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中心抓產業 同心同德謀發展
清澗縣副縣長 藺振華
(2010年6月7日)
各位領導、同志們:
按照大會安排,我就清澗縣圍繞抓產業、謀發展所做的工作,給與會同志作簡要匯報,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
清澗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全縣87%的人口是農民,農業占全縣經濟總量的40%左右。怎樣才能立足縣情,帶領農民走上富裕路,帶動全縣經濟實現突破發展,是近年來縣委、政府一直為之破解的難題,通過深入調查研究和反復科學論證,形成了切合實際的發展思路,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依托特色資源優勢,堅持“生態立縣、產業富民、棗贏天下”的發展理念,圍繞“紅棗產業強縣、粉條加工名縣、石材加工大縣”三大目標,積極構建以紅棗產業為主的新型工業經濟框架,形成“一業帶百業,一業興百業”的發展態勢,以產業化推進工業化,以工業化推進城市化,以城市化推進現代化,全力打造“中國西部紅棗第一縣”。同時,確定了與之相適應的發展目標, 即年均新栽紅棗5萬畝,到2015年全縣達100萬畝,30%為綠色有機基地;產量達25萬噸,加工比例90%,精、深加工占60%;產值達 25億元,年凈收入達8億元,農民人均紅棗純收入達3200元;加快粉條、石材產業推進步伐,實現年產品牌粉條3萬噸,年加工精品石材3萬立方米。
在此基礎上,清澗把紅棗、粉條、石材三大產業作為立縣之業,通過建立行政推動、科技驅動、市場拉動為主的產業化發展模式,使其規?焖賶汛、效益大大提升。目前,紅棗產業占到清澗經濟的半壁江山,實現了“五個過半”,即全縣原棗產值突破4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0%;紅棗工業產值達8億元、實現增加值3.04億元,分別占全縣工業的72.5%和73%;紅棗規模以上企業9戶,占全縣的64%;農民人均收入中紅棗一項為1856元,占53%。依托紅棗產業,清澗已成為“中國紅棗之鄉”、“中國優質紅棗基地重點縣”、“全國食品工業強縣”、陜西省“一縣一業”示范縣,“清澗紅棗”已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同時,全縣430多個粉條加工點與3000余戶個體作坊,年生產系列產品2萬多噸,實現產值1.8億元;全縣81個石材加工企業(點),年加工石材7萬立方米,產值突破5000萬元。在上述三大產業帶動下,清澗縣域經濟發展邁上了新臺階,基礎設施獲得了極大改善。2008年榮獲全省縣域經濟“爭先進位”一等獎;2009年,全縣實現GDP16億元,財政收入4025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951萬元,固定資產投資10.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02元,并榮獲全省工業增長速度前十名;全縣近三年累計實施重點項目156個,使城市面積由2.5平方公里擴張到4.8平方公里,水暖電、排污、通訊等配套設施日漸健全,衛生、交通狀況大為改觀,構建了更具吸引力的投資發展環境。
我們的具體經驗與做法是:
1、政策推動,狠抓基地建設;厥钱a業的基礎,沒有規模適度、可持續發展的基地,就沒有高效和持久發展的產業?h上出臺、落實各項發展紅棗、粉條、石材三大產業政策,建立履行縣級領導包抓鄉鎮與企業、鄉鎮和部門領導聯合包抓村莊、縣鄉干部包抓農戶“三位一體”責任制,全力營造“人人關心產業、人人支持產業、人人服務產業”的良好氛圍。幾年來,紅棗基地按照每年新栽5萬畝的任務得以推進,目前全縣紅棗總面積達68萬畝,年產紅棗15.5萬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基地建設模式。一是大戶承包辦基地。結合土地流轉試點工作,積極倡導和鼓勵大戶承包辦基地,并在資金、技術上予以大力支持。二是整合資金辦基地。大力整合各類投資,全面向紅棗基地建設傾斜。扶貧重點村和新農村建設重點村每年必須新發展棗林100畝;紅棗加工企業每享受1萬元南扶資金,必須辦好1畝高標準、高質量紅棗基地。三是退耕還林辦基地。對原退耕還林地塊未達到國家標準要求的,全部補植棗樹。四是領導包抓辦基地?h上每位縣級領導包抓1個鄉鎮,各部門、單位和省市駐清單位每年必須包抓2至5個10畝以上的栽棗示范戶,并實行掛牌管理。縣政協幫扶包抓李家塔鎮李家溝村50畝紅棗基地建設中,克服經費困難投入1.5萬元,工作人員每人捐款100元,并邀請紅棗專家和業內委員嚴把紅棗栽植、管理技術關,出色地完成了包抓栽植任務。五是干部帶薪辦基地。對自愿領辦、帶辦紅棗基地的機關事業單位干部職工,除對所辦基地給予資金扶助外,在不影響工資晉升、工作調動前提下,對成績突出者給予重獎和提拔使用。六是科學管理辦基地。林業部門有計劃地安排技術干部到實地科學指導栽棗務棗,相關部門提供病蟲害防治、氣象預報、低產改造等全程服務。同時,洋芋基地也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基本穩定在了18萬畝左右,并注重提升了產品檔次。
2、項目帶動,激發創業熱情。整合使用農業項目、農民教育培訓、農業產業化等專項資金,特別是通過有效使用扶南資金,開創了清澗紅棗、粉條、石材工業發展高潮迭起的可喜局面。目前,全縣有紅棗加工企業63戶、個體加工戶144戶,年加工能力達12萬噸;產品主要有7大類100多個品種,有6戶紅棗企業獲得ISO9000國際質量體系認證,14戶企業獲得QS認證;有國家級食品龍頭企業2戶,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3戶、市級4戶。粉條加工抓住紅旗溝、神延鐵路沿線地理條件相對便利、輻射范圍廣泛、市場影響力大和生產經驗豐富的優勢,實現由分散作坊式向規模生產轉變,建設集良種引進、淀粉提取、品牌產品開發、實體重組改造和產品集散為一體的薯業加工示范帶,培育了一批引領精深加工的現代龍頭企業,建成相對集中的粉條加工區,實現了薯業的升級換代。石材開發擴展了項目種類,向雕刻、裝飾、高檔家用石品延伸。一是政策強勢拉動。為了進一步推動紅棗、粉條、石材加工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縣上先后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決定》和《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13項優惠政策》及《縣級領導與部門包抓重點非公有制企業》、《部門專業技術人才派駐企業指導協調》等工作制度,高度重視紅棗、粉條、石材企業創辦與烤爐建設工作,積極鼓勵國有、集體、個體通過合股、合資等多元投資方式發展工業、建設烤爐,從而催生了工業企業與紅棗烤爐的大量涌現。四年內,僅扶南資金一項支持紅棗工業3600多萬元,并帶動投入民間資金2億多元。二是改制引導促動。立足資源優勢,結合“國退民進”企改方針,積極引導國有企業向非公經濟轉化,構建了農工貿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和投資多元化的經營格局。近年來,全縣實施了改制的30多戶商、供、糧企業,多數轉化為民營經濟實體,其中15個基層糧庫(站)和7個供銷社全部演變成紅棗加工企業。三是能人踴躍帶動。在縣上鼓勵干部職工分流領辦、興辦企業政策的感召下,縣上一些能人挺身而出投入工業開發大潮,相繼建成了棗生堂、百城木雕等10多戶紅棗、粉條、石材加工實體,助推了工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企業連基地、公司加農戶”產業格局的形成。四是園區大力牽動。我縣在西城區整理出431畝連片土地,計劃作為紅棗、粉條、石材工業集中區一期工程進行開發。為了使總投資2000多萬元的開發項目在資金毫無著落的情況下于2008年末能夠啟動,縣上確定由政協張主席任組長全權負責此項工作。在帶領工作組經多次實地調研后,制定了3個實施方案,順利完成了480座墳墓、1個大型磚廠、兩座信號塔、9戶農家的搬遷工作,并經常深入施工現場,圓滿完成了工程建設任務。
3、市場拉動,大力培育品牌。品牌是企業的生死牌,也是企業得以發展壯大的王牌。縣上制定實施了一系列有利于擴大紅棗、粉條、石材市場與做大做強品牌的工作措施。目前,清澗紅棗、粉條、石材在全國100多個大中城市設有產品營銷點或辦事處,有5戶紅棗企業在西安設有營銷公司,產品國內市場覆蓋率達34%,部分產品出口東南亞,年銷售各類紅棗產品6萬余噸,銷售總值達12億元。全縣擁有省著名商標2個,省名牌產品1個,中國著名品牌1 個,地方知名商標6個,并有5家企業取得了產品直接出口權。一是高樹品牌意識。堅持“質量奠基、品牌引領”的創建思路,把品牌培育當成產業開發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通過強力宣傳造勢、完善服務體系,全面提升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積極構建公平競爭、互信共贏的商業平臺。二是實施品牌戰略?h上制定紅棗、粉條、石材三大產業的品牌戰略開發計劃,指導全縣的品牌開發工作。三是加強品牌宣傳。通過參加或舉辦商貿洽談會、產業研討會和系列化宣傳推介活動,全方位提高清澗紅棗、粉條、石材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促進產品銷售和市場拓展。通過組建大型紅棗、粉條、石材專業市場、多種形式的棗業、粉條產業合作組織,培養專業營銷人才,強化中介機構服務職能,全面擴大市場覆蓋。四是重視品牌保護。在明確品牌產權歸屬的前提下,引導企業加大品牌注冊保護力度,優化產品質量,嚴防假冒偽劣產品出現。
4、科技驅動,健全服務體系。通過積極爭取,建起了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合作的“陜西紅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紅棗產業的深入發展提供了堅強的科研支撐體系。該中心集產學研為一體,建有科研大樓1棟,內設2個專業實驗室和2個紅棗文化博覽館;有1個占地4800畝的紅棗試驗示范基地;擁有34名紅棗專家,其中14位是紅棗產業發展的常年顧問,8位常駐我縣從事紅棗病蟲害、雨季裂果防治和增產增收等試驗示范專項研究。幾年來共引進適生新品種20多個,研發新產品6種,培訓了一批技術人員,縣鄉村三級紅棗科技傳播服務體系基本建立。一是抓產學研結合。依托省紅棗研究中心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積極展開了企業產學研聯合體和縣屬紅棗科技研發中心聯建工作,狠抓紅棗標準化基地、病蟲害防治、防裂防爛、精深加工等技術攻關,不少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促進了紅棗的深度開發及產業附加值和競爭力的大幅提高。二是抓產品研發。紅棗、粉條、石材龍頭企業注重新產品的研發與開拓,先后開發了紅棗酶解浸提飲料、紅棗智能烘房、棗木工藝品、石板文化藝術品等工業化新產品,積極推動了紅棗、粉條、石材工業的深入開發,取得了顯著效益。三是抓科技引進推廣。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邀請專家每年對棗農進行科技培訓,同時組織棗農外出參觀,全面提高了紅棗基地的科學化管理水平。
5、文化互動,延伸產業鏈條。文化是產業發展的基石,產業開發只有上升到文化層面,才有永恒的魅力。清澗紅棗、粉條、石材三大產業的歷史和民俗文化源遠流長、非常厚實。一是超前規劃特色鮮明的產業文化體系。規劃了構建以紅棗、粉條、石材三大產業為基礎,以陜北黃土文化和紅色文化為背景,以紅棗、粉條、石材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為鋪墊,以棗鄉特色風情為靈魂,以棗業科學技術及紅棗藥食、品牌、企業和文學藝術等文化為骨架,以城鄉景觀、專業節會及品牌專營店、“雙紅”旅游線等為展示窗口,以報刊、書籍、網絡、電視等為宣傳窗口的產業文化體系。二是悉心打造藝術魅力恒久、商業價值兼具的產業文化精品。重點以石板、棗木等特色資源為載體,全心打造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城鄉景觀群,力求多角度、多層次展示生態產業、科技產業、人文產業的豐富內涵。三是積極構建以紅棗、粉條、石材文化為主的城市文化。圍繞 “雙創”,通過美化、亮化、藝術化和功能配套化等多種措施,積極發展滲透紅棗、粉條、石材文化為主的城市景觀群,全方位展示風韻棗都的個性魅力。目前,紅棗文化旅游事業蓬勃發展,以清澗石板為載體的紅棗文化得到充分展示,清澗紅棗博覽館建成,紅棗民俗文化和歷史文化得到初步挖掘整理,紅棗生態游、紅色革命游、黃土風情游、黃河景觀游正在精心打造。
各位領導、同志們,我縣以紅棗為主的三大產業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優勢已經顯現,模式已經成型,并為資源匱乏縣發展現代特色經濟走出了一條別具一格的產業化發展之路。但與我市其它兄弟縣區相比,其成績還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我們一定將以此次常委會提供的平臺為契機,把各縣發展主導產業的好經驗、好做法帶回去,進一步學習借鑒,認真加以推廣,力求給發展以紅棗為主的產業建設注入新的活力,推動我縣經濟再上新臺階。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