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水資源開發利用調研報告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1400次
時間:2006年12月18日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質條件。近年來,在中共榆林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榆林以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速度明顯提升,逐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為龍頭的強勢產業,全面帶動了全市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使榆林步入了全省排頭兵的行列,為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水利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門類,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水安全面臨多方面挑戰和壓力的情況下,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榆林市水資源分布、開發利用情況,為能源化工基地建設和工農業生產、生活、生態用水的戰略發展提出意見和建議,四月下旬市政協與民建榆林市籌委會組成聯合調研組,由市政協副主席、市民建籌委會主委王世英帶隊,先后深入神木、府谷、榆陽等縣(區)就水資源開發、利用情況以及重點能源化工基地建設對水資源的要求狀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榆林市水資源供需現狀
1、市內主要河流水系、自然降水、過境客水以及地下水狀況
榆林市屬干旱、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多年平均降水量405毫米,占全省年平均降水量686.8毫米的59%,降水由西北向東南遞增,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個月,約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降雨地域分布不均,風沙區一般在325—425毫米之間,丘陵區在400—500毫米之間,而且降水常以陣雨形式出現,歷時短,地表徑流含沙量大,是黃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區域。全市多年平均水面蒸發量1246毫米,是降水量的3倍多。
榆林市是陜西唯一包括外流河和內陸河流的區域。外流河屬黃河流域,其中集中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外流河共109條,主要有無定河、窟野河、禿尾河、佳蘆河及皇甫川、孤山川、石馬川、清水川“四河四川”,流域面積34290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79.8%。另外有清澗河以及延河、洛河、涇河部分支流源于我市,但由于這些河源區的小支流一般在本市流程短,水量不大,因而利用價值較低。全市地表平均徑流深58毫米,年徑流總量25.13億立方米。
內陸河主要分布在神木、定邊縣北部的沙漠閉流區,有定邊縣的八里河和神木縣的紅堿淖海子,總面積4645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10.8%。除此之外,在西北部沙漠區內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海子”200多個,水面達120平方公里,由此與大氣降水形成一個循環體系。但由于地下水下降,導致較多干枯。
榆林市地下水主要存在第四系沖、湖積中細砂孔隙含水層和白堊系碎屑巖裂隙含水層中,其中白堊系碎屑巖裂隙孔隙含水層厚度大、水質好、水量豐富,是地下水開發利用的主要含水層;第四系沖、湖積中細砂孔隙含水層分布于北六縣的風沙灘區,水質較好,水量較豐,但考慮到生態環境問題,不宜大量集中開采;第四系風積黃土裂隙孔隙含水層主要分布于南六縣的黃土山區,水量貧乏,開采技術條件差。
全市地下水埋藏、儲量是與地勢地貌相關的,主要分為三大部分:一是南部丘陵溝壑區嚴重缺水區,水資源匱乏,地下水埋深150—250米,只有溝谷底部或有泉眼出露處才有鑿井取水的條件,單井出水量在200—400m3/日,只能滿足人蓄飲水用以及少量的園地灌溉,但成本較高;二是梁峁之間、河谷川地區,地下水較為豐富,埋深在50—150米,單井出水量在400—700m3/日,應用防滲節水技術,可適用農業灌溉和解決人畜飲水問題;三是北部風沙草灘區,地下水豐富,埋深5—50米,單井出水量為1000—2000 m3/日,是全市能化工業、城鎮生活、農業綜合開發的最佳區域。該區域地下水可采量為7.73億立方米。
綜上分析,經科學測算,榆林市內天然水資源總量為32.29億立方米。其中自產地表徑流25.13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21.47億立方米,地表水與地下水重復量為14.31億立方米。全市按自產水資源總量計算,每平方公里綜合產水量為7.4萬立方米,每畝耕地擁有水量344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979立方米,占全省人均占水量1486立方米的65.9%,占全國人均占有水量2270立方米的43%。因此水資源量緊缺已成為制約我市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然而,地處北部風沙區的榆陽、神木、府谷、橫山、靖邊、定邊六縣區是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資源的主要開發區,其自產地表水為19.45億立方米,地下水18.46億立方米,扣除重復量后,水資源總量為26.39億立方米,占全市自產水資源總量的80.8%。同時沙區河流年徑流量的年內變化相對較小,水資源開發利用條件相對較為優越,為北六縣區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水源條件。
市內南部六縣,均處于丘陵溝壑區,地形破碎,且河流含沙量大,水資源埋藏較深,開發利用難度較大,屬水資源貧乏地區。
2、榆林市水資源供給情況
多年來,榆林市水資源需求仍然以農業灌溉占較大比重。至2005年,全市建成各類水庫77座,總庫容9.94億立方米,各類池塘799口,總容積2091.5萬立方米;建成自流渠道847條;抽水站2104處。全市水利工程灌溉面積116.06千公頃。其中利用地表水灌溉面積71.64千公頃,占63.5%;利用地下水灌溉面積41.22千公頃,占36.5%。
截止2005年,全市各類水利工程年供水量6.33億立方米,占全市水資源總量的19.6%。其中地表水3.94億立方米,占總供水量的62%;地下水2.39億立方米,占總供水量的38%。由此可見,在總供水量中,地表水與地下水的供水量分別僅占全市自產水資源量的10.7%和7.3%,水資源的利用程度很低。在總用水量中,農業用水4.74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74.9%;生態用水0.37億立方米,占總5.8%;工業用水0.64億立方米,占總量的10.1%;城鎮生活用水0.21億立方米,占總量的3.4%;農村人飲用水0.37億立方米,占總量的5.8%?梢钥闯觯r業仍然是用水大戶,工業用水比例明顯上升。
在全市范圍內,能源化工基地重點項目用水是重中之重。從目前已建成的能化重點項目的發展戰略分析,年需水量為14642萬立方米。其中:府谷沙川溝電廠供水水源地為孤山川流域,需水量100萬m3/年;神木化學工業公司60萬噸煤制甲醇項目一期工程供水水源為瑤鎮水庫,需水量425萬m3/年;神木北元化工10萬噸聚氯乙烯項目一期工程供水水源為瑤鎮水庫,年需水量125萬立方米;錦界熱電廠年需水量66萬立方米;國華2×600KW電廠年需水量400萬立方米;神木店塔2×25KW電廠年需水量100萬立方米,以上三個項目均為瑤鎮水庫供水。銀河榆林上河發電廠由李家梁水庫供水,年需水量600萬立方米;榆天化43萬噸甲醇項目由榆溪河供水,年需水量330萬立方米;中鹽鎮川皓海鹽化廠取河道地下水,年需水量50萬立方米;陜西金泰氯堿化工30萬噸聚氯乙烯一期工程取用無定河河谷地下水,年需水量726萬立方米;榆林燃油廠150萬噸煉油工程年需水量220萬立方米;長慶甲醇廠、發電廠、天然氣凈化廠年需水量100萬立方米;各類小型火電廠年需水量800萬立方米。另外各類煤礦生產企業取用地下水,年需水量10000萬立方米。
二、榆林市水資源發展預測
“十一五”期間,是榆林市經濟快速發展,社會更加進步的關鍵時期,認真制定水資源的發展戰略,可以為榆林經濟的良性發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1、“十一五”期間工業生產需水分析
根據陜西省工業行業用水定額和近期能源化工主要建設項目要求,預測到2010年工業需水6.3億立方米,其中原煤生產需水1.5億立方米,電力需水0.72億立方米,甲醇及下游產品需水1.3億立方米,聚氯乙烯生產需水0.48億立方米,煤轉油項目需水0.4億立方米,其它工業項目需水1.9億立方米。按能化工業區劃分,府谷火電載能工業區“十一五”期間年需水量約為0.3億立方米,榆神煤化工業區“十一五”期間年需水量約為2.65億立方米,榆橫煤化工及載能工業區“十一五”期間需水量約為0.8億立方米,魚米綏鹽化工業區“十一五”期間年需水量約為0.63億立方米,定靖油氣化工業區“十一五”期間年需水量約為0.3億立方米,吳堡礦區“十一五”期間年需水量約為466萬立方米。
2、“十一五”期間生活需水分析
全市到2010年,全市人口預計將達到360萬,按城市化率達45%計算,市區人口162萬,農村人口198萬,大、小牧畜分別達到30萬頭和500萬頭。按照城鎮生活綜合用水定額,城鎮人均用水量按110升/人·日、農村居民生活用水量按50升/人·日、大牲畜按30升/頭·日、小牲畜按20升/頭·日計算,到2010年,全市綜合生活用水量達到38.82萬立方米/日,即1.4億立方米/年。
3、“十一五”期間農業生產需水分析
根據國土資源部門掌握的基本資料分析,到2010年,全市總耕地面積為504萬畝,實際灌溉面積為134萬畝,考慮隨著作物結構的調整,先進灌溉技術的應用,預測到2010年,全市農業生產用水為每年6.4億立方米。
4、“十一五”期間生態環境需水分析
根據生態型農業和工業園區綠地建設和城鎮綠地面積以及人工水面的規模計算,到2010年,全市生態環境需水量為每年0.64億立方米。
綜上分析,到2010年全市每年需水量為14.7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為6.4億立方米,工業為6.3億立方米,城鄉生活1.4億立方米,生態環境為0.64億立方米。分別占總需水量的43%、42.8%、9.5%、4.4%。預測2010年全市水利工程可供水量為12.36億立方米,缺水2.34億立方米。
三、榆林市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及經濟實力的增強,全社會對水資源的需求程度更加增高,同樣也引發了在開發利用水資源過程中的諸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榆林市水資源分布不均,且以利用地表水資源為主。除農業生產消耗水資源比較大外,通過預測到2010年工業生產也成為了用水大戶,而這些工業企業大都分布于榆、神、府、靖、定、橫等縣區,無疑對這些縣區水資源有了更多的要求,一方面是數量的保證,另一方面是質量的保證。預測到2010年全市每年缺水2.34億立方米,那么在保證生活用水、生態用水、農業用水的前提下,水的供需矛盾就會更加突出,水資源就會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就目前而言,在榆林市局部縣區水的供需矛盾就已經出現,尤其是枯水季節,工業與農業爭水問題十分突出,榆陽區榆溪河沿線有近10萬畝農田依靠榆溪河灌溉,每年從6月份開始水利、公安等部門就著手抗旱輪灌工作,該區所在鄉政府、村組更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輪灌。上下游之間搶水、爭水矛盾是時有發生,群眾圍鬧政府的事件屢見不鮮,而地處中游的工業企業如氮肥廠、天然氣化工廠、電廠等企業也引用該河系水源,所以工業農業之間也存在突出的用水矛盾,引發了群眾上訪鬧事事件時有發生。此外,部分地區保證了生活、農業以及工業用水后,根本保證不了生態用水,用犧牲生態環境換取經濟效益,這些問題進一步說明了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2、水環境污染嚴重
榆林市北部有煤、西部有氣、南部有鹽,隨著工業發展和城市化的加速建設,工礦及城市用水量將顯著增加,其廢污水排放量也將急居增加,工業廢液、廢渣滲漏和直接排放將影響居民生活用水和農業用水。據不完全統計,1996年榆陽區生活總排污量為445.3萬噸/年,榆林甲醇廠工業排污量57.6萬噸/年?咭昂恿饔1990年工業及城鎮取水量為0.37億立方米,而廢污水排放量達0.29億立方米,府谷縣以孤山川污染最為嚴重,每年污水排放量達3230萬噸,使境內地表水水質變化,主要表現為酚、氰、鉻、砷、氟等超標。神木縣境內的大柳塔、榆家梁等大礦井下廢水均直接排放至窟野河,導致下游水體污染。2004年神木縣城因水源污染而兩次停水,造成十幾萬人斷水十多天。錦界工業園區的聚氯乙烯企業,生產廢水經簡單中和后排放,導致PH值為2.16,呈強酸性,懸浮物超標4.3倍。陜西中能公司榆陽煤礦每日排放井下廢水千余噸,有部分廢水不經處理直接排放到附近小紀汗鄉昌汗界村的自然湖泊中,致使湖泊附近大片耕種土地上覆蓋了一層白花花的鹽堿,由于水位不斷上漲,成片的沙柳枯死,排水渠邊百余棵楊樹泡在煤礦排污形成的黑泥潭里。目前全市水體污染呈上升趨勢,而污水處理與利用才剛剛起步,處理能力極小,除部分能化企業外,大多數生產、生活污水不能處理,達標排放的僅占總排放量的15%。
3、非法開采利用水資源現象時有發生
雖然我市各縣區均成立有水政水資源管理專門機構,但是非法開采水資源的現象時有發生。根據水資源的分布、埋藏等情況以及先利用地表水后開發地下水的原則,在地下水資源的利用上,管理部門劃定限采區、禁采區和超采區,以利合理有序的開發。但是在全市范圍內仍然有不少企事業單位不顧總體規劃亂采、超采地下水,尤其以農村為多。據調查,近10—20年時間里,由于地下水的超采導致全市地下水位明顯下降,全市平均下降2—2.5米,榆陽、靖邊、定邊、神木等縣區的局部地方已達6米。地下水位的下降導致地表植被生長緩慢甚至枯死,生態環境逐步惡化。以榆林市區為例,有管網到達的區域仍有99眼深井在開采、利用地下水,長城路沿線西,由于自來水管網配套不到位,不經審批私自打井20多眼;由于農村管理較為松散,因而農村取用地下水基本不進行申報,更不經管理部門批準,導致占有較大面積的農村地下水狀況掌握不準,影響全市的總體規劃。此外水資源開采、審批過程中有些權力部門不能做到有法必依、有法可依,先開采、后申報,邊開采、邊申報,找關系、托人情、利用權力加壓力、強行審批的問題較多,同時管理部門有時也礙于面子、位子,在地下水資源開采審批中原則性不強,審批不規范、不嚴格的情況也存在。
4、水資源浪費非常嚴重
從目前用水狀況分析,農業、工業需水量較大,城市生活用水也占不小比重,但以上三個用水部門均存在浪費水資源的問題。一是節水宣傳不到位,市民的節水意識不強;二是雖然有法律法規,但缺乏具體操作細則,監督不力,查處不嚴;三是部分行業或個體總認為只要有效益,有經濟基礎支撐,就不考慮整體水資源的緊缺問題,缺乏大局意識。全市農業灌溉節水技術仍粗糙,如滴灌、噴灌、滲灌等高新節水技術應用范圍極小,受資金與收益的制約,得不到大力推廣,傳統的灌水方式仍占主導,農業灌溉平均用水定額為322m3/畝,灌區渠系利用系數仍很低,普遍在0.5以下,大水漫灌、跑水、漏水等浪費水的問題很多。部分工業企業節水措施沒有配套,萬元產值用水定額有的高達964 m3/萬元,重復利用率幾乎為零;生活中尤以機關和家庭浪費嚴重,有些人認為每噸水一元多錢,用多也無所謂,所以淡化了節水意識,流水、漏水、滲水的現象時有發生。
5、礦產資源的開采導致地下水遭到破壞
近幾年,隨著能源礦產資源的開發,特別是煤炭資源開發力度的加大,國有、民營、個體一齊上,有些技術條件較差,立項工作不細,審批不嚴的項目上馬,導致地下資源的無序開采,打穿了地下隔水層,引發了地表水流失,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周邊植物枯萎,生態破壞,使不少井泉干枯,庫壩干涸,河溪斷流,樹木枯死。據統計,神木縣已有數十條河流地表徑流斷流,20多眼泉干枯,其中中雞鎮束河村的三座水庫、18口水井干枯,當地村民被迫到十幾里外買水吃,大柳塔鎮雙溝村200多畝水地起旱,300多畝果樹枯死,幾條溝道中十幾年生長的楊樹全部死亡;沙溝峁村原本利用滲流攔蓄建了電站,因水源地形成地下滲漏,不僅發不了電,而且有300多畝水地也起了旱。全市由于礦產資源的開采使水資源遭受到破壞,水環境進一步惡化,而引發了土地沙化問題也十分突出,僅神木縣就有7平方公里土地沙化。
6、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水務一體化管理
除榆陽區外,其它11縣均實現了水務一體化管理,但是管理部門對水資源的統一管理還很不到位,基本是粗放式管理,截止目前,全市還沒有對水資源的儲量,以及開發利用有一個詳實的調查及規劃,有些地方仍然是重復管理界限不清,導致了用水部門的缺水等,供水單位有水供不出去,管理部門卻愛莫能助,協調不了產供銷三者之間的關系。部分地方雖然成立了專門機構,但對資源的管理僅僅局限在收費方面,而對水資源的儲量、利用量、可開采量等家底不清,沒有一個科學合理的中長遠規劃。同時由于多龍管水的問題沒有徹底解決,許多供需關系難以理順,部門和行業之間只考慮自己的經濟利益,卻忽視了水資源綜合利用的整體利益,從事水資源管理工作的不管事只收費,而不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卻負責水資源綜合利用的審批管理,完全變成了利益驅動。
四、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對策與建議
隨著我市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步伐的加快,對水資源的需求量也將越來越大。就全市水資源狀況分析,我市仍屬水資源貧乏區,而且地下水資源利用條件差,供需用矛盾突出,水資源短缺問題十分突出。為了合理調配利用水資源,構造和諧的用水環境,使工業、農業,生產、生活以及生態各業用水協調發展,特提出以下對策與建議:
1、科學普查,合理規劃,把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放在首位。榆林是能源富集區,資源開發是我市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基本依托。經過過去10—20年的發展,我們可以清醒地看到,那種“一窩蜂”無序開發和低水平開發的模式是行不通的,必須探索新的發展路子,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那么水資源作為開發的前提和保證,在新的形勢下就應該重新審視它的作用和地位。首先應摸清全市水資源的家底,我市現有關于水資源蘊藏、分布及儲量的資料和數據均已陳舊,基本沿用上世紀80、90年代的數據,科學性、合理性受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加之多年來環境的變化,人類活動的影響,實際數據與原成果可能有較大差距。因此,應盡快組織專人進行全市水資源普查,對重要水源地進行詳細勘探,然后編制全市水資源中長期規劃,規劃要綜合考慮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和保護等方案,做到超前規劃,用翔實數據,科學合理的規劃來指導水資源的利用,來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保障,使水資源利用可以有據可查,有章可循。實現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解決我市面臨的水資源緊缺、水污染嚴重和水土流失三大問題。
2、科學決策、統一規劃,強化水資源管理
要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優化配置,保證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必須實現水務一體化,強化水資源的統一管理。
1)盡快改變多龍管水、監管不力的局面。各級政府應科學決策,明確水資源管理的統一性,即由水利部門統一管理,杜絕水源與供水、供水與排水、排水與治污、治污與回水利用分割管理的現狀,杜絕部門之間職能交叉、責任不明,真正實現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節約、保護、配置、統籌的協調管理。水利部門作為行政主管部門應站在全局高度,統一普查,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調配,統籌兼顧,使水資源真正成為發展的重要支撐。
(2)科學規劃,服務大局,要打破城鄉、部門、地域界線,制定科學、合理的統一規劃,使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服從于規劃,在規劃中要立足長遠,服務大局,要將開源與節流并重,建設與管理并舉,兩不誤,兩促進。具體規劃要組織各相關部門進行充分調研、論證,做到統籌兼顧,全面安排,突出重點。
(3)制定地方性配套法規,落實責任,依法辦事。針對各地富有地方特色的法規配套不完善,使行政執法具體操作時有一些失誤。因此一方面要根據結合實際制訂完善地方性法規,另一方面要加大水法規的宣傳力度,使水法規深入人心,第三應解決好執法不力問題,促進依法治水,依法管水。一是從提高從事水行政執法人員素質入手抓,提高準入門檻;二是加強政策法規的培訓學習,使執法隊伍專業化,執法程序化;三是加強監督與約束,通過黨紀、政紀的監督與約束,時刻警示水行政執法人員,杜絕以權謀私,徇情枉法。
(4)在水資源開發管理方面,要進一步引入市場機制,要以全省節水示范市創建為契機,全力構建節水型社會,注重宣傳,落實措施,借鑒經驗,全面推進,把節水的重點放在農業用水與工業用水項目上。運用價格的杠桿作用調節水資源的分配,提高部分高耗水行業的水價,反哺農業,促進農業高效節水技術的應用推廣,從而節約水資源,促進經濟循環發展,實現雙贏戰略。另一方面可以建立節水技術基金,支持用水大戶農業生產逐步走向高效節水型。真正實現工業反哺農業,農業服務工業,走水資源循環利用之路。
3、經濟社會發展一定要考慮水資源的大盤子,要與水的承載力相適應
縱觀我市水資源的現狀,我們認為經濟社會發展必須考慮水資源的承載能力,作為能源化工基地將有更多、更好的項目入駐,所引進項目必須考慮水資源大盤子的容量和可利用量。一方面應認真搞好項目的前期調研和審查,提高水資源對引進項目的準入門檻,嚴格控制高耗水、大污染項目,對已引進的工業項目要進行強制性節水技術改造,不達標的要強行停產。另一方面要做到以水定項目,以水定產定規模,如果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水資源的可利用量、可開采量不能滿足項目的要求,那么再好的項目也不能引進,不能只追求GDP和財政收入的增長,要樹立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構建和諧社會的新理念,量水而行。第三要在留足農業、生活、生態用水的前提下發展能化工業,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來換取暫時的利益。目前無論是各級政府還是業務部門,在規劃、項目上馬方面很少考慮到生態用水問題。因此,建議,今后在所有項目上馬前應組織水利、環保等方面的專家進行充分論證,項目實施單位應編制用水規劃,辦理取水許可等手續。
4、從源頭上治理水體污染,提高中水利用率,確保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全市污水排放、處理工作才剛剛起步,政府部門應把污水處理工作擺在重要的議事日程上,對目前污染較為嚴重的河流水系應建設污水處理廠,首先應考慮在榆陽、神木、府谷等縣區建設污水處理廠,可根據各縣特點因地制宜,然后再向全市逐步推廣;其次應對重點能化企業加大監管力度,督促各企業配套污水、廢水處理系統,提高中水利用率;第三要健全監測體系,加大監測力度,配套地方性法規,注重處罰到位,采取強制性手段使各能化企業及廠礦建設污水處理廠,實行二級生化處理,排放水達到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的二級水質標準。同時還應注重水源地的保護,各縣區均應劃定水源保護區,要按水功能區嚴格管理,建立長效機制,落實范圍,落實責任,落實措施,從源頭上預防污染,確保水質的安全可靠。真正轉變“先發展,后環保,先污染,后治理”的錯誤觀念,以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協調發展。
5、做好區域水利協調發展建設
從榆林的經濟發展出發,實現水利工程的遞次發展戰略,搞好水利的主體工程建設,從整個能源化工基地的發展來分析,今后制約其發展的主要原因素仍是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因此,市委、市政府及水利部門應科學規劃,建設一批高標準、高質量的蓄水工程,增加蓄水量,提高調蓄供能力,建議加快采兔溝、王圪堵、朱蓋溝水庫等水源工程的建設,積極搞好總體規劃,開發利用天橋巖溶水、黃河漫灘地下水,近期還要加快鹽環定揚黃工程的建設,以及黃河龍口引水工程的建設,中遠期規劃新建磧口、大柳樹黃河引水工程,為我市中長期發展提供充足的水資源保證。同時還要提高現有水利工程標準,及時對低標準、功能單一、質量差的水利工程進行改選,建議抓好病險庫壩的除險加固工作,灌區的節水灌溉工作以及集雨窖灌工作。榆林市節水的重點環節仍然是農業灌溉,其中有很大潛力可挖,就全市國營灌區而言,年引水量4億多立方米,實灌面積29萬畝,由于灌區渠首滲漏嚴重,渠系利用率僅為0.3,毛灌溉定額高達1329m3/畝·年,若拿出資金對國營灌區的渠道進行襯砌,渠系建筑物進行維修改造,則僅國營灌區可節水50%,年凈可節水1億立方米。因此只有抓好開源與節流并重,才能使區域水利協調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撐和服務。
總之,水資源是社會發展的戰略資源,水是關系江山社稷安危的重大問題,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開創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新局面。(編輯:常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