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調研報告您當前位置:首頁 >>政協業務 >>調研報告

關于我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情況的調研報告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3482次     時間:2018年08月16日

根據安排,市政協經濟委在副主席、榆陽區委書記苗豐同志的帶領下,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在相關部門的積極配合下,于7月上旬赴榆陽、橫山、佳縣、綏德、定邊等區縣就全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開展調研工作,F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村集體經濟收入開始顯現。壯大集體經濟是引領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全市現有156個鄉鎮、16個街道辦事處、3249個行政村,農戶72萬戶275萬人。全市村集體擁有耕地、林地、園地、草地等資源型資產面積5450萬畝,其中家庭承包經營耕地面積1624萬畝,戶均耕地22.6畝。截止2017年底,全市村集體經濟總收入80958萬元,其中有集體經濟收益的村1605個,占行政村總數的49.4%,集體經濟收益在5萬元以上的村668個,占行政村總數的20.6%,集體經濟收入過100萬元的村僅119個,占行政村總數的4%,分別較2016年改革前增長1%、4.2%、3%和0%。

(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面鋪開。我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從2014年榆陽區趙家峁村被選定為省級試點村, 2016年正式掛牌開始,成為全省第一個產改試點村。2017年中省市出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施意見后,我市選擇了城中村、普通村、貧困村三種類型48個村開始試點,同時選擇榆陽、靖邊、子洲三縣作為清產核資整縣推進試點。2018年,選擇209個村開展“三變”改革試點,實現全市“三變”改革鄉鎮全覆蓋,完成“三變”改革的村48個。村集體清產核資年底全面完成。目前,全市應開展清產核資的村3249個,已完成清產核資的村1408個,成立集體經濟組織的村1062個,完成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村1062個。

(三)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亮點紛呈。近年來,全市在推進農村產權制度的改革中,堅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原則,通過試點示范,典型帶動,涌現出了體制帶動、產業拉動、組織推動等一批發展典型。如有些村是通過“黨支部+集體經濟+貧困戶”的方式;有的是采取 “園區承載、一縣一業、一業一龍頭”的方式;也有的是采用“集體引領、主體聯合、貧困戶抱團”的方式。特別是榆陽區趙家峁、靖邊馬季溝、橫山高疙垯村的改革模式得到了中省方面的高度評價,提出“西部地區產權制度改革如何推進,從陜西榆林三村實例看改革路徑方法”。

二、 存在問題

(一)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認識還不到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管長遠、管根本、管全局”根本性制度改革,是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由之路。長期以來,由于我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弱化、集體產權權能不完整,導致農村集體資產管理不善、農村集體組織凝聚力不強、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不足,大大影響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實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就是要從體制機制和法律政策層面,落實農村集體所有權,解決阻礙經濟發展的制度性問題。實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健全集體經濟運行機制,能夠暢通農村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渠道,激發集體經濟發展活力,調動個人與集體發展積極性,優化農業農村生產關系,為提高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水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制度支撐和動力之源。目前,我市各級干部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認識不足,沒有從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公有制、夯實鄉村振興戰略制度基礎,建立健全鄉村治理體系的高度充分認識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性,無論是各級領導干部還是廣大農民群眾的思想認識,遠遠沒有從政治的高度、理論的深度和政策的廣度上認識產權制度改革,上下沒有形成改革的合力。

(二)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規范程度不高。在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由于對政策理解不夠準確,工作作風不實,指導工作能力不強,在產改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有的地方存在等待觀望心理工作仍未起步;有的清產核資搞形式,走過場,有回避矛盾問題的現象;有的村集體經濟組織形同虛設;有的股權設置混亂,存在交叉設股的問題;有的對有關政策搞一刀切的問題;也有借產改工作調整承包地的問題;有些地方農民群眾參與度不高,民主程序落實不到位,存在替群眾做主的問題,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保障不夠。目前,全市還有40.9%的村子還沒有制定清產核資方案,成立工作小組,產改工作任重道遠。

(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管理職能和主體地位仍未理順。一是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職能尚未理順。通過產權制度改革,各村普遍成立了“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也就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從原有的村民委員會中剝離出來的,是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核心。而目前如何管理好這個新生機構,股份經濟合作社與村委會二者之間的職能定位,各自權利義務責任和隸屬關系等,各級沒有出臺任何規范性的指導意見。二是集體經濟組織市場主體地位仍未理順。目前農業農村部聯合人民銀行、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研究制定了開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工作文件,明確提出,要落實好中央有關“現階段可由縣級以上地方政府主管部門負責向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放組織登記證書”的要求,全面開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工作,但到了地方上相關部門在稅票辦理、銀行開戶手續等方面還未完全理順,因此村集體經濟組織不能真正的走向市場。村集體經濟組織是管理村級集體資產的主體,過去村集體的資產被登記在村委會名下,屬村委會管,現在需要平移在村集體經濟組織即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登記并負責管理。根據目前的稅務管理辦法,平移這些資產按交易對待,需要交納大量的稅費,F實是雖然這些資產所屬的名稱變了,但資產的所屬性質沒有變,仍屬村集體資產,是村民共同所有,這些資產沒有進行所有權的交易,所以不能納稅,更不能讓農民的利益受到傷害。

(四)農經體系建設仍顯不足。農村產改是農經站的主抓工作,農經業務量大面廣,專業性強,農村改革需在縣鄉農經干部的業務指導下推進。目前,全市各縣市區農經站在編人員122人,實有在崗人員170人;其中,有專業技術職稱79人,占人員總數的46%。鄉鎮農經站除榆陽區已成立外,其它縣市區均未成立,所以機構不健全、人員不充足、專業素質低、經費難保障等問題,影響著農村改革的全力推進。

(五)集體經濟發展體量依然弱小。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涉及3249個村,且51%的村集體經濟“零”收益,28%的村收入在5萬元以下,集體經濟非常薄弱!叭儭备母锎逯校w經濟謀劃不到位問題比較普遍,特別是資源性資產村和集體資產“空殼村”資源盤活渠道不多。縣區政府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力度還不大,仍然沒有把集體經濟納入區域經濟統籌謀劃范疇,對集體經濟發展存在的風險預估不夠,尚未建立風險防控機制。目前,全市完成產改的村雖然有1062個,近三分之一,但真正完成“三變”改革的村共48個,占全市行政村的1.5%,占已完成產改村的4.5%。雖然1062個產改村都成立了村集體經濟組織,但這些組織近50%無發展規劃,無支柱產業,發展面臨嚴峻考驗。

三、對策建議

(一)全面強化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領導。積極穩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部署,也是實施鄉村振新戰略的重要抓手,推進這項改革對完善農村治理、保障農民權益、探索形成農村集體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具有重大意義。全市上下必須從提高各級領導干部和廣大干部群眾的認識水平上著手,從提高政治站位,落實主要領導主體責任上著力,建立嚴格的干部主體責任督查考核機制,形成市、縣(市區)、鄉、村四級書記和各級干部齊抓改革的合力。

(二)著力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和“三變”改革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能。要深刻把握鄉村振興戰略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鄉村振興戰略是宏偉藍圖,是奮斗目標,是前進的標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實現目標的重要抓手,是從制度上法律上機制上的保障。通過農村產改和“三變”改革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奠定強大根基,搭建實現平臺;要讓鄉村振興戰略喚醒農村的“沉睡”資源,激發農村生產要素的活力,提升農村產改和“三變”改革的質量。鄉村振興戰略是內容,通過產改和“三變”改革的形式去實現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也就是說,沒有產改和“三變”改革鄉村振興戰略就失去了堅實的根基,缺失了與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廣大農民的利益連接機制和制度保障,沒有了鄉村振興戰略農村產改和“三變”改革就像缺少了翅膀,很難飛得更高更遠。所以,既要抓好農村產改和“三變”改革的質量,又要讓鄉村振興所涉中省市等項目資源,進行有效整合,與產改和“三變”改革有機結合,激活農村集體資產,盤活農村集體產權融資功能,促進產業融合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鄉村振興。

(三)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和“三變改革試點工作。一是扎實推進產改和“三變”改革的五個步驟。清產核資、成員界定、股權量化、成立組織(集體經濟組織)、建立交易市場是產改工作的五個步驟。這五步要環環緊扣缺一不可,任何一步走了過場都將會導致產改的失敗,所以,必須嚴格按照政策法規扎實推進每一步。二是要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理順集體產改所有權關系,保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合法權益,改革始終要尊重農民群眾的意愿,把選擇權交給農民,確保農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集體產權資產目錄清晰、公開、透明,防止集體資產流失,在涉及權益、利益分配時要公平、公正、合規、合法。三是打造典型樣板,全力推動改革。全力打造“榆陽模式”,趙家峁的試點改革在《新華每日電訊》和《陜西日報》頭版幾次專題報道,已成為全省推廣的典型。目前,榆陽區在南部山區推廣趙家峁產改模式,在北部草灘區推廣孟家灣鄉的“一戶一田”制模式,在 城區推廣廣濟南村的“城中村”產改模式。全區已完成了171個村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完成產改任務的54%。這三種產改模式成為指導榆陽區農村產改和“三變”改革的典型樣板。市上應組織有關力量全面研究總結榆陽區做法,唱響“榆陽模式”。同時,應對其他縣市區產改村的成功經驗及時總結,如靖邊馬季溝村和橫山高圪塔材的產改模式,總結打造示范樣板,全面指導我市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工作。

(四)全面加強農經體系建設。一是構建完善的農經管理體系。建立健全縣鄉農經機構體系,充實縣市區農經站專業人員的配備,設置鄉鎮一級農經管理機構,配備村一級專職農經員。保障經費預算,建立一支完整的農經隊伍。二是全面指導農村改革。建立完善的工作機制,要建立農經隊伍的自身業務培訓機制;要全面負責縣鄉村有關農村產改和“三變”改革的政策宣傳,業務培訓指導;要深入農村認真調研,及時發現糾正在產改中出現的錯誤和問題;要及時發現典型,總結經驗在全市推廣,讓這支隊伍真正成為指導全市農村改革的專業團隊。三是充分利用和發揮公益性崗位平臺。目前,全市設置了許多公益性崗位,招聘了眾多的公益性人員,這些人中有太多的富裕人員,應通過系統的上崗培訓,合格后充實到縣鄉農經隊伍。

(五)多措施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一是整合項目資源。各級政府要加大財政資金的投入,補齊“三農”發展資金短板。特別是將產改村的規劃發展與鄉村振興戰略的規劃及實施項目整體融合,這樣既可以盤活產改村的基礎建設、產業發展、“三資”資產等“沉睡”資源,又能讓鄉村振興的相關項目在產改村得到制度上、法律上、機制上的保障,讓村集體 經濟和每個集體組織成員真正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直接參與者和受益者。二是加快農村實用人才的培訓與引進。全市應針對目前農村發展的需求,制定“農村人才培訓和人才引進計劃”,通過職業技術學院等各種平臺的培訓,提高農村各類人才的實用技術,積極鼓勵支持集體經濟組織引進專業的管理、技術人才,補齊人才短板。三是加快農村產權交易體系建設。政府要建立市縣鄉村四級農村產權平臺,做好政策制定、管理、監督,同時要啟用市場化機制,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做好評估、交易及更多的專業化服務?梢酝ㄟ^互聯網發布土地流轉信息,打破區域限制,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農民手中閑置的土地可以面向全國擇優而租。土流網的大數據庫,不僅可以讓土地流轉雙方資源匹配變得更便捷,還可以提供價格指導和信息服務,減少土地流轉過程中因價格等因素產生的糾紛,從而大大提高了流轉效率。截止2018年3月,全國在土流網掛牌土地資源約3.5億畝,已成交1.04億畝。此外,榆陽區通過區財政注入1000萬元產權抵押貸款風險補償金,撬動榆陽農商行信貸1億元,農民用自己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與合作社股權抵押擔保,每 戶授信3-5萬元的貸款,這種把“死資產”變成“活資本”的做法,其他縣市區值得借鑒。四是與新型經營主體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訂單生產、資金入股、土地流轉等方式,與村組和農民建立利益聯結,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通過新型經營主體走向市場。

(市政協經濟委)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774

久久综合影视,国产亚洲福利一区,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執行時間2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