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民間剪紙調研報告
按照市政協2007年整體工作安排,學習文史委于7月份組織部分委員和市美協的部分專家學者,由張芳副主席帶隊,就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榆林民間剪紙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深入定邊、靖邊、米脂三縣實地,在各縣政協的配合下,走訪了部分民間剪紙代表,觀摩了他們的作品,與三縣文化部門進行了座談,對本市民間剪紙的挖掘、保護、整理工作展開了深入的調查討論,現就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榆林民間剪紙的現狀
(一)榆林民間剪紙的歷史定位及藝術特色
剪紙是我國歷史悠久、分布廣泛、參與者眾多的一種民間手工藝術,作為勞動人民表現生命意識、抒發生存感受、寄托人生希望與追求的一種文化形式,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我國疆域廣闊,民間剪紙藝術形成了不同流派,其中陜北剪紙是一個重要的流派,在中國傳統民間美術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榆林作為陜北剪紙形成與發展的源頭,更有其各具特色的三邊剪紙、綏米剪紙、神府剪紙,成為中國民間工藝寶庫中的瑰寶。千百年來,榆林民間剪紙以窗花、喜花、春花、炕圍花、喪葬祭禮花等形式,融入人們的現實生活之中,記錄著這一地域的歷史和人民群眾的生活。榆林民間剪紙經歷“文革”浩劫后,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文物普查中被重新發掘出來,以至有“三邊”剪紙進京展出的盛舉,路培桂等剪紙婦女曾成為遠近聞名的“民間藝術家”,到九十年代中,在佳縣婦聯的組織倡導下,推出了“剪紙藝術大師”郭佩珍,使剪紙藝術得到一定程度的挖掘和保護。進入新世紀,作為自然經濟產物的傳統民間剪紙,受到了市場經濟的強烈沖擊,從事剪紙藝術的人越來越少,曾作為榆林人驕傲的民間剪紙,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關懷重視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一些有識之士的奔走呼吁和積極倡導下,在榆林市剪紙學會的努力推動下,民間剪紙這一傳統藝術又逐漸活躍起來。
榆林民間剪紙古樸厚重、拙樸奔放、生動典雅,兼備了我國北方剪紙粗獷豪放、寫意大氣和南方剪紙細致婉約、寫實秀美的特點,具有豐富的哲學、美學、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社會學和人類文化學的內涵。就區域而論,又各有藝術特點:以綏德、米脂為中心的剪紙古拙、厚實,有漢畫像石風格;以定邊、靖邊為中心的“三邊”剪紙小巧、精妙、華麗、俊美;以神木、府谷為中心的剪紙蒼勁、渾厚、老辣、大氣,剪工粗放,即興的味道更濃些,而且是全市唯一由幾種顏色拼成的剪紙,帶有濃郁的蒙民審美情趣。
。ǘ┠壳叭屑艏埲瞬抨犖榈默F狀
榆林民間剪紙早在1942年文藝座談會后,特別是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美術家力群、陳涉亮、張仃、古元、夏風等深入“三邊”向群眾學民間剪紙的影響下,在當地黨委和政府的重視下,涌現出一批優秀人才,成為剪紙藝術事業的骨干力量。此后,各個歷史時期曾陸續涌現出了一大批技藝精湛、獻身剪紙藝術的骨干人才,有力地推動了剪紙藝術的發展,成為剪紙藝術的中堅力量。目前榆林剪紙藝術人才可以分為三個類型,一是原生態剪紙。以米脂白氏、周蘋英,神木楊花花、李珍珍,綏德王桂英、封智淑等為代表,這部分人約占1%,且健在人數日漸減少,約有十幾位,大多數年事已高,她們的剪紙粗獷大方、粗中見工巧、土中顯美感。二是傳統型剪紙。約占60%左右,這是剪紙的主體,中年人居多,在傳承中有新突破,在創新中體現個性藝術特點,代表人物有郭佩珍、華月秀、李改琴、魯加蘭、鄭飛雁、史紅麗等,她們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得到了人們的認可。三是現代剪紙。代表人物有艾劍英、馬春云、張曉梅、曹宏霞、汪永紅、鮑登發、李風英、曹毛女、郭宏雁、張蘭英等,他們在吸收傳統剪紙藝術精華的基礎上,大膽創新,融入了現代人的審美情趣,豐富了創作手法,體現了時代特征,如艾劍英的剪紙《水滸人物》(108幅)、《紅樓夢人物》(22幅)、《陜北民俗風情》、《陜北農家生活》(22幅)以及十二屬相、神話人物等,技藝嫻熟,線條流暢,大型代表作《牛郎織女》入載《黃土風情畫冊》,《陜北春節風俗圖》入選中國農民畫展,在北京美術館展出并榮獲二等獎。周蘋英的孫女杜君大學畢業后多次往返于北京、西安、榆林,對陜北剪紙進行了大量的挖掘、整理和宣傳工作,并與這些現代剪紙的藝術家們,在使民間剪紙產業化、市場化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大膽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績,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地方政府對剪紙藝術的挖掘與保護情況
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的加大,一些縣區結合旅游資源開發和文化產業化建設,對剪紙藝術采取了一系列搶救性的保護措施。
1、建立健全了組織機構。榆林市成立了剪紙學會,靖邊縣成立了剪紙協會,定邊縣成立了民間剪紙藝術研究會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領導小組,各縣(區)特別是剪紙藝術較發達和剪紙藝人相對集中的地方大多自發地成立了組織機構,推動了剪紙藝術的健康發展。
2、加強了對剪紙藝術后備人才的培訓。為了加強剪紙藝術人才后備力量建設,市剪紙學會和神木等縣(區)定期不定期地舉辦了剪紙展覽,并對有一定剪紙基礎和文化知識的年輕婦女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以達到調動積極性、展示成果和掌握剪紙基本技能、提高藝術審美情趣、加強后備人才培養的目的。定邊還將剪紙藝術引入中小學美術課堂,進一步夯實了剪紙藝術的群眾基礎。
3、加大對剪紙藝術挖掘、整理、保護的經費投入。如榆林市政府2004年初給市剪紙學會撥款3萬元,社會籌資2萬元,舉辦了“榆林市首屆民間剪紙藝術展覽”,編輯出版了《榆林剪紙初輯》,2007年撥款4萬元,以推動民間剪紙的科研開發工作。定邊縣2005年財政撥專款3.5萬元,社會籌資2.5萬元,在文化館舉辦了剪紙展覽,并從2006年起縣財政每年拔?5萬元用于剪紙藝術的保護和開發工作,由定邊縣政協主編,出版了《定邊剪紙藝術》一書。榆陽、神木、綏德幾個縣(區)也都在財政預算中列入對剪紙藝術的專項經費,確保了保護工作的正常開展。
4、加強了對剪紙藝術的宣傳。在通過新聞媒體宣傳的同時,結合旅游資源開發、各類會議及外事接待活動,通過印刷剪紙藝術宣傳畫冊,贈送剪紙藝術作品,擴大了宣傳面,增強了影響力。經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剪紙藝術受到了上級部門的肯定,定邊、靖邊兩縣分別在1993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剪紙之鄉”,2006年,定邊的剪紙藝術被列入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二、存在問題及原因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人們的思維觀念和審美情趣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使剪紙藝術等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加之存世藝人的日漸減少,剪紙藝術正面臨著人亡藝絕的嚴重形勢。目前,我市剪紙藝術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ㄒ唬┊數攸h委、政府的重視程度不夠
由于目前地方黨政大多數的工作重點在抓經濟建設,對于剪紙等這類投資周期長,回報效率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重視程度不夠,一些領導干部沒有完全認識到保護文化遺產、保存民族“血型”的重要意義和文化產業對于工業經濟的促進作用,導致對這項工作的安排部署少,資金扶持小,使剪 紙藝術的保護工作舉步維艱,沒有列入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保護工作方案缺乏可操作性。
。ǘ 剪紙隊伍的后備人才不足
剪紙藝人受市場經濟的沖擊,40歲以下的農村婦女已很少有人從事剪紙藝術工作。據市聯誼會文化組去年的調查顯示,米脂、綏德、定邊等7縣區共從事剪紙藝術的婦女,僅占7縣(區)62.9萬成年婦女的萬分之六,也就是說1萬個勞動婦女里,只有6個婦女從事剪紙活動。年輕人更受網絡文化、平面文化等信息化時代的沖擊,對傳統文化缺乏熱情,對剪紙這一民間藝術反映冷漠,導致后備人才嚴重不足,嚴重制約著剪紙藝術的發展。
。ㄈ┌l展剪紙藝術的觀念不新
多數從事剪紙藝術的愛好者認識不到剪紙也是凝聚人類智慧和藝術價值的商品,更意識不到對剪紙作品的知識產權保護和剪紙的市場化觀念,歷史上剪紙僅僅作為裝飾應用于逢年過節,現在剪紙作為“展品、禮品、裝飾品”而非“商品”的現狀仍未得到根本性轉變。
。ㄋ模╅_拓剪紙藝術市場的信息不暢
我市絕大多數民間剪紙能人其剪紙的藝術性很高,收藏價值很大,但大多只是自娛、自樂,僅是自己抒發對生活感悟的應時應景之作,而且大多年事已高,生活貧困,信息閉塞,缺少把作品變為商品的中間環節。只有極少數居住在縣城或縣城附近的剪紙個體戶,才把自己的創作當做實現自身價值、發家致富的商品來經營。只有使剪紙市場化、產業化,才會有更多的人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熱情來從事剪紙藝術,只有這樣,才會帶來剪紙藝術市場的繁榮。
(五)對剪紙藝術質量及產權保護意識不強
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追求數量,只圖賣錢,不在提高作品藝術水平上下功夫;作品包裝單一,包裝質量不高,但價格昂貴脫離實際。二是市場推廣意識不強,只在本縣城推銷產品,不注重市場的開拓。三是缺乏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在現有的民間藝術作品中,剪紙是最容易被克隆的藝術,全國不少旅游景點充斥的大量所謂陜北剪紙均源于此。因此如何保護自己剪紙的創意、風格、內容等產權不被他人侵犯,已成為一些水平較高剪紙藝人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也是剪紙藝術健康有序發展,步入高雅藝術殿堂的關鍵所在。
三、對剪紙藝術保護和利用的幾點建議
。ㄒ唬┍M快成立剪紙相關組織機構
現在市上只是成立了一個以研究為主、且屬于二級協會的剪紙學會,為適應新形勢發展和剪紙藝術保護的需要,應盡快成立剪紙協會,以組織、指導全市的剪紙工作,同時政府要在人力、物力、財力上予以保證。各縣(區)特別是綏德、米脂、定邊等縣區要盡快成立剪紙協會,明確目標,夯實責任,確定一名分管文化的副縣長具體負責剪紙的整理、保護和挖掘工作。
(二)加強對剪紙藝術作品的搶救、整理、挖掘工作
由于各縣區的剪紙藝人家住農村,且分布比較分散,對創作的作品缺乏保護意識和保護知識,極容易破壞和流失,這里面不乏一些藝術精品、珍品。因此,各縣(區)在做好剪紙藝人建檔造冊登記的同時,妥善搶救、整理這些藝人的作品,并將這些作品歸類、整理、印刷成冊,以便于保存和傳承這一民間藝術。同時要建立市縣兩級民間藝術博物館,收藏一些民俗方面的代表作品,將這些民間的珍品作為文物保護起來。各縣(區)文化館(站)要充分發揮職能,在保護、宣傳方面要起到積極的作用。要組織相關專業藝術人員,深入農村、深入群眾,對民間剪紙藝人的作品進行搶救性保護,并制作成影像資料妥善保存。
。ㄈ⿵娀瘜艏埡髠淙瞬诺呐囵B、培訓工作
對剪紙藝術的繼承與發揚光大,關鍵在于專業藝術人才,要建立一支年齡結構合理、老中青相結合、有較高藝術造詣的專家群,有深厚群眾基礎的金字塔型的人才結構體系。因此,要加大對后備人才的培養、培訓力度,通過舉辦不同層次的培訓班,召開各種座談會,舉辦不同藝術風格的展覽,以促進培訓工作的進行。同時,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可以結合當地實際,在群眾剪紙基礎好、人數多的地方,創建以剪紙為載體的“一村一品”、“一鄉一業”文化富民工程,為保障農民權益,政府在轉移支付中應予以財力支持,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充分調動農民剪紙的熱情和積極性,通過市場化運作來培養造就越來越多的剪紙藝術新星,不斷壯大剪紙隊伍。
(四)要加大對榆林剪紙的整體包裝和宣傳力度
榆林民間剪紙是我市的文化藝術奇葩,是提升我市整體形象和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文化大市的重要內容。因此,要把榆林民間剪紙作為一項重要的文化資源來進行挖掘保護,要向“米脂婆姨”品牌一樣,把“榆林剪紙”注冊成一個馳名商標,成為我們榆林文化大市的名片。同時要積極參與和創造條件,舉辦不同層次的民間藝術展,充分宣傳榆林,展示剪紙的藝術魅力,讓榆林剪紙走出榆林,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ㄎ澹┣袑嵶龊眉艏埖谋Wo與開發工作
要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和“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長遠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既要保留和傳承榆林剪紙特有的藝術風格,又要結合新時期人們的審美特點和精神文化需求進行創新;既要遵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規律,又要按照文化產業發展的要求,解決保護過程中發展資金短缺的問題;既要保護剪紙藝人的經濟利益,又要保證剪紙的藝術質量,以確保榆林剪紙藝術的長盛不衰。同時要形成剪紙藝術保護與合理利用的資金保障機制,政府應在轉移支付中優先保證這項公益事業的正常經費支出。與此同時,鼓勵和引導企業投資,利用社會閑散資金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動員廣大群眾廣泛參與,努力形成榆林剪紙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合理利益分配體系,不斷拓展文化市場,讓榆林剪紙藝術得到切實的保護和開發,以促進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全力推動特色文化大市的建設步伐。 (編輯:常瑜)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0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