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視察報告您當前位置:首頁 >>政協業務 >>視察報告

關于當前移民(脫貧)搬遷工作的視察報告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1768次     時間:2016年12月22日

關于當前移民(脫貧)搬遷工作的視察報告

為了充分了解當前移民(脫貧)搬遷工作情況,針對存在的問題,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可資借鑒的意見和建議,促進脫貧攻堅移民搬遷工作穩步實施。10月下旬,市政協教文委組織有關委員,會同國土、扶貧等部門的同志,在賈正蘭副主席的帶領下,深入子洲、清澗、府谷三縣,對目前移民(脫貧)搬遷工作進行了實地視察,并對定邊、綏德兩縣進行了書面調研,F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當前我市移民(脫貧)搬遷工作開展情況

根據中央有關精神,為了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加快實施以建檔立卡扶貧搬遷為主,避災、生態及其它各類搬遷統籌推進的全省移民搬遷工作,我省于2015年底出臺了《關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的實施意見》(陜發[2015]20號),將移民搬遷工作確立為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舉措之一。繼之發布了《陜西省“十三五”移民(脫貧)搬遷工作實施細則》(陜政辦發[2016]66號),明確了當前移民搬遷工作的工作思路、目標任務、方法措施。根據省上要求,到2017年底,榆林要全面啟動實施1694255000人扶貧搬遷,同布實施841429820人避災搬遷及生態和其它類型搬遷。2018年底基本完成扶貧和避災搬遷任務。面對時間緊、任務重的工作局面,我市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半年多來圍繞組織機構、規劃編制、項目建設等積極開展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機構建設完成,工作機制確立

市、縣兩級成立了脫貧攻堅移民搬遷領導小組,由市、縣區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發改、國土、扶貧等部門為成員,各部門明確責任分工,完善工作機制,統籌推進移民搬遷工作。同時,組建成立了榆林市脫貧攻堅移民搬遷辦公室,負責全市扶貧移民搬遷的規劃、指導、協調、服務、督辦、考核工作,各縣區也相應成立脫貧攻堅移民搬遷辦公室,在縣區政府的統一領導下,負責縣區扶貧移民搬遷工作的總體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統籌整合資金和項目,組織實施移民搬遷工作。

2、制度逐步完善,搬遷工作有序開展

市政府及時出臺了“兩個意見兩個辦法”,即《榆林市“十三五”脫貧攻堅移民搬遷工作實施意見》、《存量現房安置易地移民搬遷人口的指導意見》和《督查辦法》、《考核辦法》,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礎,完善了我市移民搬遷工作制度體系。各縣區也相應的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舉措,為移民搬遷提供了制度保障。目前,有關部門繼續梳理完善現有制度機制,對實踐檢驗行之有效的,長期堅持;對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要求的,抓緊修訂完善。確保建章立制實效管用,真正形成用制度來促進相關工作的良好局面。

3、任務分解落實到位,安置工程穩步實施

根據省移民辦《關于下達陜西省2016年度移民(脫貧)搬遷計劃任務的通知》文件精神,2016年度我市脫貧攻堅移民搬遷安置任務10566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搬遷安置任務9800戶;避災類搬遷766戶。任務下達各縣區后,各縣區將年度計劃任務分解落實到了各鄉鎮及項目安置點。截止10月底,全市共確定移民搬遷集中安置點93個,已有53個安置點開工建設,共建房8561套,其中安置扶貧類5964戶、避災類408戶,完成年度扶貧任務的60.8%?h區完成任務占全年任務的比例分別為:靖邊縣完成全年任務比例98.10%,定邊縣完成比例76.88%,榆陽區完成比例65.75%,橫山區完成比例56.12%,清澗縣完成比例47.06%,佳縣完成比例34.4%,神木縣完成比例28.88%,吳堡縣完成比例28.82%,綏德縣完成比例20.95%,府谷縣完成比例15.3%,米脂縣完成比例13.22%,子洲縣完成比例11.99%。同時,各移民安置點的配套設施也在有序建設之中,神木、橫山、靖邊、清澗四縣投資力度大,建設成效明顯。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認識不到位,統籌規劃不足

我市“十三五”移民搬遷工作實施以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工作質量上看,與上級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存在全市部分領導干部對移民搬遷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政策 的認識理解不到位,工作中前期準備不足,統籌謀劃不夠,履職主體責任不清,包抓指導不力,政策落實不到位的現象,個別縣干部在工作中被動應付,就移民搬遷抓移民搬遷,為完成任務而完成建房,實施過程中有脫離群眾、脫離實際的做法。由于宣傳和解讀不到位,部分群眾對政策不明,認識上有偏差,思想波動大。

2、精準識別不夠,貧困戶系統標注與實際反差明顯

根據省上要求,“十三五”移民(脫貧)搬遷以建檔立卡貧困戶搬遷為主,目前省上標注系統是基于2014年底的統計情況(在冊貧困戶有搬遷意愿),任務分配也是基于原來的統計信息。但是貧困戶的識別是相對動態的,兩年前的信息和目前的實際不可避免的存在不對稱。有關部門經過實際調查摸底,發現部分需要搬遷的貧困戶并沒有納入系統進行標注,有些系統內標注了有搬遷意愿的貧困戶放棄了搬遷。例如清澗縣“十三五”貧困戶搬遷任務2020戶(省上標注系統內建檔立卡戶為2527戶),而經過摸底系統中已標注的有1060戶有意搬遷,其余960戶或不愿搬遷。同時目前省上的標注系統還存在貧困戶身份信息遺漏或與真實信息不符等現象。

3、去庫存安置房價格高,面積普遍超標

今年我市安置方式重點之一是選擇去庫存安置。去庫存可以在廉租房、保障房、移民房、商品房等現有房源中選擇,據視察了解,大部分縣區堅持“自愿認購,量力而行”的原則,讓老百姓自己去選擇合適自己的價位和房源。但是有些縣庫存房源商品房居多,其它房源甚少,使得安置房價格偏高。比如子洲、綏德、清澗縣庫存房中只有商品房,盡管對安置的搬遷戶降價5%,但均價仍在2600/平方米以上,子洲部分商品房甚至超出3000/平方米,安置房價格高,導致搬遷對象自籌資金缺口較大,可能因為搬遷而再次致貧。

另一方面,按照省上《細則》規定,安置房人均面積不超25平方米,最大不超120平方米,但是在實際搬遷過程遇到了很多問題,一是庫存房普遍面積偏大,難有合適的房源;二是有的搬遷戶不愿意買小面積的,特別是60平方米以下的,堅持要稍微大一點的。以便方便贍養老人,或孩子成人后結婚需要。

4、地災類搬遷戶積極性不高,“五保戶”不愿意集中安置

省上確定我市地質災害類涉及搬遷對象2318戶。經過有關部門反復調查摸底,最后同意搬遷的戶占不到一半。主要原因,一是省市規定避災搬遷要做到即建即搬即拆,但群眾一時不能接受,希望延長拆房時限;二是搬遷補助較低,按現行政策分散安置補助3萬元,集中安置補助7萬元,搬遷群眾要建新換舊,資金籌措困難;三是近年來,我市對部分地質災害點進行了工程處理,隱患已消除,住戶自認為無需進行搬遷。

另一方面,通過視察了解大部分“五保戶”不愿意集中安置,希望在原村莊插花安置,比如府谷縣“十三五”期間共有160180人“五保戶”需要通過養老院、幸福院等場所集中安置。通過逐戶征求意見,有102戶“五保戶”不愿意集中安置。這種情況不符合省上移民搬遷有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我市移民搬遷的整體進度和考核指標完成情況。

5、移民搬遷后續產業發展難,配套政策滯后

移民(脫貧)搬遷的目標是“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但是,目前有不少移民點只解決了移民的居住問題、交通不便的問題、吃水難的問題等基本生活條件,但將來靠什么脫貧致富,尚沒有明確的措施和目標。特別是那些從山大溝深、廣種薄收的白于山區遷入新移民點的農民,更是一大難題。部分移民戶因遷入地的土地少,新的生產方式、生產環境不適應,致富的信心不足,因此有部分群眾一時不愿遷入移民新區,已經遷入的農民舊地方仍然不愿放棄,甚至個別戶還有回遷的想法。同時,我市移民(脫貧)搬遷工作還沒有一套相對完善的配套政策。諸如宅基地使用,荒沙林地用地補償減免,農業科技支持,水、電、路、通訊、衛生、教育等方面的優惠政策規定。配套政策滯后,影響著群眾的搬遷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著搬遷工作的有效開展。

三、意見與建議

1、加強宣傳,提高認識

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加強宣傳,深化全市廣大干部群眾對移民(脫貧)搬遷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一是抓好對廣大干部的宣傳教育,使各級干部明確移民(脫貧)搬遷的政策、任務、路徑,使他們吃透政策,理清思路,堅定信念,將思想行動統一到省市決策部署上來。二是抓好對群眾的宣傳教育。從群眾最關心、最想知道的政策開展宣傳、解答,將政策解讀到位。比如,搬遷能補多少錢?搬到哪里?房子有多大?怎么維持生計,產業、就業扶持政策和脫貧致富措施有哪些。讓老百姓感受到美好生活的愿景,對搬遷后的生活“看得見、摸得著”。三是抓好典型示范引領。建議市縣共同先抓2-3個移民搬遷集中安置市范區,樹立典型,取得經驗,逐步推開。

2、強化精準識別,精確搬遷時序

有關部門應把好群眾申請關、入戶調查關、民主評議關、公示監督關、確認審核關,確保識別過程公開透明、公平公正。要防止簡單地按建檔立卡貧困戶數平均分攤指標、優親厚友講人情、投機分戶套取補助等問題,確;菝裾呗鋵嵉綉,精準到人。搬遷的目的在于脫貧,市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建議省上適時開通信息化管理系統,對原建檔立卡貧困戶信息進一步完善,查漏補遺,審核比對,確保搬得精確、精準、公平、公正。同時,應根據搬遷對象貧困程度、自我發展潛能等因素,按照特困戶、受災戶、危居戶等最緊迫的戶優先搬遷、基礎條件相對較好的次之的辦法,區分輕重緩急,制定搬遷輪候計劃。

3、統籌安排,科學規劃

建議市委、市政府組織相關部門和專家編制一個高起點,帶有戰略性的移民(脫貧)搬遷的總體規劃,并把這個規劃做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組成部分,使我市的扶貧工作和全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同步進行。各縣(區)也應根據市上的規劃,制定符合本縣(區)實際情況的規劃。規劃應將貧困戶的脫貧與經濟社會發展,美麗鄉村建設,特色產業培育等統籌考慮,系統謀劃。真正做到科學合理、目標明確、統籌實施、責任落實,措施有力,扎實推進,使我市的扶貧移民工作有個質的飛躍。

4、強化監督管理,嚴守政策紅線

有關部門對移民(脫貧)搬遷工作要加強監督考核,強化防范,及時糾錯糾偏。要避免違背政策,另搞一套,或鉆政策空子,搞形式主義、利益輸送等行為。要用足用活干部管理“三項機制”,保證政策執行不走樣,不落空,確保搬遷工作取得實效。嚴格執行中省關于易地扶貧搬遷投融資、資金使用,搬遷群眾建房、貧困戶自籌資金限額等政策,嚴守搬遷群眾建房人均不超過25平方米,以60、80、100平方米為主,最大不得超過120平方米等有關政策紅線。

5、加強職業技能培訓,重視后續產業發展

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從社會保障的方面加大對移民及其子女的教育投入力度。要加強搬遷農民知識文化建設及職業技能培訓。堅持科技知識與實用技能相結合,通過培訓使移民都能掌握實用的生產技能和就業技能,促進移民自主創業,從根本上改變移民貧困現狀。

經濟立足是“穩得住、能致富”的基礎和前提。要實現經濟立足,移民村(點)在規劃、立項、建設開始,就應考慮后續產業的發展。在立項選點上,注意尋找依托,因地制宜。

在種養條件相對優越的移民村(點),應根據立地條件,選擇適宜勞動力轉移的種養加等項目。在規劃和建設中,留足產業發展的土地和空間,為發展后續產業奠定基礎。

在距離城鎮、各類園區、大集市較近的移民村(點),應把發展為其服務的農付產品基地建設和其它服務業做為重點,培植其產業鏈條。有條件的移民村(點),可依托城鎮、園區的技術、人才、資金等優勢興辦農副產品加工業,就近、就地解決農付產品的出路和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進一步增加移民的收入。學習陜南“五種模式”,即社區工廠促動、龍頭企業帶動、現代園區牽動、旅游景區互動、合作組織聯動,促進移民就業創業,脫貧增收,真正能夠穩得住、能致富。

6、完善配套政策,保障移民權益

易地搬遷后,一些搬遷戶開始由農民向居民過渡,或者由單純的耕種者向產業工人轉變,附著在身份上的權益隨之也必然發生一些變化。一方面,要切實保障搬遷戶在遷出區權益。學習陜南經驗,采用“一證變兩證”,“原戶籍證管理地和林,社區居住證管理房和人”的做法,保障好搬遷戶在原集體的耕地、林地承包權及相關權益,以及在新安置區的身份認同。另一方面,要確保搬遷群眾在新移民安置社區,平等地享有基本醫療、教育、養老、低保等社會保障權利,公平地參與社區或村委會等基層組織建設,提高搬遷群眾在新遷入地的身份認同感。做好移民安置房的權屬確認,創造條件為搬遷戶辦理土地使用證、不動產登記證等有效權屬證件,全面增加搬遷群眾的財產性收入和融資貸款抵押能力。

           市政協教文衛體委員會

          201611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378

久久综合影视,国产亚洲福利一区,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執行時間19ms