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赴長江三角洲考察化工行業環境污染治理情況的報告
按照市政協2019年度協商計劃安排,市政協副主席楊志先帶領部分政協委員及市環保局負責人,赴長三角就化工等行業環境污染治理情況進行實地考察學習,委員們先后深入揚州化工園區、上海金山第二工業區、寧波石化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實地觀看、座談交流,認真學習當地先進做法和經驗,現將考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長江三角洲的主要做法和經驗
長江三角地帶是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化工行業產業集聚,各省市紛紛啟動長江經濟帶化工企業污染整治專項行動,進一步加強工業園區環境保護管理和長江沿線化工企業及園區污染整治,污染治理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地方環保政策嚴格。各地加快關閉重組轉移低端化工生產企業,減少落后化工產能。例如,江蘇鹽城市2018年共完成關;て髽I26戶,轉移1戶,重組42戶,升級92戶。揚州市實施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建立健全“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全面覆蓋、無縫對接、責任到人”的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上海金山區引進第三方專業監管。
(二)企業環保意識強。通過生產過程中源頭指導、檢查過程中行政指導、網上政策宣傳等舉措,增強企業環保意識,企業將環保治污工作放在企業發展的重要位置,不斷對設備進行更新改造,環保投入大,治污效果明顯。
(三)化工企業園區化。將化工企業集中在同一個園區,建立專門的化工園區,便于管理。例如上海金山第二工業區、揚州化工園區、寧波石化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其中,寧波石化經濟技術開發區設有管委會和化工開發有限公司,管委會作為寧波市政府的派出機構,由市政府授權,在所轄區域范圍內行使相關的市級經濟管理權限和縣級社會行政管理職能;而化工開發有限公司則負責園區的開發建設工作,實行現代企業運營制度,園區管理職能高效優化。
(四)污染治理集中化。企業統一由園區管委會負責監管,建立了環境監控系統,全方位對企業環境狀況進行監測。上海金山區已啟動金山區環保數據整合系統建設,實現決策輔助功能并建立公共服務系統,實現各類環境數據的統一存儲、統一管理、統一應用、統一展示,推進生態環境綜合決策科學化、監管精準化、公共服務便民化;@區重點化工企業處理后的污水外排口按照規范設置,安裝在線監測裝置并與環保部門聯網,對不同級別排污單位分類分級管理。園區污水處理廠由政府主導運營,確保污水能夠全部收集處理。
(五)環保投入巨大。江蘇鹽城建立了環保科技城,已形成“研發孵化、設備制造、工程施工、運營服務、展示交易、應用示范”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業態,成立了南京大學鹽城環保技術與工程研究院。上海金山二工區為70家企業提供科技項目扶持資金,共計2300萬元,為10家企業提供產業發展扶持資金,共計2800萬元。在環保設施更新完善上,政府投入巨大,例如揚州投資1億多元建設了綜合應急響應中心,并建成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對化工園區空氣質量24小時在線監控,積極開展智慧環保體系建設;寧波建成危險廢棄物處理中心和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等設施。通過技術改造,目前長三角已普遍取締燃煤鍋爐,建成燃氣鍋爐。
二、榆林化工等行業污染治理短板
(一)企業布局不科學。我市化工企業主要集中在北部縣市區、資源富集地區,企業布局分散化、碎片化,依礦而建,追資源布局,企業呈點狀分布。部分企業集中在人口集中區,存在安全隱患。
(二)企業環保意識差。在實際生產過程中,企業在污染治理上投入不夠,往往認為辦理了環評就一勞永逸,并執行不到位,往往為追求經濟效益擅自增加生產線,甚至觸碰法律紅線。
(三)污染治理單獨化。以政府主導的污水處理廠、垃圾場還沒有建設完成。企業之間各自為陣,在建設“兩場”過程中,每個企業都單獨建設,總體成本增加。部分企業“兩場”建設未完成,企業已開始生產,存在違規行為。目前我市污染治理主要以企業為主體。
(四)基礎設施不健全。污水管網建設不健全,雨污管網未分離,污水收集率低,污水處理廠工藝落后,廠區異味大,處理能力低。各類監測設備不全,難以對轄區內的企業做到全覆蓋監測。企業兩場建設進度慢,全市21家化工企業只有4家完成兩場建設。燃煤鍋爐還未完成改造。
(五)固廢體量巨大。我市2018年共產生3400萬噸固體廢棄物,占全省的1/3,其中危廢占31萬噸,體量巨大,儲存占用大量的土地,水體和土壤環境風險大,治理難度大。同時受市場原因的限制,固體廢物利用途徑少,綜合利用率低,2018年我市固廢綜合利用率只有52%,距離國家“十三五”要求的73%還有很大差距。
(六)工業用水量大。由于我市屬于缺水地區,但化工企業偏多,使用的水源大多為地下水,對區域水系造成了破壞,導致河道水量減少,河流自凈能力降低,水質下降。受工藝技術的限制,我市煤礦疏干水利用率低,對水源補給造成很大的浪費。
(七)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滯后。由于我市化工行業主要產品有甲醇、烯烴等易揮發有機物,全市揮發性有機物無組織排放嚴重,監測系統落后,缺乏有效監管。
三、長三角經驗對我市化工行業環境污染防治的啟示與建議
(一)科學規劃,優化產業布局。逐步完成榆林化工區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等重大規劃課題的研究和評價。在上述規劃的指導下,對榆林區域范圍內的產業布局與產業結構進行優化調整,建議把錦界工業園區設置為化工集中區,將分散化、碎片化的化工企業搬遷入園,便于上環保設施,集中處理,高新區以精細化工為主,科創新城以研發為主。進一步優化空間布局、集聚優勢產業、完善產業鏈、提高配套基礎設施水平、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增強園區可持續發展能力。建立涵蓋基礎地理數據、規劃編制數據、規劃審批數據等方面內容的園區規劃“一張圖”,著手根據園區新的產業定位和總體規劃修編,全力推進控規全覆蓋工作。
(二)基礎先導,完善公用配套。各工業園區要采取“政府為主、社會參與”的模式,由管委會主導,規劃建設、運行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中心、固廢填埋中心、工業管廊、熱電聯供、化工儲罐區、低溫儲罐區、;囕v服務中心、房產公司、物業公司等公用設施企業,引進其他公用配套企業,如:危險廢物處理中心和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等設施。同時要加強環境監測硬件配備,在本次長三角調研時發現,各地環境監測硬件設施完備,便攜式VOC檢測儀,無人機等設施在環境監測與執法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這方面要加大投入,加強環境保護基礎設施配備。
(三)循環改造,創新轉型模式。要從優化空間布局、調整升級產業結構、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加強污染集中治理、完善基礎設施一體化、創新示范管理模式等方面著手,通過實施園區內污染集中防治設施建設及升級改造、副產物綜合利用、污染物零排放、資源共享設施建設、能量階梯利用、產業鏈延伸、關鍵鏈接等項目,重點實施“物質流、資源流、能源流、信息流”循環化改造,推進企業內小循環、產業鏈中循環、區域間大循環,最終形成循環經濟網絡體系。
(四)選商引資,構建產業鏈條。不斷拓寬招商引資工作思路,注重補鏈引資,做好產業鏈招商文章,做強產業鏈提升產業集聚度?v向要充分發揮榆林資源優勢,積極向下游產業鏈延伸,著重發展煤制烯烴,化纖,聚酯等產業鏈,發展精細化工產品,在產業引進過程中,特別要嚴格控制長三角落后產能向榆林轉移,確!霸霎a不增污”。橫向以大企業的“三廢”為原料生產市場需要的各類產品并逐漸向下游延伸,實現資源再利用,實現園區中循環。
(五)創新驅動,培育高新集群。當前,我市對企業環境保護工作要求多,管理多但服務較少,與其他地區存在不少差距。上海市金山區主動幫助企業破解難題,建設危廢收集貯存平臺,集中收集,貯存產生量10噸以下的小微企業產生的固廢。幫助企業優選先進、實用的污染治理技術,支持企業治理污染,申請污染專項治理資金,解決資金問題。寧波石化經濟技術開發區引進大連物化所、蘭化所、浙江大學、南京大學等科研院所,參與污染治理技術研發。我市應當主動作為,通過引進重點研發機構、科技服務平臺,建立科技創新發展長效機制,加強環保專業人員配置,考察引進先進工藝,協助企業治理污染。必要時,針對我市化工領域存在的突出環保問題委托相應的高校院所進行研發,促進產學研相結合。加快推進中科院專家團隊對我市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攻堅工作提供精準地服務指導,制定“一市一策”“一縣一策”“一行一策”“一企一策”等,提高企業從業人員環境保護管理能力和治污水平,從深層次上推進生態和經濟共同發展。
(六)裝備升級,落實節能減排。要強化企業進一步落實環境保護“誰污染、誰治理”主體責任,積極引導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等措施,通過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降低生產中的物耗、能耗,最大限度減少“三廢”的產生量,提高資源的回收利用率。積極探索試行能源管理新模式,逐步引導園區企業開展合同能源管理新機制,降低用能單位節能的資金和技術風險,充分調動用能單位的積極性。
(七)綜合整治,優化生態環境。要注重夯實環境保護“政府屬地、行業監管、企業主體”三個責任,構建“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齊抓共管大環保工作格局,大力開展“環保攻堅戰”,加強從源頭、過程到末端的全方位治理,更大力度關停低端企業,不斷強化對排污單位的技術指導,提高環境污染事件的事前防范與預警,引進環境影響評價、環境工程監理、污染防治設施日常運維、在線監控設施運維、泄漏檢測與修復、污染物委托監測等第三方環境服務,探索引入第三方環境監理服務,實現對園區企業日常生產階段的過程服務和監管。
(八)整合平臺,統一數據管理。我市環保數據多、雜、亂,環境監測、環境質量、污染物排放、排污許可、環評信息公開等都設有獨立平臺,不利于數據調取,綜合研判。要加快智慧環保建設,整合環保數據,實現決策輔助功能并建立公共服務系統,實現各類環境數據的統一存儲,統一管理,統一應用,統一展示,推進生態環境綜合決策科學化、監管精準化、公共服務便民化。
(市政協環資委)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