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調研報告您當前位置:首頁 >>政協業務 >>調研報告

關于對我市穩定糧食生產的專題調研報告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4728次     時間:2020年09月03日

結合省政協要求及市政協工作安排,市政協教科委組織部分委員聯合市工商聯及相關部門組成調研組,在省政協委員、市政協副主席、市工商聯主席、高新區管委會主任賈正蘭的帶領下,于7月上旬就“穩定糧食生產”議題對榆陽區、靖邊縣、子洲縣等縣區進行了專題調研,并分別召開座談會。分析了全市糧食生產存在的問題,摸清了全市糧食生產基本狀況和主要特點,梳理出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和建議,現報告如下:

一、糧食生產發展的基本情況

1.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升。近年來,我市圍繞全省農業特色產業“3+X”工程和全市四個百億級產業建設要求,糧食生產上堅持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積極謀劃、合理部署,不斷加強馬鈴薯“八化”、玉米“六化”和小雜糧四項關鍵技術推廣,全市近三年重點共實施了谷子良種統繁統供98萬畝、地膜覆蓋技術164萬畝、水肥一體化技術127萬畝、測土配方施肥1979萬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得到大幅提高。2017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1094.8萬畝、總產260.7萬噸,2018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1088.9萬畝、總產266.2萬噸,2019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1090.9萬畝、總產265.5萬噸,產量穩居全省第一。

2.高標準農田建設穩步推進!笆濉币詠,全市共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361個,高標準農田建成面積為93.7萬畝。其中高效節水面積70.7萬畝。形成了統一規劃布局、統一建設標準、統一組織實施、統一監管考核和統一上圖入庫的“五統一”農田建設管理體系。

3.糧食生產經營主體規模不斷擴大。近年來,全市持續推動糧食生產規;,堅持以構建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糧食生產經營體系,市政府出臺了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16條”政策,設立了農業產業化發展基金。全市積極落實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政策,加快放活土地經營權,全力推廣榆陽“一戶一田”、靖邊馬季溝土地股份合作等土地流轉模式,全市土地流轉面積400萬畝,有力促進了規;a水平。據統計,目前全市共有種糧大戶3401戶、經營面積61.5萬畝,種糧家庭農場590戶、經營面積15.1萬畝,糧食生產合作社654戶、經營面積22.6萬畝,糧食托管組織服務152家、托管面積105萬畝,糧食生產經營主體規模不斷擴大。

4.農業科研成效顯著。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科院、榆林學院等教學科研單位,推進科研、生產、市場深度融合,開展聯合攻關,選育出一批高產、抗病、抗倒伏、廣實、耐密的雜交玉米品種,優質、專用、適口性好的小雜糧品種以及高產、抗病、適口性好并且有優勢的馬鈴薯品種等生產亟需的優質高效糧食作物新品種,瞄準糧食作物產業鏈條中的關鍵瓶頸技術和引領產業發展的高新技術,狠抓產業鏈上的關鍵技術的研究與示范,研究推廣抗旱節水、綠色優質高效、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新技術新模式,持續開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實現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在糧食作物上的推廣應用。全市建成有國家玉米、馬鈴薯、食用豆、谷子與高粱、蠶桑等五個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陜西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陜西省馬鈴薯良種繁育中心,形成了五站、兩中心、一大院的農業科技支撐體系。還成立了榆林市農業專家工作站、現代農業工作站以及五個農業系統流動工作站等市級工作站。全市農業方面共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31項,國家發明專利21項,頒布制定地方標準40余項,獲得科技成果獎40余項,其中國家級個人貢獻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3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9項。

5.農業機械化水平持續提升。全市近年來認真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大力推廣農機化新技術,精心組織實施農機化重大項目,全市糧食生產機耕作業面積常年穩定在650萬畝以上,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5%,其中玉米耕種收機械化水平達到68%,馬鈴薯耕種收機械化水平達到59.8%。2019年底,全市擁有拖拉機4.93萬臺,聯合收割機924臺,拖拉機配套農機具6.29萬部,農機裝備總動力達到306萬千瓦,糧食作物生產上能耕盡耕、應收盡收,全市糧食生產中機械化生產占主導地位,逐步向全面全程機械化發展。

二、糧食產量穩定提高的因素分析

1.糧食播種面積增加。隨著“關中-天水”經濟區建設步入快車道,關中地區建設占用耕地增加。近年來,在國家耕地“占補平衡”政策下,關中地區經濟建設占用土地必須在陜北尤其是榆林開墾大量土地確保全省基本農田面積不減少。2008-2015年,榆林全市通過土地開發整治項目共新增耕地34.9萬畝,占到陜西省新增耕地面積的40%左右,為全省實現耕地占補平衡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保證了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增加。據統計,2019年榆林市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090.9萬畝,較2010年(796.6萬畝)增加36.9%。

2.糧食種植結構合理調整!笆濉币詠恚芰质蟹e極推進糧食產業種植結構調整,減少大豆、小麥等低產量作物種植面積,擴大玉米和谷類雜糧等高產作物種植面積,到2019年,玉米和谷類雜糧種植面積分別較2010年增加78.8%和50.4%,總產量分別較2010年增加70.5%和106.4%。

3.糧食作物種子育繁供體系逐步完善。一是我市大力開展糧食新品種引育工作,玉米、馬鈴薯等主要糧食作物的品種結構已與國內先進地區接軌,冀張薯12號馬鈴薯、陜單609玉米、晉谷21號谷子等一批高產優質品種得到快速推廣。二是積極開展糧食作物良種繁殖供應工作。到2019年,全市累計建立良種繁育基地30萬畝;累計推廣脫毒種薯120萬畝,脫毒種薯應用率達到45%以上;累計推廣谷子良種統繁統供工程100萬畝以上;全市糧食單產水平得到提高,馬鈴薯和谷子單產較2010年分別增加32.9%和25.5%。

4.糧食作物豐產栽培技術快速推廣。近年來,榆林大力推廣旱作節水、測土配方施肥、機械化作業等新技術,有力地促進了糧食作物單產水平的提高。采用全地膜覆蓋栽培,與露地栽培相比,玉米增產300公斤/畝,谷子增產100-150公斤/畝;采用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與大水漫灌相比,馬鈴薯增產20%以上,節水50%以上,節肥20%以上。

5.大力開展糧食高產創建工作。從2006年開始,榆林先后開展5大類農作物高產創建活動,到2011年累計創建示范田36萬畝,糧食產量由105.38萬噸提高到165.1萬噸,并且接連創下39項全國糧食高產紀錄。高產集成技術的快速推廣為發揮光、熱、水、土資源優勢樹立的典型和樣板,推動了糧食產量逐年提高,2013年全市糧食產量突破200萬噸,2016年到2019年連續4年糧食總產量穩居全省第一位,總產在250萬噸以上。

6.農村產權制度穩步推進。近年來,全市積極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引領了土地資源由零散向集中轉變、生產經營主體由傳統小農戶向新型組織轉變,極大地改善了全市的鄉村土地利用條件和農業生產組織方式。到2019年,全市有現代農業園區258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0808個、家庭農場3188家。通過規模化種植,新型生產經營主體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土地、資本、技術、市場等生產要素的集聚,使得糧食作物單產水平得到快速提升,榆陽、靖邊、定邊等北部風沙灘區高標準農田馬鈴薯規;N植畝產量由1.5噸增至3.5噸以上,玉米畝產量由0.75噸增至1噸以上。

三、影響糧食穩定生產的主要問題

調查表明,榆林糧食生產及其產轉化存在以下特點。一是小麥、水稻等口糧化的作物面積較小,受國內外市場波動的影響有限,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相對穩定,玉米、馬鈴薯、小雜糧種植面積面積常年保持在 400萬畝、250萬畝、320萬畝左右;二是因畜牧業同步發展,玉米以及雜糧作物的秸稈、谷糠等副產品可就地轉化,減少了運銷和經營成本;三是馬鈴薯、小雜糧因商品性好、品質優,具有市場競爭優勢,價格穩定,銷售暢?偟膩砜矗尸F趨穩向好的勢頭,但也面臨著來自自然、社會、市場等多方面的制約發展因素,需及時應對處置,以防面積下滑。

1.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榆林旱地多,水地少,山旱地面積占到耕地面積的77.6%;土壤瘠薄,有機質含量為7.33g/kg,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3(全國平均有機質含量為24.9g/kg)。現有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年代都比較久遠,雖然近年來實施了一些節水改造工程和維修養護工程,但一些排灌渠、泵站等仍然設施老化、破損嚴重。農業機械化裝備水平雖然通過政府補貼政策推動,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受地域耕地條件的限制,機械耕種收比率還很低。

2.耕地保護受到沖擊。一是種植戶對耕地過度攫取,有機肥料投入少,大量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破壞了農田生態環境,耕地生產能力出現下降趨勢。二是經濟作物與糧食作物爭地矛盾日益突出,全市目前蘋果栽植面積110.24萬畝,其中占用耕地103.74萬畝,占到蘋果總面積的94.1%;隨著畜牧業的發展,農田種草面積加大,近年來,僅榆陽區面積就達到20萬畝,且90%種植在耕地上;設施農業和蔬菜種植面積也有擴大的趨勢,目前全市設施農業面積12.62萬畝、蔬菜面積58萬畝,且有逐步擴大的趨勢,也將逐步擠占部分糧田。三是隨著城鎮化水平的快速提升,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入城務工,導致農村耕地撂荒現象嚴重。

3.種糧經濟效益低下。一是各類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增長幅度遠遠高于農產品價格增長幅度,糧價增長的正效應被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的負效應所抵消,再加上投工投勞等,導致種糧效益低。二是與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相比,糧食價格較低。例如在北部縣區種植蘿卜、辣椒、山藥等經濟作物畝收入可達到1萬元以上,南部種植蘋果畝收入也可達5000元以上,所以農民種植經濟作物的意愿更加強烈。三是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業工作條件艱苦等因素影響,農村農業勞動力素質普遍較低,在農村從事種養殖業的勞動力年齡大都在45歲以上,以50~65歲年齡段為主,且受教育程度在初中以下,接受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相對偏弱,勞動技能提高難度大。

4.農業生產投入不足。政府對于糧食生產沒有專項資金投入,農業部門只能從專項資金里拿出1200萬用于糧食生產。由于資金較少,有限資金只能用于示范園區建設等項目,涉及面不夠廣泛。另由于涉農資金整合,部分縣區資金整合后,農業部門無法利用資金,對接困難,農業試驗、示范、推廣經費嚴重不足,糧食生產項目得不到的更多的資金支持,許多重大的糧食生產實用技術得不到及時推廣應用。一大批糧食作物良種、先進農業耕作技術等良種良法雖然得到示范推廣,但僅停留在示范點、示范園,推廣覆蓋率還很低。

5.水資源瓶頸制約明顯。榆林市水資源將長期處于短缺狀態,時空分布不均將長期存在,用水量將呈剛性增長態勢,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難度將越來越大,受水旱災害、水體污染、城市污水排放量的增加等影響,水生態壓力也將越來越大,全市資源性、工程性、水質性、管理性缺水同時并存。全市水資源總量約為26.72億m3。地表水資源總量約為18.45億m3,地下水資源總量約為16.31億m3,地下水與地表水的重復量為8.04億m3,水資源可利用總量為9.41億m3,人均水資源量722 m3/人,占陜西省人均水資源量的64%,僅占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36%,榆林市的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6.農業災害頻繁發生。榆林地處干旱、半干旱地區,年降雨量僅為400毫米左右,且時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份,年度間差異大。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近年來我市極端氣象災害發生頻率增多,霜凍、干旱、冰雹、強降雨等災害性天氣頻發發生。如當前全市嚴峻的旱情,截止7月13日,仍有109.32萬畝糧食作物沒有入種,入種的982.68萬畝糧食作物除水澆地207萬畝長勢較好外,其余775.68萬畝普遍出苗、長勢較差,對糧食生產工作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糧食減產已成定局。

7.產品市場競爭力差。一是我市糧食產后多以原糧分級包裝銷售為主,缺乏精深加工、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差。二是隨著網絡電商的快速發展,因宣傳不夠、知名度低,導致糧食產品賣難的問題時有發生,“好產品”賣不上“好價錢”。

四、關于做好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和建議

1.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統一認識,把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作為全市農業農村工作的重點任務來抓,將穩定糧食生產納入各級政府年度目標考核內容,建立獎懲機制。加強糧食生產團隊建設,引導建設專業化的行業協會組織、專業化的社會服務機構、專業化的營銷隊伍,圍繞糧食生產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強化指導,落實措施,促進全市糧食全產業鏈協調發展。要建立有效的糧食安全監督檢查和績效考核機制。要逐級分解落實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等任務,并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對各級政府尤其是領導班子的績效考核體系。

2.嚴格實施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行動。一是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格控制城市建設和工業發展對高產、基本農田的占用,充分發揮榆林地域遼闊優勢,在水資源控制、不影響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支持將部分林地、荒地等非農土地改造成為耕地。二是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開展和實施能夠有力提升糧食生產綜合能力,現有的財政投資力度還遠遠不夠,需要進一步擴大建設面積,北部風沙灘區實施節水灌溉措施重點擴大有效灌溉面積、南北丘陵溝壑區修建寬幅梯田和溝壩臺地重點擴大適宜機械化作業耕地面積,改善糧食生產立地條件。三是開展耕地地力提升行動計劃。要切實搞好土壤培肥、輪作休耕、增施有機肥,減少化肥農藥除草劑等化學品的投入,持續保障農田高產穩產,實現“藏糧于地”。  

3.強化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和農藝節水措施推廣。一是大力實施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加快補齊灌區工程體系短板,創新灌區管理體制機制,提高供水效率和效益,促進灌區管理水平不斷提高。推廣渠道防滲、管道輸水、噴灌、微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完善灌溉用水計量設施,確保灌區灌溉保證率達到設計以上水平,灌排設施完好率達到90%以上,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57以上,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全面實施。具備條件的灌區開展灌區現代化改造,進一步提升建設水平。二是進一步加強小型水利建設。堅持“三水”(地表水、地下水、天上水)齊抓,“蓄、引、提”并舉,因地制宜地發展集雨窖、抽水站、塘庫、機井、水窖等水利設施。三是積極推廣農藝節水措施,推廣旱作節水農業技術。加大水肥一體化、集雨補灌、壟作(膜)溝灌、測墑節灌等高效節水技術的示范推廣力度,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加大蓄水保墑、抗旱抗逆、地膜覆蓋、農機深松整地等現代旱作雨養技術示范推廣力度,提高天然降水利用效率;開展旱作節水農業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新品種的試驗示范推廣,創新集成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模式,促進綠色高質量發展。同時,要實施水資源紅線管理,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切實提高農業用水的效率和效益。  

4.有效調動種糧積極性。一是繼續實行種糧補貼,進一步優化補貼政策,將補貼資金真正落實的糧食種植者手中。對種植玉米、小雜糧等主要糧食作物進行補貼,補齊種植糧食與種植經濟作物的效益差價。二是確保良種供應,對農民實行糧種補貼,繼續推行馬鈴薯良種繁供“一畝田”和谷子良種統繁統供等良種工程,加強良種價格監控,保持種子價格穩定,確保補貼受益到戶。三是組織好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嚴格控制價格,確保農資價格穩定,確保農民種糧效益。

5.全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一是切實加強糧食作物良種繁育和推廣體系建設。面對水資源緊缺、土壤肥力下降,土地承載能力有限等情況,依靠科技破解生產過度依賴面積和投入品消耗,建立新型的育、繁、推一體化育種和產、研、用商業化種業體系,加快發展現代生物育種技術,培育高產優質良種,挖掘單位面積生產力。二是加強品種引育力度,篩選出適宜榆林栽培的耐旱、優質、高產品種,優化全市糧食品種結構。三是發揮市內農業科技部門優勢,加大技術集成推廣力度,總結出適宜不同區域的高產栽培模式,提升全市糧食生產的科技轉化率。四是繼續開展糧食作物高產創建,努力挖掘糧食作物增產潛力,促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五是北部風沙區發展全程機械化作業,南部山區發展中小型農業機械,提高全市糧食機械化水平。六是加強病蟲害預測預報與統防統治,切實降低糧食病蟲害損失率。

6.不斷完善農村經營體系。一是結合農村“三變”改革,強化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調解仲裁,鼓勵土地流轉、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確保經營者能擁有更加自主的生產經營權。二是建立政策扶持機制,引導小農戶向大農戶,大農戶向中型規模農場發展,推進全市糧食作物適度規模經營。三是激發科研機構和推廣部門的活力,允許農業科技人員采取有償服務、領辦創辦農業企業等形式調動農業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加大科研投入,針對榆林市糧食生產中的技術瓶頸進行聯合攻關;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全面推行輪作倒茬制度,加大節水控肥減藥力度,大力推廣適宜于全市糧食生產持續健康發展的技術模式,推進水土資源利用持續化和糧食商品生產優質化。

7.積極推進產業化經營。一是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職業農民扶持制度,引導和支持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發展壯大,并使其逐步成為全市糧食生產的主導力量。二是扶持加工企業轉型升級。引進糧食精深加工企業,鼓勵現有企業轉型升級,延長全市糧食產業鏈條。三是強化市場營銷工作。建立完善的區域性產地批發市場或物流中心,促進產銷銜接和市場流通,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積極組織營銷主體參加各種產銷對接活動。四是加強區域公共品牌建設。依托“榆林馬鈴薯”、“米脂小米”、“橫山大明綠豆”、“定邊蕎麥”等現有地理標志產品,打造“榆林尚農”區域公共品牌,加強農產品電商營銷模式,促進全市糧食產品銷售,使一二三產業真正得到融合發展。

8.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明確和落實糧食發展目標,強化扶持政策,抓好糧食生產,堅決防止和糾正放松糧食生產、忽視糧食生產能力建設的傾向,進一步強化金融、信貸支持糧食生產力度,完善提高種糧補貼制度,調動農民群眾種糧積極性,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一是加大糧食產業資金投入。以區域特色糧食產業發展為主,加大對玉米籽粒機械收獲、馬鈴薯良種繁育推廣、小雜糧品種提純復壯等關鍵環節的支持力度,解決制約玉米、馬鈴薯、小雜糧等糧食作物健康發展的瓶頸,促進糧食作物品種更新換代,進一步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實現“藏糧于技”。二是建議設立糧食生產應急救災專項資金。近年來我市霜凍、干旱、強降雨等災害性天氣已呈頻發態勢,糧食生產工作受到嚴重影響,建議設立糧食生產應急救災專項資金,及時解決災害對糧食生產帶來的不利影響,降低災害損失。三是加強農業保險政策的實施,切實減少種糧農民因災害造成的損失。


(市政協教科委)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1103

久久综合影视,国产亚洲福利一区,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執行時間29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