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視察報告您當前位置:首頁 >>政協業務 >>視察報告

關于全市精準脫貧攻堅工作視察情況的建議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2290次     時間:2017年08月01日


榆林市政協經濟委


按照市政協統一安排部署,上半年經濟委組織部分市政協委員,通過走訪綏德、子洲、橫山等六縣區的部分鎮村,深入貧困戶進行查看,和第一書記、村兩委班子了解情況,與縣區有關部門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對全市的脫貧攻堅工作進行了專題視察。

通過視察,上半年以來全市各級組織緊緊圍繞精準脫貧攻堅這個主題,組織廣大干部將脫貧工作做為全市“最大的政治任務、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和黨的農村工作成效的綜合體現。與農村長期發展相結合同,與四化同步相結合,不斷深化思想認識,不斷提升政治站位”。在中、省對我市的幾次巡查中,指出了我市扶貧工作的差距和不足,通過近期對具體問題的整改,使各級干部脫貧攻堅的認識更加明確,思路更加清晰;駐村工作隊的幫扶責任、接對幫扶干部的職責更直接;構建了三大幫扶體系,將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等作為脫貧根本途徑?偟目,各級干部的思想認識得到提高,扶貧干部的工作作風得到轉變,能力得到增強,群眾的滿意度有了提升。

全市在扶貧攻堅中做了大量工作,各級干部為扶貧事業也付出了辛勤的勞動。但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還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

1、脫貧形勢仍很嚴峻

一是剩余貧困人口脫貧難度逐漸加大。截至目前,數據清洗后全市計入新增和返貧人口后,還剩余貧困戶9.1萬戶,貧困人口22.9萬人,貧困發生率8.3%。其中:一般貧困戶12.5萬人,占54.6%;五保戶1.5萬人、低保戶8.9萬人,占45.1%,而且越往后貧困戶對象的情況越具體,脫貧難度將逐漸加大;二是貧困村退出還存在許多缺口。全市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村1074個(按照行政村撤并前口徑統計),截止2016年底,335個村未退出銷號,752個村無集體經濟收入,15個村未通瀝青(水泥)路,19757戶貧困戶未實現安全飲水,15031戶飲水困難,74個自然村未通電,357個村無衛生室。有執業(助理)醫師465人,千人執業(助理)醫師僅0.66人。三是脫貧質量不高。2016年全市共脫貧4.13萬戶、9萬人,脫貧戶戶均收入14245.87元,剔除生產經營性支出,戶均純收入12794.67元,戶均生產經營性純收入、務工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分別占20.2%、37.5%、2.1%、40.2%。轉移性收入占比偏大,經營性收入占比較小,收入結構不合理,增收致富能力明顯不足,脫貧質量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四是特色產業支撐不強。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占比15%,低于全省15個百分點;特色產業沒有一個國家級名優品牌,農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不到6%;農業科技貢獻率為45%,低于全省10個百分點;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僅為20%,低于全省30多個百分點;國家級龍頭企業只有2家,帶動貧困人口能力較弱,依靠農業產業脫貧難穩定、難持續。

2、主觀意識和市場意識還要強化

一是脫貧的主體意識要強化。貧困戶主體意識短缺、內生動力嚴重不足。貧困群眾沒有從根本上分析 “我脫貧的路子在哪里”,除了掌握基本傳統的種植養殖技術以外,缺乏對科技和市場經濟的了解,缺乏謀生技能。一些貧困戶等靠要,認為扶貧就是發錢給物;一些貧困戶不愿脫貧,戴著窮帽,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出現爭當貧困戶現象。我要脫貧意識淡薄,要我脫貧問題不能忽視,扶貧養懶漢的呼聲更依然存在。二是下鄉干部特別是鎮村兩級干部的主觀意識要強化。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結對幫扶是很好的的一支力量這段時間來自各方面的突擊檢查,我們的下鄉干部工作確實扎實了很多,但一旦這種檢查少了,他們的思想就會松懈;我們有些干部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傾向還沒有從思想根源上徹底消除;一些駐村工作隊和結對幫扶干部雖然為幫扶貧困戶制定脫貧規劃,但這些規劃目前大多停留在紙上。三是市場意識還需強化。當前,在精準扶貧中市場機制作用并不明顯,農村的市場經濟本來就薄弱,貧困村、貧困戶的市場經濟意識更加淡薄。鎮村兩級干部和駐村工作隊又缺乏將農村發展與市場經濟的有效對接,我市及各縣區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比較少,因而扶貧項目缺乏實力雄厚的企業作為其強有力的依靠,缺乏行之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導致產業扶貧項目單一,風險較大,效益不高,帶動能力不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握好脫貧攻堅正確方向。要量力而行,真實可靠、保證質量。要防止形式主義,扶真貧、真扶貧,扶貧工作夯實,脫貧過程必須扎實,脫貧結果必須真實,讓脫貧成效真正獲得群眾認可,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為此我們建議:

1、心系農村,切實做好群眾工作

一是解決貧困戶內生動力不足問題。經濟上脫貧是難,讓貧困群眾思想上脫貧更難。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才是脫貧致富決定性因素。脫貧攻堅戰推進到當前,解決思想貧困成了突出問題,所以要把脫貧攻堅工作當作一項群眾性工作來抓,要徹底解決等靠要的依賴思想。讓貧困戶從思想上認識到,“我脫貧我光榮”。二是下鄉干部要學會做群眾工作。鄉鎮干部是工作在最基層的一支龐大的隊伍,我市平均每個行政村有2.2個鄉鎮干部,我們要發揮和利用好這支隊伍。讓他們成為脫貧攻堅的主力軍,成為黨鞏固農村基層陣地的生力軍,成為黨親民、愛民、惠民、為民政策的“快遞手”,成為傳播致富信息,找準致富渠道,建立利益共同體的“招商者”。廣大扶貧干部面對的不緊緊是普通農民,而是農民中的“特殊群體”,大多貧困戶都是因病、因殘、因災等特殊情況致貧的,要學會與“特殊群體”交朋友。要耐得住窮鄉僻壤,扛得住冰鍋冷灶,熬得住孤獨寂寞。要告誡我們的干部,深入農村,心系群眾,帶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永遠在路上。幫扶弱者是一種修為、積德,一種高尚的品德,這是沒有“保質期”的。一定要用自己的“辛勤指數”來換取群眾的“滿意指數”,用自己的“奉獻指數”來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三是掀起一場全民脫貧攻堅的工作熱情。要以黨建為引領,政府產業項目為依托,企業及各類經濟合作組織為載體,以吸納貧困戶參與脫貧為根本,幫扶單位和幫扶干部協同互動,倡導“你扶貧、我參與”、“扶貧事業、人人有責”、“我為脫貧出把力”,調動全社會聚力脫貧攻堅的工作熱情。

2、虛實結合,謹防形式主義的“資料扶貧”

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深入,調研與資料收集,前景預估材料越來越受到重視。各級也通過文字、數字、影音等資料來記錄精準扶貧的過程與成績。不少數據還與精準扶貧的成效考核直接掛鉤。扶貧工作中反映貧困精準度的表卡冊是必要的,然而過多、過濫,讓下鄉干部把好多精力放在了忙于應對來自這些方面的突擊檢查,不但分散基層干部參與精準扶貧的精力,更導致了不少地方對精準扶貧工作只重面子不重里子,只看資料不看實效。因此,要切實落實脫貧攻堅責任制,關鍵在于想致富辦法,落實脫貧措施,虛實結合,謹防形式主義的“資料扶貧”。

3、市場引導,形成精準扶貧合力

一是完善產業的精準扶貧體系離不開政府、市場、社會與貧困人口之間的互動與合作。政府主導,建立“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共同參與,利益共享的共同體。精準扶貧的實施,一方面要重視政府主導作用的發揮,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視市場機制的作用。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使扶貧開發取得更大成效。將市場主體引入扶貧項目立項和實施等環節中,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扶貧,支持各類非公有制企業和眾多的社會組織等積極投入扶貧當中。也只有將社會資本引入農村,建立企業、合作社和通過政府給予的貧困戶優惠政策、注入的扶貧項目資金參股的有效的利益連接機制,才能帶動貧困人口發揮更大效益。政府應做到“三個精準”,即精準的政策支持,精準的資金支持和精準的配套服務。二是榆陽區的趙家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模式,是解決落后農村諸多發展瓶頸的有效途徑,應在條件成熟的地方推廣,實現激活沉睡資源,聚集分散資金,釋放勞動能量,拓寬增收渠道,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三是增強扶貧工作人員的市場意識,培養其利用機制加大扶貧力度的能力,使其在工作中自覺地引入市場機制,使市場機制在精準扶貧中充分地發揮作用。

4、借鑒經驗,補齊金融扶貧短板

一是金融扶持一直是我市扶貧攻堅工作中的一大短板。近年來,各縣區也不斷在探索,采取政府貼息等辦法實施金融扶貧。定邊縣由政府、企業出資,共建貧困戶小貸擔;,農商行放大10倍,以同期基準利率向經評級授信的貧困戶發放扶貧貸款,取得較好的成效。二是借鑒鹽池縣經驗,創新金融扶貧模式。鹽池縣在金融扶貧上,打造了“信用+產業+金融”(信用建設+產業基礎+金融支撐)“三位一體”的金融扶貧模式。被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表揚,國務院扶貧辦將鹽池精準金融扶貧經驗稱為“鹽池模式”。即:做好金融扶貧工作,信用建設是前提,培育產業是基礎,金融支撐是保障。這種模式主要有互助資金、千村信貸,資金捆綁,企業參與,評級授信,惠民小貸,融資擔保,保險保障等8種類型。三是我市全面推進金融扶貧,做到四個全覆蓋,即:農戶信用創建全覆蓋,融資擔保業務全覆蓋,扶貧小額貸款全覆蓋,農村保險服務全覆蓋。把握八個重點環節。即:產業支撐、信用評級、財政引導、擔保跟進、銀行放大、保險護航、風險防范、黨建保障。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883

久久综合影视,国产亚洲福利一区,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執行時間1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