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榆林城區中小學上學難、班額大問題的調查報告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2336次
時間:2006年12月18日
加強榆林城區基礎教育工作,適應城市發展需要,解決中小學上學難、班額大問題,是市政協近年來一直高度關注的課題,2000年底,市政協就此課題開展了專題調研,并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議案,對促進我市基礎教育發展起到積極作用。今年6月,市政協教科委又聯合市人大教工委,在白桂蘭、楊東明副主任和李瑞、姬寶順副主席的帶領下,組織部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有關部門負責人于6月28日——29日深入榆中、實驗中學、四小、一小等榆林城區9所中小學,通過實地查看、聽取匯報、召開座談會、發放問卷等形式對市區中小學上學難問題進行了專項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榆林城區現有普通中小學校40所,在校學生74123人,其中市直中學3所,在校學生8134人;市直小學3所,在校學生4772人;區屬中學6所,在校學生24203人;區屬小學9所,在校學生18505人;民辦中學6所,在校學生7401人;民辦小學13所,在校學生11468人。
近年來,市、區兩級政府為了解決榆林城區上學難問題,盡力增加教育投入,努力改善辦學條件,積極深化教育改革,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使城區的教育事業取得了很大發展。教育質量整體水平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教學條件設施得到了較大的改善,學校辦學規模走上了穩步發展的軌道。近幾年,市、區政府通過遷建榆林中學(正在建設中),新建實驗小學、六中、九小,改建榆林八中、實驗中學,擴建一中、蘇州中學等措施,有力地增加了城區學校的招生能力,對緩解城區上學難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存在的問題
。ㄒ唬⿲W校數量不足。隨著西部大開發步伐的加快,榆林城市建設飛速發展,城區人口迅速增加,由上世紀90年代的十多萬人增至目前的三十多萬人。根據國家教育部的規定,每增加一萬人或新建一個小區就要增加一所學校。而榆林城區新建學校的步伐遠不能適應人口增長的需要。據統計,榆林城區的11所公辦小學實際承擔著17所小學的辦學任務,9所公辦中學實際承擔著18所中學的辦學任務。因此,上學難的矛盾十分突出。
(二)班額設置過大。班額設置過大是榆林城區每個學校面臨的首要問題。教育部班額設置的規定為:小學每班不超過45人,中學每班不超過50人。目前,榆林城區班額最大的達到98人,最小的也不少于67人。在不少學校的教室里,講臺被拆,講桌無處放置,有的學生坐在過道里,有的三人擠一張桌子。
。ㄈ┙虒W設施短缺。城區中學除榆中、一中、三中能開展實驗課外,其他學校的實驗室被教室擠占,學生實驗課無法開展。城區21所公辦中小學校除星元小學等6所學校有操場外,其余學校均無操場,原來榆中、一小、三小、附小四所學校均在體育場上操,現體育場改為世紀廣場,這些學校雖然還開設體育課,但只能上室內課,早操、課間操以及課外活動都無法正常進行。城區大部分學校生均占地面積不足5平方米,市一小、二小的生均占地面積不足2.4平方米,市四小生均占地面積僅有0.2平方米(按規定生均占地面積要在10平方米以上),就連教師也是十幾個人擠在一個不足10平方米的辦公室里,兩三個人共用一張辦公桌。
。ㄋ模┌踩[患非常突出。學生的大量增加,不僅給正常教學工作帶來諸多困難,而且潛伏著嚴重的安全隱患。一是生活上出現了上廁所難。大部分學校學生上廁所要排隊,榆師附小還曾因上廁所擁擠,出現過踩傷學生事故。二是出行中出現了通行難。市一中分校、市二小為了防止下樓時出現擁擠,減輕樓梯的壓力,安排不同樓層的班級分時段下課和放學。三是課堂上出現了師生交流難。班額大,教室內通道窄,老師無法到學生中去,在課堂上與學生交流十分困難。四是活動中出現了組織難。由于多數學校沒有操場,學生在馬路上跑操,給組織造成很大的難度。五是設施上出現了承載難。尤其是教學樓,大大超出了設計承受力,按建筑設計一座教室最大承載五十六名學生,而目前大部分教室都坐八、九十名學生。超過了建筑設計使用極限。
(五)師資力量嚴重不足。目前城區教師嚴重短缺,大部分教師跨班級、跨年級帶課,工作任務十分繁重。有時作業都不能按時批發,引起家長、學生的不滿,無形中增加了教師的工作壓力。按照教師與學生中學1:17,小學1:23的比例計算,要解決目前的問題,榆林城區至少還需要中學教師800多名,小學教師360多名。
。┙虒W經費缺口大,學校運轉困難。去年以來,榆林城區學校實行“一費制”收費政策后,使學校的收入下降了,但學校日常運轉的成本并沒有下降,學校除了要保證日常運轉外,還要抽出部分資金用于償還“普九”債務,特別是冬季取暖費一項,收費標準制定早,而目前煤價已遠遠高于制定標準時煤價的好幾倍,這就大大增加了學校冬季取暖費用的支出。學校正常運轉都十分困難。
。ㄆ撸┯苤羞w建還存在一定困難。按照原定計劃,榆中遷工程應于2007年8月完成搬遷。到目前為止,除了政府投入的1000萬元外,用于工程建設的其余1億多資金均由學校自身貸款政府貼息來完成。由于貸款數額過大,銀行已停止了對榆中繼續貸款。加之政策的變化,榆中自身貸款建校已經不符合國家的政策規定。目前工程建設由于資金短缺而擱淺,如不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按計劃如期搬遷將只能是一句空話。
三、原因分析
。ㄒ唬┏菂^教育資源總量不足。學校數量不足是造成榆林城區上學難最根本的原因。按照教育部的規定,每增加一萬人或建一個小區就應增加一所學校,而榆林城區學校的增加遠不能按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速度的比例增加。榆林中學,市一中、市二中、蘇州中學在校學生達到5000人左右,大大超出計劃要求的標準。如果按教育部規定標準計算,榆林城區缺少初中班285個,小學班178個。
。ǘ┏菂^人口迅猛增長。近年來,隨著榆林工業化、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城市規模迅速擴大,城區人口急劇增加,給城區中小學辦學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上學難的問題日益彰現。一是學校服務區內的空掛戶增多,以榆師附小為例,2005年摸底時學齡兒童不足100名,可報名時人數卻猛增到約200名;二是農村及區外學生的大量流入,據統計,這次調查的9所學校共有學生22826人,流動人口子女3121人,占到學生總數的13%。其中市四中、四小、附小的流動人口子女都占到學生總數的30%以上。
。ㄈ﹥炠|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近年來,由于各級政府的支持和各學校內部的發展,榆林城區內的辦學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教師隊伍建設也得到了普遍的加強。在此情況下,望子成龍的家長們為追逐一流學校而紛紛送子女進城求學,他們認為“只有上一流的初中,才能進一流的高中,進而才能進入一流的大學”。在這種理論之下,進城求學現象從起初只出現于高中階段,現已逐步擴大至初中、小學,參與者也從過去的少數人擴大至多數。逐漸形成了鄉鎮學生向城市集中,城區學生向重點學校集中的格局。
。ㄋ模┙逃涃M投入不足。首先是教育經費投入總量不足。2005年全市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的27%,比上年28%減少了一個百分點。其次是所投入的教育經費主要用于人頭經費。2005年全市人頭經費就占到事業總支出的89%,用于公用事業的僅為11%,其中這11%的經費又大部分用于農村教育和“普九”工作,能用到城區教育發展的經費就更少了。
。ㄎ澹⿲W校追求經濟利益。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學校在招收學生時,主觀上把關不嚴也是形成上學難的一個原因。近幾年,隨著擇校熱的愈演愈烈,許多家長為了孩子有一個好前程,不惜財力選擇師資優、設備佳、條件好的學校,而被選擇的學校也在經濟利益驅使下,放棄原則、違反政策規定大幅度擴招,導致學校出現大班額,引發了種種問題。
四、建議及對策
。ㄒ唬┙y一思想,提高認識。隨著西部大開發步伐的加快,榆林城市建設飛速發展,城市人口急劇增加,“上學難”已經成為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問題。按照城市發展規劃,到2010年榆林城區人口將突破40萬,城區中小學生不斷增加,上學難的問題將會越來越突出。因此,市區兩級政府應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確實把解決城區上學難問題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來抓,確保教育有序健康發展,使教育與城市建設、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要加強組織領導,科學合理規劃,加大資金投入。保證每年在城區內至少新建倆所學校,切實把解決上學難問題納入市、區政府重要議事日程,抓緊、抓好、抓出成效。
(二)科學規劃,合理布點。抓學校的布點規劃和建設是解決城區上學難和班額大的根本之策,規劃應當立點頭當前、著眼長遠。結合今年已經開始的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對城區中小學布點進行科學的規劃,預留出學校建設的空間,力爭用幾年的時間分步實施,提升和完善榆林城區的教育功能。當前,市、區政府應就緩解榆林城區上學難問題制訂學校建設專項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對新建學校在規劃時既要考慮布點合理又要考慮方便群眾就近上學;對老學校的改造,要根據承載能力確定招生規模,特別是現在十五所學校沒有操場的問題應盡快予以解決;要統籌考慮實驗中學的建設問題。
。ㄈ┎扇〉昧Υ胧,加大經費投入。一是按照政策規定全面落實教育經費的經常性投入。去年實行“一費制”后,學校的收入大大減少。市、區兩級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預算,進一步依法落實教育經費的“三個增長”,即財政預算內教育撥款的增長高于同期地方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并使生均教育經費逐步增長,生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落實政府新增財力用于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的規定,落實好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的50%用于教育的政策規定。依法足額征收城市教育費附加,進行專戶管理,并及時、足額撥付教育部門。二是市政府應當根據學校建設規劃,每年安排專項資金,保證學校建設規劃順利實施。今年已經確定安排的3000萬元專項資金,應盡快撥付,使擬建的長城路小學等6所學校如期開工建設。三是市政府應對學校建設用地實行無償劃撥,各部門在學校建設的收費上應實行減免。
。ㄋ模┘訌婈犖榻ㄔO,合理配置資源。要根據城區學校布點增加的情況,合理核定教師編制,建立教師補充機制。當前,要新補充一批高中教師和中、小學緊缺學科的教師。要逐步改變現有優秀教師相對集中的狀況,使各學校共同發展,逐步化解少數學校學生爆滿的矛盾。同時,還要加強對教師隊伍的管理和培訓,進一步提高教師隊伍的政治、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水準。
(五)深化辦學體制改革,大力發展社會力量辦學。認真貫徹《社會力量辦學條例》和《民辦教育法》,深化辦學體制改革,大力促進民辦教育的發展。目前,民辦教育是榆林城區教育的一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力量。民辦教育的發展增加了教育供給方式的多樣性和選擇性,增強了教育領域的競爭活力,彌補了政府投入不足的缺口,在緩解城區中小學班額過大、解決城區上學難問題上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市區政府要充分認識發展民辦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大力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辦學,充分利用民間資本。應允許民辦學校有一定的盈余滾動發展。要把民辦教育和公辦教育作為相互協調的整體,落實對民辦教育的師資調配、教師待遇、經費補貼等政策更進一步發揮民辦教育在緩解上學難、班額大問題上的積極作用。
。┙鉀Q突出問題,抓好榆中遷建。市政府要調研解決榆林中學遷建過程中出現的資金短缺等問題,使榆林中學能按計劃如期搬遷。建議將現榆林中學校址籌建一所初級中學,以解決城區上學難的燃眉之急。(編輯:常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