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視察報告您當前位置:首頁 >>政協業務 >>視察報告

榆林市南部六縣富民產業案例之十二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719次     時間:2009年11月30日
榆林市南部六縣富民產業案例之十二
清澗縣下廿十里鋪粉條產業協會
      清澗縣下廿里鋪粉條產業協會,是由下廿里鋪粉條加工大戶賀剛發起,于2004年3月18日掛牌成立。協會由4戶粉條加工作坊主組成,賀家川村書記賀剛擔任協會理事長,旨在整合下廿里鋪鄉粉條加工產業,建立統一的銷售網絡,提高市場競爭力。幾年來,已發展成擁有162個粉條作坊的鄉級協會。2008年全鄉加工粉條達2.5萬噸,實現產值1.25億元,實現利潤1500萬元。該協會在引導產業發展、遏制無序競爭、引進新技術、建立銷售網絡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推動全縣粉條產業的發展,安排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等方面做出了較大貢獻,也是清澗“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發展的典范。
      該協會的162個粉條加工作坊,其中70戶有冷凍設施,這些有冷凍設施的粉房每天可加工粉條2000多斤,全年加工時間按10個月計,70個粉房全年加工量為70戶×2000斤×30天×10個月=21000噸,普通粉房每天加工量按1000斤計算(靠自然溫度冷凍),年加工時間按3個月計,普通粉房全年生產總量為(162-70)×1000斤×30天×3個月=4140噸,全年協會加工粉條總量為21000噸+4140噸=25140噸。每噸粉條所需的淀粉成本為3500元,工人工資400元,加工費(水、煤、電及其它)500元,每噸粉條成本為4400元。每噸粉條的市場價格為5000元,每噸粉條的利潤為600元,協會162戶成員的年利潤總額為2.5萬噸×600元=1500萬元,平均每戶收入達9.2萬元,較本地其他農民收入高4-5倍。同時,協會全年加工粉條2.5萬噸約需淀粉2.5萬噸,可消化當地淀粉0.37萬噸(清澗粉條85%的原料要靠從甘肅、寧夏、內蒙等地外調),每噸淀粉價格按3500元計算,可消化淀粉產值達1400萬元,可盤活小型淀粉廠10多個,消化當地馬鈴薯達2.5萬噸,并可帶動1萬多種植戶。此外,粉條加工房雇用當地粉匠及工人收入,以每斤粉條的人工費用0.2元計算,協會每年生產2.5萬噸粉條,工人工資總額為2.5萬噸×2000斤×0.2元=1000萬元,當地農民從事淀粉收購、粉條銷售的車輛達100多輛,年收入達200萬元,帶動從事粉條銷售人員達200多人,年收入達400萬元,下廿里鋪鄉全鄉總人口為12787人,僅粉條一項人均純收入就可達2600元。
      清澗粉條享譽四方,清澗人民依靠傳統工藝、精細的流程所加工的粉條以條直、味美可口、耐煮等特點,贏得了消費者的美譽。為確保粉條質量,該協會組建了自己的原料運輸隊、銷售網絡,把粉條的原料收購、加工、銷售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僅保證了質量,還降低了原料的收購、市場銷售成本,提高了競爭力。該協會今后的發展方向,一是為了做強、做大、做穩清澗粉條這一產業,要引進適宜于清澗種植的優良薯種,推廣先進的種植技術,擴大種植面積,為清澗粉條產業的發展提供資源保障;二是要盡快做強一個知名品牌,統一清澗粉條的質量標準,依靠品牌來進一步提高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三是要引進精制淀粉生產技術,力爭建成年產2-3萬噸精制粉條生產線,提升粉條產品檔次,延伸粉條產業鏈。
      點評:清澗縣下廿里鋪粉條產業協會,按照分散生產、集中管理、聯合對外、統一營銷的要求,充分發揮協會作為中介組織在農業產業化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有力地促進了清澗傳統馬鈴薯產業和粉條加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實踐證明,培育協會等中介組織,不僅改變了農戶個體的弱勢,而且通過向會員提供市場信息、技術指導、產品銷售等服務,降低了農民進入新產業和新市場的成本,改善了農戶在市場競爭中的弱勢地位,成為對接農戶和市場的有效組織形式。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556

久久综合影视,国产亚洲福利一区,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執行時間2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