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開展我市紅色革命遺址、舊址保護和開發情況專題調研的報告
按照市政協全年工作安排,文史委于5月份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及市直相關部門赴米脂、清澗、吳堡、佳縣、靖邊等縣,就我市紅色革命遺址、舊址保護和開發情況進行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榆林是紅色革命的搖籃和根據地,這里發生的一系列革命故事,涌現出來的一大批革命人物,奠定了榆林獨特的文化地位和時代形象。從中國共產黨誕生到新中國成立,榆林留下了近400處革命遺址、舊址,這里是西北革命的策源地,李子洲等人建立了陜北第一個黨組織;清澗起義打響了西北地區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毛澤東在這里發表了《東征宣言》、吟成了《沁園春.雪》;習仲勛在郝家橋創造了深入調查研究緊密聯系群眾的寶貴經驗;特別是中共中央轉戰陜北一年多時間里,這里召開了棗林則溝會議、十二月會議、小河會議,指揮了扭轉西北戰局的沙家溝戰役。數量較多、分布廣泛、內容豐富的紅色資源給這片土地留下了豐富厚重的革命精神和革命道德傳統。正確保護和開發現有紅色革命遺址、舊址,深入挖掘本地區紅色旅游資源,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對打造城市主題文化,構建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鑒于此,近年來,我市堅持用系統思維、創新思維謀劃和推動革命舊址保護利用工作,基本形成了“有保護范圍、有記錄檔案、有保護標志、有保護機構或人員”的“四有”工作機制,各縣市區已結合自身情況,著手打造當地紅色文化名片,建成了一批紅色景區,組建了市縣一體的紅色教育基地領導機構,市黨史研究室完成了紅色教育基地總體策劃和部分規劃設計項目招標并聯合宣傳部組織了兩期紅色場館講解員培訓班。
一是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的基礎上,組織開展了陜西省抗戰遺址文物、紅軍長征遺跡和黨中央轉戰陜北等紅色革命舊址調查工作,征集復原革命文物,及時補充彰顯時代精神的展陳內容,豐富了舊址和紀念館的內涵,對摸清家底,補充國史黨史具有深遠意義。
二是編制完成了子洲縣南豐寨會議舊址等8處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管理規劃!多噷毶核玖畈颗f址保護規劃》《李鼎銘陵園與故居保護規劃》《佳縣李有源故居保護規劃》已經省文物局批復同意。肖崖毛澤東舊居、榆林戰役彭德懷司令部舊址、惠中權故居暨中共靖邊縣委舊址、馬明方故居、劉瀾濤故居、袁家溝毛澤東舊居、川口村毛澤東東渡黃河舊址、柳青故居、中共榆林縣委舊址、張季鸞墓等已申報為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
三是在米脂楊家溝革命舊址、靖邊小河會議舊址、青陽岔中共中央駐地舊址、天賜灣毛澤東故居,佳縣神泉堡中共中央駐地舊址、李有源故居、綏德縣三五九旅司令部舊址等重要紅色舊址處,都設立了專職管理機構。其它沒有專職管理機構的革命遺址、舊址,由各縣市區文物行政、民政或者其他部門負責管理,文物保護單位有群眾文保員負責日常管理。
四是文物行政部門與革命舊址管理機構、文保員簽訂了責任書,公安、消防、安監等部門不定期進行安全檢查,落實了保護責任。各相關市縣加強了經費保障,先后共計投入1億多元,對楊家溝革命舊址、天賜灣毛澤東舊居、府谷抗日陣亡革命紀念塔、白文煥舊居等進行了保護維修。米脂縣沙家店戰役遺址、糧站舊址修繕工程、子洲縣南豐寨會議舊址安防、消防、防雷工程經省文物局批復、立項,即將啟動維修保護工作。
二、存在問題
通過調研發現,我市在紅色革命遺址、舊址保護和開發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
(一)領導重視不夠,管理體制不順。作為資源型城市,能源經濟占全市經濟總量的60%以上,北部縣區經濟總量占全市經濟總量的90%以上,紅色資源分布較為集中的南部縣區普遍經濟發展水平不高,財政較為困難,對紅色革命遺址、舊址的保護和開發這項投資大、見效慢、周期長、回報低的工作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保護意識不強。市級層面也沒有對現有資源進行認真有效整合、總體規劃,而是以縣或鄉(鎮)為單位,單打獨斗進行保護或開發。同時,還存在文化、旅游、民政等部門多頭管理、各自為政、體制機制不順暢等問題,保護和開發工作面臨諸多難題,致使有些遺址已經拆除滅失,有些舊址正在坍塌損毀,現狀堪憂。
(二)遺址、舊址權屬問題突出。我市各縣鄉村存在的大量紅色文化資源,僅有少量產權收歸國有,多數革命舊址歸私人所有,土改運動時,有些形成家族共有或幾戶共有,隨著代際延續,權屬問題復雜。部分房主根據自身生活需要,隨意拆除、改建破壞,相關部門難以插手管理。一些無人居住、使用的革命舊址破敗不堪,有的幾乎垮塌,平時無人打理看管,政府一旦提出征收,要與共有人逐戶協商,難以形成統一意見。有的則漫天要價,導致長期擱置,無從下手實施保護和開發。
(三)基礎設施不齊全。榆林紅色文化資源數量眾多,分布廣泛,但許多重點紅色革命遺址、舊址規模較小且分散在各個縣經濟落后的偏遠山區,各點之間距離遠、沿線道路等級低、路況差,安全問題嚴峻。有些遺址、舊址雖然成立了專門管理機構,進行了一定維護修繕,但配套設施建設不齊全,條件簡陋,工作人員占用舊址生活、辦公,人為損壞嚴重,增加了保護難度。
(四)專業人才緊缺。袁家溝、楊家溝、小河、天賜灣等規模較大的革命舊址都已成立管理機構,并配備了管理人員和講解員,但管理人員所學專業與工作崗位不匹配,又未經過專業培訓,專業水平較低,文保意識較差。講解員多數為公益性崗位或協管員,薪資待遇低,流動性大,沒有工作激情。解說詞簡單籠統,基本是對事件、時間、節點、人物的簡單羅列串聯,歷史資料多次重復利用,沒有講好本地特色革命故事,對游客吸引力不大。
(五)紅色文化內涵挖掘不夠。雖然已有部分縣區將紅色革命教育融入旅游產業協調發展,比如清澗縣高家坬塬毛澤東詩詞園、綏德縣“一館六址”紅色文化體驗區等,但整體來說,各縣市區對紅色文化資源的史實研究不夠深入,事件背景介紹不夠精準,現實啟示意義不夠深刻,出現解說詞內容有錯誤、有漏洞、不嚴肅、不嚴謹等現象,沒有從政治、經濟、文化、歷史、教育等多方面綜合規劃,沒有深度挖掘資源內涵,缺乏理論高度和科學方向。加之,榆林與延安毗鄰,紅色文化資源相似度高,開發手段、發展模式與延安類似,場館建設與延安雷同,地方特色不明顯,沒有形成自主文化品牌。
(六)紀念場館布展內容質量較低。紀念場館布展簡陋,沒有充分利用聲光電等現代化技術手段陳列策劃;藏品收集、留存史料實物原件很少,大多數是復制品或代用品,歷史厚重感不強;展示形態均為重復利用的靜態展示,有些聲光電模擬展示設施損壞嚴重,不保養、不維護,資源閑置,無法利用。全市幾乎所有的紀念布展都是“幾孔窯洞、幾幅圖片、幾張桌子、幾把椅子、幾盞油燈、幾尊雕塑”,偉人蠟像制作不夠精細。許多參觀者花費大量時間前往參觀,但幾分鐘看完,體驗度不夠,印象淺薄,社會教育效果不明顯,有些甚至出現無人講解、客走門鎖的情況。
三、對策建議
(一)加強領導,深度推進資源保護開發。一是要將紅色革命遺址、舊址保護和開發列入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作為建設陜甘寧蒙晉區域交界最具影響力城市的重要抓手強力推進,著力培育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重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打造文化強市。二是要根據全市紅色文化單位的性質特點,注重選拔和培養專業人才,重視文物保護人員、場館管理人員和紅色講解員培訓,著力提高專業素養,穩住隊伍,為紅色文化產業發展積蓄人才。三是要將榆林紅色旅游納入全省紅色旅游產業發展的總盤子,借力延安紅色旅游產業發展,高端謀劃加大投入,推動榆林發展模式、發展道路和主導產業的轉型升級。
(二)科學規劃,打造本土品牌。一是要將我市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在保護現有紅色革命遺址、舊址不受破壞的基礎上,對所有革命遺址、舊址進行細分,明確哪些需要搶救修復、哪些需要整理開發、哪些需要重點修建,分清輕重緩急、分類分批實施。二是要注重將革命遺址、舊址保護工作納入城鄉建設規劃全過程,在革命舊址保護、修繕和建設方面,保持原有的歷史風貌,做到“修舊如舊”。三是要根據各縣市區區域優勢和文化特色統籌規劃,明確開發方向、確定發展重點,形成各縣市區錯位發展、相鄰協同發展、全市融合發展的整體格局。四是要以各個紅色革命遺址、舊址為基點,根據時間順序將其整合串聯起來,重點打造出“重走轉戰陜北路”精品紅色旅游線路,形成榆林在全國獨有的特色革命文化旅游項目。
(三)加大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一是要設立榆林紅色文化資源保護開發利用專項資金,納入財政預算,確保全市紅色文化遺址、舊址保護開發和利用達到有經費保障、有記錄檔案、有管理機構、有專人看管“四有”目標。二是要加大遺址、舊址周邊歷史風貌恢復和革命文物征集的人力、財力投入,進一步提升遺址、舊址參觀點主干道路等級,注重景區游客服務中心、食宿、水電氣暖管網、廁所、停車場、無線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為游客及參觀者提供優質便捷的服務。三是要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通盤規劃紅色革命遺址、舊址所在村落的振興發展,以點帶面、以面促點,讓游客跑幾小時不只看幾孔窯洞,而是在感受紅色歷史文化教育的同時,還能享受鄉村田園美景。四是要拓展投資渠道,建立多元投資機制,引導各類投資主體參與紅色資源的建設經營,要鼓勵政策性銀行和各類商業銀行對紅色資源項目提供開發性金融支持,為紅色革命遺址、舊址保護和開發籌集資金。
(四)加強管理,明確權屬責任。一是要針對目前革命遺址、舊址管理上存在的多頭多級管理、權限分散、工作缺位等問題,確定一個管理主體,明確具體職責權限和工作要求,統籌協調紅色遺址、舊址保護和利用工作。二是要根據《房地產管理法》、《文物保護法》、《物權法》、《土地管理法》及鄉村宅基地使用管理辦法等相關條款,結合實際,認真研究,制定出臺我市紅色革命遺址、舊址保護辦法,明確征收補償標準,有效解決產權人既不維修又不服從政府征收,影響整體保護和開發的問題,確保紅色革命遺址、舊址得到順利征收保護,發揮應有的作用。三是要抓緊整理瀕臨消失和損毀嚴重的重點革命遺址名錄,按照屬地管理原則,由各級政府具體負責,優先安排資金,實施保護性搶救措施,確保相關重要遺址、舊址及時得到修復和保護。
(五)創新形式,提高演示布展質量。一是要突出紅色主題,加強史料征集和史實研究,做到史論結合,不斷豐富館藏資源和陳列內容。二是要利用高科技創新體驗形式,通過推出網上紅色文化紀念館、VR(虛擬現實技術)體驗重走轉戰陜北路、紅色革命7D互動、拍攝短視頻微電影等形式,讓游客身臨其境,讓歷史走進生活。三是要統一規劃指導產權歸屬個人的舊址維修布展工作,政府補助,個人負責,力爭形成一戶一場景,一院一故事。
(六)深入挖掘,彰顯紅色文化魅力。一是要推動榆林紅色文化、革命精神教育進機關、進校園、進農村、進社區活動,利用情景教育、互動教育等方式方法,將紅色文化教育融入社會教育之中,充分發揮紅色革命遺址、舊址的教育警示作用,使其真正成為對廣大干部群眾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平臺。二是要加強紅色旅游開發推介,全方位研究、挖掘和提煉我市紅色資源,并與人文旅游和綠色旅游等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聯動旅游產業,拓展文化旅游產業的豐富內涵,彰顯紅色文化的強大感召力。三是要加強革命史料方面的挖掘、收集、研究,拿出高質量學術論文、報告,編研紅色著作、出版史料圖書等一系列通俗讀本,講好本地紅色故事,擴大榆林紅色文化的影響力。
(市政協文史委)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0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