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全市煤炭資源整合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1588次
時間:2012年11月08日
市政協人資環委
按照年度工作安排和主席會議精神要求,在分管副主席的帶領下,政協人資環委于6月底至7月初組織市能源、國土等相關部門的負責同志和部分市政協委員,深入榆陽區、神木縣、府谷縣、橫山縣等4縣區的部分煤礦,就煤炭資源整合工作進展情況開展調研。通過實地視察,走訪企業、召開座談會等方式,了解了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和存在的問題,以及對資源整合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并聽取了4個縣區政府的工作匯報,F就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市煤炭資源整合基本情況
我市煤炭資源整合工作是根據《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榆林市煤炭資源整合實施方案的批復》和《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礦產資源整合實施方案的批復》精神,于2006年底上報方案,2007年元月經省政府批復正式啟動。截至9月底,全市第一輪資源整合批復154處整合區,除18處整合礦井轉入二輪整合外,需實施新建礦井136處,開工建設礦井120處(一期工程14處、二期工程20處、三期55處,試運轉26處,建成投產5處)。省上已批復并認可的二輪整合區28處,現正在辦理開工前的有關手續。全市安排進行機械化改造的礦井14處,技改礦井7處,生產能力核定礦井14處。
此次煤炭資源整合共涉及我市6個縣區,分縣區整合進展情況是:榆陽區第一輪資源整合批復8處整合區,已有7處礦井開工,其中2處已驗收投產,3處進入試運轉,2處正在建設中;神木縣第一輪資源整合批復65處整合區,已有57處礦井開工,其中2處已驗收投產,10處進入試運轉,44處正在建設中;府谷縣第一輪資源整合批復51處整合區,已有46處礦井開工,其中2處已驗收投產,12處進入試運轉, 32處正在建設中;橫山縣第一輪資源整合批復10處整合區,已有9處礦井開工建設;子洲縣、米脂縣第一輪資源整合各批復1處整合區,現都已開工建設。
二、煤炭資源整合的特點及成效
近年來,我市在煤炭資源整合過程中,堅持資源整合與促進采煤方法改革,提高回采率相結合,因地制宜,合理規劃,通過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企業運作的方式,對資源、資金、資產、技術、管理、人才等進行了整合重組,推動了煤炭工業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為煤炭資源的清潔發展、節約發展、規模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領導重視,組織機構健全
各相關涉煤縣區對煤炭資源整合工作非常重視,把此項工作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煤炭資源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列入政府議事日程,與經濟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為組長,發改、能源、國土、財政等相關部門為成員的組織機構。認真調研、合理規劃,確定整合方案,定期召開工作推進會,及時研究解決整合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有力地推動了整合工作。
(二)工作扎實,整合有序推進
各相關縣區都能按照《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榆林市煤炭資源整合實施方案的批復》(陜政函[2007]167號)和《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礦產資源整合實施方案的批復》(陜政函[2010]214號)要求,強化工作措施,狠抓責任落實,特別是緊緊抓住今年煤炭市場價格低迷的時機,化危為機,抓早動快,使整合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全市第一批煤炭資源整合礦井開工率已占計劃的88.2%;第二批整合礦井正在辦理開工前的相關手續。特別是榆陽、府谷兩縣區準備工作扎實有效,整合工作進展順利。榆陽區預計年底基本完成整合任務,其他涉煤縣也在積極努力,有序推進。
(三)強化措施,整合成效初顯
一是合理地利用了邊角資源,進一步提高了資源的有效利用率。榆陽區兩次參與資源整合的11個礦井,通過資源整合,煤礦全部實現由原來的房柱式開采提升為壁式開采(除保水區外),回采率由過去的普遍不足40%,提高到保水區為60%,機械化開采75%以上。二是提高了礦井機械化程度和單井規模。全市第一輪資源整合形成的礦井規模不低于40萬噸/年,第二輪資源整合礦井規模不低于77萬噸/年。兩輪資源整合形成的礦井運輸均基本實現皮帶和刮板機運輸,淘汰了防爆膠輪車運輸。第一輪資源整合礦井采煤方法由房柱炮采改為壁式機械采掘作業;參與第二輪資源整合礦井將全部實現機械化采煤。通過兩輪整合,我市地方煤礦擁有資源量預計由46.52億噸增加至128.2億噸,凈增82.7億噸。煤礦數量由387處減少至220處,減少167個,減少43%,生產能力由2005年核定的2481萬噸增加到8204萬噸,凈增5723萬噸。單井平均規模由4.6萬噸/年提高到30.3萬噸/年。神木縣通過整合,礦井總數減少50%,生產規模提高6.4倍,平均單井規模提高12.7倍,礦井的開采技術水平和生產裝備水平明顯提高。三是安全技術水平得到提高。通過兩次資源整合,減少了大面積冒頂、火災、水災等重大安全隱患,提高了礦井綜合抗災能力。四是安全質量標準化和安全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在加快資源開發建設的同時,更加注重安全質量標準化建設。榆陽區要求資源整合礦井在竣工驗收前,必須達到二級以上安全質量標準化礦井。參與整合的11個礦井,分別從全國各地高薪聘請了40名采煤、機電、通風、地測等專業技術人才,新老工人都經嚴格的入礦培訓,特種作業人員持證率達到100%。目前,該區資源整合礦井中,已建成一級安全質量標準礦井1個,二級安全質量標準礦井3個,剩余礦井力爭年底全部通過標準化礦井驗收。所有資源整合礦井管理機構健全,技術人才配備齊全,安全管理水平有了較大提高。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審批手續繁多,工程進度不夠理想
一是審批手續和程序復雜。整合方案的設計、審查、批復各個環節之間不能有序銜接、連續推進。整合礦井建設用地量大,用地預審進度緩慢,批復征地周期長,其他各種要件審批程序繁雜,影響了項目開工建設進度。二是經濟利益因素導致整合進度慢。一些地方為了煤炭產能接續,對部分資源整合礦井延期證件,推遲了關閉整合時間;一些整合礦主受利益驅使急功近利,重生產輕整合思想依然存在,對資源整合工作抓得不緊,推進緩慢。三是整合方案和礦權變更頻繁。因政策調整因素,部分礦井變更開采設計,提高產能,設計方案修改周期長,部分礦井存在礦權轉讓等問題,需要變更生產經營證照,整合工作不能按期推進。四是由于省政府對二輪資源整合兩次批復文件精神不相一致,使之出現整合區之間交叉“打架”等矛盾和問題,整合區數量和整合主體難以確定,客觀上影響了第二輪整合進程。
( 二)資源配置量少,縣域經濟發展后勁不足
盡管通過整合增加了資源擁有量,但仍無法滿足煤礦生產發展的需要,能源化工企業缺乏長期穩定的資源接續供應保障,“三個轉化”項目有可能因后續煤炭資源供應不足而難以順利推進,縣域經濟發展將受到嚴重制約。如榆陽區探明煤炭井田面積5400平方公里,儲量446億噸。而該區18個地方煤礦,井田面積為86.15平方公里,保有儲量為4.9億噸。地方煤礦井田面積只占規劃井田的1.5%,儲量僅占1.1%。區屬18個地方煤礦大部分在未來10年左右時間資源將盡枯竭,區屬涉煤企業因沒有資源配置,致使企業無法做大做強。神木縣全縣地方煤炭企業僅占煤炭探明儲量的3.6%,地方后續資源擁有量嚴重不足,制約著資源深加工轉化項目發展。
(三)智力投資不足,管理和技術人才匱乏
一些礦井生產規模和開采機械化程度較整合前明顯提高,原有的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力量已遠遠不能適應新建礦井的安全生產管理需要,人才相對缺乏。有個別礦井不按建設規范施工,在二期工程未完成的情況下組織實施三期工程,影響礦井建設質量;還有的未經批準,擅自修改設計進行施工建設。同時,部分礦井雙回路供電改造滯后,施工安全隱患不容忽視。
(四)矛盾糾紛較多,阻礙整合工作進程
煤礦建設引發的各種利益矛盾是影響煤炭資源整合的一個重要因素。一些地方因礦主內部股份糾紛難以調和,無法展開工作。一些地方礦主與農民在土地征用、人畜飲水、房屋裂縫、地表下降、道路通行、環境污染等補償標準問題上,村企難以達成一致意見。一些縣區的政府部門在協調村企矛盾糾紛問題上,由于執行的標準不一致,導致各礦區群眾互相攀比,協調解決難度大,耗時費力,影響了項目建設進度。
四、對策建議
目前,煤炭價格下滑,市場銷售不暢,這給全市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大影響,但對加快項目建設來說是一個有利時機。當前要集中時間,集中力量,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建設進度,確保我市煤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一)進一步強化領導和組織協調
一是加強領導和組織協調。煤炭資源整合牽涉到大量的煤礦要關閉,涉及到各方利益的重新調整,因此會出現許多問題和矛盾。工作單靠某一方面的力量是難以推動的,只有政府高度重視,各有關部門明確職責,協調配合,有效化解各種矛盾,才能推進資源整合工作的順利開展。二是要加強對資源整合過程中的政策研究。資源整合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必須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加強引導,確保整合工作有章可依、有策可循、有序推進。如采礦權有償轉讓政策、小煤礦技術改造政策、資源整合后財務和稅收有關政策,資產清點評估作價等規定,以及針對在資源整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制定一些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有效引導和規范資源整合工作。三是擬統一全市的補償標準。因全市礦區塌陷補償標準不均衡,煤炭開采環境治理補償費提取標準差別也很大,導致縣區之間互相攀比,工作難度很大。鑒此,建議制定全市統一的補償標準,以指導各縣區開展工作。
(二)積極爭取增加煤炭資源配置
為了彌補地方煤礦因資源占有不足帶來發展后勁不足的問題,應在資源整合過程中,積極疏通各種渠道,向上爭取增加地方煤礦資源配置。盡可能將大中型煤礦無法顧及的邊角零星資源劃撥給地方煤礦,增加其資源擁有量,補漏拾遺,保證新型煤化產業的發展壯大和縣域經濟的發展后勁。
(三)建立公平合理的資源共享機制
在煤炭資源整合過程中,要建立公平、公正、合理、共贏的共享機制實現村礦和諧。一要改善礦區生態環境,提高礦區居民收入,實現企地共建、共治、共享,應明確新上煤礦項目須由地方政府參股,持續提高地方政府參股開發煤礦項目的股份比例,屬民營煤礦持股比例不低于30%,屬國營煤礦持股比例控制在10%-30%。二要建設和諧企業。做好煤礦職工勞動合同簽訂、最低工資保障、工傷保險、井下職工意外傷害保險和井下艱苦崗位津貼工作,不斷增加職工的收入,提高職業病防治水平。三要加強村礦和諧建設。深入排查矛盾,化解糾紛,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新機制,推動村礦共同發展,將煤炭開發帶來的利益轉化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共享成果,真正實現“企業贏利、農民致富、礦區和諧”。四要規范稅費征收標準。中省市大型企業的配套煤礦噸煤價格內部結算,結算價格較低,當地政府的稅費征收流失嚴重,應該堅決實行煤礦出煤“一票制”,統一供應“煤管票”,對于煤炭轉化項目的扶持應單獨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文件,為各類煤礦的生產經營創造一個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五要狠抓環保治理。煤礦及建設項目要嚴格執行環!叭瑫r”制度,對建設項目實施審批、建設監督和竣工驗收等進行全過程環境監測,全力做好礦區居民周圍的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工作。各煤礦企業必須完成礦井范圍內植樹造林任務,大力實施“綠化、美化、亮化、凈化”工作,統籌推進煤炭生產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四)加強施工安全管理和工程質量
在資源整合工作中,必須把工程的安全和質量放在首位。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四部委《關于進一步加強煤礦在建項目安全管理的通知》(發改能能源[2010]709)對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和建設、設計、施工、監理單位安全管理責任,以及完善各施工階段的安全設施都做了明確規定,要認真貫徹落實。必須嚴格按安全質量標準化的要求建井,在進入試運轉前必須達標。要加快六大系統建設步伐,在安全設施驗收前必須完成建設任務。各縣區煤炭管理部門和煤礦要高度重視項目建設的監督檢查,及時發現糾正存在問題,對存在隱患或嚴重違規行為的項目一律責令停工整改,屢糾不改的按程序提請取消其建設資格。
(五)著力提高煤礦從業人員素質
煤炭產業要快速健康發展,人才是關鍵。要鼓勵煤礦企業積極引進專業技術人才,解決當前煤礦管理和技術人才缺乏問題。政府有關職能部門要適應建設新型礦井,轉變發展方式和企業科學管理需要,制定培訓教育計劃,加強職工培訓,鼓勵職工在崗學習,培養高素質的管理人才隊伍,高水平的專業技術隊伍,高技能的職工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