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南部六縣富民產業案例之十五
子洲縣農副產品加工業
近年來,子洲縣圍繞薯、豆、芪、油等幾個主導農產品,創辦了20多戶加工企業,F年產值3億多元,其中產值在5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有6戶。
一是圍繞20萬噸馬鈴薯資源興辦淀粉廠。馬鈴薯是該縣第一大宗農產品。幾年來,先后在西川的高渠和雙廟灣辦了兩家淀粉廠,在南川龐家溝、老君殿、何家集辦了三家淀粉廠,總投資達700多萬元。其中高渠和龐家溝兩戶企業的年產量,分別達到了2000噸和1500噸,產值都在500萬元以上。其余3戶小企業的產量都是500噸。5戶企業的總產值達1750萬元,利潤153萬元,安置就業人員110人。5家淀粉廠年加工馬鈴薯4萬噸,基本上能將該縣25%的小馬鈴薯消化掉。以每戶農民賣給企業2000斤小馬鈴薯計,這些企業可解決4萬戶農民的賣薯難問題,而且薯渣可供4萬頭豬作飼料。高渠的永樂淀粉有限公司,2006年又引進臺資,投資700萬元合作創辦了年產6000萬個全降解環保淀粉餐飲具項目,滿負荷生產可實現產值1500萬元。
二是圍繞3萬噸黃豆資源興辦油脂廠。該縣年產3萬噸黃豆,90%都作為商品銷售。立足這一資源,1999年三豐油脂有限公司成立,投資270萬元創辦了日加工25噸黃豆的小型加工廠。經過幾年滾動發展,該公司目前資產達1000多萬元。2004年冬,該公司又租賃了綏德油脂廠并進行技改,現在公司的生產規模接近日加工黃豆100噸,滿負荷生產可實現產值1億多元,安置就業人員150人。該公司可消化當地5萬戶農民的商品豆,所產豆粕可滿足1萬家小型養殖戶共約8萬頭豬和20萬只雞的精飼料需求,所產豆油可供60萬人食用,同時還促進了當地54萬畝黃豆的品種改良。該企業2004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全市19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之一;同年又進入省100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榜單;2005年被農業部評為全國農產品加工示范企業。2007年,該公司在苗家坪工業集中區征地63畝,開始進行技改擴建,將原日加工100噸黃豆的生產能力擴大1倍,并新上一個異黃酮提取項目。項目總投資9800萬元,建成后可新增產值2億元,利潤2500萬元,稅金500萬元,安置就業人員300人。目前,項目一期擴建工程正在建設中。
三是圍繞1萬噸蓖麻資源興辦工業油脂廠。蓖麻種植是該縣的又一特色傳統產業。2001年該縣引進文水縣康華公司,與本地蓖麻銷售商合作辦起了日加工30噸蓖麻的富華油脂有限公司,其技術和銷售全由康華公司負責。種一畝蓖麻可收入700—800元(200公斤/畝,3.5—4元/公斤),比種糧增收500—600元。該公司年加工能力9000噸,可帶動2萬農民脫貧,農民可直接增收3000萬元。2007年該公司在只有850萬元資產的情況下,資金高速周轉,實現產值3670萬元,利潤130萬元。該企業2004年被榆林市委、市政府評為19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之一。2007年春,公司又進行了擴建,將30噸/日能力提高到60噸/日。目前已在市上扶南資金的支持下,在苗家坪工業集中區征地20畝,新上十二羥脂硬脂酸生產項目,以進一步提高附加值。
四是圍繞養殖業興辦加工廠。近年來,該縣把養殖業作為重點產業來抓,迅速發展起羊子、豬、牛、雞等養殖大戶,帶動了一大批中小養殖戶的發展。2007年,政府幫助指導并給與一定的資金支持,辦起了盛大養殖加工有限公司,當年出欄生豬800頭,年實現產值160余萬元。2008年在原基礎上,公司又投資400余萬元,新建了加工、冷儲“一條龍”生產線,項目建成后,公司總產值可達800余萬元,利稅180萬元,可安置60余人就業。
五是圍繞其他農副產品興辦加工廠。除了立足大宗農產品資源創辦企業外,該縣還利用當地農副產品辦起了加工高粱的瑞正釀造有限責任公司,并引進英國資金創辦了以綠豆加工為主的富升農產品有限公司,以及葵花籽加工廠、苦菜加工廠和小雜豆加工廠等等,一批小型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正在逐步成長。
今后,該縣將依靠這些加工企業的帶動,以“公司+農戶”的機制,用5年的時間,建成20萬畝以黃芪為主的藥材基地、20萬畝蓖麻基地、20萬畝高含油率大豆基地、20萬畝高含粉率馬鈴薯基地、20萬畝雜糧和蔬菜基地,實現人均0.7畝藥材、0.7畝蓖麻、0.7畝馬鈴薯、0.7畝豆子和0.7畝特色雜糧和蔬菜;亟ǔ珊,農民在這幾個產業上每畝分別可以達到800元、700元、400元、300元、400元的收入,合計人均收入達1820元,全縣農民總收入達5.46億元。這一目標達到后,企業產值將達15—20億元,財政增收約1—1.5億元,帶動的第三產業收入可達5億元,相應的財稅收入又能增加0.5億元,從而實現財政自給。
點評:子洲縣通過推動具有自然資源優勢的馬鈴薯、黃豆、蓖麻和養殖等特色產業的發展,在農副產品加工業上做文章,實現了從溫飽到可持續發展的跨越。它在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中的經驗及面臨的挑戰,對我市貧困地區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