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調研報告您當前位置:首頁 >>政協業務 >>調研報告

關于我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的調研報告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3018次     時間:2018年08月17日

根據市政協年度工作安排,6月19日至22日,市政協環資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和市直有關部門負責同志,深入定邊縣、子洲縣、清澗縣和榆陽區就我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并召開座談會,分別聽取了市林業局等相關部門的匯報和政協委員的意見建議,經調研組認真討論,形成如下調研報告:

一、榆林森林城市建設成就

長期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建設,全市上下大力推進綠化造林工作,相繼啟動實施了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重點綠化工程,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建設取得了新進展,林木覆蓋率由建國初的0.9%提高到33%,沙區860萬畝流沙全部得到治理,城鄉人居環境不斷改善,主要綠化指標已達到或接近國家森林城市評價要求,為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積極實施林業重點工程,森林資源總量持續增加

我市始終把生態環境建設作為立市之本,堅持“南治土、北治沙”常抓不懈,啟動實施了“三年植綠大行動”、“五年林業建設大提升”和“園林城市”創建等活動,森林資源總量由“十二五”初的2007萬畝增加到“十二五末”的2157萬畝,綠化水平顯著提升,生態保護修復明顯,產業發展勢頭強勁,生態狀況持續改善,森林資源管護體系日益健全,防災減災能力顯著增強,山清水秀的底色更加鮮明。其中榆林中心城區已建成城市公園5處,廣場、街道、行政中心綠地27處,榆林城區綠地總面積達3948.37公頃,公共綠地總面積679.05公頃,基本實現了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目標,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分別達到37.7%、34.17%、16.66平方米,建成區主次干道道路綠化達標率76%,道路綠化普及率99%。

(二)水系生態治理加快,“榆溪”盛景逐步實現

借力沿黃觀光路建設,無定河流域水污染綜合治理,加快實施黃河、無定河等重要河流沿岸、重要水源地及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綜合治理工作,在河流沿岸和重要水源地營造防風林、護岸林和水源涵養林,在土石山區河流兩岸第一山脊線內,通過壘石造田,營造側柏、紫穗槐等純林。特別是對流經榆林市區的榆溪河進行了重點治理,流域上游結合徳貸項目開展了水源地生態保護與治理工作,營造護岸林、水土保持林,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在穿越城區段實施了生態景觀林帶建設,堤內形成自然生態景觀灘地,堤外建成大型綠化景觀濱河公園,形成了堤防沿線“四季常綠、三季有花、層次分明、一望無際”的榆溪河特色風光盛景,有效提升城市形象和綜合競爭能力。

(三)林業富民產業穩步發展,惠民能力不斷增強

在主抓紅棗主導產業的同時,因地制宜發展核桃、山地蘋果等經濟林,拓寬群眾增收渠道。目前,全市各類經濟林面積達400萬畝,其中紅棗170萬畝、“兩杏”80萬畝、山地蘋果65萬畝、長柄扁桃40萬畝、核桃32萬畝、海紅果5萬畝,初步架構起紅棗、“兩杏”、核桃、山地蘋果等獨具特色的經濟林果產業主框架,形成紅、黃、綠各色相融的經濟林果產業新形態,建立起集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為主的經濟林果產業新體系。在各項林業工程的帶動下,苗木產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全市育苗面積達10萬畝,年產各類苗木8億多株,產值20多億元。

(四)生態文化載體不斷豐富,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依托榆林沙地森林公園、東沙森林公園、紅石峽植物園、紅堿淖、無定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先后建立了一批科普教育基地、高等院校實踐教學基地、榆林林業展覽館、標本陳列室等硬件設施,并通過各類影像資料及多媒體演示系統等對師生、游客及社會公眾進行以生態保護為中心的宣傳教育。定邊縣建設了現代林業科技示范園;榆陽區發掘杏樹生態文化內涵,每年春、夏、秋季分別舉辦杏花文化節、杏果采摘體驗季和紅葉文化活動;沿黃各縣舉辦紅棗采摘體驗活動,引導人們親近自然、感受生活,極大地提升了生態文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二、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市創森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國家森林城市的標準和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值得我們正視與思考。

(一)重視程度不夠

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涉及面廣、量大、任務重,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項實實在在為民謀福祉的利民工程、德政工程和民生工程。但從調研情況來看,一些縣區、部門思想認識還沒有真正到位,甚至部分成員單位至今仍未成立工作機構,沒有制定確實可行的實施方案,沒有開展實質性創建工作,直接影響全市創森進程。相形之下,市上比縣區重視、主創部門比配合部門重視。

(二)資金投入不足

一是我市近年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市級財政增收難度較高,林業方面的資金投入有所減少。二是南六縣縣級財政配套資金很少,主要依靠有限的市級財政撥款搞創森,難以完成創建任務。三是創森投入渠道還較為狹窄,社會資金整合不夠,吸收社會投資、融資不足。

(三)老城區綠化難度較大

近年來,我市中心城區和各縣市區城市擴張迅速,綠化面積不斷擴大,綠化標準進一步提高,新建道路、社區和公共綠地綠化建設基本符合森林城市評價要求。但老城區普遍存在公共綠地面積小,小區、社區綠化美化不足,部分綠地有被擠占的現象,舊城區整體改造提升的空間小、阻力多、難度大。

(四)生態文化有待進一步挖掘

目前,我市雖然建成了一批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和生態科普基地,但生態文化還很欠缺,與國家森林城市要求差距較大。一是片面注重綠量的增加,忽視生態文化的打造;二是森林旅游景區打造方面,至今未建成基礎功能強大、文化內涵豐富的精品森林旅游景區和線路,文化內涵還需進一步發掘;三是全社會的生態文明理念還有待提升,關注森林、愛護鳥類、保護大自然的自覺行動需要著力培養。

(五)后期管護有待進一步加強

隨著森林覆蓋率大幅提升,林地面積不斷增加,后期管護任務逐漸加重,難度不斷加大,管護機制與森林面積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是專業管護人員配備不足,林業基層機構缺失,隊伍力量薄弱;二是森林資源保護力度不夠,偷牧、散牧現象有所抬頭,封山禁牧、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三是管護手段落后,森林資源監測系統還未建立,對森林生態效益、森林資源消長、生物多樣性的監測還處于分散試點,不能為政府制定生態建設戰略提供決策依據。

(六)部分評價指標有待進一步提升

我市森林資源整體不足,且南北差距明顯,林分質量較低。南部縣屬于丘陵溝壑區和土石山區,林木資源整體不足;北部縣區屬于風沙草灘區,雖然林木覆蓋率較高,但灌木草本占比較大,喬木樹種占比較小,農田林網、灌木林地老化、退化現象嚴重,急需大面積撫育更新和改造提升。目前,創森評價的5大類40項評價指標中仍有城區綠化覆蓋率、城區地面停車場喬木樹冠覆蓋率、城市重要水源地森林覆蓋率、休閑游憩綠地輻射半徑、集中居住型村莊林木綠化率、水岸林木綠化率、道路林木綠化率、農田林網建設、防護隔離林帶建設、鄉土樹種數量占比、科普場所、市樹市花評選、公眾對創森工作的支持率和滿意度等13項不達標,明年達標迎驗任務艱巨。

三、對策建議

為了更加深入扎實地推進創森工作,確保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目標任務如期實現,結合當前創森工作實際,就進一步加大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力度,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

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是一項多部門、多行業、多學科協調的系統工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各縣市區、開發區和市級各有關單位要充分認識市委、市政府在新時期提出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重大意義,加強組織領導,強化任務落實,精心組織、全力協作,統一行動,形成“高位推動、部門聯動、上下互動”的工作格局,力促創森達標。

(二)堅持規劃引領

要堅持“保護優先、生態惠民、尊重自然、永續發展”的原則,嚴格按照《榆林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17-2026年)》確定的規劃定位、建設目標和規劃布局對標實施,以城市、林業、園林三者融合,城區、近郊、遠郊三位一體,水網、路網、林網三網合一,生態林、產業林、文化傳承林三林共建為要求,將城區、郊區和鄉鎮統一納入森林城市建設,一張藍圖繪到底,堅決杜絕重復建設和肆意破壞等違背自然規律的現象。

(三)加大資金投入

一是市、縣兩級政府要在林業建設項目、資金、政策等方面給予傾斜,逐年提高投入比例,確保創森工作“有米下鍋”。二是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結合森林康養、休閑度假旅游項目建設,鼓勵和激勵社會力量、社會資金通過工程化、基地化、專業化手段參與創森工程建設和綠地養護;加快社會力量、社會資金參與創森項目建設機制的探索,擴大和拓寬社會力量參與創建的廣闊空間;適時出臺相應政策,鼓勵、支持和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創森項目,有效緩解財政資金不足造成的影響。三是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政策支持,努力形成多層次、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資體制,確保各項創森任務按期完成。

(四)破解老城區綠化難題

老城區拆建規劃中,要重視綠地建設和綠化美化工作,嚴格控制綠地建設比例,嚴禁侵占綠地。要將綠化的方向和重點向社區、小區、機關和院落發展,點面結合,消除空白。老城區改造建設中,要多建公園、草場、景觀森林等休閑場所,提高城市品位;要充分利用老城區屋頂、墻體、院落插綠植綠,見空補綠,立體造綠,不斷拓展綠色空間,提高綠地率。林業、綠化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能,做好綠化、美化建設審批、檢查、驗收工作,強化監督檢查,推進創森工作制度化、法制化。

(五)建立長效管護機制

在努力抓好規劃項目建設的同時,認真分析全市當前的創建形勢,加快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成果后期運行管護機制建設,充分發揮現有成果對創建的支撐作用。要根據當前實際,認真研判,盡快研究出臺全市創森綠化項目后期運行管護實施意見,在制度層面對項目管護主體、責任界定、運行經費保障等方面加以明確,有效鞏固創森成果,努力提升項目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六)強化生態建設

在大力實施全市林業“十大工程”的同時,積極爭取退耕還林、天然林資源保護和三北防護林建設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統籌推進城鄉綠化全面發展。要堅持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并舉,加快建設綜合防護林體系。要加快北部風沙草灘區低效防護林和退化沙地的改造提升,加快建設一批國家級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和自然保護區,使其最大限度地發揮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要統籌美麗鄉村建設,在城鎮、村莊、鄉村道路等人口聚集區域,大力開展義務植樹、網上植樹、領養植樹等活動,形成全社會推動生態建設的良好氛圍。要加大市樹市花的宣傳力度,提升市民知曉率,設立市樹市花苗木培育基地,進一步加大市樹市花的推廣、栽培、使用力度。要在提升綠色厚度的同時,注重生物多樣性保護,全面改善林分樹種、組成及結構,提高林分質量,大力培育“復層、異齡、混交”的健康森林,逐步形成穩定的、近自然的森林生態系統。

(七)注重科技推廣

強化林業科技推廣意識,發揮林業科技在森林建設與管理全過程、全方位的支撐作用。要把封山育林技術、容器育苗造林技術、抗旱節能配套技術、生態經濟復合型造林模式技術、林木病蟲害防治技術等科技成果和適用技術進行組裝配套,推廣應用到森林建設和森林資源管理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真正使森林生態建設科學經營、科學管理、科學發展,保證建設的質量和效益,提高林業科技含量,提升造林綠化成效。在造林綠化中要按標準規劃、按標準實施、按標準驗收,實現科學化、標準化、優質化。要堅持科學造林,確保苗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力爭造一片、管一片、活一片、綠一片。

(八)加強創森宣傳

以創森重點工程建設為載體,通過全方位、多視角、高密度的廣泛宣傳,大力營造全市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參與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的濃厚氛圍,切實提高公眾對森林城市建設的知曉率、支持率和滿意度。

(九)建立考核機制

要將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年度目標考核范圍,強化考核監督措施。


市政協環資委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1186

久久综合影视,国产亚洲福利一区,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執行時間23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