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榆林古城保護與開發情況的調研報告
為了進一步推動榆林古城保護與旅游開發。3月上旬,市政協教文委聯合市工商聯,組織有關委員、工商聯會員組成調研組,在賈正蘭副主席的帶領下,對榆林古城保護與開發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并赴古城保護與開發結合較好地市進行了調研考察。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榆林古城保護與開發基本情況
榆林古城以其獨特的形制和明清建筑風格,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視支持和有關部門的努力下,古城的保護和開發工作不斷向前推進,古城歷史風貌得以呈現,古城功能和活力日漸彰顯,顯現出以下特點:
一是古城歷史風貌和格局逐步恢復。近年來,先后投入近2億元用以恢復“六樓騎街”古城風貌。完成了古城西城墻、南墻東段修復工作,保留城墻原形制、原結構,采用原材料、原工藝,以最大程度保留原城墻歷史信息。對老街區店鋪、古樓、牌樓等進行了改造修復和古典裝飾,基本實現步行街明清風貌重現。逐步搬遷了古城內的企事業單位,啟動了無量寺、凌霄塔等寺觀園林和歷史古跡的保護工作。進行了梅花樓片區改造整治工程。傳統居民四合院的修繕保護、紅石峽和鎮北臺保護工程等也都被列入相關部門重點工作中。自2015年以來,還啟動了古城東城墻西側的棚戶區改造項目,美化古城面貌,拓寬古城發展空間,提高古城資源利用率和文化品位。
二是基礎設施的改善為古城旅游開發奠定了基礎。近年來,市上陸續對古城內所有巷道進行了改造鋪砌,綜合了給水、排水、供電、通訊、燃氣等各類地下管線以及道路硬化、路燈照明、綠化工程等,解決了關乎百姓日常生活的水、電、路、氣等問題,同時在古城巷道內增設了集中垃圾收集點和公廁。古城的基礎設施得以完善,居民生活環境得到了大幅改善,為古城的旅游開發奠定了基礎。
三是非遺保護與旅游產業結合日益緊密。為了提高榆林古城的文化內涵和旅游品位。在榆林古城步行街上設立榆林小曲、靖邊跑驢、陜北剪紙、陜北道情、二人臺等非遺傳習所和非遺示范店,集展示、展演、傳習為一體,進一步保護、傳承、展示、推廣和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春節期間,開展陜北民歌、榆林小曲、道情、說書等豐富的民俗、民間文化展演。2018年春節在榆林老街、榆陽小院舉辦的“陜北榆林過大年”活動持續火爆,成為市民和游客春節必去的旅游景點;顒悠陂g全市共接待國內外游客497.72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0.24億元。
二、古城保護與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榆林古城的保護工作一直在向前推進,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較之古城文化旅游價值高度,特別是從打造榆林文化旅游龍頭景區的目標來看,無論在開發力度、還是整體推進上,都還有很大差距,資源優勢和綜合效益還遠未釋放出來。現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發展古城文化旅游產業的認識仍不到位。近些年來隨著榆林能源化工產業的快速發展,榆林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對能源化工產業的依賴,對發展投資相對較大、建設期回收相對較長的文化旅游產業仍然存在認識不到位、重視不夠,支持旅游、關心旅游、主動參與旅游開發的氛圍還不夠濃。當前,雖然市委、市政府將榆林古城的保護與開發提上議事日程,并多次召開專題會議謀劃,但是很多有效的意見、建議僅僅停留在紙面上,落實不夠,推進速度遲緩。積極發展古城文化旅游產業,對于榆林產業轉型升級、帶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和作用,還沒有在各級管理層和相關部門中形成共識。
二是管理體制機制不順。榆林古城目前由住建、文化、文物、工商、旅游等不同的多個行政部門管理,各部門囿于自身的利益,或受于權限掣肘,各自為政、各行其是的現象比較突出。因缺乏統籌協調機制,在資源開發和保護中經常存在信息不對稱,管理重疊與盲區并存等弊病。使得古城保護和開發難以統一規劃,形成合力,有效實施。制約著文化旅游產業發展。
三是保護工作嚴重滯后。古城的整體建筑風貌破壞較大,民居建筑損毀、四合院院落格局破壞嚴重,住房安全隱患存在不斷惡化。一些重點文物保護對象保護不力,比如東城墻,城墻保護區內民居雜列、城墻破壞極為嚴重。一些文物古跡周邊環境現狀堪憂,比如戴興寺周圍建筑布局零亂,各類性質建筑混雜,通往寺院的道路不夠通暢,寺院東側毗鄰城墻,當地農民在城墻下飼養家畜,柴草遍布,嚴重污染了古城環境。古城重要標志之一的凌霄塔周圍被一些公共建筑、機關單位和民居包圍,目前只有一條小路蜿蜓到達。普惠泉、梅花樓等古道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古城步行街車輛、摩托隨意停放、行駛,形成交通擁擠,街面凌亂。
四是市場機制尚未形成。古城資源優勢沒有通過市場轉化為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優勢,古城旅游開發仍以政府部門為主體,社會參與不足,使得旅游項目開發投資實力不強、人才技術含量不高、推進力度不夠。旅游服務體系滯后,旅游要素發展不健全,業態單一,缺乏吸引力。旅游產業弱、散、亂、慢的現狀依舊。沒有形成特色鮮明的產業體系。
五是文化旅游資源深度挖掘不夠。目前對榆林古城內的歷史人文資源和民俗文化資源等深層次文化內涵的發掘力度還不夠,尚未打造和培育形成具有很強市場影響力的旅游產品。如陜北民歌、榆林小曲、陜北秧歌等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聞名于全國,但是目前對其發掘、整合、包裝、宣傳力度不夠,與其知名度不相符。旅游文創商品研發不足,游客很難買到代表榆林文化特色的稱心旅游紀念品。游客參與互動性的文化休閑娛樂項目更是少之又少。
六是文化旅游人才嚴重不足。人才要素市場不健全,從業人員總體素質不高,專業人才不夠,文化旅游項目策劃、經營管理人才嚴重短缺,人才結構不夠合理,本土人才的合理使用和外來人才的有效引進機制不夠順暢等,成為制約榆林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瓶頸”。
三、古城保護與開發的意見與建議
(一)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
古城保護與開發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工程,是推進榆林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提升城市形象的戰略品牌,是拉動城市旅游的強力引擎,是改善群眾生活的民心工程,事關發展大局,事關榆林形象,事關長遠未來。啟動榆林古城整體保護和開發建設,就是要充分利用榆林古城這張文化名片,打造一個榆林旅游的龍頭景區,并以此為引爆點或突破口,帶動榆林整體旅游業的提升與發展。目前,陜北能源化工產業發展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轉型升級挑戰,充分利用以榆林古城為核心的歷史文化遺存資源,打造旅游產業聚集區,對做大榆林文化旅游產業、對逐步調整榆林產業結構、促進榆林經濟轉型升級、培育新的增長點、提升榆林文化軟實力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戰略價值。各級有關部門一定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堅定信心,超前謀劃,扎實工作,強力推進。
(二)科學制定古城旅游發展戰略
一是高端定位,打造榆林古城的唯一性。將榆林古城以5A級景區建設標準定位。高起點謀劃,高位布局。爭取通過5—10年的努力,形成以古城為核心,聯動紅石峽、鎮北臺、沙地公園等景點,建設榆林城市旅游核心,打造帶動全市輻射陜甘寧蒙晉的中樞性旅游中心城市。要以邊塞文化、陜北黃土文化為古城旅游體驗內涵,構建古城骨骼經脈,激活古城血液,塑造多彩文化,講好古城故事。打造塞北古城展示和游覽體系,給游客展示一個全新而獨特的文化旅游體驗。
二是規劃引領,科學合理編制各項規劃。委托國內一流的規劃編制單位,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適合榆林古城保護與開發的高水平、高標準、高質量的總體規劃。編制古城文化旅游發展戰略規劃。按照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與古城文化旅游發展戰略規劃相結合,城市建設總體規劃與古城文化旅游產業規劃相結合,中心城區文化旅游發展規劃與古城文化旅游發展規劃相結合的要求,編制好古城文化旅游發展戰略規劃。編制古城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規劃。以景點帶動商業的策略,建設主力景點,招商旅游消費業態,實現傳統觀光向旅居生活體驗的轉變。編制古城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基礎項目建設規劃。規劃好古城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包括古城道路建設、旅游廁所建設、停車場建設、標識標牌建設、旅游安全保障等基礎設施完善工程,使城市市政建設項目與古城文化旅游項目有機融合,互相配套;按照“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優化布局,綜合配套,提高游客承載能力。要堅持一次性規劃設計到位。
(三)保護與開發同行,開發服從于保護
榆林古城的開發要以保護為前提。對于構成古城風貌的歷史遺產、文物古跡、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要進行重點保護。一是要做好旅游開發前的保護規劃,有計劃地整治古城街巷,在保存原貌的前提下,修繕現有古跡景點、民居和店鋪,恢復建設明清建筑,突出“小北京”名城特色,古城內現有建筑和設施依據旅游功能進行逐街、逐巷、逐屋包裝改造,使其與古城文化相一致。二是要挖掘古城歷史人文內涵。獨特的地方民族文化與遺產,是古城最具旅游吸引力的地方。要挖掘榆林古城歷史元素。比如恢復康熙帝“兩守孤城、千秋忠勇”題刻,修復一些名人、武魁、進士故居、宅第,恢復傳統業態,店肆老鋪等。三是要提高旅游開發水平。古城眾多的文物古跡和民俗文化,是古城進行旅游開發得天獨厚的優勢,要緊緊圍繞古城自身的優勢,進行民俗、民族、地方等特點旅游產品與旅游線路的開發,規劃建設客舍驛站、休閑酒吧、傳統美食、文玩字畫、地方特產、文藝實景演出、名人故居等特色街區,賦予歷史文化名城新的活力。
(四)優化古城保護與開發管理體制機制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組建古城保護與旅游開發領導小組,負責古城文物保護與旅游開發相關工作的組織協調,實行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協調,實現管理體制由分散型向集約型轉變。切實解決“資源分散、部門分割、多頭管理、各自為政”的問題。二是加強統籌協調。建立古城景區保護和開發管理委員會,統一調配管理和協調機制,充分發揮政府各部門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圍繞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密切配合開展工作,形成加快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合力。三是加強目標考核。將古城保護和旅游開發納入目標管理責任考核,加強對目標責任、工作進度的跟蹤檢查和階段性問責問效。四是轉變政府職能。完善公共服務平臺,改革行政審批制度,理順發改委、旅游、文化、國土、環保等相關部門職能的關系,強化對重點投資項目的便捷服務,減少行政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五)培育壯大古城文化旅游市場主體
一是培育龍頭企業集團。整合文化旅游資源。實現文化旅游資源所有權、經營權、管理權“三權”分離,堅持以市場為中心,以資本和品牌為紐帶,通過聯合、兼并、重組等方式,組建文化旅游龍頭集團,統一經營文化旅游資產。二是引進戰略合作伙伴。建議政府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把古城文化旅游產業招商與工業招商擺上同樣重要的位置,加強與世界500強企業、央企國企、行業排頭兵進行戰略合作?蓞⒖己哮P凰古城、山西平遙古城等地的經驗,引進信譽好、實力強的運營公司參與開發,將古城內的四合院、個人故居、寺廟等以折價入股的方式交由運營公司經營。三是建立市場化投融資機制。按照政府引導和市場化運作的模式,創新投融資機制,建立政府融資平臺,按照“誰投資、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對古城文化旅游產業基礎設施實行“政府主導規劃、企業投資開發、市場模式運作”的投融資機制,鼓勵、激勵民營資本參與古城保護開發,鼓勵投資者采用BOT、TOT、ABS、PPP等融資方式,加快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資金來源多渠道、投資方式多樣化、項目建設市場化的投融資體制。
(六)創新高端人才機制
一是高度重視文化旅游人才隊伍建設。加快培養和努力造就一批專業領域的領軍人物、一批懂經營、善管理的經營管理人才、一批掌握現代傳媒技術的專門人才、一批素質高業務精的文化旅游服務人才,吸引一批國內外高層次文化旅游專門人才。二是制定文化旅游人才資源開發規劃。積極探索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文化旅游人才資源開發機制,重視在職教育和崗位培訓,使文化旅游人才隊伍在數量、質量和結構上能滿足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需要。三是加快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人才培養。積極推進文化旅游教育培訓改革與發展,在榆林學院、榆林職業技術學院專門開設文化旅游課程,培養榆林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專業人才。四是加大文化旅游人才引進力度。廣泛吸引國內外知名藝術家、文化經紀人、文化企業家、文化創意人才來榆林創業。同時,完善公平競爭和分配激勵機制,鼓勵和支持優秀拔尖人才脫穎而出,設立市級榮譽獎勵制度,重獎貢獻突出的文化旅游工作者,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環境。
(七)強化市場營銷宣傳
一是強化宣傳造勢。發揮報紙、廣播、電視、網站等媒體的作用,爭取在中央電視臺等國家級新聞媒體宣傳榆林古城文化旅游產品,做到“一話叫響榆林”。二是舉辦節慶會展活動。利用榆林傳統文化,舉辦類似陜北民歌文化節等節慶活動,全方位展示榆林。三是開發“智慧旅游”。盡快建立旅游信息服務體系,優化智慧旅游網絡平臺,通過智慧旅游,引導相關旅游企業更高效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旅游目的地形象改善,提升旅游行業服務水平。四是加強區域合作。推出一批跨區域的文化旅游產品,借助各類旅游交易會平臺,強力推介榆林,促進榆林文化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
(市政協教文委)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