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對我市公園體系建設情況的視察報告
按照市政協全年工作安排,市政協副主席楊志先帶領部分委員和市住建局負責人,深入神木市、靖邊縣、綏德縣、清澗縣等,就我市公園體系建設情況進行實地視察,并召開座談會,聽取了市住建局的工作情況匯報,吸納了委員和專家的意見和建議,現將視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按照市委、市政府總體部署要求,以建設陜甘寧蒙晉最具影響力城市為目標,榆林城區先后建成了季鸞公園、榆溪河生態長廊一期、大墩梁森林公園一期、沙河公園、榆溪河生態長廊北段等9個大公園綠地,實施了69條新建道路綠化和29條道路的綠化提升改造,建設了26塊街頭綠地。目前榆林城區綠地總面積達到了2517.18公頃,榆林城區綠地率、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由2011年的21.56%、28.31%、6.65平方米提升到目前的33.87%、36.39%、21.58平方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居全省第一。委托第三方測評,公眾對我市園林綠化的總體滿意率達到87.2%。榆林于2012年創建成省級園林城市,2015年創建成省級生態園林城市,正在開展“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
2019年,中心城區計劃新建公園8個,其中:榆溪河生態長廊南延伸段、東城墻外環城公園等2個綜合公園,目前正在辦理前期審批手續及調規,預計今年完成招標,并開工建設。新建社區公園6個,其中:紅山路社區公園已開工,預計今年年底前將完工,并向市民開放;建榆路東側、市民大廈東側等5個社區公園正在推進前期手續,預計今年9月將完成招標并全面開工建設。根據今年綠化工程量推算,到今年底,榆林城區將新增綠地面積27.8萬平方米,綠地率將達到34.27%,綠化覆蓋率將達到36.86 %,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將達到21.82平方米。
二、存在的問題
1.公園規劃設計不夠合理。一是公園建設過程中普遍缺少地方特色和人文元素,對榆林的歷史文化展示少,缺少地方特色,功能不完善。部分城市公園內缺少可以納涼的林蔭,導致白天公園內休閑群眾極少,公園休閑作用發揮不足。二是部分公園布局未按照《公園設計規范》、《城市綠地分類標準》及綜合性公園設計要求等專業性規范進行布局,導致城區內公園分布不均衡,點位布置欠合理,甚至部分公園距離城區達5公里以上,加之公園周邊公共交通網滯后,給市民的休閑帶來不便,例如神木市杏花灘公園、靖邊縣五臺森林公園等。三是園內植物品種較少,植物造景手法簡單,彩色植物與季節變化豐富的植物品種搭配不夠,層次單一,未充分發揮植物群落的觀賞性和科普性。
2.公園建設矛盾較突出。一是公園建設地塊落實困難,尤其是在老城區內,要新建社區公園,土地落實艱難,只能“見縫建園”,導致公園的布局不合理。二是施工環境得不到有效保障,阻工嚴重,城郊部分地塊被村民搶栽樹苗,多占多補。三是部分地塊至今尚未征收,嚴重影響工期。例如城區榆溪河生態長廊南段的電廠、食品廠、制藥廠等地塊。四是部門協作不力。例如市城建局計劃在老氮肥廠建設反映榆林工業發展的展覽館及廣場,從市生態環境局來說此地塊是污染用地,不能建設,影響整體規劃及建設。
3.城市公園建設投入不足。雖然對城市公園的資金投入逐年加大,但距目前和長遠需求還有較大差距,導致部分公園存在標準低、配套設施不完善、設備陳舊等問題,例如清澗縣筆架山生態文化園,由于該園的日常管護資金主要來源為縣級自籌,受資金投入影響,山上缺乏灌溉水源,綠化樹木只能靠水車拉運澆水,管護成本高,園區內森林防火監測系統和應急消防處置系統因資金問題未建成。
4.公園綠地養護管理不專業。我市公園綠地的建設主體復雜,各建設主體對公園綠地建設標準的把控較難維持在同一水平,一些公園綠地的建設質量不高,各公園的專業化養護質量參差不齊,綠化養護管理缺乏專業人員,養護管理不專業,綠化效果不理想。
5.城市公園綠地之間及其外部林地缺乏連接。我市整體景觀結構斑塊碎化,斑塊彼此缺乏綠色廊道連接,連接性差。城區的各公共綠地缺乏聯系,沒有成為有機的系統,城區內外之間綠地缺乏聯系,破壞了綠地系統的整體性,不能形成很好的生態效益。
三、意見和建議
1.科學布局、因地制宜,提高城市公園建設水平。一是合理修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本著“生態、便民、求實、發展”的原則,編制城市公園建設與保護專項規劃,構建數量達標、分布均衡、功能完備、品質優良的公園體系,要把城市公園的規劃與城市整體建設統一起來,預留好公園建設用地。二是順應并尊重地方文化和地理景觀特征,在景觀設計中給予體現,打造例如綏德縣黃土風情園、清澗縣紅棗文化廣場、石板文化廣場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園,做到一園一特色,園園不相同。在設計景觀建筑、小品和構筑物要考慮地方審美和使用習慣,充分運用本地材料和建造技術,弘揚和傳承榆林文化,突顯城市特色。三是加快城市公共交通網建設,合理設置城市公園周邊公共交通站點,加密相應線路車次,解決部分公園離城較遠的問題,方便群眾出行,提高公園使用率。四是提高公園綠地面積,多種植耐壓、耐旱、耐病蟲害等品種,讓市民走上草坪休憩;要合理規劃種植各類植物,發揮公園內植物科普性和觀賞性作用;注重地方植物的運用,大規模種植市樹市花,提高榆樹、桃樹等種植比例,突出榆林特色,努力實現“園在城中、城在園中、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要求。
2.統籌協調、多措并舉,解決公園規劃開發矛盾。一是在公園建設過程中,城建、國土、公安、環保、林業、水利等部門要加強溝通和協作,形成工作合力,努力推進地塊落實、土地征收、解決阻工問題、環境評估等工作,保障施工進度。采用多種用地模式,能征則征、能租則租,保障建設效率。要以棚改工作為契機,按照現有公園綠地布局,將拆遷后的土地與周圍閑置土地進行統籌考慮,結合市民需要,增加公園規劃數量,強化公園綠地建設。二是要按照“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要求,適時適地的修建小游園、街旁綠地和居住區公園,補給老舊小區綠地體量小而不足,全方位分析碎片化綠地連接的可能性,逐步化零為整,構建服務性能更高的綜合性公園綠地。
3.積極投入、多元投資,形成社會共建良好氛圍。在建設投入方式上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投資方式,利用政府為主、社會參與的原則,在建設新公園時以政府為實施主體,做好基礎和配套工程建設,例如停車場、道路、水電、通訊、部分綠化工程等。公園主體建成后,部分項目競標招商,吸引社會投資,例如,針對我市礦區疏干水排放問題,可由企業出資建設城區公園,將處理后的疏干水排放至公園湖泊中,不僅增加我市城區公園數量和水域面積,也解決了疏干水排放問題。同時要積極倡導社會捐贈,發動各種社會力量進行捐建,營造“人民公園人民建”的良好氛圍。
4.加強培訓、科學管理,提高公園管養專業水平。加大管養投入,本著“三分建設七分管養”的原則,加大養護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業務培訓,全面推進公園管養專業化、精細化。從實際出發,制定公園養護管理技術規范和定額標準,保障公園管養經費足額到位,保證科學管養水準。開展生態保護等實用性、前瞻性研究,強化市政設施保護、公園衛生保潔、園區安全保衛以及防治病蟲害等養護作業。
5.見縫插綠、點線結合,加快繞城綠色廊道建設。在城區外圍,尤其是繞城道路周邊加大植綠力度,建設縱深3-5公里的綠色長廊,形成連接城區內外的綠色廊道,加強各公共綠地之間的聯系,解決城區內綠地斑塊碎化的問題,保護好城區內外綠地系統的整體性,建成森林環抱榆林的生態屏障。
(市政協環資委)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