郝連勃勃“統一天下、君臨萬邦”。五代十國時李繼遷開創夏王朝,追謚夏太祖,西夏王朝開國皇帝李元昊,北宋滿門忠烈楊繼業為代表的楊家將,南宋名將韓世忠,推翻明王朝的大順皇帝李自成,大西王張獻忠等,相傳呂布、貂蟬亦分別為我市綏德、米脂人,米脂有貂蟬洞。近現代以來,榆林的革命人士、知名人士不勝枚舉,如李子洲、杜斌丞、高崗、李鼎銘、鄧寶珊、杜聿明、張季鸞、柳青、路遙等等。

三是邊塞文化燦爛!疤煜轮畡菰诰胚,而秦有其三,三邊之甲勁天下,而榆林居其首!保ā堆咏楁傊拘颉罚,從歷史上講,榆林是邊關重鎮。這里是民族斗爭和民族融合的前沿。金戈鐵馬,強弓勁弩,在這里各民族上演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劇目。秦始皇長子扶蘇、大將蒙恬、漢將李廣、宋代楊家將都鎮守于此。古詩中有很多邊塞詩都描寫的是榆林,比如范仲淹《麟州秋詞》,“誓掃匈奴不顧身,三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中人”。榆林的長城歷代都有,是中原王朝北據少數民族的重要防線。由于長期處于邊關,處于民族融合與斗爭的前沿,文化相互滲透、補充,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邊塞文化。

四是陜北文化深厚。陜北通常指長城以南、黃河以西、子午嶺以東、喬山以北的廣大地區。榆林位于陜北之北,歷史上中原農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黃土文化交流碰撞融合,形成了獨特的陜北文化,形成了全國獨一無二的歷史景觀和文化現象。悠揚的信天游(陜北民歌)、深沉激昂的陜北說書、熱情洋溢的大秧歌、冬暖夏涼的土窯洞、精致喜慶的陜北剪紙,以及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形成了陜北文化靚麗的風景線。

五是紅色文化輝煌。榆林是陜北革命的策源地,陜北最早的共產黨支部即在榆林成立,1927年著名的清澗起義打響了西北革命的第一槍。榆林是紅軍長征的落腳地,紅軍萬里長征的第一站到了定邊縣的鐵腳城。榆林大部分地方是陜甘寧邊區,抗戰時榆林是八路軍抗戰的后方保障。榆林是全國解放的轉折地,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榆林8個縣33個村莊戰斗生活一年多,向全國人民宣告“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戰斗口號,發表了《長征宣言》和《目前的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等光輝著作,發表了舉世震撼的不朽名作《沁園春•雪》。波瀾壯闊的革命斗爭,在榆林這片大地上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革命遺址、舊址。涌現出一批重要的革命家和黨的高級干部。

六是宗教文化繁盛。榆林宗教文化生動活潑,儒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榆林都有受眾。一些宗教節日,如三月三、四月八、九月九等傳統廟會人潮四海,商賈云集,繁盛的宗教活動和物資交流,吸引著中國北方數省市人前來。白云觀是西北地區最大的道教建筑群,是道教著名的文化圣地,被譽為“神山”。黑龍潭、二郎山、天臺山等廟觀建筑被譽為活著的文物。

七是生態文化豐碩。榆林位于毛烏素沙地南緣,南部為黃土溝壑區,北部為風沙區,歷史上是我國土地荒漠化危害嚴重地區之一,是黃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和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地之一,也是國家能源重化工基地重點建設區域,因此生態環境一直很脆弱,幾十年來,榆林人民堅持“南治土、北治沙”,用勤勞和智慧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贊歌,涌現出李守林、石光銀、牛玉琴等全國治沙造林勞模和女子民兵治沙連等先進典型。目前,榆林的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整體好轉,逐步實現良性循環,榆林也成為荒漠化生態文化教育示范基地。

三、當前我市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認識不到位。近些年來,隨著榆林能源化工產業的快速發展,榆林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對能源化工產業的依賴,對發展投資相對較大、建設期回收相對較長的文化旅游產業仍然存在認識不到位、重視不夠,支持旅游、關心旅游、主動參與旅游的氛圍還不夠濃。比如,市委、市政府2018年初已將榆林古城的保護與開發提上議事日程,并多次召開專題會議謀劃,但是很多有效的意見、建議僅僅停留在紙面上,落實不夠,推進速度遲緩。積極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對于榆林產業轉型升級、帶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和作用,還沒有在各級管理層和相關部門中形成共識。

二是文旅整合體制創新有待加強。一是職能調整還沒完全到位。當前,雖然市級層面文化和旅游兩部門合并組建了文化旅游局,但職責調整、轉隸組建等工作還在有序推進中,縣市區相應的機構改革尚需時日。旅游資源管理方面,存在鄉鎮、規劃、住建、水務、宗教、林業等多頭管理、統籌協調不夠的問題。此外,一些高風險的旅游項目如高空、水土、探險等缺乏明確的部門進行審批、監管,文化相關產業、旅游產業的統計體系亦有待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二是總體規劃較為滯后。長期以來文化與旅游產業在項目謀劃、包裝、策劃、招商、建設等方面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缺乏統籌規劃。重大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沒有凸顯地域特色,難以形成旅游消費亮點和熱點,文化與旅游發展兩張皮、兩條線的問題較嚴重。三是政策落實不到位。一方面有些政策過于原則性,缺乏實施細則,操作性不強難以落地;比如,榆林民間資本存量很大,但是政府的政策引導和激勵措施跟不上,使很多資本都外流。鄂爾多斯近幾年建設的幾大景區、西安周邊有些景區、酒店都是榆林人投資建設的。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受慣性思維制約,運用新思想新理念推動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能力不強,在政策落實過程中不想為、不會為、不敢為的現象仍然存在。

三是融合深度不夠。文化與旅游融合懸浮于表象表層,文化內涵挖掘的深度不夠,文化產業發展缺乏旅游載體的有效支撐。有文化的地方缺景觀,有景觀的地方少文化。一是旅游資源與文化產業融合不深。我市旅游產業結構單一,產業發展仍處于滿足游客“吃住行”需求的較低階段,游客多層次、多樣性“游購娛”需求得不到有效激發與釋放,沒有將文藝、影視、動漫等豐富的文化因素融合到旅游開發與景區建設之中。一些景區的旅游功能區與產品項目開發隨意性較大,產品建設檔次和水平較低,新業態旅游產品培育少,歷史文化資源挖掘不夠,文化探尋、民俗體驗等參與性、體驗性、娛樂性較強的旅游產品、旅游項目缺乏,文化與旅游產業商品開發不足,且地區間同質化、低端化現象嚴重。二是文化資源與旅游產業融合不夠。我市豐富的民族文化、歷史文化、生態文化等文化資源還遠沒有充分開發利用,沒有攥成“一個拳頭”,文化資源優勢還沒有轉化為產業優勢,旅游消費貢獻率較低。各縣市區文化資源特別市文物資源雖各具特色,但卻沒有做出品牌。比如唱響國內外的《東方紅》、《三十里鋪》、《蘭花花》、《趕牲靈》,均源自我市但沒有深度打造,多以單一的演唱表現形式,未形成產品產業鏈。綏德、米脂、清澗、子洲是陜北文化的核心區,卻未能充分挖掘和發展陜北文化“叫得響”品牌,陜北文化的品牌效益沒有充分展現出來,鎮北臺、統萬城、石峁遺址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都沒有發揮其應有的文化和旅游價值,未形成核心競爭力,特別是全國聞名的“米脂婆姨綏德漢”、“走西口”文化開發基本為零。陜北民歌、陜北說書、二人轉、跑驢等國家級非遺項目沒有找到產品化、產業化的有效途徑。三是傳統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不夠。各縣市區普遍存在文化產業中傳統產業比重大,而以信息化、數字化為核心的現代傳媒、動漫游戲、數字視聽、演藝娛樂等新興創意產品發展緩慢的問題。比如我市石雕、剪紙、泥人萬、刺繡等手工藝,產品創意水平不高,沒有很好的融合到旅游產業中。

四是積聚發展效應不強。從調研情況看,全市各旅游景區沒有標志性文化娛樂項目,更缺乏集高端論壇、文化旅游、生態養生、商務休閑以及特色主題樂園多功能于一體的文化旅游項目。缺乏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行業骨干企業,多是單一產品、單個環節的企業,未形成企業間聯系緊密、拉長文化與旅游產業鏈的產業集群,信息、技術、勞動力共享等集群優勢并不明顯,F有“龍頭”整合帶動能力不強,文化企業普遍缺少涉足旅游產業的投資能力,旅游企業關注文化產業發展的精力不多,以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推進項目建設的意識還不強。大部分企業規模小、實力弱、科技水平低、經營理念落后,缺乏創意和創新,同質競爭等現象普遍,缺乏市場競爭力。文化與旅游產業總量小、集約化程度低。

五是人才隊伍建設滯后。我市文化與旅游產業存在專業人才緊缺、文化層次總體偏低、培訓工作滯后、人員流動頻繁、服務意識淡薄等問題,旅游產業人才供給遠遠不能滿足文化與旅游產業快速發展的需求。由于行業收入不高等因素,旅游業就業吸引力不強,難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質人才。文化旅游類專業畢業生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夠緊密,動手能力弱,綜合素質與文化旅游企業的期望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高層次的專業人才、文化管理和經營人才以及文化領軍人才稀缺更是普遍現象。持證導游人數嚴重不足,既熟悉歷史文化、又懂旅游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更是缺乏。旅游教育的基礎性作用發揮不足,榆林學院、職業技術學院現有的旅游管理專業難以培養涵蓋產業發展主要領域的人才,甚至有學旅游的干不了旅游,而干旅游的不學旅游現象,供給與需求脫節。文化旅游研究人才嚴重不足,動漫游戲、廣告創意、大型演藝等文化創新人才少之又少,這些都制約了文化旅游產業創新發展。  

三、關于加快文旅融合、創新發展的幾點建議

為了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文化與旅游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服務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針對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一)創新理念,加強配合。要創新發展理念:一是樹立文化旅游共生發展的理念。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化與旅游兩者相輔相成,共生共榮。二是樹立依托品牌發展的理念。把文化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旅游產業優勢,以文化精品旅游線路為依托,對地方獨有特有資源和示范帶動性強的重點項目,堅持集中布局、集約發展、集群帶動,充分發揮文化旅游企業的龍頭作用,引導產品結構和整個產業鏈條向高附加值領域延伸,努力打造反映時代特征、民族特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文化旅游品牌集群。

加強協同配合,形成發展合力。要利用本輪機構改革的契機,充分發揮文化和旅游的各自優勢,在發展理念、機構隊伍、工作載體、保障體系等方面深度整合,有效對接,統籌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要建立完善宣傳、文旅、規劃、建設、體育、農業、林業、水利、地質、環保、氣象等多部門協同發展機制,在發展規劃、投資項目、扶持政策、宣傳推廣和人才培養等方面深化合作。要按照文化體制改革目標要求,積極引導有條件的文化企業進入旅游市場,為旅游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二)政策先行,規劃引領。進一步完善土地、稅收、金融、人才、技術等方面的保障措施,盡快出臺推進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配套政策,比如,當前應盡快完善榆林陜北文化生態試驗區保護建設配套政策。培育一批跨區域特色旅游功能區,構建特色鮮明、品牌突出的區域旅游業發展增長極。二是出臺培育和促進榆林文化旅游消費的政策。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運用市場手段以旅游節、影視節、民歌節、讀書季、汽車拉力賽等為載體,帶動文化娛樂、旅游和體育等相關消費。三是出臺鼓勵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財政金融支持政策,做大文化與旅游產業基金等。四是出臺科技+文化與旅游產業的創新支持政策,推動虛擬現實(VR)、人工智能(AI)、大數據等新興科技廣泛應用于文化與旅游產業。五是出臺人才支持政策。給予榆林學院、榆林職業技術學院的文化與旅游類專業在招生、培養、就業方面更大的支持力度,鼓勵和引導文化與旅游類大學畢業生流向人才緊缺的地方。

科學規劃是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前提和保證。一是要高標準制定全市文化旅游發展規劃。要對全市文化旅游資源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從歷史淵源、文化寓意、科學價值、藝術特點等方面入手,科學制定榆林市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規劃,明確我市未來5—10年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指導方針、戰略目標、發展重點和保障措施。二是要高質量制定文化旅游發展人才保障規劃。要從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實際出發,將文化旅游發展人才規劃納入全市總體人才規劃,為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要通過“外引內培”的方式解決文旅復合型人才短缺的問題,“外引”主要招收引進高校相關畢業生;“內培”主要是文化旅游系統內部選拔年輕優秀干部到相關高校進行培訓,提高專業知識。三是高起點制定文旅發展法制體系規劃。文化與旅游產業要健康發展離不開法律法規的保駕護航。雖然我市已經出臺了一些相關的法規制度,但沒有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的專門法規制度。要在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市場監管、資源利用、產權保護等方面出臺專門的地方性法規,高起點營造文化旅游產業健康發展的良好法制環境。

(三)深度融合,促進發展。文化旅游發展的成功,關鍵在于將抽象的文化符號、模糊的文化記憶、殘缺的文化遺址等資源轉化為游客可以直接感知或觀看的“文化”產品。一是要著力推進文物遺跡和文化遺產景觀化。我市很多文物遺跡和文化遺產還處于原始資源狀態,未能有效轉化為游客喜聞樂見的旅游產品。要加強文化旅游產品創新,在文化資源調查評價的基礎上,精確提煉文化旅游產品主題,豐富表現形式,使靜態的文化活起來,把失落的文化找回來,讓瀕危的文化旺起來。要加快博物館、展覽館、文化主題園等文化資源與旅游市場的對接,完善文化場館園區的旅游服務功能,讓游客直觀地觸摸到文化的精髓。二是要把提升文化品味貫穿到旅游業全過程。將文化靈魂深深植入旅游的吃、住、行、游、購、娛各個環節,打造地方菜肴飲品,建設文化主題酒店,提供特色交通服務,推出文娛演藝活動,銷售文化旅游商品,營造整個旅游目的地文化環境氛圍,讓文化通過旅游更好地走向市場,也讓旅游更有魅力。三是挖掘資源,查找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契合點。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二者相輔相成。要加強歷史文化研究。充分發揮文史、文化出版、檔案方志等機構組織作用,加強本土文化的梳理研究,加速研究成果向文化旅游轉化運用。在此基礎上,編寫本土教材,擴展榆林歷史文化的影響力。要加大歷史人物資源保護。建立歷史文化遺存數據庫,出臺古遺址、古村落、古民居修繕技術和新建仿古建筑技術標準,編制重點歷史建筑保護方案。做好傳統技藝、風情民俗、信天游等非遺項目的傳承保護與開發利用。挖掘榆林景區景點文化,形成豐富的文字材料,或繪制成圖成冊,或以實物實景微縮景觀的形式再現。

(四)依托文化,打造品牌。依托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推動文化資源宜游化開發,打造一批極具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講好文旅故事,制作意外驚喜,豐富游客體驗。

---打造紅石峽、鎮北臺景區。將紅石峽、鎮北臺、易馬城、款貢城、長城、沙地植物園等一體打造,建設反映邊塞文化的詩詞碑林、演繹文藝故事等,建設邊塞文化旅游長廊。

---打造榆林古城景區;謴兔髑褰ㄖ,突出“小北京”特色。修繕古跡景點、名人故居,恢復傳統業態、店肆老鋪,建設客舍驛站、古巷街區。賦予歷史文化名城旅游內涵。

---打造統萬城、楊家城景區。在統萬城、楊家城原址附近重建統萬城與楊家城,展示匈奴王國的強悍與風采,展示和演繹楊家將滿門忠烈、膾炙人口的傳奇。

---打造演藝精品,打造一臺極具國內外影響力的、反映榆林地方文化特色,具有榆林標志意義的大型文藝實景演出,使其成為面向旅游市場的又一精品,進而促進旅游業發展。這是外地成功發展旅游業對我市很好的啟示。

---打造一批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和文化場館,引導文旅企業、文旅項目和特色產業向園區積聚,推動文化旅游產業空間聚集和融合發展。同時,加大文化創意產品和文化旅游商品開發力度,建設具有榆林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體系。

總之,讓展示邊塞文化與陜北黃土文化,成為榆林旅游的兩張靚麗名片。

(五)推進項目,壯大市場。項目建設是旅游發展的關鍵環節,文化旅游的大發展更需要有大項目來支撐。一是精心策劃一批投資規模大、帶動能力強、市場前景好的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大項目。在引進大項目時,既要注重規模,也要注重質量;既要注重項目布局,也要注重差異化,避免一般化的規劃涉及、粗放型開發、低水平重復建設和同質化競爭。二是建立重大旅游項目聯合推進機制。文化和旅游部門要密切配合,對重大文化旅游項目提前介入、直接調度、跟蹤服務。每年重點扶持一兩個資源品位高、配套條件好、市場潛力大、組合能力強、帶動作用顯著的重大文化旅游項目,將其打造成具有震撼性的旅游精品,實現以精品項目提升知名度和美譽度,帶動旅游產業快速發展。三是壯大市場主體。引進一批資金實力雄厚、管理經驗豐富、具有戰略眼光的大型企業集團。文化和旅游部門要創新招商方式,拓寬融資渠道,吸引境內外、省內外戰略投資商、大型旅游集團和文化企業來榆投資文化旅游項目,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高質量運營,搶占文化旅游制高點。培育一批覆蓋旅游投資、旅游經營、文化創意、文化娛樂、影視制作等領域綜合性文旅企業集團,積極提升中小文旅企業,扶持文旅“專業企業”,著力培育一批文化旅游品牌企業,引領文化旅游企業豐富文化內涵,提升品牌價值,增加核心競爭力。

(六)開掘智慧,創新引領。智慧旅游是一種全新的旅游形態,也是旅游發展的必然方向。未來十年全國將普及智慧旅游。因此,文化旅游要以超前的眼光走智慧發展之路,充分運用物聯網、云計算等新興技術,建設智慧旅游平臺。一是加強應用開發。文化旅游景區和企業要加快智慧旅游建設與應用,加強游客與景區、企業的互動交流,擴大旅游網上交易,提升游客旅游體驗滿意度。二是實現智能化管理。文化旅游景區要逐步實現傳統旅游管理方式向現代管理方式轉變,通過智慧旅游建設,普及景區視頻監控系統、門禁票務系統,智慧停車系統,G1S綜合管理系統,GPS定位系統,電子政務系統等,推動旅游管理高質高效。三是提高文化旅游產品科技化水平。文化旅游產品要突破傳統思維,在創意、創作的前提下,充分運用聲光電、多媒體等高科技手段,集合舞蹈、雜技、戲曲、影視、動畫等多種演出元素和表演形式,盡可能地展現產品的內在價值和魅力。

(七)講好故事,加強營銷。一要打破傳統零敲碎打的做法,系統策劃營銷方案,通過品牌建設、廣告傳播、公關活動、產品創新和全面拓展等一系列措施,打好基礎,讓營銷言之有物有底氣。在通過節慶促銷吸引區外游客的同時,要高度重視本地市場的開發,結合旅游扶貧,啟動榆林人游榆林惠民活動,激活市民熱情,提振市場信心。二要建立激勵機制激發文化創新,確定研究課題,設立專項資金,選定課題負責人,圍繞陜北民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發展研究適銷對路的產品,推陳出新,推向市場。特別要重視能夠帶來品牌效應和產業鏈開發價值的有效創意,重視以商業模式為主導的創業創新。三要善于自我推銷。榆林歷史悠久,文化多元,自然地理風貌特別,旅游要素全有,F有的形象宣傳“絲路駝城、多驕榆林”依然是觀光時代“我是誰”的空洞告白模式,我們非常需要一個鮮明的、讓人記憶深刻的易于識別和推廣的主題形象,需要通過對主題形象的不斷宣傳,培育外來游客對榆林旅游目的地的認知度、好奇心,讓游客向往榆林,萌生說走就走的旅行沖動。要加強與途牛、騰訊、驢媽媽等網絡社交媒體、在線旅行商合作,組建區城合作旅游營銷聯盟,利用互聯網講好榆林故事,推廣精品線路,不斷擴大榆林旅游的朋友圈,通過立體營銷,提升榆林影響,撬動旅游地接市場。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782

久久综合影视,国产亚洲福利一区,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執行時間21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