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視察報告您當前位置:首頁 >>政協業務 >>視察報告

積極實施以工哺農全力推進和諧發展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809次     時間:2010年06月09日

府谷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楊培林

(2010年6月7日)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志們:
      大家好!
      按照會議安排,下面,我就府谷縣實施以工哺農,引導工業企業幫建新農村、參與農業項目開發等情況作一簡要介紹。
      府谷縣位于陜西省最北端,秦、晉、蒙三省區交匯處,東與山西省保德縣、河曲縣隔河相望,北與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伊金霍洛旗接壤,西南與陜西神木縣相接。轄12鎮8鄉、331個行政村、1350個自然村,總面積3229平方公里,總人口24.5萬。境內礦產資源富集,工業發展條件優越,是陜西省規劃建設的煤電化載能工業園區;但農業立地條件差,基礎薄弱,發展滯后。近年來,我們解放思想,創新機制,積極實施以工哺農戰略,廣泛動員工業企業幫建新農村、參與農業項目開發,有力促進了全縣經濟社會健康、快速、和諧發展。
      一、現實背景
      我縣實施以工哺農戰略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縣域經濟發展的客觀實際出發,對工農和諧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益實踐與積極探索。
     一是均衡發展的大勢所趨。府谷是資源大縣,以煤產業為主的工業經濟發展迅速,工業化、城鎮化步伐不斷加快,縣域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從2005年到2009年,全縣GDP年均增長20.8%,財政總收入增長69.5%,地方財政收入增長65.2%,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0.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27.1%,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34.5%,縣域經濟綜合實力由全省第35位躍居第一,成為陜西乃至全國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府谷能有這樣高的發展速度,工業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貢獻功不可沒。截止去年底,我縣規模以上民營企業達到301戶,從業人員5.2萬人,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107億元,對財政的貢獻率達64.9%,在全縣經濟總量中占到65.8%,民營經濟成為縣域經濟的主體。但是與快速發展的工業經濟相比,農業弱質的局面沒有大的改變,農業經濟在全縣經濟總量中的比例不到2%。工農業比例嚴重失衡,貧富差距明顯懸殊:一方面,一些工業企業家通過開礦辦企積累了巨大財富;另一方面,廣大偏遠山區群眾的生活仍然十分困難,高收入群體與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差距呈進一步拉大趨勢。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統籌城鄉發展,堅持以工哺農、以工促農,促進工農業均衡發展。
      二是構建和諧的客觀要求。在工業特別是民營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使府谷進入了一個矛盾凸顯期。企業發展對農民生產生活環境造成的破壞,企業主依托礦產、土地等資源獲取的暴利與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形成的強烈反差,引發了大量村企矛盾;純農業山區因資金匱乏也引發了一些形式各異的社會矛盾,這些矛盾的存在,影響了農村健康發展,影響了企業正常生產,影響了社會和諧穩定。通過引導工業企業出資幫建,既可以拉近企業與當地群眾的距離,增進感情,化解矛盾,為企業長遠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又能夠有效籌集大量的資金,在較短時間內改善農民生產生活基礎條件,提升農村發展水平,拓展企業發展空間,實現企業與當地經濟發展雙贏。
      三是審時度勢的戰略選擇。近十多年來,我縣各部門、各企事業單位向農村投入的資金及物資達3000多萬元,為所包村做了大量的幫建工作,受到群眾普遍贊譽。但是要扭轉農村落后、農業滯后的局面,僅靠政府投入只是杯水車薪。隨著縣內工業企業的發展壯大,工業反哺農業的優勢日漸凸顯。以高乃則、劉彪為代表的一大批企業家積極投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此舉在全縣廣大企業家中引起強烈反響,極大地激發了他們回報社會、回報家鄉的熱情!稗r民有愿望,企業有意愿”,如何通過政府意志把二者有機統一起來,引起了縣委、縣政府的深入思考。2007年,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果斷決策,堅持實施“城市帶動、工業促動、社會聯動”的“三動”戰略,積極推行“政府補助、部門幫助、群眾自助、社會贊助”的“四助”機制,深入開展以“百機關幫百村,百企業扶百村”為主的“雙百”工程。這一實踐,將個別企業幫建新農村的個別現象,拓展為一大批工業企業幫建新農村的群體行為,找準了政府意志、農民愿望、企業家意愿的結合點,有效破解了新農村建設資金短缺問題,形成了政府、企業、農民“三位一體”的幫建新農村模式,為化解矛盾、以工哺農找到了一條現實路子。
      二、主要做法
      以工哺農,引導工業企業幫建新農村、參與農業項目開發是一項全新的工作,我們在組織實施中注重引導、強化服務、創新機制,充分調動工業企業和農民的積極性,確保扎實有效推向深入。
      (一)強化組織引導,注重輿論宣傳。我們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縣委、政府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相關部門為成員單位的領導小組,負責 “雙百”工程的組織實施。廣泛開展宣傳動員工作,引導企業家樹立“四種理念”,即“人人都幫人,天下無窮人”的愛心理念;政府為企業解困,企業為政府分憂的互動理念;幫建力度大的企業優先享受資源配置的共贏理念;企業家與農民共建共享的和諧理念。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勸富濟貧。村組干部登門拜訪企業家,向他們介紹村情民情,邀請他們進村入戶考察投資項目;鄉鎮政府組織召開對接會、簽約會,面對面落實幫建資金;縣委、縣政府定期召開工作會和調度會,安排階段工作,督促項目進展。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和包抓領導經常深入項目區督查指導,協調解決項目實施中出現的問題,促進各項工作、各個項目扎實有序推進。
      (二)創新工作機制,推動工作落實。在工業反哺農業的實施形式上,我們廣泛征求企業和鄉村的意見,力爭把企業所在地、業主家鄉、業主自愿幫建和能給企業以更大發展空間的村子、項目與企業“配對”,實行結對幫建。在幫建項目上,充分尊重企業家的意愿,有的企業全面投資規劃建設新農村;有的企業幫助村組改善基礎設施;有的企業協助農民培植致富產業;有的企業吸納農民以土地入股,聘用農民當產業工人;有的企業招收當地農民到企業打工,增加農民收入。在項目實施上,形成村組選項目、鄉鎮定規劃、企業出資金、部門搞協調、政府抓落實的工作格局,齊心決策,合力實施,共同監管。同時我們注重發揮鄉村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聘請企業家為名譽村長等辦法,想方設法搭建村企對接的互動平臺,千方百計拉近企業和村民的感情距離?h上還明確工作職責,推行“縣級領導包抓、部門鄉鎮包建、村組包實施,企業幫建”的“三包一幫”工作機制,發揮“企業主體投資、政府組織引導和新聞輿論監督”的合力優勢,推進工作落實。與此同時,縣上還建立了獎懲機制,將此項工作作為鄉鎮、部門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按季度考核通報,年底進行綜合考評?h委、縣政府每年都要對在本年度“雙百”工程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進行表彰獎勵,以此調動廣大企業家參與農業農村開發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強化制度保障,靈活資金運作。為確保資金的安全有效運行,縣委、縣政府制定了六項制度:一是幫建資金協議制度。鄉鎮、村委、企業簽訂幫建協議,明確各方職責任務,使鄉鎮上心、村組盡心、企業家放心。二是幫建資金管理制度。政府出臺了《企業幫建新農村項目資金管理辦法》,鄉鎮、企業、村組都設立幫建資金專戶,統一管理,專款專用。三是項目選擇設計制度。由實施鄉鎮、被幫建村與幫建企業對接,根據企業投資額度初步確定幫建項目,由業務部門、包村部門幫助設計,報經縣領導小組審核同意后組織實施,確保幫建項目符合全縣農業農村發展總體規劃。四是項目招標議標制度。凡20萬元以上的項目實行招標,20萬元以下的項目由村組、企業議標,擇優選定建設單位。五是幫建資金監管制度。由農工部、農業、財政、監察、審計等部門組成審計組定期進行資金審計。六是企業籌資審批制度。為保護幫建企業的利益,防止出現亂集資、亂攤派行為,凡單位、個人要求企業捐資的,必須經縣紀檢部門審查批準后方可與企業達成協議。為了使幫建資金發揮更大效益,我們緊密結合當地新農村建設、農業項目發展急需解決的實際問題,在資金使用上采取靈活運作方式:一是政府引導,集中財力辦大事,縣委、縣政府在“雙百”工程實施中幫助村組選項目、定規劃,整合企業投資和涉農資金,集中實施,規模開發;二是鄉鎮組織,村企共同管理資金,共同實施項目;三是鄉鎮統一管理資金,各村分別實施項目;四是鄉鎮監管,企業設立專戶,企業組織實施項目。通過嚴格的資金管理和有效的資金運作,使有限的資金真正用到了“刀刃”上。
      (四)拓寬融資渠道,凝聚社會合力。實踐中,我們注重整合資源,形成工業反哺農業的社會合力。一是整合專項資金投入農業農村開發。近年來,縣政府改變了過去各類專項資金分散使用的做法,將扶貧、交通、水利、農業、林業、畜牧等專項資金捆綁起來,由政府統籌安排,集中投放到農業農村開發項目上,做大做強幫建項目,做到幫建一村,見效一村,致富一村。二是積極爭取上級部門和企業的支持。通過組織聯席會議,向中、省、市定點包扶部門和企業積極推介包扶項目,協調落實幫建資金。神華集團的包扶資金從過去的每年100萬元增加到現在的200萬元,10年來累計為府谷投資1300多萬元。三是擴大縣級投入。縣財政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從2000年的500多萬元增加到今年的1億多元。
        三、初步成效
      府谷縣以工哺農戰略的實施,有效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條件,促進了農村產業開發,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一是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培植了主導產業。工業反哺農業過程中特別注重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這一關鍵點,為農民增收開辟了新路子。工業企業幫建新農村、參與農業項目開發惠及20個鄉鎮、972個自然村,15290戶、6.4萬人,其中貧困戶8716戶、3.55萬人。建成人飲工程84處,解決了2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新修、改造鄉村道路111條360公里;實施了34個村的村容村貌整治和村級陣地建設;移民搬遷9個村176戶680人;完成9個村農網改造工程;發展農業產業項目25個。此外,還實施了土地平整、河堤工程、校舍擴建、農村沼氣、文化廣場、集貿市場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大大改善了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二是緩解了農村社會矛盾,促進了社會和諧。工業企業幫建新農村,轉變了企業主和農民的觀念,帶動了農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這一實踐,使得一批影響農村發展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從而樹立了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威望,使黨群、干群關系得到改善。特別是資源開發中因利益糾紛而導致的大量村礦矛盾、村企矛盾、村民內部矛盾得到了極大緩解,為農村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工業企業投資礦區基礎設施建設,徹底改善礦區群眾的生存條件,礦區農民的就醫、上學、就業等問題得到了妥善解決。
      三是加強了基層組織建設,加速了共富進程。借著工業企業幫建新農村的契機,我們加強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近年來,我縣不少民營企業家被推選為村支部書記或村委會主任,成為全村的致富帶頭人。有些企業本身就在自家村內,企業家村官通過“以地入股”、“以物參股”、吸收就業、愛心救助等方式,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村企共建,不僅為群眾辦了許多實事、好事,而且也拉近了企業家村官與群眾之間的感情距離,使農村基層組織的戰斗力、凝聚力、號召力明顯增強,實現了以富帶貧,促進了共同富裕。
      四是轉變了農業發展理念,加快了脫貧步伐。工業企業不僅為幫建村提供發展資金,而且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引導農民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大大提高了農業的管理水平,提高了農業的產業效益。許多工業企業在完成資本積累之后,開始將目光投向現代農業,走多元化發展的路子。興茂集團投資3000萬元,建成百畝大棚蔬菜基地和萬頭養豬場;領辦水泥企業的淡新城投資3500萬元,興辦海紅果深加工項目;在縣外經營餐飲服務業的丁鳳彥返鄉投資1500萬元,建成萬頭良種豬場;以大棚蔬菜起家的李永忠辦起10萬只全自動化養雞場。通過工業企業發展農業產業基地,實現了以工業化理念指導農業,以工業化思路經營農業,以工業化設施武裝農業,以工業化技術改造農業的目的,使農村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得到優化配置,強化了農業基礎地位,工農和諧發展的步伐進一步加快。

      謝謝大家!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675

久久综合影视,国产亚洲福利一区,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執行時間22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