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協赴鄂爾多斯市學習考察庫布其沙漠綜合治理情況的報告
2017年11月1日,市委戴書記在《人民日報》9月18日文章《防治荒漠化,中國彰顯領導力》上批示:“榆林市到庫布其學習調研”。根據戴書記指示精神,3月20日至23日,市政協組織市發改委、市住建局、市林業局、榆陽區政協、橫山區政協負責人一行11人,由楊志先副主席帶隊,先后深入庫布其沙漠恩格貝生態示范區、杭錦旗獨貴塔拉鎮億利集團治沙項目區,就鄂爾多斯市防沙治沙創新模式和機制的主要經驗與做法進行學習考察,現就學習考察情況匯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庫布其為蒙古語,意思是弓上的弦。庫布其沙漠是我國第七大沙漠,位于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達拉特旗和準格爾旗三旗境內,總面積1.86萬平方公里。二三十年前,這里還是一眼望不到邊的沙海。經過30年的治理,共計修復綠化沙漠969萬畝,創造生態財富5000多億元人民幣,成為全球首個被聯合國和國際社會認可的“生態治沙”典范。
二、主要做法和經驗
多年來,鄂爾多斯市采取政策驅動、科技引領、產業拉動等方式,依托國家和地方林業重點工程,開展大規模治沙造林,探索出了草灌喬結合、以灌木為主的綜合治理措施,形成了以環庫布其沙漠生態圈的庫布其模式、庫倫生態園集群的毛烏素模式、生態小流域綜合集成的砒砂巖模式為主的鄂爾多斯模式,有效推動了地區荒漠化治理進程。
在荒漠化防治過程當中,鄂爾多斯的做法,概括起來主要是“六個堅持”:
(一)堅持政府主導與全社會參與相結合。一方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荒漠化防治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市委、市政府堅決貫徹落實中央“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五大發展理念”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立足地區實際,積極推行地方行政領導負責制,逐級簽訂目標責任狀,層層分解落實治理任務,高效推進各項治理工作,將荒漠化防治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確保各項生態治理工程能夠有計劃、按步驟逐步實施,科學推進。另一方面,通過多種渠道和形式,組織動員社會力量、廣大民眾投身防治荒漠化事業,積極推行以非公有制為主體的運行模式,支持民營企業、造林大戶參與綠化造林,涌現出了億利、東達、伊泰及殷玉珍、王文彪等造林典型企業和先進個人,形成了全民搞綠化的濃厚氛圍。
(二)堅持人工治理與自然修復相結合。根據全市生態植被狀況,規劃了優化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在優化開發區,率先推行禁休輪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積極完善林草植被保護相關政策措施,嚴格落實管護責任,大力推行舍飼養殖,推進土地集約經營,切實減少傳統生產經營方式對生態的破壞,保護防治沙成果。在限制開發區,組織農牧民插花式轉移,實施生態保護重大工程,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打造生態自然恢復區;在禁止開發區,主動作為,組織農牧民轉移,大力開展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等生態工程,集中建設生態自然恢復區,有效減輕了生態環境壓力。
(三)堅持法治保障與政策激勵相結合。一方面,健全森林公安、資源林政、林工、森防、種苗和野生動植物管理機構,著力提升森林草原火災防控能力,適時組織開展相關執法行動,強化執法監督。另一方面,健全政策激勵機制,鼓勵農牧民自己造林、承包造林,村社組織造林,確保農牧民直接受益,形成了國家、地方、企業、個人等全社會參與的防沙治沙格局。
(四)堅持國家工程與地方工程相結合。積極爭取國家重點生態項目,先后組織實施了國家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三北防護林建設等一批林業重點工程,結合地區實際,啟動實施了城市核心區百萬畝防護林生態圈建設、“六區”綠化、碳匯造林、“四個百萬畝”(百萬畝油松、樟子松、沙棘、山杏)等地方林業重點建設工程,基本形成了喬灌草相結合,防護林和經濟林、原料林相結合,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相統一的森林防御體系。
(五)堅持科學施策與艱苦奮斗相結合。一方面,強調尊重科學、因地制宜,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總結推廣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鄂爾多斯荒漠化治理模式,即在庫布其沙漠,采取圍堵切割綜合治理,構建灌、灌草、喬灌草的植被圈,發展大漠旅游、生態光伏、生物高值利用等生態產業鏈,形成可持續的“一核三環”庫布其沙漠生態圈模式。在毛烏素沙地,堅持增綠和提質并重,以庫倫為單元,推行以農戶或企業為主體的庫倫承包責任制,構筑草、林、畜、農、產一體化的循環經濟庫倫生態園,構建戶、村、鎮三級庫倫系統,形成可持續的庫倫生態園集群模式。另一方面,發揚苦干實干、艱苦奮斗的精神,緊緊圍繞筑牢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等功能定位,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把鄂爾多斯這片荒漠變成綠洲。
(六)堅持生態建設與民生改善相結合。鄂爾多斯市在深入推進荒漠化治理的同時,積極探索“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特色發展之路。全市共培育國家級林業重點龍頭企業2家,自治區級林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4家。建成成吉思汗陵、響沙灣、七星湖等生態旅游景點20多處。2017年,全市林業總產值達50多億元,農牧民來自林業的人均純收入2700元。林沙產業的發展,吸納了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防沙治沙領域,調動了全社會參與防沙治沙的積極性,促進了沙區經濟發展和農牧民增收,形成了生態建設與民生改善良性互動的局面。
三、對榆林的啟示與建議
針對我市生態環境建設現狀,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進一步強化責任意識
市縣兩級應成立生態建設領導小組,統攬生態建設工作,把生態建設與黨政班子,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掛鉤,與企業的資源配置掛鉤,與治理者土地置換掛鉤,著力夯實治理責任,充分調動治理積極性,全面推動生態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二、創新機制,多元投入
要堅持政府主導,項目帶動,全社會參與的原則,在全面實施國家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工程等項目的基礎上,設立地方生態建設基金,將林業經費列入專門財政預算,并根據地方財政收入的增長幅度逐步增加。要堅持“誰開發、誰治理,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以節能減排、污染治理和碳匯交易為契機,推進企業造林。要探索生態建設資金投入與利益共享機制,盤活市場資源,大力推行“以獎代投,以補代造”,“網上種樹”、“認購領養活樹”、義務植樹、志愿者行動等,引導社會、企業、個人多元投入,共同參與生態建設。要嚴格林地林權保護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損害賠償制度。
三、高位規劃,科學推進
要根據我市北沙南土的生態實際和自然、社會、經濟條件,堅持“科學規劃、先易后難,由近及遠,連片治理,整體推進”的思路,持之以恒,鍥而不舍,做細精品林業,做強質量林業,持續推進生態治理。盡量避免零散實施,各自為政,急功近利,形不成規模,見不到效益的問題。
四、注重人才隊伍建議
我市林業科技人才隊伍青黃不接,幾乎斷層,應引起各級高度重視,要加強引進和培養科技人才,注重選拔一批市級林業科技首席專家,拔尖人才和基層林業技術骨干,加強對林業干部和林農林工的專業技術培訓、培養一批職業林農、林工。允許參與技術指導的林業科技人員通過提供增值服務合理取酬。在市縣兩級協管人員、公益性崗位招錄中,適當安排一批林業專業畢業生,培養林業后備技術力量。要加強科技創新,強化合作交流,引進吸收、開發利用國內外先進適用技術和優良品種,創新樹種配置和造林模式。
五、加大宣傳力度,營造濃厚氛圍
榆林在南治土、北治沙的進程中,涌現出了許多英模和典型,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來榆視察、題詞、作出重要指示。在大力實施生態建設的今天,要利用各種宣傳形式,把這些典型、經驗、英模事跡、領導指示等大力宣傳,總結推廣形成榆林的治沙精神,治土精神,并賦予新的內涵,不斷弘揚光大,以此營造農厚的氛圍,推動我市生態治理再上新臺階。
六、努力推動林業產業升級
一是要優化產業結構。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大力發展木本油料、種苗花卉、森林康養、特色林果、工業原料林、林下經濟等林業特色產業,增加生態產品有效供給。重點要突出精深加工、附加值高的生物制劑、林產品流通市場、森林旅游、花卉、野生動植物馴養等產業開發,進一步促進林產業升級換代。二是以龍頭企業、林業合作社等為主體,以生產大戶、林農能人為主力,構建高效、市場化的新型林業產業化組織體系,培育林業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三是大力發展林業生態旅游,充分利用區域環境和自然資源優勢,大力改善和提升旅游基礎設施水平,發展休閑游、體驗游、科學探險等多形式的旅游活動,做大做好森林旅游產業,建設森林小鎮、森林鄉村、森林人家,使森林旅游成為林業經濟的新型主導產業。
七、加強生態文化培育
重視生態文化培育,建設和打造一批如榆林林業展覽館、榆陽區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展覽館、石光銀治沙展覽館、牛玉琴治沙展覽館及臥云山植物園、榆林林業創新示范園、定邊縣林業科技示范園、榆陽區小紀汗義務植樹基地等林業建設宣傳和成果展示基地;要組織觀看以榆林治沙英模為原型的電影、電視劇等,弘揚榆林治沙精神,展示生態建設成果,培育生態文化。
(市政協環資委)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