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聚焦二十大

聚焦二十大您當前位置:首頁 >>聚焦二十大

懷念母親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1310次     時間:2014年09月30日

劉志倫

母親若在,至今應是96歲高齡了。“5.11”母親節即將來臨,對母親的懷念愈發深沉。

2002111日(星期五),農歷辛己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早晨656分,母親溘然離開了我們。屈指數來,母親離我們而去已經整整十二個年頭了,沉重的哀思一直伴著我度過了四千多個漫漫長夜。時光如梭,彈指一揮間,那撕心裂肺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母親去了,她去在寒冷的“三九”天里,吊唁三天,親友不絕,梵音裊裊。母親,按照您的囑托,我們給您請了“經”,做了彌撒。誦經聲如泣如訴,我聽不懂念的什么,但那種聲音,叩擊我的心扉,痛徹難抑。在肅穆的教堂,我叩頭低喚,一別千年萬年,陰陽兩隔,何時再見呀,母親!您魂歸天國,西天路遠,您一生沒有多嘗生活的安逸溫暖,辭世卻又是嚴酷的冬天,那個天人感應的奇景,永遠留在了我的記憶深處。

兄弟姐妹們淚眼涔涔地說:“媽去了,才知道人世間什么是錐心刺骨的遺憾!”望著悲痛欲絕的骨肉至親,我也陷入了深深的自責之中,身為人子,整天忙于工作事業,母親給了我那么多,而我到底為母親做了些什么?給了母親多少關愛,特別是母親臨終臥床的那些日子里,給了母親多少精神上的慰藉?陪著母親說過多少話?不知道母親到底想要什么?

1998年我的父親去世后,母親終因積勞成疾,最后被確診為“直腸癌”,一直臥病在床,整整三年。這期間,母親經受了常人想象不到的病痛折磨和人生煎熬。我和兄弟姐妹們陪伴著母親走完了她人生的最后三年。那三年,盡管我認為自己已盡了最大的孝道,但現在想,那是多么微不足道……母親去時,仍然住在按她的要求我和兄弟們親手修建的“穿靴帶帽”式的三間土屋里。臨終前,我們小心翼翼地將母親從里間的農村式土炕上抬放到前屋客廳的一張小木床上,這就是母親與我們訣別的那一瞬間!母親去了,但她最終也沒能夠走出“以土為居”的人生,去享受樓臺庭院的舒適和現代化生活的安逸,她始終沒多給兒女們留下感恩盡孝的機會,留下的是兒女們無盡的思念和淚水。

和千千萬萬中國農村婦女一樣,母親顯得普普通通,但她的不平凡的人生經歷,鑄就了她身上正直善良、寬厚慈愛、勤勞儉樸、聰慧厚德的美好品格,她是中國優良美德的化身,她的這些優良美德像大海里的航標,指引了我做人善行的方向,也是滋潤后人們為人處事的無盡精神財富。

經歷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都知道,那個時候一窮二白,我的童年正好遇上這個生活極度饑荒的年代。缺衣少食的艱難困苦可想而知,是母親用剛毅和艱辛撐起了我們的家。

那時家里人口多,勞力少,母親早出晚歸,整天不停歇的干活,除參加緊張的農業勞動外,還要打掃院落、清理屋舍、洗衣做飯、縫新補爛、喂豬喂羊等。種瓜點豆、鋤草松土、澆水施肥,春種、夏管、秋收、冬藏,母親樣樣是能手。供養我們兄弟姐妹六人成人、上學、蓋房、結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為了讓一大家子人都能吃飽穿暖,母親作為一個女人肩負多重的擔子,何等不易!

記得,在那春黃不接、常常斷炊的時節,母親唉聲嘆氣地說:“出去借點糧食吧,不知道怎么樣”。但我們知道這對母親是多么的為難,生性好強的母親,為了一家的生活,為了她年幼的兒女們,她不得不去低聲下氣的做她最不愿做的事——去求告別人?崾顨q月,媽媽是兒女們的一片綠蔭;風霜雨雪,媽媽為我們筑就了一道遮風避寒的高墻。

母親不但心靈手巧、聰慧過人,更是熱心助人。一年四季,經常有女人來我們家中,拿著一卷布料,請母親剪裁縫紉衣服。母親從來都是滿面春風的迎來和送往,在那物質匱乏的時代,有時候,母親還把家中僅有的一點糖、瓜籽之類小吃端出讓客人品嘗。母親能將一些大人穿過的破舊衣服改剪成合體的娃娃衣服。在裁剪衣服時她無師可從、無圖可照,就憑自己的聰明設計裁剪出很多的樣式來,比如中式領的衣服,大襟的、小襟的、夾襖、羊皮襖、大裳,不管哪種衣服,只要她一拿料,就胸有成竹,不一會就裁剪出來了。為此村里的人們甚至公社的干部們也都經常來請她幫忙裁剪縫紉衣服。她不論多忙,都會放下手中的活兒,認真的給人家剪好,有時還會直接給人家縫好。那個時候,各方面都落后,生活條件差,母親有這個本事,可算是村里的女能人。

母親雖然一天書也沒有讀過,不識幾個字,但見識廣博,對于人情世故、為人處事、農業諺語、保健常識等等,她都可以脫口而出,信口拈來。比如,人磨一肘,馬磨一狗;谷要籽種,兒要自生;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春旱不算旱,秋旱減一半;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麥要蓋上雪花被,來年枕著饃饃睡;早飯淡而少、午飯厚而飽、晚飯要吃少;貪吃貪睡、添病減歲;暴飲暴食會生病、定時定量可安寧;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有度等等。對于二十四節氣,她熟記如流,還能一口氣說出有關每一節氣的諺語來,如人怕老來窮,谷怕寒露風;大暑小暑不算暑,處暑才是真正暑。不僅如此,好多成語典故、國家大事有些古代名人故事,她都知曉,比如全則必缺,極則必反;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等等。

論起茶飯來,母親更是廚藝高超,做飯干凈利索,味道香美,雖然是普通飯菜,如炒土豆絲、和菜飯等,一經母親的手,那真是既美吃又美看,再如母親做豆腐,擦的涼粉,我永遠吃不夠。母親做的飯菜是我今生吃過的最美味可口的飯菜。

每每遇到村里人家娶媳嫁女,他們都會提前邀請母親去幫廚指導,她總是很爽快的答應,認真負責的幫忙。像做豆腐點鹵水、壓粉條搭白礬、搓麻花配油糖、端午節包粽子、中秋節爐饃饃做酥子等等,她樣樣都是行家。每遇逢年過節,她都是最忙的人,不是張家請去炸糕就是李家請點豆腐去。所以,一到過年,母親就早早的做好自己家里的年茶飯,好不耽誤給鄰里幫忙。她總是那么熱情、善良,樂于助人,別人為了表示感謝,總會包些做好的吃的給母親,可是母親總是不要,說自己家里都有。

母親一生儉仆節約,她不要求穿著講究,她不和別人攀比?偸谴┲嗄暌恢贝┑囊簧硪路洺S行碌难a丁出現,但總是干干凈凈。孩子們的衣服也是修補的既整齊又合身,像我們這些男孩子比較費衣褲,和伙伴玩耍,一會兒爬樹,一會兒上墻,一不小心就掛破衣服。到了晚上,母親就會把褲子上的褲兜兒拆下來,在破了的口子上等一下,按破舊的大小仔細度量,再拿剪刀剪下塊布,然后縫上去,猛地一看,還真分不出哪里是補上去的呢。

那時候家里人的衣服、鞋襪都是手工做的。我們一大家子人的鞋,全都經母親之手做成。記得小時候,母親總是夜深人靜時,在昏暗的燈光下納鞋底,我們常常伴著母親納鞋底拉動麻繩的有節奏的嗤嗤聲而進入夢鄉。母親是幾點休息的,我們哪能知道,但早晨四、五點鐘就又發現母親已經起來做鞋了。她每天究竟能睡多長時間,可想而知。納好所有的鞋底,做好鞋幫,就要上鞋了。在冬閑的時候,母親一人要趕著做好一大家子人一年四季的鞋。有冬天的棉鞋,春秋的夾層鞋,還有夏天的單鞋,姐妹們鞋上還點綴一些花花綠綠,有的還在鞋幫面上繡個花,十分好看,現在想來,那不僅是雙鞋,更是一件絕佳的手工藝品。

我小時候,年景不好,收成一年不如一年,總是缺衣少食的,要養活一大家子人是何等的不易。我們家里共有大小十幾口人,父親常年在外勞動,衣食起居全憑母親擔當,她在下地勞作之余,秋收后,就到集體收割過的地里刨拾落下的洋芋,撿糜、谷穗。深秋落了霜的泥土地冷的刺骨,母親手上布滿了一道一道的血裂子。整整一個秋天,母親出門回家都是兩不見太陽。那個時候,人們容易滿足,只要有一定的收獲,再苦再累,母親的臉上都會露出滿足的喜悅。

秋天近尾時,陜北的農村開始要儲藏整個冬天與來年大半年的蔬菜,儲藏最多的就是土豆和腌白菜了。那時候不像現在一年四季可以吃到新鮮蔬菜,又沒有足夠的糧食,主要吃的就是土豆腌酸白菜搭配少量的黃米、小米來維持生計。每年到了深秋初冬,母親都要安排兩三天時間腌制十來缸酸白菜,這在當時對一個家來說,是一項浩大的體力勞動工程。除了父親要從二、三百米外的一個公用井挑幾十擔水外,其余的工序全靠母親一人來完成。腌制白菜的工序是先要把白菜洗刷、削根、撿去枯黃葉子,然后放進大鐵鍋里煮。白菜煮到六、七成熟,看著變了顏色,就撈出來放進一個大盆先淘洗頭遍,這叫大洗;然后,再換清水進行淘洗,這叫主洗;最后,再換清水淘洗,這叫漂洗。隨之立一個簡易的臺子、把案板放在上面支平,把洗好的白菜一把一把擰干置順,擺放在案板上。兩、三個小時后,菜上的水控的基本干了,這時才能一把一把的放到缸里腌制。腌制白菜手法很講究,一般擺放一層白菜,散一層大鹽顆粒,反復數次,直至缸滿,最后在上面壓上菜石,有的還撿來一些菜葉鋪在菜缸上面,用沙子壓上即可。菜腌制好后,過上兩、三周即可食用,腌白菜不是人人都能腌好的,媽媽腌的白菜好吃是出了名的。要知道十多缸腌白菜和土豆加上百十斤黃米、小米,就是我們全家人的全年口糧。正是母親無休止的默默勞作,才使我們度過了那個艱難的歲月。

母親雖不識字,但她立志要將六個子女供學成人。在我的家鄉,像我們兄弟姐妹都能上學,這在當時掙工分年終分紅利的年代來說,是多么的不可思議。除了上學交學費外,還有全家人生活的開銷,母親就在夏季農閑季節和過春節時做的賣涼粉、賣豆腐。天長日久,方圓幾十里地的人都喜歡吃母親做的涼粉和豆腐。母親常說吃虧人常在,虧人事不能干,她總是給客人稱秤放的高高的,然后再給加點,買家都夸母親小生意做的大方。母親就是用賣涼粉、豆腐的錢為我們交學費,貼補家用。

母親一生啥農活一看就會,多才多藝,盤灶火、砌門院,干啥像啥,拿起泥頁子,我們弟兄幾個都是媽媽的小工子。家里養的貓、狗有了病她都會治。她更有一手做醬油的真本事,就是將麥麩經過調制在太陽下曝曬一百多天,然后經過八道工序,最后釀制出的醬油,那真叫香啊,很遠的村民還經常來我家里買醬油。我們弟兄四個的頭發在上初中前都是母親給剃,遺憾的是那時的老式剃頭刀子實在太笨,又沒錢買更好的,現在想起來,那時母親剃頭“真疼”!

母親一生賢惠厚德。每當左鄰右舍、村里村外,小倆口吵架鬧矛盾了,兩家的婆婆媳婦有了別扭,都會找她出面去調解。大事小事,只要經母親講情論理的說教和耐心的開導后,小倆口繼續過起了和氣日子,婆媳間的矛盾也說開了。在村里稱呼母親“劉奶”“劉嬸”的人占多數,經常聽到“我們就愛聽劉奶的話”、“劉嬸說的有道理,我們認了”。母親深明大義,賢明仁愛,常秉鄰里之公,常濟苦寒之困一輩子受人尊敬,在當地的威望是大家公認的,她老人家的賢惠豁達也是出了名的。她心胸開闊大度、樂于助人,一輩子不怕吃虧、不怕吃苦,受到近鄰遠村的廣泛贊譽。

母親一生吃盡了生活的苦辣酸辛,就是沒有享過一天“甜”的清福,沒有坐過飛機、火車,更沒有去過上海、北京,這是我一生的遺憾,我經常自責,半夜醒來,淚濕枕巾,悔恨交加?吹饺思业母改赶硎軆号畟兘o予的幸福,我更是滿心羞愧,無地自容。母親呀,如有來世,兒子一定極盡所能彌補所有的不孝,以報答您老人家的恩德。當我們弟兄姐妹一個個成家之后,母親本來可以過清閑的日子,但年邁的老母親還堅持要給我們兄弟姐妹帶孩子。母親真是操勞了一生,無私地為兒女們奉獻了一生。后來,我到了縣城工作,經過勤奮敬業,又走上了領導崗位,就把父母親接到城里住。但在二十多年前,家里經濟條件還不是特別好,還是沒能讓母親過上兒女們滿意的生活,這讓我終生的愧疚。母親到了城里居住,生活依舊清貧簡樸,就在母親離開人世之前,她老人家仍舊用鐵爐子取暖,靠灶火燒煤做飯。每當想到這些,我越發覺得自己愧對母親,便更加懷念母親。母親是個要求于人甚少給予人甚多的人,她從來不輕易跟我們兒女們要這要那。她辛苦操勞了一輩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舍不得花,攢下的一點錢,哪個兒女們困難往哪家補貼。臨終前母親積攢的5000元錢交由我保存,盡管我將這些錢后來分給了弟兄姐妹們,讓我遺憾的是,沒能讓母親親眼看到我這么做了!母愛像春雨細潤無聲,像泉水靜靜流淌不息。

母親啊,母親!這一切怎能忘記,這一切,已經深深地刻在了我們兒女的心中,融化在我們的血液里,這個世界最博大的是天空,而母愛,比天空還要博大!這個世界上只有時間是永恒的,而母愛可以超越時空!

母親離開我們的這些年,一次次夢里,母親的一舉一動,母親的身影,母親的剛毅,母親的慈祥,時常浮現在我的腦海里,是那么的親切,那么清晰,使我一次次陷入了想念母親、思念母親的悲哀之中。

人常說,七十有個媽,八十有個家,有母親在,總有一盞燈為你亮著,總有一顆心在時時刻刻牽掛著你。無論千里萬里,無論山阻水隔,只要母親在,就讓兒女們感受到家的溫暖,母愛的特別感受。無論白發皓首,無論兒女成行,在母親身邊,我們永遠是小孩。為難事,對母親說,高興事,對母親說。母親,是我們生命的源泉,是我們靈魂憩息地。如今,母親去了,我們再向誰訴說滿腹的心事?再到哪里尋找環繞母親膝下的溫馨?

母親,敬愛的母親,偉大的、慈祥的、勤勞的、善良的母親,兒子心底里泣淚洶涌,想您啊,您永遠是兒女們心中的一座豐碑。我一定會銘記您生前的教誨,老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有骨氣、有志氣,秉承您的高尚品格,傳承家族的正能量,為您爭取榮耀。

“望斷云山不見媽媽的慈顏,樓靜羹殘難耐襟寢寒,往日的歡樂只引出眼前的孤單,夢魂無所依空有淚難干。幾時歸來喲媽媽,幾時你會回到故鄉的家園”,對母親的緬懷縱有萬語千言難以表述完,我只有用賀綠汀的歌詞來對母親深情地懷念與呼喚!

(作者系定邊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353

久久综合影视,国产亚洲福利一区,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執行時間29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