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現代特色農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是推進農村經濟跨越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為了解我市現代特色農業發展情況,市政協科技民宗委組織部分委員并會同市農業局等相關部門,于6月中旬,在麻占平副主席的帶領下,先后赴榆陽、府谷、橫山、子洲等縣區進行了實地調研,F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現狀
榆林屬典型的北方農牧交錯地區,全市耕地總資源1570萬畝,常用耕地1064萬畝,人均占有耕地5畝以上,以古長城為界,北部為風沙草灘區,占全市總面積的52%,以馬鈴薯、玉米和大漠蔬菜產業為主;南部為丘陵溝壑區,占全市總面積的48%,以小雜糧、山地蘋果產業為主。全市地形地貌多樣,土壤類型豐富,現有主要農作物46種,是世界紅花蕎麥優勢產區、世界果樹資源八大原產中心之一,也是全國著名的馬鈴薯優生區、最佳種子生態區。
近年來,榆林市經濟發展一直保持著持續快速增長的勢頭,市委、市政府站在宏觀、全局、長遠的戰略高度,適時提出了“礦業開發強市,特色農業富民”的發展思路,明確了“兩個基地、一個中心”的發展戰略,現代特色農業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實現了“兩增三快四推進”。全市糧食產量由“十二五”初的138萬噸增長到2017年的165.89萬噸,實現了十三連豐。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由“十二五”初的6520元提高到2017年的10582元,年均增長9%以上,超出全省平均水平1186元。目前已建成馬鈴薯生產基地300萬畝,占到全省的2/3以上,是全國五大生產地級市之一,建成山地蘋果基地65萬畝,成為陜西蘋果“北擴西進”戰略的重要接續地,建成蔬菜生產基地47萬畝,成為陜西省優質蔬菜生產基地,建成小雜糧生產基地144萬畝,是全國重要的優質小雜糧生產基地之一,建成中藥材生產基地22萬畝,成為農民增收的新途徑。新型經營主體快速壯大,全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到328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2家,現代農業園區總數達到227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48個,農民專業合作社9500多個,其中省、市級示范社近500家,認定的家庭農場1725家,其中省級136家,建成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571個、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4個,均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休閑農業快速崛起,全市休閑農業經營主體從無到有,2017年底達到110家,接待游客342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2.5億元,從業人員年人均報酬達2.7萬元,成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有序推進,在榆陽區趙家峁試點“4+1”股權改革,在橫山區高圪垯村試點政府財政扶持資金折股量化,在靖邊縣馬季溝試點農村承包土地股份合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成為全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典型,受到中省主流媒體的廣泛關注。農產品質量安全及品牌建設持續推進,率先在全國制定了市級農產品品牌發展戰略規劃,率先在全國開展了食用農產品產地檢驗合格證明試點工作,率先在全省建成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和企業誠信平臺。2016年“榆林馬鈴薯”和“榆林山地蘋果”被農業部正式認定為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產品,是全省第二個成功申報的地級市,全市已認證無公害農產品163個、綠色產品45個,認定無公害產地136個,有8個縣通過了無公害農產品產地整縣環評。2017年正式啟用了榆林優質農產品LOGO標識,并成功舉辦了榆林市首屆農產品包裝設計大賽。農業科技支撐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建成了“四站兩中心”,即國家玉米、馬鈴薯、食用豆和糜谷等4個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陜西省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馬鈴薯良種繁育中心,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合作共建馬鈴薯、小雜糧、玉米、山地蘋果等4個試驗示范站,促進了農業前沿科技成果在我市的轉化應用。產業扶貧工作全面推進,今年以來,整合中省市縣產業扶貧資金4.47億元,實施產業扶貧項目到村1853個,涉及山地蘋果、紅棗、馬鈴薯、小雜糧、設施蔬菜、養殖等產業,帶動貧困戶4.49萬戶11萬人。動員新型經營主體與151個貧困村簽訂了農產品購銷協議,明確協議金額達8500多萬元。培訓農技人員10期1376人次,培訓貧困戶32期1.8萬人次。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我市旱地多,水地少,旱地占到全市常用耕地面積的83.4%,土壤瘠薄,有機質含量為7.33g/kg,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3(全國平均有機質含量萬24.9g/kg)。水資源嚴重不足,每公頃綜合水量9萬立方米,是全省的42.7%,全國的33.6%,區域性和季節性缺水普遍存在,加之各類渠道老化,已經成為制約我市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農業投入嚴重不足。近年來,市本級對農業專項投入不斷減少,2012年達到最高2.4億元,2013年1.8億元,2014年1.2億元,2015年0.63億元,2016年7500萬元,2017年僅為4400萬元(不含山地蘋果項目資金),與量大面廣的農業生產相比,與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相比,農業投入嚴重不足,制約了榆林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
(三)政策落實不到位。近年來中省市都對現代農業發展制定了許多政策性文件,大到中央一號文件,小到具體的產業扶持辦法,涉及方方面面,但在實際落實過程中,一部分不能有效落地,致使產業發展受限制。如,市政府于2013年下發的《榆林市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扶持意見》,文中就用電、用地、稅收、專項資金安排等有詳細的政策規定,但許多政策都沒有落實。
(四)農產品加工業嚴重滯后。我市現有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328家,加工類企業占到72.5%,精深加工僅占23.7%,加工類企業整體呈現出同類企業多、同質品牌多、粗放加工多、大路產品多、精深加工少、名優產品少。2017年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產值比僅為0.4:1,遠低于全國的2.2:1和全省的2:1,農產品加工業整體落后。
(五)農業專業技術人員缺失。全市現有農技人員1923人,40歲以上的占58%,30歲以下的僅占10%,高級、中級、初級及以下職稱比例為14:34:52,碩士以上、本科、大專、中專及以下學歷比例為4:41:39:16,雖然本科和大專學歷比例較大,但是70%左右為非涉農專業,涉農學歷通過后續教育取得,實際指導服務能力較弱。且市縣鄉平均擁有的農技人員結構比例為150:25:1,呈明顯的“倒金字塔”結構,生產一線專業技術人員嚴重缺失。
三、對策建議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要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就必須深入貫徹落實中省市各級對“三農”工作的決策部署,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圍繞“五新”發展戰略,深入開展思想解放大討論,積極推進“十大”戰略課題研究。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市農業工作以產業扶貧為引領,以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為主線,狠抓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改革,強基礎,補短板,努力把我市建設成為全國旱作農業示范市、全國綠色有機農業示范市和全國優質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
(一)強化規劃引導,優化產業布局。根據全市特色產業優勢及發展現狀,按照“區域化、規;钡囊螅y籌規劃,科學布局,重點以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布局結構和功能結構的調整為中心,形成主導產業、主導產品、主導企業、產業集群、產業園區規;c基地化的產業主線。同時,要規劃布局好農產品加工、農產品市場和農業旅游等產業。
(二)落實政策措施,加大資金投入。認真貫徹落實中、省、市一系列優惠政策,按照統籌規劃、分工協作、集中投入、連片推進的思路,用足用活有關政策,拓寬資金渠道,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投入力度,并在土地、水電、稅收方面給予優惠;用好專項發展基金,重點扶持特色農業生產基地、市場建設、主體培育、品牌建設、特色宣傳、網絡信息等的發展,引導和推動我市特色農業健康快速發展。
(三)以科技示范為引領,加快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以啟動實施全國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市創建工作為契機,加強與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的合作,利用先進、適用的科學技術,大力推廣標準化生產,推廣新品種、新技術,為我市特色農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按照特色農業發展的要求,在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產品研發、農業生產資料配送、農產品流通體系、企業品牌建設、信息服務等方面搭建各類農業生產服務平臺,建立和完善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政策法律咨詢、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市場信息、動植物疫病防控、病蟲害防治、測土配方施肥、種養過程監控、農機跨區作業等服務,重點發展信息技術服務、特色宣傳、檢疫檢驗檢測認證、電子商務、售后服務等,不斷調整服務的方式和內容。做好組織協調工作,著力營造良好的發展平臺,加快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四)實施經營主體培育工程,加快構建新型經營體系。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的關鍵是要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通過“一企一策”重點扶持龍頭企業,突出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加大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力度;通過“適度規模,分類指導”發展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促進適度規模經營;通過“效益引導,提質增效”發展現代農業園區,提升園區效益;通過“構建利益鏈接機制”發展合作社,有效提高組織化和產業化水平。推動新型經營主體向產業深度融合,融入休閑觀光采摘等經營元素,拓寬農業功能,促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
(五)加強綠色有機農產品推廣力度,實施品牌引領工程。大力推廣病蟲害統防統治,加強農業投入品管控和使用,凈化產地環境。加快“三品一標”認證和標準化生產示范,引導生產經營主體加大投入、優化管理、提高產品質量,提升全市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水平。大力發展綠色農業、有機農業和品牌農業,擴大生產規模,推廣沼肥綜合利用技術,生產綠色安全的優質農產品。打造以“榆林”冠名的區域公共品牌,做好榆林優質農產品LOGO的宣傳、推廣工作,實施農產品電商提升行動,從而達到“線上線下”互促,“品質品牌”雙贏。
(六)增強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科技創新能力,提高農民整體素質
首先要制定各種優惠政策,重視以政策吸引人才,用項目聚集人才,靠環境留住人才,建機制激勵人才,形成尊重人才、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社會環境,努力造就一支具有現代科技知識和經營創新才能的科技人才隊伍,充分調動廣大農業科技人員的積極性,為全市農業發展做貢獻。其次要轉變農業科技工作思路,重點開發和推廣優質高產高效技術和降耗增效技術,加快高新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加強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設施技術與傳統技術的結合。第三要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的引進推廣步伐,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使農業科技貢獻率不斷提高。為推動現代特色農業發展提供人才和技術保障。
(市政協科技民宗委)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