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市農村衛生人才狀況的調查報告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945次
時間:2006年12月15日
近日,市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就我市農村衛生人才情況,組織委員赴子洲、定邊、靖邊三縣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現狀與問題
榆林市轄12縣(區)、222個鄉鎮,5625個行政村,全市總人口349.9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92.58萬人,占83.6%。全市十二縣區有鄉鎮衛生院222所。鄉鎮衛生院現有人員2424人,有村衛生室4196個,鄉村醫生3302人。鄉鎮衛生院衛生專業人員中,本科學歷者14人,大專學歷者435人,中專學歷者1485人,中專以下學歷者254人。高級職稱者19人,占0.87%;中級職稱者393人,占18%;初級職稱者1353人,占61.8%。鄉鎮衛生院有防保專干473人。鄉村醫生中本科學歷者1人,大專學歷125人,中專學歷2151人,其他1025人。取得助理醫師資格者127人,占3.8%,取得鄉村醫生資格者2894人,占87.6%;鄉醫資格直接認定者2285人。
2003年以來,各級黨委政府圍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從培養、輸送、幫扶、穩定、使用和改革等方面入手,加強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改善農村衛生人才隊伍狀況,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初步穩定了農村衛生隊伍,逐步改善了鄉鎮衛生人員工作生活條件,有效地提升了農村衛生人員整體素質,逐步調動了農村衛生人員工作的積極性,農村衛生事業呈現出勃勃生機。但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完善,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的推行,農村衛生工作,特別是衛生隊伍建設,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顯現出的問題很多:
1、衛生人才嚴重匱乏
據衛生部門對全市農村醫療衛生人員摸底調查。目前,全市鄉鎮衛生院共設編制2891人,現在缺編476人,占編制總數16%,但實際缺編情況還不止這個數目,F有在崗人員2424人,其中衛生專業的人員2188人,包括衛生系統招收的全民、集體和臨時工。就目前的衛生專業人員中專科人才、全科人才嚴重短缺,比如子洲縣全縣18個鄉鎮衛生院,只有3所醫院有婦產科專業的大夫,所有婦保站、防保站學婦幼專業的沒有一人。據本次調查的6所鄉鎮衛生院看,都存在著醫衛人員不足的問題,由于人員不足,在崗的人經常要輪流值班,不分科室,內、外、婦、兒全拿,是全科醫生。而說是全科醫生,又無專業職稱。非專業看病在農村已是普遍現象。還有個別衛生院即使配備了X光機、心電圖機等,但因缺乏專業操作人員和檢驗人員,設備長期閑置,造成資源浪費。
從村級看,全市5625個行政村,目前還有1429個行政村無衛生室或診所,占行政村總數的25%。全市統計有村醫3302人,而實際情況是許多村醫現在已棄醫轉業。即使現有的村醫也多集中在集鎮和公路沿線,邊遠落后的山區甚至近百里方圓沒有1名村醫。
2、業務素質整體差
據不完全統計,鄉鎮衛生院醫護人員中,大學本科學歷以上人員僅占 0.4%,大專學歷的占19.9%,且都是后續學歷,中專學歷者占67.8%,中專學歷者絕大部分是市內、縣內衛校畢業,有的是國家不承認學歷的中專生。還有11.66%的人員無學歷。據調查,絕大多數鄉鎮衛生院沒有高級職稱衛生人員,有少量中級職稱醫療骨干,大部分是初級職稱或者無職稱人員。
對于村醫而言,相當部分的村醫甚至連職稱的門坎都邁不進,據我們調查的三縣8個村衛生室看,這些村醫有的是由原赤腳醫生培訓而成,有的是從本縣衛生學校畢業,有的僅參加一期培訓班就掛牌行醫,還有的村醫更是子承父業,在村里有些名氣,但實際醫技水平較低。
3、待遇普遍偏低
目前,鄉鎮衛生院衛生人員收入主要靠財政預算及醫療費收入。由于鄉鎮衛生院設備落后,專業技術水平偏低,醫療條件太差,患者不愿來這里看病。加之現在交通較為方便,農民一有大病就到縣級或市級醫院。鄉鎮衛生院很難留住病人。我們這次視察的子洲殿市、靖邊梁鎮、定邊黃灣等幾個鄉鎮醫院,盡管新建的辦公大樓面貌一新,但里面衛生人員寥寥落落,衛生院門前冷冷清清,前來看病者甚少。而實際上這些醫院都難以維持,有的甚至負債累累,僅靠財政補貼勉強維持。醫院病人少,效益自然不佳,根本無力提高人員待遇,目前我市鄉鎮衛生人員年收入基本上在800-1.5萬元之間,與縣、市級醫院相比差距很大。而一些臨時聘用人員,收入更低,像子洲縣各鄉鎮醫院的防保專干,每月只有300元工資,維持生計都有困難。由于財政投入有限,集體籌資困難,絕大部分縣村醫報酬沒有解決,村衛生室防保工作的利益回報只是享受工商、稅務等費用部分減免的優惠政策。因此,預防保健工作不免也要大打折扣。
4、衛生人員流動城鄉反差明顯
我市屬農業市,349.96萬人口中,農業人口有292.58萬,占83.6%,全市有衛生技術人員7609人,其中鄉鎮衛生院2382人,占31.3%。從上述數字中看,占80%以上的農業人口只有30%左右的衛技人員服務,而70%的衛技人員只為20%的城鎮人口服務。形成極大的反差。這次調查的幾所醫院,大部分只有五六個人上班。個別醫院實際上只留幾個守攤的人。調查了解,近幾年來,我市鄉鎮衛生院人員呈負增長態勢,特別貧困縣更為嚴重。由于鄉鎮醫衛人員在經濟上與城區相比有很大差距,在醫技上得不到很快提高,在工作、生活等條件方面比較艱苦,所以大多數非本土的醫衛人員存在著不安心或得過且過的心理傾向與行為表現,他們千方百計往城里調,這是形成農村衛生人員流出的根本原因。
5、農村后續衛生人才培養不足。
由于財政投入有限,鄉鎮衛生院經費來源渠道單一,無力安排醫衛人員參加學習、進修或再教育,有些醫院甚至不提倡醫務人員進修學習。這次調查的幾所醫院,醫衛人員學習進修費一段都費用自理。有的醫院甚至連工資也扣掉,嚴重地阻礙著農村衛生人才的發展。另一方面,由于現行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大中專院校畢業學生就業實行雙向選擇。一些縣特別是貧困縣因經費或編制問題不再分配畢業生,使一些醫衛人才被閑置。形成人才短缺與浪費并存的矛盾。
從總體上看,作為農村衛生三級服務網絡的鄉、村兩級缺少資金、設備、人員,但最缺的是人才、技術,也是制約鄉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瓶頸。 產生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一是城鄉之間醫衛人員生存環境差距大。二是城鄉之間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差距大。三是城鄉之間醫療衛生財政支持差距大。由于這幾方面的原因,必然會產生上述問題,并逐步形成惡性循環鏈,使農村衛生工作很難走出困境。
二、意見與建議
1、提高認識,將農村衛生隊伍建設擺到重要議事日程農村衛生工作是我國衛生工作的重點,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為了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改善廣大農民健康水平的一項帶有根本性任務的策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衛生人才 隊伍的建設。溫家寶總理指出,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最重要的是要建設一支穩定的有較高水平的農村醫療衛生隊伍。各級黨委、政府要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樹立現代人才資源觀念,人才興醫觀念,切實把加快農村衛生人才培養作為保證醫療衛生事業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和基礎條件。加強組織領導,制訂規劃目標,落實經費投入。建議結合我市實際,制訂出臺"關于加強農村衛生隊伍建設的意見"。
2、制定政策,穩定和培養農村現有衛生人才
一是穩定現有農村衛生人才。建議采取以下幾個方面措施:(1)工資待遇方面予以傾斜。凡在鄉鎮衛生院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可在現行工資的基礎上向上浮動一級工資,連續在鄉鎮衛生院工作滿規定年限的,上浮的一級工資轉為固定工資。(2)制定有針對性的職稱晉升標準。對在鄉鎮衛生院工作滿一定年限的,申報中、高級職稱時,條件予以適當放寬,單獨劃定合格線。(3)實行崗位補貼制度。對長期在困難鄉鎮工作的衛生技術骨干,實行崗位補貼制度,根據其學歷、職稱、貢獻,每月給予一定的崗位補貼。
二是加強對農村現有衛生人才的培養。(1)加強對農村現有衛生人員的教育和培訓,鼓勵具備條件的鄉村醫衛人員接受學歷教育、專業進修。并要保障其工資待遇。(2)培養農村衛生技術帶頭人。采取基層推薦、逐級評選的方式,從具有大專以上學歷、中級以上職稱的農村衛生人員中,選拔一批業務骨干,作為農村衛生專業帶頭人培養對象,實行市、縣、鄉三級負責,跟蹤培養和動態管理,通過在崗培訓,定期進修等方式重點培養。使每個鄉鎮衛生院能夠有1至2名技術帶頭人。(3)公開競聘鄉鎮衛生院院長。選準用好鄉鎮衛生院長,可以帶活一個衛生院,搞好一個鄉鎮的衛生事業,解決一方群眾的就醫困難,促進基層衛生工作形成良性循環。鄉鎮衛生院院長可在市級以下醫療衛生機構人員中公開選拔、擇優選聘,并不斷加強其能力培養。同時完善待遇保障政策。
3、增加投入,改善農村衛生人員生存發展的硬環境和軟環境按照"一無三配套"的政策要求,將鄉鎮衛生院建設資金列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使鄉鎮衛生院建設資金撥付制度化。要落實市、縣財政配套資金,保障鄉鎮衛生院建設穩步推進,提高農民生病到院率,進而提高鄉鎮醫院的醫療收入乃至員工收入。要切實落實市、縣財政對鄉鎮衛生院的補償政策和防保人員的專項經費,特別要解決好防保人員的工資待遇問題,保證預防保健工作順利開展。要合理解決村醫的報酬問題,可按村干部待遇對待,由財政轉移資金來落實。并讓村醫進入村委會。為農村留人、招人、用人創造根本性的條件。
4、加大農村衛生管理體制改革力度,建立靈活有效的用人機制
。1)鼓勵醫學院校大中專畢業生到農村工作,通過公開招聘,選拔錄用人才,按編制配足鄉鎮衛生院衛生工作人員。對于編制不足的地方,由本地編制部門予以超編接收。要從全局的角度優化整合醫療衛生人才資源,合理布局和使用人才,確?h、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的正常運轉。
(2)實施面向貧困地區的定向培養計劃。商省內大中專衛生院校,開展面向榆林貧困地區的"三定向"(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分配)人才培養工程,要制定規劃目標,落實政策經費。
。3)針對榆林農村衛生技術力量薄弱的實際,可在某些縣的鄉鎮搞試點,將鄉鎮衛生院和計劃生育服務機構合二為一,一套人馬,兩塊牌子,實現醫療、預防保健、計生"三位一體"的管理體制,使醫療技術、人才等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4)建立和完善科學合理的醫療機構考核標準,營造良好的衛生人才成長環境。對醫療機構的管理考核,應以社會效益為重,以經濟效益為次,應把醫療機構對衛生人才的培養、使用及其為社會所做的貢獻作為考核內容和重要指標,營造有利于人才成長的氛圍。
5、堅持城市反哺農村,建立長效幫扶機制
。1)實施巡回醫療制度。加大對農村衛生院對口幫扶和技術扶貧工作,切實抓好城市衛生支農工作,大力推廣市、縣二級醫療機構醫務人員輪流到邊遠貧困農村輪流坐診制度。
(2)實行對口支援和定期服務制度。以提高鄉鎮衛生院業務能力和技術水平為目標,組織城市醫院對口支援農村,規定凡是縣級以上綜合醫院、專科醫院的具有主治資格的醫師,在受聘主治之前或晉升副主任醫師之前,必須定期到基層服務滿一定年限,將此作為晉升職稱的一個必備條件。
。3)組建衛生人才服務團掛職幫扶,促進高層次衛生人才下沉基層,協助指導農村衛生單位引進新技術,開發新項目,加快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提高醫療技術水平。(編輯:常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