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市提升鄉風文明 助力鄉村振興的調研報告
按照市政協全年工作安排,文史委于11月中下旬組織部分市政協委員及市直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就“提升鄉風文明 助力鄉村振興”先后赴子洲、綏德、米脂、神木等縣市開展調研,現將調研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市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傮w要求,以“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建設統領全市鄉風文明建設工作,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持續開展農村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涌現出一批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典型,農民文明素質與文明程度得到了進一步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和農民精神風貌呈現出嶄新氣象,助推全市鄉村全面振興。
一是以多種形式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厚德榆林”建設扎實開展,廣大農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有了新提升;二是“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建設扎實推進,文明單位、文明村鎮、志愿服務、主題宣講等基層創建品牌輻射帶動作用充分發揮,鄉風文明建設的推進有了新局面;三是各類先進典型扎實選樹,廣泛開展“最美村官”“最美老人”“好公婆、好媳婦、好兒女”“十星級文明戶”等評選表彰活動,農民群眾的精神面貌有了新氣象;四是文明創建結對幫扶扎實進行,組織各級各類文明單位開展多種形式的“美麗鄉村·文明家園”結對幫扶活動,推動城鄉文明共創,城鄉文明成果共享,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有了新內涵;五是“五提倡五反對”(提倡婚事新辦,反對高額彩禮;提倡勤儉節約,反對大操大辦;提倡崇尚科學,反對邪教迷信;提倡健康娛樂,反對涉黃賭毒;提倡鄰里友善,反對拉幫結派)移風易俗活動扎實開展,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和厚養薄葬、婚事新辦、勤儉節約的思想逐步成為主流,廣大農村的社會風氣有了新改變。
二、典型案例分析
隨著我市鄉風文明建設工作持續有力推進,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有效改善,農村社會治安狀況明顯好轉,農村社會風氣有了極大改觀,農民的幸福感、獲得感有了很大提升。其中一些鄉村的亮點做法和成果經驗,對我市今后的鄉風文明建設工作及全面實現鄉村振興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根據各村開展工作的主要特色和內容,可將典型案例整理歸納為“黨建引領”“典型示范”“改善人居”“遏制陋習”等四種模式。
1.黨建引領類。以黨建引領來推動鄉風文明建設的模式,是廣大鄉村采取的最廣泛、最直接的一種方式,具有全局性、主動性、協調性等特點。
案例1:神木市倪家溝村堅持以基層黨建為抓手,從黨員干部抓起,出臺黨員干部“治陋習、樹新風”相關規定,立規明紀,強化約束,發揮黨員先鋒模范帶動作用;嚴格按照“五選十不選”標準,堅持將“孝子”“賢媳”“文明戶”優先納為入黨積極分子和班子成員,為推進鄉風文明建設配強基層干部隊伍,讓群眾跟著支部走,鄉風跟著黨員學;通過“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村民大會等形式,利用微信公眾平臺、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學習強國APP等各類宣傳平臺推送弘揚時代新風的相關文章,引導村民孝老愛親、勤儉持家,營造良好鄉風的濃厚氛圍。
2.典型示范類。以典型人物、事跡來引領帶動鄉村群眾,通過積極開展評選、表彰,選樹先進典型人物、事跡進行宣傳,鼓勵評選出的先進人物成為文明的傳播者,起到優秀標桿帶動效果,帶動鄉村文明之風。
案例2:米脂縣杜家石溝村從不同行業、不同群體中選樹典型,常態化開展“十星級文明戶”評選活動,全村常住的264戶全部參與,其中38戶被評定為“十星級文明戶”,通過“愛心超市積分兌換制度”予以獎勵。2020年全村先后評選出“優秀黨員”4人、“好婆婆”“好媳婦”6人、“文明家庭”2戶,積極帶動村民“比、學、趕、超”,以典型為榜樣,向先進看齊,鄉風民風得到極大提升。
3. 改善人居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鄉村振興規劃的落腳點,同時也是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體現,通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動鄉風文明,為持續推動鄉風文明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案例3:綏德縣袁家砭村采取了多項措施改善當地的農村人居環境,實施了農戶院落綜合整治工程;修建了多處公共衛生間;添置垃圾分類箱并引導村民分類處理垃圾;拆除了道路兩側的臨時違建并實施綠化美化,用實際行動使得“愛護環境”“生態宜居”的理念深入人心,從而構建了以綠色為底色的鄉風文明建設之路。該村也先后被評為“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 “榆林市文明村”“市級衛生村”“省級衛生村”。
4.遏制陋習類。注重發揮民主協商與群眾自治的作用,不斷創新方式方法,因地制宜制定完善《村規民約》等相關規定,廣泛開展“遏制陋習、倡導文明新風”行動,使陳規陋習蔓延勢頭得到有效遏制,婚喪嫁娶一概從新從簡,減輕人情負擔,逐漸形成“尊老愛親”“勤儉節約”“民主科學”的新風尚,增強農民的幸福感、獲得感。
案例4:米脂縣柳家洼村立足農民實際需求,制定完善村規民約,成立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禁毒會、紅白理事會,規定了紅白喜事辦事標準(鄰里鄉親行禮不超100元,每桌宴席費用不超500元,每盒煙不超10元,每瓶酒不超50元)。通過“一約四會一榜”來進行民間事務的糾紛調解、服務和監督。同時,定期在全體村民中公開評選張貼紅黑榜等,充分調動村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實現村民共治共享,基層治理的透明度越來越高,民主氛圍也越來越濃。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榆林屬于傳統農耕地區,小農思想根深蒂固,陳規陋習遺留較多,農民的生活方式、文明意識、道德風尚、衛生習慣等與新農村、新型農民的標準還有一定差距,鄉風文明建設水平仍存在一些短板,主要表現為:
(一)工作認識不夠到位,存在“重面子輕里子”現象。一些干部對于鄉風文明在社會整體發展中的意義認識不足,存在“重經濟發展、輕鄉風文明建設”的思想,把鄉風文明看做小任務、軟指標,認為其花錢多、見效慢,盲目相信如果鄉村經濟繁榮,自然可以帶來文明鄉風。在實質推動工作上缺乏有力抓手和載體,沒能形成廣泛發動、全民參與的工作局面,沒有真正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文明風氣傳導在群眾心中。
(二)鄉村內生動力不足,農民主體作用被弱化。有些縣區既無資源優勢,也無產業優勢,仍以傳統的農耕種植業為主,絕大部分青壯年紛紛外出打工,農村呈現出了嚴重的“老齡化”“婦孺化”,留守的老人和婦女兒童沒有太多能力和精力去關注鄉風文明建設,往往是政府量力而行地辦一些具有民風民俗和文化導向的基礎性工作,忽略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農民的主體責任沒有得到體現。久而久之,農民反而覺得鄉風文明建設是政府的事,自己倒成了局外人,致使鄉風文明建設的空間越發變得狹窄。
(三)文化陣地薄弱,公共文化設施作用難發揮。近年來我市建設了相當數量的鄉村文化陣地,但是依然有建設不均衡不充分的問題,經濟發展好的鄉村擁有文化室、文化廣場,而相對落后的鄉村則很少有。有的村文化室只是掛了牌,沒有活動器材和設備;有的面積小,設備簡陋,原有的文化設施普遍老化,功能不全。村級文化場所缺乏專職管理人員,愛心超市、農家書屋等大部分時間處于鎖閉狀態,現有資源難以被充分利用。
(四)陳規陋習根深蒂固,基層治理水平有待提高。受封建殘余思想影響,農村仍然存在著與鄉風文明格格不入的陳規陋習,如婚喪嫁娶大操大辦,“人情宴”名目繁多且存在相互攀比、講排場等現象,造成了嚴重的鋪張浪費和惡劣影響,傳統美德仍然有待強化。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禁賭禁毒會等群眾自治組織在日常管理和服務上作用發揮不明顯,相當一部分農村在村規民約的制定過程中并未很好地立足于自身實際,而是直接套用網上的模板,現有制度缺乏系統性、權威信。
四、對策及建議
(一)強化黨建引領,形成工作合力。一是各級黨委、政府要充分認識到鄉風文明在鄉村振興事業中的重要地位,把鄉風文明建設涵蓋到鄉村事業的各個環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新時代新思想新理論占領農村思想文化高地,著力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個人品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導全體農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科學的發展觀、文明的生活觀。二是加強黨員教育培訓工作,通過開展“三會一課”、主題黨日、黨性集中教育月等行動,提高黨員綜合素養,建立一支群眾信得過的黨員隊伍,從而帶動村民參與鄉風文明建設。三是強化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選準配強黨組織書記這個“關鍵”,針對鄉村特點、人口數量、產業基礎,因地制宜,分類做好鄉風村風建設頂層設計,充分發揮本村老隊干、老黨員、老教師的作用,經常性地組織開展入戶志愿服務,宣傳鄉風文明,著力引導人心向善、人心向上、人心向美,推動形成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為提升鄉風文明營造濃厚氛圍。
(二)增加鄉村資本存量,激發鄉村內生動力。一是加強農民科學知識普及教育,將實用技術培訓、職業技能培訓、經營管理知識與科學知識普及有機結合,引導農民不斷提高自身素養,樹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觀念,提高創業本領和致富能力。二是面向優秀人才出臺優惠政策,支持各類人才返鄉創業并給予技術幫扶和資金援助,吸引大學生及青壯年務工人員返鄉創(就)業,發展壯大農村特色產業。三是注重保護歷史文化名村、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民族村寨等文化遺產,圍繞鄉村民間文化傳統和獨特文化資源,構建鄉村特色文化產業鏈,增強鄉村的吸引力,推動城市要素向鄉村流動,文化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實現鄉風文明與產業興旺融合發展。
(三)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豐富文化內涵。一是將已建成的文體廣場、鄉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按照經濟發展水平、人口規模等因素進行統籌整合,建立切合實際、開展有序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和服務效能。二是組織內容豐富、生動有趣的文化娛樂活動,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元素,借助端午、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組織開展優秀傳統文化進農家、科學知識進農家、法律法規進農家、文明風尚進農家等活動。三是鼓勵發展“文藝協會”“秧歌隊”等民間文藝團體,重視農村文化事業的培養,建立農民自己的文藝骨干隊伍,定期舉辦扭秧歌、唱民歌等特色民俗活動,在保護傳承、創新發展的基礎上,不斷賦予時代內涵。
(四)以村規民約為抓手,大力開展移風易俗。一是以基層協商為根本格局,以鄉村會議、村民代表為工作形式,組織建設多層級全方位的村民治理體系。二是鼓勵鄉村群眾充分加入村規民約的協商議定,提高鄉村民眾治理的自主性,吸收多方智慧完善村規民約,細化獎懲措施,從而提高村規民約的認可度。三是積極引導離土鄉賢、道德模范、返鄉創業者等對農村經濟文化社會發展有影響力和奉獻精神的人士利用自己豐富的科學知識、深沉的鄉土情懷、高尚的嘉言懿行,垂范鄉里、滋潤鄉風,通過新鄉賢理事會等社會組織,為他們反哺鄉村搭建平臺、理順渠道。
(市政協文史委)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1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