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對我市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情況的視察報告
關于對我市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情況的視察報告
“農村電子商務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精準扶貧的重要載體。通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把實體店與電商有機結合,使實體經濟與互聯網產生疊加效應,有利于促消費、擴內需,推動農業升級、農村發展、農民增收”。
10月11日至10月14日,市政協經濟委組織部分委員,在市商務局和相關部門負責人的配合下,對我市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項視察,并深入榆陽、定邊、靖邊、米脂等縣區對不同規模共12家電商企業和鎮、村電商服務站(點)進行了調研,并和有關部門、部分電商企業代表進行座談。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現狀
(一)電子商務發展起步良好。市政府編制了《榆林市電子商務發展規劃》,起草了《榆林市電子商務實施指導意見》(審議稿),并與京東集團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十二縣區也分別與京東集團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市商務局也與深圳賣貨郎公司、山西樂村淘公司(中國最大的村鎮O2O電商服務平臺)、市郵政公司、市聯通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成立了榆林市電子商務協會。2015年7月,神木、府谷、橫山、綏德、清澗、靖邊、米脂7個縣被商務部批復為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截止2016年8月,全市共有電子商務企業951戶(其中含有公司名稱312戶,含有經營范圍的639戶),全市在京東、天貓、淘寶電商平臺開網店近千家,七個示范縣有三分之一的行政村建立了電商村級服務站點。
(二)農村電子商務主體正在形成。神木、米脂等7個綜合示范縣都建起了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有的已投入運營。服務中心為企業和個人免費提供一站式服務。目前,入駐的企業和個人少的有30多戶,多的近百戶。開展電商業務涉及農特產品銷售、文化旅游產品推廣、廣告策劃、攝影照相、物流配送等。它既是電商企業誕生的“搖籃”,也是通向村級服務站點的平臺?h域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主體正在形成。定邊縣與榆陽區雖未被列入首批“綜合示范縣”,但兩地也出臺了相關的政策,建起了電商公共服務中心。榆陽區共有585戶企業開展了電子商務業務,發展村級站點78個,僅大才電商學院和匯智協同創業孵化中心培訓學員7200名。以各鄉鎮基層供銷社為基礎,與京東展開合作,建立京東農村合作站。市商務局與榆林市羊老大集團共建榆林電商創業孵化園,一期使用面積達15000㎡,已經入駐各類創業企業30多家,與阿里巴巴淘寶大學榆林人才服務中心基地共建榆林市匯智協同創業孵化服務中心,總面積達8800多平米,成為陜北地區唯一一家淘寶大學電商培訓基地,截至目前已培訓2500多人,入駐企業32家,征集2016年入駐創業項目109個。其余縣和榆林高新區也都成立了創業創新中心。
(三)農村電子商務企業的新型龍頭得到顯現。一是建設大宗工業品電子商務平臺。為全市多家煤炭交易中心分別搭建了煤炭、蘭炭和其他工業品電子商務平臺。其中榆林煤炭交易中心年交易煤炭100萬噸,交易額2.5億元,現正在與阿里巴巴洽談戰略合作意向;神木縣煤炭交易中心年交易煤炭10萬噸,交易額5000萬元。二是培育地方特色產品電商企業的發展。羊老大、七只羊、老閆家、蒙賽爾、巨鷹等一批榆林本土企業在京東、天貓、淘寶等電商平臺上均有自營店鋪。榆林大才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的京東榆林特色館,對榆林農副產品進行了集中展示和銷售,并成功與京東聯合開展了京東榆林紅棗節,開創了平臺與企業合作的新模式,為我市農產品賣難開辟了新思路。三是一些新型電商企業正在崛起。米脂縣的青創聯盟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聯合二十六名大學生組建而成,主要通過微信朋友圈銷售米脂小雜糧,公司旗下的“淘米易購”網銷平臺,架起了本地農產品走向全國市場的橋梁。公司與1148農戶(其中貧困戶380戶)合作建立起小米種植基地4922.8畝,并以高于市場價1.00元/公斤的價格進行收購。還有定邊縣國泰公司的“老農印象”,靖邊縣黃土之戀有限公司的 “靖邊特色館”。
(四)傳統商業與電子商務融合發展。一是加強與“供銷e家”對接,構建供銷合作社統一的綜合性電子商務服務體系,打造“網上供銷合作社”。目前已建立供銷電子商務公司7家,建成電子商務市級運營中心1個,縣級運營中心5個,建成020農副產品體驗店6個,建成供銷智慧超市25個,立項籌建鄉鎮電商綜合服務中心36個。二是通過整合各類信息資源,推進電子商務與實體店的互動發展,讓鄉村電商服務站點也成為轄區的共同配送中心,為網上交易提供快速高效的支撐。如米脂十里鋪鎮官家灣村農村淘寶店(村級服務站)、靖邊縣東坑鎮伊當灣農村電商服務站、定邊縣白泥井電子商務服務站等鎮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點,都是傳統商業與電子商務的有效融合。三是引進百度外賣與本土1500戶商家合作,探索“線上下單、線下消費”的O2O商業模式。榆林市智能通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城市一卡通IC卡”的建設,目前與全國72個城市實現互聯互通。榆林家政服務已有328家家政服務企業加盟,2850名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家政從業人員信息進入網絡平臺,約1900名家政從業人員通過家政服務網實現就業。
(五)物流快遞業向鄉鎮逐步延伸。電商與快遞一個是線上銷售,一個是線下實物傳送,二者缺一不可。目前,全市共有快遞品牌25個,營業網點376個,其中獨立法人企業47家,分支機構147個;鄉鎮快遞128個營業網點,覆蓋71個鄉鎮;快遞從業人員達到1524人。全市設有郵政普遍服務網點197個,覆蓋全部鄉鎮;郵政從業人員達到1300余人。2016年1至9月份,全市快遞業務量(寄出/出口)406萬件,同比增長91.26%,月均45萬件,日均1.5萬件;進口投遞2253萬件,同比增長59.59%,月均250萬件,日均8萬件以上;規上快遞企業實現收入8480萬元,同比增長54.02%,其中國內異地寄遞收入4700萬元,投遞(派費)收入2850萬元。
二、存在問題
(一)農村電子商務起步較晚,整體發展相對滯后。我市地處內陸,電子商務的發展較沿海地區相對滯后,農村的電子商務發展比較緩慢。中省從2015年相繼出臺了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指導意見,我市仍未出臺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部分縣對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缺乏足夠的認識,規劃不夠超前,政策支持不夠有力,資金扶持不夠到位。導致城鄉之間的距離在拉大,與發達地區相比更加落后。
(二)電商發展規模較小,配套服務體系有待完善。受我市農村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影響,廣大農村群眾對發展電商認識偏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較差,諸如道路建設、通信網絡建設都制約著農村電商的發展,電商企業數量較少、規模不大、層次較低、分布零散,沒有建立起引領縣域發展線上線下特色產品館。缺少發展電子商務的龍頭企業和效益明顯的示范網店。雖然培植了一些較好的電子商務企業,但配套服務體系不完善,輻射和帶動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還有局限性。
(三)網適產品種類單一,特色品牌開發落后。各縣區普遍不注重對網適產品的開發、加工、包裝和宣傳,不及時跟進網適產品的商標注冊和質量認證。一些小雜糧、土特產品包裝簡陋,跟不上市場需求。一些網適產品因為無商標、無認證,不能上網銷售。各縣區產品品牌雜亂,僅小雜糧一項每個生產廠家都有自己的牌子。品牌多,形不成代表地方特色的主打品牌,網上認知率不高,缺乏廣告宣傳效應。
(四)電子商務專業人員稀少,電商發展缺乏人才支持。全市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缺乏專業人才,尤其缺乏數據統計分析、活動策劃、產品研發、包裝設計、售后客服、宣傳推介、美術美工等高端人才。農村普遍面臨“招不來人、留不住人”的問題,多部門雖然舉辦了各類培訓班,但缺乏對各類人才的培訓計劃進行有效整合,導致培訓的學員大多數只能完成對電子商務的基本的電腦操作,缺乏對各類人才的重點培養,廣大農村急需電子商務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和農村電商帶頭人。
(五)物流運營成本較高,快遞網絡不健全。農產品競爭薄弱,上行產品稀少,農村網購量有限,導致物流網絡覆蓋率不夠,順豐、“四通一達”主要快遞企業營業網點只能覆蓋到鄉鎮,一些偏遠的地方快遞到村(戶)件數少、費用高,致使一些村不在物流體系之內。在目前將快遞快速送到這些農戶手上難度還比較大,這些都制約著農村快遞市場的進一步發展,阻礙了農村電商發展。
三、對策建議
(一)統一思想,切實形成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產業的共識。一是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和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要求,深化農村流通體制改革,創新農村商業模式,培育和壯大農村電子商務市場主體,加快發展線上線下融合、覆蓋全程、綜合配套、安全高效、便捷實惠的現代農村商品流通和服務網絡;二是廣泛宣傳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對推動農業產業化升級、促進美麗鄉村建設,繁榮農村經濟,實施精準扶貧的重要意義。利用媒體、論壇等各種形式,加大政策宣傳,增強廣大農民對發展電子商務的意識,充分調動農民參與電子商務的積極性;三是抓緊出臺“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將涉及農村電子商務的商務、供銷、農業、郵政等相關部門配套制定相應的政策支持和獎勵辦法,設置農村電子商務專門機構、人員編制,落實工作經費。
(二)優化村級環境,加快農村電子商務配套服務體系建設。一是完善農村道路建設,積極協調移動、電信、聯通等運營商,加快農村通信網絡建設,擴大網絡覆蓋,增加寬帶帶寬,提高光纖流量和接入速率,為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提供通信支撐;二是進一步加強交通運輸、商務、供銷、農業、郵政等部門與物流企業、電商在農村基礎設施和物流網絡上的共享銜接,特別是對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中省項目資金進行有效整合,避免重復投資;三是加快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站點建設,對居住人口有一定規模的行政村要盡快建立村級服務站點,對少數居住人口較少的地方可以選擇一個中心點建立電商服務站;四是把商務、農業、供銷、郵政等相關部門的現有平臺資源整合起來,建立全市農村電子商務大數據綜合服務平臺。既能達到信息、資源、數據分析共享的目的,又能對全市電商企業統一備案登記,便于入統和日常監測管理,做到應統盡統。
(三)理清思路,加快農村電子商務體系建設。一是培植本地農村電子商務龍頭企業,高度重視網適產品的開發、加工、包裝、廣告設計,跟進產品的商標注冊和質量認證工作,提高網適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二是抓好特色產品的文化創意建設,利用我市的能源化工、輕紡產品、農林畜牧、特色食品、文化旅游等各大產業挑選出榆林好產品,讓這些產品賦予新的地方文化內涵。制作好產品目錄、好產品宣傳片,組織好產品參加各類展會,運用各大網購平臺和各大媒體播放、宣傳榆林好產品;三是全力整合品牌,應以縣區為單位由政府出面對本地的特色產品注冊打造一個品牌。雖然生產商不同,但品牌共享。如榆陽區就是以新打造的“陜北大大”這一線上品牌進行產品的系列包裝,讓大家共同唱響“陜北大大”, 提高榆陽特色產品知名度,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市供銷社直屬企業榆興豐物流連鎖公司注冊的“黃土糧”、“黃土夢”商標,作為小雜糧和傳統手工藝品的區域公共品牌。市政府在打造全市的品牌上也可以借鑒;四是營造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政府各相關部門會同電商企業建立誠信評價體系和產品質量監控、質量追溯體系。加強網絡市場監管,強化安全和質量要求,打擊假冒偽劣商品,虛假宣傳、不正當競爭和侵犯知識產權,督促第三方平臺加強內部管理,規范主體準入,遏制“刷信用”等欺詐行為;五是積極探索跨境電商的發展。目前我市建成“榆林國際電子商務應用平臺”,將我市36戶外貿企業多語種推廣到47個國家,日均訪問量3000多人次,國外日均點擊率約800次,4戶企業實現業績零的突破。隨著榆林海關的正式開關,應積極探索跨境電子商務和電子口岸的發展。
(四)借助各方平臺,強化對本土人才的培養。一是依托淘寶大學、京東商學院等培訓孵化平臺,重點培育從事電子商務培訓工作的師資力量和熟悉電商業務、懂經營網點、能帶頭致富的農村電商領軍型人才;二是在市職業技術學院設立電子商務專業課程,對返鄉大中專畢業生、退伍軍人、農村致富帶頭人、返鄉創業青年廣泛開展電子商務專業技能培訓,把“大學生到農村支教、擔任村官”與“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相結合。讓榆林學院的電子商務專業人才進村開展“技術扶貧”,不斷壯大電商人才隊伍,為鎮村兩級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點輸送人才;三是支持對高端人才的引進。政府應積極支持農村電子商務企業對高端人才的引進,應不惜重金引進人才。如定邊縣國泰公司從2014年才涉足電商產業,從阿里巴巴引進高端人才,當年銷售額就突破1000萬元,2015年銷售額1.1億元,帶動就業100多名,2016年日發貸量5000件以上,銷售額已超過1.7億元。
(五)提升農村物流配送能力,推進快遞產業發展。 一是農村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是制約“快遞下鄉”工程實施的主要因素,只有進一步完善交通路網結構、暢通通訊環境,改善物流配送條件,降低物流成本,提升配送效率,才能推動農村快遞市場的發展;二是市供銷社要積極整合郵政、農業等資源,全面實施好“榆林市農村電子商務物流工程”項目,加快供銷事業改革,按照“集中建設、資源共享”、“后臺一體化、前臺多樣化”的原則,搞活農村電商流通。讓供銷社在農村電商領域成為能夠抓在手上的“國家隊”;三是加強創業引導,鼓勵青年創業人員投入到電商創業隊伍中來,通過設立專項獎勵資金、快遞費用補貼、創業扶持資金、貼息貸款等措施,壯大本地的電商規模,既能助民脫貧致富,也能促進“快遞下鄉”遍地開花;四是把快遞服務納入到精準扶貧工作中,鼓勵快遞企業與現有農村服務中心、農資店、供銷社、客(貨)運站、村郵站等各類社會資源加強合作,設立服務站點,開展寄遞和“網訂店取”服務,打通“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渠道,解決農村居民物流配送線上“最初一公里”和線下“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帶動農村消費,助推農村電子商務發展。
榆林市政協經濟委
2016年11月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