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調研報告您當前位置:首頁 >>政協業務 >>調研報告

關于榆林城區普通中小學校辦學中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的視察報告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1663次     時間:2005年12月13日

  10月31日至11月3日,市政協副主席鄭宏有帶領教科文衛體委員會部分委員,在副市長高栓平和市、區有關部門負責人的陪同下,先后視察了榆林城區5所中學、8所小學,2所私立中學、1所私立小學、4所中等專業學!,F將視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榆林城區現有公辦普通中小學17所,其中完全中學4所,初級中學2所,小學11所。共有教職工1510名,有專任教師1384名,其中中學專任教師628名,小學專任教師756名。共有在校學生34323名,其中高中學生6205名,初中學生9277名,小學生18841名。
城區公辦小學占地面積共125畝,建筑面積共3.6萬平方米;公辦中學占地225畝,建筑面積6萬平方米。
  社會力量辦學現有完全中學2所,專任教師93名,在校學生1095人;有小學1所,專任教師15人,在校學生710人。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近十年來,在市、區委、政府的重視支持下,全市、區的教育事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工作取得顯著成績,各類學校的辦學條件、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教學質量有了明顯提高,為國家和社會培養、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贏得了社會各界的贊譽。但是,由于歷史的和現實的諸多原因,全市的教育,尤其城區中小學教育整體上還是落后的,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

  二、存在的突出問題
  1、學校布點少,班額過大,學生擁擠  
  近幾年來,隨著適齡兒童、少年上學高峰期的來臨,中小學生逐年增多,特別是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全面實施和“兩區一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城區各類人口迅猛增加,由90年的9萬人目前增加到15萬人,加之,榆林城區是全市教育密集區,中小學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在全市處于領先地位,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廣大群眾對教育的要求日益提高,都希望孩子接受較好的教育,不少干部、職工、群眾想方設法將孩子送到榆林上學。據統計,現城區公辦小學和初中班中,各縣和外地轉來的學生達1800名,榆陽區農村轉來的學生達1400名。由于以上種種原因,使城區中小學校學生爆滿,班額劇增。當然,班額過大的根本原因還是城區學校布點太少。城區現有11所小學,建國前榆林城區有3萬人,有小學6所,建國50年來人口增加到15萬人,而學校只新增5所,政府僅投資興建1所。星元小學、逸夫小學是愛國人士胡星元、邵逸夫捐資興建的、高專子校、進校附小是高專、進校自籌資金自建的,F有6所中學均是89年前設立的,十年來未新建一所。學校設置遠遠趕不上學生增長的需要,致使辦學規模不足以招收22000名學生的學校容納了近35000名學生。
  目前,城區中小學班額普遍過大,有的尤為突出。小學、初中、高中班均學生分別為71人、83人、75人,最小的班也有56人,均嚴重超過國家教育部規定的最高標準(小學每班不超45人,初、高中每班不超50人)。特別是進校附小班均學生超過了90人,最多的達104人;一小、星元小學班均學生77人,最多的達88人;榆中、一中、蘇州中學高中班額大,初中更嚴重,班均學生分別達到100人、95人、90人。而中學有一個普遍現象的低年級學生多于高年級學生,初一年級各校班均上了90人,象一中、榆中初一最大的班達106人、110人,教室內擁擠不堪,教師難以施教。
  學校班額過大,嚴重違背了教育規律,給學校教育工作帶來了諸多不便和種種危害。主要是:
  一是班額過大,潛伏著嚴重的安全隱患,危及師生的生命安全。按建筑設計技術部門要求,教室樓板的承重量最大每班不超65人,而現在由于班額過大,教學樓實際負荷載重量超出設計規定承重量的50%以上,有的超出近1倍。二小中樓的樓板由于負荷超重,已經出現裂縫(經技術部門鑒定,要作嚴密觀察);四中、榆師附小,一小、二小、三小、四小等學校由于無活動場地,院子里又容納不下所有的學生,一部分學生不得不在樓道上一齊做操,極易引起樓板共振,潛伏著嚴重的安全隱患,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引起了社會上的強烈呼吁。
  二是班額過大,制約著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按照國家計委頒發的《中小學校建筑設計規劃》的要求,目前,城區中小學因學生嚴重超編,沒有一所學校一個班級課桌設置符合標準。小學和初中學生人均教室使用面積只有0.6平方米,高中生人均只有0.7平方米。特別是榆師附小和二小、三小的一些班級,由于教室面積小,人均教室使用面積只有0.5平方米,與國家規定的小學生人均教室使用不少于1平方米的標準相差一半。榆中、一中、四中、蘇州中學、一小等學校的大部分班級,因學生多,過分擁擠,最后排的學生緊靠在墻上,教室無法設講臺,教師只能與最前邊的學生共用課桌。大部分學校教室內前后排桌邊的距離最窄的只能留18厘米,最寬的也不過25厘米,不僅橫向走道無法留,有的甚至連縱向走道也沒辦法留,學生上下課只能搬開桌子出入。這樣,坐在后面的學生太遠,坐在前排的學生太近,坐在兩邊的學生太斜,導致學生視力明顯下降。據衛生防疫部門抽樣調查,目前城區中小學生近視率分別為56%和28%,均高于國家要求中小學生近視率不超過20%的標準。不僅如此,教室內由于人多,空氣混蝕,學生呼吸道感染,傳染病、流行病的發病率也明顯偏高,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三是班額過大,不利于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高和素質教育的有效推進。班額過大,不僅成倍地加重了教師作業批改負擔,而且給教師組織課堂教學、輔導帶來很大困難。師生的雙邊活動難以進行,教師顧此失彼,不能面對全體,無法因材施教,整體課堂教學效果難以提高。由于學生大量增加,除榆中、一中外,其它學校理化生實驗室、儀器室、圖書室、閱覽室、電教室等多被擠占,語言、微機教室更無法安排。個別學校即便裝備了實驗室,配備了現代化教學設施,也因學生人數過多,難以有效應用。這樣,不僅制約了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也不利于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的廣泛開展,使素質教育舉步維艱。
  2、設施短缺,設備簡陋,學生活動場地嚴重不足  
  近年來,城區學校在校舍建設和內部設施上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不適應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學生大量增加的需求。
  一是各學校的圖書、儀器普遍不足。各校人均圖書均未達10冊,二中、蘇州中學無圖書室、閱覽室,其它各校雖有圖書室,卻藏量甚少,一部分還是過時書籍。尤其一中不僅圖書數量少、書籍陳舊,而且圖書室設在危樓上,難以利用。理化生實驗儀器各校均未按標準配齊,分組實驗除榆中、一中外,均無條件開展,就是榆中、一中用的實驗桌也多是六十年代配置的,與現代教學極不相稱。至于音、體、美、衛等其它設施更是短缺、陳舊。
  二是學生的活動場地狹小。城區小學、初中的人均占地面積分別只有5平方米、10平方米,距國家規定的8平方米,20平方米的標準差距較大。二小、三小、四小人均占地面積僅為2.5平方米左右,榆師附小、一小、四中人均占地面積還不足2平方米。城區17所中小學只有蘇州中學、五中、五小、進校附小、星元小學5所學校有比較寬敞的體育場,四中、榆師附小、一小、二小、三小、四小均無操場,學生做操、上體育課不得不在街道上、樓道中或校外體育場進行。更為嚴重的四中,占地不足5畝,而容納著2千多名學生,學生舉行升旗儀式,開會都要按年級輪流進行,更無法開展別的集體活動。
  3、投入不足、經費緊缺  
  由于市、區財政屬于“吃飯”財政,市、區政府雖盡極大努力增加教育投入,也只能是保住教職工工資,且還不能按月發放。因此,學校辦學經費十分緊缺。榆陽區中、小學從92年起就不撥專項辦公費,辦學全靠向學生收學雜費維持。近年來,城區學校為增加校舍、改善設施而欠債累累,僅區屬13所中、小學欠款高達2400萬元,這些學校常有債主上門討債,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對此,廣大教職工和學生家長不斷呼吁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關注教育,關心學校、關心學生。

  三、建議與對策
  1、新建、擴建學校,盡快緩解班額過大,學生上學難的問題  
 。1)新建一所小學、一所完全中學
  城區現有的學校因占地面積的限制再不可能進行較大的擴建,因此,解決班額過大的新增學生入學難問題的 根本途徑是合理增加學校數量,科學設置學校布點,但因政府財力困難,不可能一次完善,宜逐步實施,F急需在西沙新建一所小學、一所中學。
  西沙近年來人口增長迅速,現已有5萬人,而西沙上規模的普通中小學僅有蘇州中學和星元小學,又嚴重超員。明年星元小學招生區域內的一年級學生將有578名,而畢業的六年級學生有376名,凈增202名;西沙上初一的學生將有887名,而蘇州中學按標準只能招收400名,凈增487名。因此,建議盡快在西沙中南部布點設校。根據人口分布狀況,明年開春起,擬在火車站南部建一所占地50畝,可容納36個教學班的完全小學,明年秋季起招生,每年招6個班,以解決西沙新增小學生上學難的問題,暫時緩解星元小學學生過多的壓力;在榆陽西路以南建一所占地90畝,可容納48個教學班的完全中學,每年招初、高中各8個班,明年秋季起招生,可解決西沙初一新增學生上學難的問題,暫時緩解蘇州中學學生過多的壓力。新建學校的經費投入,主要應采取市、區兩級財政聯合投資并以市財政投資為主的方式解決,或以政府貼息貸款解決。
 。2)在市技工學校和農干校增設初中班
  在市技工學校和農干校增設初中班,既可合理利用現有資源,又能緩解普通中學班額過大的矛盾。
  市技工學校占地65畝,建筑面積1萬平方米,有教學樓一座,教室15間,禮堂一座(兼食堂),窯洞232孔(現在只占53孔)。圖書、儀器、微機、電教設施基本齊備,取暖設施齊全,并有操場960平方米,體育設施也能滿足教學的需要,F在學校有6個專業,8個班,323名學生(今年只招了23名學生)教職工55名,可勝任初中課的教師21名。學校要求辦初中的積極性很高,無論教學設備還是師資力量,都基本具備辦初中的條件,因此,從明年秋季起,技工學?稍陔`屬不變、體制不變的前提下,每年招收4個初中班,既可解決東沙新增初中學生的上學問題,又可緩減榆中今后的初中招生壓力。
  市農干校校園占地17畝,有教室9間,宿舍、辦公室30多間,有專任教師39名,其中基礎課教師20名,均可勝任初中教師,因此,市農干?稍陔`屬不變、體制不變的前提下,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辦初中班,并從明年秋季起,每學年招收3個初中班,既可緩解市一中的初中招生壓力,又可擺脫農干校難以生存的困境。
  (3)適當擴建五中、二中
  市五中位于市區紅山,占地43畝,現有15個初中教學班,政府若投資400萬元,再修一座3200m2的圖書、實驗綜合樓,就可每年招6個初中班、6個高中班,擴建成可容納36個教學班的完全中學。這樣,既可解決紅山周圍新增初中生的上學問題,又能緩解市一中的初一和高中招生壓力,還可適當擴大高中的招生量。
  二中是市區南郊唯一的一所完全中學,占地面積52畝,設有初、高中教學班25個。市、區政府再投資200萬元修建一座建筑面積為3200m2的綜合教學樓既可改善二中辦學條件又可將現有的4個初中班擴為6個班,6個高中班擴為8個班,暫可解決南郊新增初中學生的上學問題。
通過以上措施,明年秋季即可凈增小學班6個,初中班18個,高中班8個,至少可解決300名小學生、1800名中學生的上學問題,并有效緩解星元小學和城區各中學班額過大的壓力。
  2、科學規劃“十五”期間的學校布點  
  “十五”期間,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區中小學生不斷增加,特別是按照國家和省上有關要求,我市城區趕2005年必須基本普及十二年義務教育,高中學生將大幅度增加。為了確保教育有序、健康發展,必須科學規劃“十五”期間的學校布點,把教育發展納入城市建設“十五”規劃,使教育與城市建設、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一是應規劃四中的遷校預留地。四中占地過小,又三面監街,各種不良影響極大,確實難以長期辦下去。四中已在膚施路西邊選擇好45畝空地,政府現在財力困難,難以征購,但應責成建設部門,將此地規劃為四中的遷校預留地,不能移作它用。
  二是要將校建列入城市建設“十五”規劃中。根據近三年來城區人口和適齡兒童少年的增長幅度,每年至少增加總人口1萬人,凈增小學生600名,初中生600名,高中招生按15%的升學率提高每年凈增800多名。到2005年,城區將在現有基礎上,增加小學、初中生各3000名,高中生4000名,按國家規定的編制編班建校,將設小學班67個,初中班60個,高中班80個,需新建小學3所,完全中學3所。市上應根據“十五”期間人口分布趨向,統籌規劃,合理布點,并應責成計劃、城建等有關部門在城市建設規劃中規劃好這些新建學校的預留地。建議市委、市政府立足當前、著眼未來,在城區中學布點中,規劃修建一所高起點、高標準、上規模、上檔次的現代化完全中學,從根本上解決教育的“瓶頸”問題。
  三是調整教育結構,優化教育資源配置。隨著國家招生制度、用人體制的改革以及社會對知識層次要求的提高,中等專業學校招生將遇到重重困難。不少中專學校生源枯竭,教育資源閑置。而一些學校為了謀求生存,盲目開設專業,致使中專學校之間專業重復設置,且均規模小、效益低,造成了師資、設施、資金等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為此,建議市委、市政府加強宏觀調控,優化教育結構,科學配置教育資源,用3-5年時間將市屬農校、林校合并組成農林學校,工業學校、技工學校并入財貿學校組成經貿學校,把撤并后閑置的中專學校改建成普通中學,并逐步將榆林初高中分離,成為一所單設高中學校。
  3、依法確保教育經費投入  
  我國教育法規明確規定,實施義務教育是政府行為,明確指出財政投入是教育經費的主渠道。市、區政府在安排財政年度預算時要優先保證教育的需求,認真落實“三個增長”(即用于義務教育的財政撥款的增長比例,應當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比例,并使學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和省政府關于新增財力的20%用于教育的規定,市財政從新增財力中,每年至少拿出2000萬元作為教育?,榆陽區財政每年至少拿出500萬元作為教育?,市、區聯投,以逐年新建學校,改善教育設施。
  4、制定出臺促進教育優先發展的優惠政策  
  教育是各項事業發展的奠基工程。市、區政府要制定、出臺鼓勵發展教育的優惠政策,財政、工商、稅務、土地、環保、衛生、供水等部門在學校征地、建筑、用水、交費等方面給予優惠,減輕收費,杜絕亂攤派,排除干擾,確保教育優先發展。
  5、大力提倡、鼓勵社會力量辦學  
  要積極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辦學。市、區政府應制定出臺鼓勵促進民辦學校發展的優惠政策,規范辦學行為,并在學校用地、招聘教師、評定技術職稱、招收學生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使其與公辦學校同樣對待、同步發展。
  6、加強學校自身建設  
  市、區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學校領導班子和教師隊伍建設。各中小學要管好用好學校經費(學雜費、高價生費),確保有限資金真正用于學;窘ㄔO和教學上。要教育教師樹立愛崗敬業精神,在目前困難的條件下,認真履行職責,搞好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建議教育部門、各個學校要經常檢查學校的校宿,一旦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加以解決,確保學生的安全。

教科文衛體委員會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0809

久久综合影视,国产亚洲福利一区,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執行時間2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